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醫集》~ 靜功 (14)
靜功 (14)
1. 袁了凡靜功訣
一不受不著,故得離;二訶責,故得離;三觀析,故得離。由此三法,可以離初禪覺觀之過。覺觀既滅,五境及默然心悉謝,已離初禪,二禪未生。於其中間亦有定法,可得名禪,但不牢固,無善境扶助之法,諸師多說為轉寂心,謂轉初禪默然也。在此定中須依六行觀,厭下有三,曰苦、曰粗、曰障:欣上有三,曰勝、曰妙、曰出。
約言之,只是訶贊二意耳。夫玄門三年溫養,九年面壁,未嘗不靜坐,而不發大智慧,不發大神通,不發深禪空者,以其處處戀著也。得一境界,即自以為奇特,愛戀不捨,安能上進?故須節節說破,事事指明,方不耽著,方肯厭下欣上,離苦而求勝,去粗而即妙,舍障而得出,到此地位,方知法有正傳。昔陳白沙《靜坐詩》云:劉郎莫記歸時路,只許劉郎一度來。
陳公在江門靜坐二十餘年,惜無明師指點,靜中見一端倪發露,即愛戀之,已而並此端倪亦失,竭力追尋,不復可見,故其詩意云爾。學者靜中有得,先須知此六行觀,若到初禪,不用此觀則多生憂悔。憂悔心生,永不發二禪,乃至轉寂亦失,或時還更發初禪,或並初禪亦失。
所謂為山九仞,一簣為難,切當自慎。學者心不憂悔,一心加功,專精不止,其心澹然澄靜,無有分散,名未到地,即是二禪前方便定也。《經》云:不失不退。其心豁然明淨皎潔,定心與喜俱發,亦如人從暗中出,見外日月光明,其心豁然明亮,內淨十種功德俱發,具如初禪發相,但以從內淨定俱發為異耳。二禪有四境,一內淨、二喜、三樂、四定心。
何名內淨?遠而言之,對外塵故說內淨;近而言之,對內垢故說內淨。初禪中得觸樂時,觸是身識相應,故名外淨;二禪心識相應,故名內淨。初禪心為覺觀所動,故名內垢;二禪心無覺觀之垢,故名內淨。既離覺觀,依內淨心發,定皎潔分明,無有垢穢,此內淨定相也。喜者深心自慶,於內心生喜、定等十種功德善法,故悅豫無量也,樂者受喜中之樂。
恬澹悅怡,綿綿美快也。初禪之喜樂,由覺觀而生,與身識相應;此中喜樂,從內心生,與意識相應,所以名同而實異。定心者受樂心忘,既不緣定內喜樂,復不緣外念思想,一心不動也。此四境後,亦有默然心,但比初禪更深耳,謂之聖默然定。欲進三禪,又當訶二禪之過。
此二禪定,雖從內淨而發,但大喜湧動,定不牢固,當即捨棄,如上用三法遣之,一不受、二訶責、三觀心窮檢。既不受喜,喜及默然自謝,而三禪未生,一意精進,其心湛然不加功力,心自澄淨,即是三禪未到地,於後其心泯然入定。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,當樂發時,亦有十種功德,具如前說,但無湧動之喜為異耳。
白話文:
袁了凡靜功訣
要脫離初禪的覺觀執著,需做到:一、不接受;二、斥責;三、分析觀察。 透過這三種方法,可以消除初禪的覺觀。覺觀消滅後,五種感官和默然的心念都會消失,便已脫離初禪,但尚未進入二禪。在此中間,也存在一種穩固性較差的定境,可以稱為禪,但缺乏善妙境界的扶持。許多師父將其稱為「轉寂心」,也就是轉化初禪的默然狀態。在這個定境中,需要依循六行觀:厭棄下三種境界(苦、粗、障),欣求上三種境界(勝、妙、出)。
簡單來說,就是斥責和讚賞兩種意念。許多修煉玄門的人,即使三年溫養、九年面壁,持續靜坐,卻無法獲得大智慧、大神通或深禪空,原因就在於處處執著。一旦得到某種境界,就自認為奇特而愛戀不捨,怎能更進一步?所以必須逐一分析、明確指出,才能避免執著,才能厭棄下劣而追求卓越,去除粗糙而趨向精妙,捨棄障礙而獲得解脫。到達這個境界,才能明白法的正統傳承。陳白沙的《靜坐詩》說:「劉郎莫記歸時路,只許劉郎一度來。」
陳白沙在江門靜坐二十多年,可惜沒有明師指點,靜坐中稍微見到一點點境界的顯露,就愛戀它,結果連這一點點境界也消失了。他竭力追尋,卻再也見不到了,所以才有這樣的詩句。修行者在靜坐中有所得,首先必須了解這六行觀,如果達到初禪,不用此觀則容易產生憂悔。憂悔之心一起,永遠無法進入二禪,甚至連轉寂的境界也會失去,甚至可能又回到初禪,或者連初禪都失去。
這就像「為山九仞,功虧一簣」,務必謹慎小心。修行者如果心無憂悔,一心努力,專注不懈,其心平靜澄澈,沒有分散,即使還未到達二禪的境界,這也是二禪前的方便禪定。《經》上說:「不失不退」。當心豁然開朗,明淨皎潔,定力和喜悅同時產生,如同從黑暗中走出,見到外面日月光明,其心豁然明亮,內在十種功德同時顯現,與初禪的顯現相似,只是由內在的清淨定境同時產生而有所不同。二禪有四個境界:一、內淨;二、喜;三、樂;四、定心。
什麼是內淨?從遠處來說,是對抗外在塵境的狀態;從近處來說,是對抗內在垢染的狀態。初禪中獲得觸覺的喜樂時,觸覺是身識相應,所以稱為外淨;二禪是心識相應,所以稱為內淨。初禪的心因為覺觀而波動,所以稱為內垢;二禪的心沒有覺觀的垢染,所以稱為內淨。既然脫離了覺觀,依據內淨的心而生起定境,清淨分明,沒有垢穢,這就是內淨的定相。喜,是指內心深處的慶悅,內心生起喜悅以及其他十種功德善法,所以歡喜無量。樂,是指從喜悅中感受到的快樂。
恬靜淡泊、喜悅怡然,綿綿不絕的舒適快感。初禪的喜樂是由覺觀而生,與身識相應;二禪的喜樂則從內心生起,與意識相應,所以名稱相同,但實際上有所不同。定心,是指在享受快樂的狀態中忘掉自身,既不執著於內在的喜樂,也不執著於外在的念頭思想,一心不動。在二禪的四個境界之後,也會有默然的心境,但比初禪更深,稱為聖默然定。想要進一步進入三禪,又應該斥責二禪的過失。
二禪的定境,雖然從內淨而生,但是大喜湧動,定境不穩固,應該立即捨棄,如同前面用三種方法遣除一樣:一、不接受;二、斥責;三、觀照分析。既然不接受喜悅,喜悅和默然自然消失,而三禪還沒有產生。一心精進,其心平靜安詳,不需刻意用力,心自然澄淨,這就是三禪未到地,其後其心自然進入定境。然而,進入定境時,並不需要內外樂的同時產生,當樂境產生時,也會有十種功德,如同前面所說,只是沒有湧動的喜悅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