《心醫集》~ 靜功 (16)
靜功 (16)
1. 袁了凡靜功訣
故須求空處定,應深思色法之咎。若有身色,則內有飢渴、疾病、大小便利臭穢、弊惡等苦,外受寒熱、刀杖、刑罰、毀謗等苦。從先世因緣和合報得此身,即是種種眾苦之本,不可保愛。復思一切色法系縛於心,不得自在,即是心之牢獄,令心受惱,無可貪戀。由是求滅色之法,須滅三種色,一滅可見有對色,二滅不可見有對色,三滅不可見無對色,《經》言過一切色相,滅有對相,不念種種相。
過一切色相者,破可見有對色也;滅有對相者,破不可見有對色也;不念種種相者,破不可見無對色也。學者於四禪中一心締觀己身,一切毛道及九孔身內空處,悉皆虛疏,猶如羅縠內外相通,亦如芭蕉重重無實。作是觀時,即便得見,既得見已,更細心觀察,見身如篵如甑,如蜘蛛網,漸漸微末,身分皆盡,不見於身及五根等,內身既盡,外道亦空。如是觀時,眼見色源,故名過色。
耳聲、鼻臭、舌味、身觸覺壞,故名有對相。於二種余色及無數色,種種不分別,故名不念種種相。一切色法既滅,一心緣空,念空不捨,即色定便謝,而空定未發。亦有中間禪,爾時慎勿憂悔,勤加精進,一心念空,當度色難。於後豁然與空相應,其心明淨。不苦不樂,益更增長。
於深定中,唯見虛空無諸色相,雖緣無邊虛空,心無分散。既無色縛心,識澄靜無礙自在,如鳥之出籠,飛騰自在,此為得空處定也。從空緣識,學者當知虛空是外法入定,定從安穩識處是內法,緣內入定,則多寧謐觀,緣識之受想行識,如病如癰如瘡如刺,無常苦空,無我和合,而有欺誑不實。
一心系緣在識,念念不離,未來過去,亦復如是,常念於識,欲得與識相應,加功專至,不計旬月,即便泯然任運,自住識緣。因此後豁然與識相應,心定不動,而於定中不見餘事,惟見現在心識,念念不住,定心分明,識慮廣闊,無量無邊。亦於定中憶過去已滅之識,無量無邊。
及未來應起之識,亦無量無邊。悉現定中識法,持心無分散意,此定安穩清淨,心識明利,為得識處定也。從此而進,又思前緣空入定,是為外定;今緣識入定是為內定。而依內依外,皆非寂靜,若依內心,以心緣心入定者,此定已依三世心生,不為真實,惟有無心識處心無依倚,乃名安穩。
於是又觀緣識之受想行識,如病如癰如瘡如刺,無常苦空,無我和合,而有虛誑不實,即舍識處,繫心無所有處,內靜息,求不同一切心識之法,知無所有法,非空非識,無為法塵,無有分別,如是知已靜息,其心惟念無所有法,其時識定即謝,無所有定未發,於其中間,亦有證相。
學者心不憂悔,專精不懈,一心內淨,實無所依,不見諸法,心無動搖,此為證無所有處定也。入此定時,怡然寂絕,諸想不起,尚不見心相,何況余法?從此而進,又復上求訶責無所有定,如癡如醉,如眠如暗,無明覆蔽,無所覺了,無可愛樂。觀於識處,如瘡如箭;觀於無所有處,如醉如癡,皆是心病,非真寂靜,亦如前法,離而棄之。更求非有想非無想定,前識處,是有想;無所有處,是無想。
白話文:
袁了凡靜功訣
因此,必須尋找空寂之處靜心,應深入思考色法(物質現象)的過錯。如果擁有肉身,內在就會有飢渴、疾病、大小便等污穢、種種弊病的痛苦,外在則會遭受寒暑、刀傷、刑罰、誹謗等痛苦。從前世因緣和合而獲得此身,本身就是種種痛苦的根源,不可執著愛惜。再思考一切色法都繫縛於心,不得自在,即是心的牢獄,使心受苦,無可貪戀。因此想要消除色法的辦法,就必須滅除三種色法:一、滅除看得見的有對立的色法;二、滅除看不見的有對立的色法;三、滅除看不見、無對立的色法。《經》上說,要超越一切色相,滅除有對立的相,不執著種種相。
