祝登元

《心醫集》~ 靜功 (15)

回本書目錄

靜功 (15)

1. 袁了凡靜功訣

綿綿之樂,從內心而發,心樂妙美,不可為喻。樂定初生,既未即遍,身中間多有三過。一者樂定既淺,其心沉沒,少有智慧之用;二者樂定微少,心智勇發,故不安穩;三者樂定之心與慧力等綿綿美妙,多生貪著,其心迷醉。故《經》言此樂惟聖人能捨,餘人舍為難。有此三過,則樂定不得增長,充滿其身,學者須善調適,亦三法治之。

一者心若沉沒,當用意精進;二者若心勇發,當念三味定法攝之,三者心若迷醉,當念後樂及諸勝妙法門,以自醒悟,令心不著。若能如是,樂法必定增長遍滿身分,百骸萬竅,悉皆欣悅。按初禪之樂,從外而發,外識相應,內樂不滿。

二禪之樂,雖從內發,然從喜而生,喜根相應,樂根不相應,樂依喜生,喜尚不遍,況於樂乎?三禪之樂,從內發,以樂為主,遍身內外充滿恬愉,亦有五境,一舍、二念、三智、四樂、五定心也。舍者舍前喜心,並離三過也;念者既得三禪之樂,念用三法守護,令樂增長也;智者善巧三法離三過也;樂者快樂遍身受也;定心者受樂心息,一心寂定也。欲得四禪,又當訶斥三禪之樂。

初欲得樂,一心勤求,大為辛苦;既得守護,愛著亦為苦:一旦失壞,則復受苦。學者既深見三禪樂有大苦之患,應一心厭離,求四禪種不動定,爾時亦當修六行及三法除遣。即三禪謝滅,而四禪未到,修行不止,得入未到地,定心無動散,即四禪方便定。

於後其心豁然開發,定心安穩,出入息斷,定發之時,與舍俱生,無苦無樂,空明寂靜,善法相扶,類如前說,但無喜樂動靜為異耳,爾時心如明鏡不動,亦如淨水無波,絕諸亂想,正念堅固,猶如虛空。學者住是定中,心不依善,亦不附惡,無所依倚,無形無質。亦有四境,一不苦不樂、二舍、三念清淨、四定心也。

此禪初發與舍受俱發,舍受之心,不與苦樂相應,故言不苦不樂。既得不苦不樂,定舍勝樂,不生厭悔,故云舍禪定。分明智慧照了,故云念清淨。定心寂靜,雖對眾緣,心無動念,故名定心。此後亦有默然心,如前說也。又此四禪,心常清淨,亦名不動定,亦名不動智慧。

於此禪中學一切事皆得成就,學神通則得,學變化則得,故《經》說佛於四禪為根本也。外道服食勤煉,遠望延年,勞形弊骨,萬舉萬敗,間有成者,自負深玄,豈知造業爭如求禪,一切變化無不立就,轉粗形為妙質,易短壽為長年,特其細耳。從此後又有四定,一空處定,二識處定,三無有處定。

四非有想非無想處定。學者至四禪時,有視為微妙,得少為足,畫而不進者;有覺心識主滅,虛誑不實,便欲求涅槃寂靜常樂者。不遇明師指授,不知破色與斷色系縛之方,直強泯其心,斷諸思慮,久久得心無憶念,謂證涅槃。既未斷色系縛,若捨命時,即生無想天中,此為大錯。

白話文:

袁了凡靜功訣

綿綿的喜悅,從內心自然流露,其快樂妙不可言。但剛開始體驗這種喜樂和寧靜時,常會出現三種偏差。一是樂定程度尚淺,心神沉悶,智慧難以發揮;二是樂定的程度很微弱,而心智卻過於活躍,因此難以保持安定;三是樂定的感受與智慧的明晰同樣綿綿不絕,美好的感受卻容易滋生貪著,導致心神迷醉。所以經書上說,只有聖人才能捨棄這種喜樂,其他人很難做到。若有這三種偏差,樂定的境界就無法增長,遍及全身。學習者必須善於調整,可用三種方法來克服:

