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醫集》~ 靜功 (13)
靜功 (13)
1. 袁了凡靜功訣
凡靜坐不拘全跏半跏,隨便而坐。平直其身,縱任其體,當令關節相應,不倚不曲,解衣緩帶,稍有不安,微動取便,務使調適。初時從動入靜,氣或未平,舉舌四五過,口微微吐氣,鼻微微納之,多則三四五遍,但取氣平為度。舌抵上齶,唇齒相著,次漸平視,徐徐閉目,勿令眼瞼大急,常使眼中朧朧然。
次則調息,不粗不喘,令和細綿綿。天台禪門口訣,止教調息觀臍。息之出入,皆根於臍,一心締觀,若有外念,攝之令還,綿綿密密,努力精進。自此而後,靜中光景,種種奇特,皆須識破,庶可進修。初時有二種住心之相,人心泊境,妄念遷流,如火熠熠,未嘗暫止。因前修習,心漸虛凝,不復緣念名利冤親等事,此名粗心息也。
外事雖不緣念,而此心微細流注,剎那不停,愈凝愈細,內外雙泯,此名細心住也。此後有二種定法,當此細心住時,必有持身法起,此法發時,身心自然正直,坐不疲倦,如物持身於覺,心自然明淨。與定相應,定法持身,任運不動,從淺入深,無分散意,此名欲界定也,後復身心泯虛豁,忽然失於欲界,坐中不見己身及床坐等物,猶若虛空,此名未到地定也。
從此證十六觸,一動、二癢、三涼、四暖、五輕、六重、七澀、八滑,復有八觸,謂一掉、二猗、三冷、四熱、五浮、六沉、七堅、八軟。此八觸與前八觸雖相似,而細辨則不同,合為十六觸也。十六觸由四大而發,地中四者沉、重、堅、澀,水中四者涼、暖、軟、滑,火中四者暖、熱、猗、癢,風中四者動、掉、輕、浮。學者於未到地中,入定漸深,身心虛寂,不見內外。
或經一日乃至七日,或一月乃至一年,若定心不壞,守護增長,此時動觸一發,忽見身心凝然,運運而動,當動之時,還覺漸漸有身,如雲如影,或從上發,或從下發,或從腰發,漸漸遍身。上發多退,下發多進。動觸發時,功德無量,略言十種善法與動俱發,一定、二空、三明淨、四喜悅、五樂、六善生、七知見明、八無累解脫、九境界現前、十心調柔軟。如是一日或十日,或一月一年,長短不定。
此事既過,復有餘觸,次第而起。有遍發十六觸者,有發三四觸及七八觸者,皆有善法,功德如前動觸中說。此是色界清淨之身,在欲界身中,粗細相違,故有諸觸證。初有五境,一覺、二觀、三喜、四樂、五定心也。初心覺悟為覺,後細心分別為觀。慶悅之心為喜,恬澹之心為樂,寂然不散為定心,十六觸中皆有此五境。
第六又有默然心,由五境而發者,皆初禪所發之相也。夫覺如大寐得醒,如貧得寶藏,末世諸賢,以覺悟為極則事,然欲入二禪則有覺有悟,皆為患病。學者於初禪第六默然心中厭離,覺觀初禪為下,若知二法動亂逼惱定心,從覺觀生喜樂定等,故為粗。此覺觀法障二禪內淨,學者既知初禪之過,障於二禪,今欲遠離常依三法。
白話文:
靜坐時,不論是雙盤腿還是單盤腿,都可以隨意坐下。坐的時候,身體要保持平直,放鬆身體,讓各個關節自然對應,不要歪斜或彎曲。解開衣帶,放鬆身體,如果覺得稍微不舒服,就稍微調整一下,務必讓身體感覺舒適。剛開始靜坐時,由動轉靜,氣息可能還不平穩,可以將舌頭輕輕地在口腔內攪動四五次,然後微微用口吐氣,用鼻微微吸氣,可以重複三四五遍,直到氣息平穩為止。接著,舌尖輕抵上顎,嘴唇和牙齒輕輕合攏,然後慢慢地平視前方,接著緩緩閉上眼睛,不要讓眼皮閉得太緊,讓眼睛保持一種矇朧的感覺。