超越一切色相,就是破除看得見的有對立的色法;滅除有對立的相,就是破除看不見的有對立的色法;不執著種種相,就是破除看不見、無對立的色法。修行者在四禪中專注觀察自身,所有毛孔以及九竅內外的空處,都虛空疏朗,如同羅縠布內外相通,也像芭蕉重重疊疊卻無實體。這樣觀想時,就能見到這種空寂狀態;見到之後,更要細心觀察,看到身體如同竹篩、甑子、蜘蛛網,逐漸微小,身體的成分都消失了,看不見身體和五根等,內在的身體既然消失了,外在的色法也空了。如此觀想,就能看到色法的本源,所以稱為超越色法。
耳朵聽到聲音、鼻子聞到氣味、舌頭嚐到味道、身體感受到觸覺等都是有對立的相。至於其他兩種色法以及無數的色法,種種都不分別,所以稱為不執著種種相。一切色法都滅盡了,一心繫於空,念空而不捨棄,那麼色法層次的定境就會消失,而空寂層次的定境還沒有產生。這中間也會有禪定狀態,此時務必不要憂慮後悔,要勤加精進,一心念空,就能度過色法的障礙。此後豁然與空相應,其心明淨,不苦不樂,益處會更加增長。
在深層的定境中,只見虛空沒有任何色相,雖然緣著無邊的虛空,心卻不會分散。既然沒有色法繫縛心,識就澄澈寧靜,沒有阻礙,自在無礙,如同鳥兒出籠,自由飛翔,這就是獲得空處定。從空處轉而緣識,修行者應該知道,虛空是外在的境界而入定,從安穩的識處入定是內在的境界,緣內而入定,則多是寧靜的觀察,緣識的受想行識,如同疾病、癰疽、瘡瘍、刺一樣,無常、苦、空,沒有自我的結合,都是虛妄不真實的。
一心繫緣在識,念念不離,未來、過去也一樣,經常觀想識,想要與識相應,加倍努力,不計較時間長短,就能自然而然地,自行住於識的緣起。因此,此後豁然與識相應,心安定不動,而在定境中不見其他事物,只見到當下心識,念念不住,定境分明,識的思慮廣闊,無量無邊。也能在定境中憶起過去已經滅盡的識,無量無邊;以及未來將要產生的識,也無量無邊,所有這些識的法則都在定境中顯現,保持心念不分散,這種定境安穩清淨,心識明銳,這就是獲得識處定。從此進一步,又思維前面從空入定,是為外定;現在從緣識入定是為內定。而依內依外,都不能達到真正的寂靜,如果依內心,以心緣心入定,這種定境已經依賴三世的心念而生,不是真實的,唯有在無心識處心無依倚,才叫做安穩。
於是又觀想緣識的受想行識,如同疾病、癰疽、瘡瘍、刺一樣,無常、苦、空,沒有自我的結合,都是虛妄不真實的,於是捨棄識處,繫心於無所有處,內心平靜,尋求不同於一切心識的法,知道無所有法,不是空也不是識,是無為的法塵,沒有分別,這樣明白之後就平靜下來,其心只念無所有法,此時識的定境就消失了,無所有處的定境還沒有產生,在中間,也會有證悟的現象。
修行者心不憂慮後悔,專精不懈怠,一心內在清淨,實際上沒有依託,不見諸法,心無動搖,這就是證得無所有處定。進入這種定境時,怡然寂靜,諸想不起,甚至連心相都看不見,何況其他法?從此進一步,又向上追求訶責無所有定,如同癡呆、醉酒、睡眠、黑暗,無明遮蔽,沒有覺知,沒有可愛可樂。觀想識處,如同瘡瘍、利箭;觀想無所有處,如同醉酒、癡呆,這些都是心病,不是真正的寂靜,也如同前法一樣,要捨棄它。更要追求非有想非無想定,前面的識處是有想;無所有處是無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