第一,如果心神沉悶,就要運用意志力精進;第二,如果心智過於活躍,就要運用三昧定法來攝持心神;第三,如果心神迷醉,就要思維之後的喜樂和其他的殊勝妙法,以此來警醒自己,避免心神執著。如果能做到這些,樂定的境界必然增長,遍滿全身,百骸萬竅都會感到喜悅。需要注意的是,初禪的喜樂來自外境,是外在的感官與內在的意識相應產生的,內心的喜樂並不充盈。

二禪的喜樂雖然來自內心,卻是由喜悅而生,是喜悅的根性相應,並非樂的根性相應。樂依喜而生,喜悅尚且未能遍滿身心,更何況是喜樂呢?三禪的喜樂來自內心,以樂為主,遍滿身心內外,充滿恬靜愉悅,其中又有五個境界:舍、念、智、樂、定心。舍,就是捨棄之前的喜悅之心,並去除上述的三種偏差;念,就是既已獲得三禪的喜樂,就要運用三種方法來守護它,使喜樂增長;智,就是巧妙地運用三種方法去除三種偏差;樂,就是快樂遍滿全身;定心,就是感受喜樂時心息相應,一心寂靜。想要達到四禪,又必須捨棄三禪的喜樂。

最初想要獲得喜樂,一心勤求,非常辛苦;既已獲得喜樂並守護它,執著於它也是一種痛苦;一旦失去,則又會遭受痛苦。學習者如果深刻認識到三禪的喜樂存在著很大的痛苦隱患,就應該一心厭離它,追求四禪那種不動的定境。此時也應該修持六行和三種方法來去除障礙。當三禪的境界消滅,而四禪尚未達到,修行仍不止息,就能進入未到地,心神安定,沒有散亂,這就是四禪方便定。

其後,心神豁然開朗,定境安穩,呼吸停止,定境顯現時,與捨受同時產生,沒有苦樂之感,空明寂靜,善法相互扶持,類似前面所說的境界,只是沒有喜樂的動靜而已。此時,心如明鏡不動,也像淨水無波,沒有雜念,正念堅固,如同虛空。學習者住在此定境中,心不依附善,也不依附惡,沒有任何依託,無形無質。其中也有四個境界:不苦不樂、舍、念清淨、定心。

此禪初發時與捨受同時產生,捨受之心不與苦樂相應,所以說不苦不樂。既已獲得不苦不樂的境界,定舍勝樂,不產生厭悔,所以稱為捨禪定。智慧分明照亮一切,所以稱為念清淨。定心寂靜,即使面對各種境緣,心也不產生任何念頭,所以稱為定心。此後也有默然之心,如同前面所說。此外,這四禪心常清淨,也稱為不動定,也稱為不動智慧。

在此禪定中,學習任何事情都能夠成就,學習神通就能獲得神通,學習變化就能獲得變化,所以經書上說佛陀以四禪為根本。外道服食藥物,勤加鍛鍊,遠期目標是延年益壽,卻勞形傷骨,大多失敗,即使偶爾有成功的,也自恃深奧玄妙,豈知造業不如求禪,一切變化都能立竿見影地成就,能把粗陋的身體轉化為精妙的質地,能把短壽轉化為長壽,只是方法細微而已。此後還有四種定,一是空處定,二是識處定,三是無所有處定,四是非有想非無想處定。

學習者到達四禪境界時,有的覺得很微妙,得到一點就滿足了,不再精進;有的覺得心識主體滅失了,是虛妄不真實的,就想要追求涅槃的寂靜常樂。如果不遇到明師指點,不知道破除色蘊和斷除色蘊系縛的方法,就強行泯滅心念,斷除一切思慮,久而久之,心無憶念,以為證得了涅槃。但由於沒有斷除色蘊系縛,如果捨棄生命,就會生於無想天中,這是大錯特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