接下來要調整呼吸,呼吸要均勻細長,不要粗重或急促。天台宗禪修的口訣是教人將注意力集中在肚臍。氣息的進出都與肚臍有關,要一心一意地觀察肚臍,如果出現雜念,就把注意力拉回來,持續不斷地努力精進。從此之後,在靜坐中會出現各種奇特的景象,必須要看破這些現象,才能繼續進修。剛開始靜坐時,會有兩種心境:第一種是「粗心」,心像停泊在岸邊的小船,妄念不斷湧現,像火苗一樣閃爍不定,從不停歇。經過前面的練習,心漸漸虛靜凝定,不再執著於名利、仇恨等事,這就是「粗心」的狀態。
雖然不再想外在的事物,但內心還是有細微的念頭在流動,剎那不停,而且會越凝定越細微,直到內外都消融,這就是「細心」的狀態。之後會有兩種入定的方法,當處於「細心」的狀態時,身體自然會產生一種力量,讓身體自然端正,坐著也不會感到疲倦,好像有東西在支撐著身體,心也會自然明淨。這表示與定境相應,這種定的力量會自然地支撐著身體,讓身體不會動搖,由淺入深,沒有散亂的意念,這就是「欲界定」。之後,身體和心靈會變得虛無空曠,突然從欲界中脫離,靜坐時看不到自己的身體和床等東西,感覺像置身於虛空中,這就是「未到地定」。
從這裡開始,會體驗到十六種觸覺感受:動、癢、涼、暖、輕、重、澀、滑,以及掉、猗、冷、熱、浮、沉、堅、軟。後八種觸覺與前八種觸覺雖然相似,但仔細辨別還是有不同之處,合起來就是十六種觸覺感受。這十六種觸覺是由四大(地、水、火、風)所引發的,地大產生沉、重、堅、澀的感覺,水大產生涼、暖、軟、滑的感覺,火大產生暖、熱、猗、癢的感覺,風大產生動、掉、輕、浮的感覺。修行人在未到地定的境界中,入定逐漸深入,身體和心靈都虛靜空寂,看不到內外。
這種狀態可能持續一天到七天,或者一個月到一年,如果定力不退轉,並且不斷增長,這時如果出現「動觸」,就會突然感覺到身體和心靈都凝聚在一起,並且微微震動。當震動的時候,會感覺到身體漸漸顯現,像雲像影子一樣,可能從上面發起,也可能從下面發起,也可能從腰部發起,然後逐漸遍布全身。從上面發起的,大多會消退,從下面發起的,大多會增進。當「動觸」發起時,會產生無量的功德,簡單來說,會有十種善法與動觸一同發起:定、空、明淨、喜悅、樂、善生、知見明、無累解脫、境界現前、心調柔軟。這種狀態可能持續一天、十天、一個月或一年,長短不定。
當這種體驗過去之後,還會依次出現其他的觸覺感受。有些人會體驗到全部十六種觸覺,有些人只會體驗到三四種或七八種觸覺,這些觸覺都會帶來善法,功德如前面說的「動觸」一樣。這是在欲界身體中,體驗到色界清淨身體的感覺,因為粗細不同,所以會有各種觸覺體驗。剛開始會有五種境界:覺、觀、喜、樂、定心。「覺」是最初的覺悟,「觀」是後續細微的觀察,「喜」是喜悅的心,「樂」是恬淡的心,「定心」是寂靜不散的心。十六種觸覺體驗中,都包含這五種境界。
第六種境界是「默然心」,它是由前面五種境界所引發的,這些都是初禪的徵兆。覺,如同從沉睡中醒來,如同貧窮的人得到寶藏,末世的賢者都將覺悟作為最重要的事,但如果要進入二禪,有覺悟和觀察,都會成為修行的障礙。修行者在初禪的第六種「默然心」中,要厭離覺觀,認為初禪境界是比較低的。如果知道覺和觀會擾亂、逼迫定心,從覺觀所產生的喜樂定等境界,都是粗糙的。這種覺觀之法會障礙二禪的內在清淨,修行者既然知道初禪的過失,會障礙二禪,現在要遠離,就要遵循三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