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醫集》~ 靜功 (10)
靜功 (10)
1. 八段錦
法依閉氣,行於夜半後,生氣初動時,濁氣口中吐之,清氣鼻中納之,子後午前各一次。先去一切思慮,閉目冥心,盤趺而坐,握固靜思集神,然後叩齒三十六。後又兩手向項後,數九息,勿令耳聞。乃移兩手心掩兩耳,先以第二指壓中指,彈擊腦後,左右各二十四次。搖頭左右顧肩膊轉,隨動二十四。
以舌攪口齒,並左右三十六。待津液滿口,漱三十六,分作三口,如有硬嚥下汩汩然有聲。龍者液也,氣者虎也,液行氣自奔發。乃以鼻引清氣閉之,少頃搓手令極熱,微微放氣出。腰後外腎為精門,搓兩手心熱,背後摩腎堂三十六畢,仍收手向前握固,閉口鼻之氣,想用心火下燒丹田覺熱極。俯首擺撼左肩三十六,右肩三十六。
想火自丹田透雙關、入腦戶,鼻引清氣,閉少頃,乃放直兩腳,叉手向上托天,按頂各九次。然後放下,以兩手向前攀腳心十二次。乃收足端坐,候口中津液,所云逆水上也。如無津,照前法再漱再吞三度,所得神水分三咽,乃為九也。嚥下汩汩有聲,百脈自勻暢。擺肩並身二十四次,再轉轆轤二十四次,閉氣想丹田火自下而上,遍燒身體,魔消夢安,寒暑災病皆不能入,與乾坤合矣。
白話文:
這套練習名為「八段錦」,需在夜晚過後,即將黎明,生機開始活動的時刻進行。具體操作是,在這時刻,將體內的渾濁之氣從口中呼出,再從鼻孔吸入清新空氣,此動作在午夜至正午之間需做兩次。
首先,將所有雜念拋開,閉上眼睛,平心靜氣,盤腿坐下,握緊拳頭,專心靜思,然後輕輕地咬合牙齒三十六次。接著,將雙手放到腦後,默數九次呼吸,盡量不要讓自己聽到呼吸聲。然後,將雙手覆蓋耳朵,用食指壓住中指,敲擊腦後,左右各二十四次。再搖晃頭部,左右轉動肩膀,重複二十四次。
接下來,用舌頭舔舐口腔和牙齒,左右交替三十六次。待口水充滿口腔,漱口三十六次,分三次吞下,如同吞下硬物一般,會聽到咕嚕的聲音。這裡的「龍」指的是液體,「虎」指的是氣息,當液體運行時,氣息自然跟隨。然後,從鼻子吸進清新空氣,屏住呼吸,雙手搓熱,慢慢呼出氣息。
腰部後方的外腎是精華之門,搓熱雙手,背後摩擦腎臟部位三十六次,最後將手收回,握緊拳頭,閉上嘴巴和鼻子,想像心臟的火苗向下燒灼丹田,直到感覺到熱力。再低頭,分別搖晃左、右肩膀各三十六次。
想像火焰從丹田穿透雙關,進入腦部,再從鼻子吸進清新空氣,稍作停留,然後伸直雙腳,雙手向上託舉,按摩頭頂各九次。然後放下雙手,向前彎腰,抓住腳掌十二次。再回到坐姿,等待口中再次產生口水,這就是所謂的「逆水上行」。若口中無口水,可依照前述方法再次漱口吞口水三次,所得的神水分三次吞下,總共九次。吞下時能聽到咕嚕的聲音,全身脈絡自然暢通。搖晃肩膀和身體二十四次,再轉動身體二十四次,屏住呼吸,想像丹田的火苗自下而上燃燒整個身體,消除惡魔,安穩睡眠,寒暑災病皆無法侵襲,與天地合一。
2. 八段錦詩
閉目冥心坐,握固靜思神。叩齒三十六,兩手抱崑崙。左右鳴天鼓,二十四度聞。微擺撼天柱,赤龍攪水津。漱津三十六,神水滿口勻。一口分三咽,龍行虎自奔。閉氣搓手熱,背摩後精門。盡此一口氣,想火燒臍輪。左右轆轤轉,兩腳放舒伸。叉手雙虛托,低頭攀足頻。以候逆水上,再漱再吞津。
如此三度畢,神水九次吞。嚥下汩汩響,百脈自調勻。河車搬運訖,發火遍燒身。邪魔不敢近,夢寐不能昏,寒暑不能入,災病不能迍。子後午前作,造化合乾坤,循環次第轉,八卦是良因。
白話文:
【八段錦詩】
閉上眼睛,心無雜念地坐下,雙手握緊,安靜地內省自我。 上下牙齒輕輕敲擊三十六次,然後雙手交叉環抱在腦後,好像抱住崑崙山一樣。 接著,用手指輕輕敲打兩側太陽穴,就像聽見天鼓響起二十四次。 輕輕搖動頭部,彷彿在撼動天柱;用舌頭在口中攪動,就像是赤龍在水中遊走。 然後,將唾液在口中漱動三十六次,讓它均勻地布滿整個口腔。 再將唾液分成三次吞下,想像著龍行虎躍的景象。 屏住呼吸,搓熱雙手,然後用手掌摩擦背部的命門穴。 這一口氣呼完,想像著有一團火正在燃燒著肚臍附近的丹田。 接下來,做左右方向的轉動,同時將兩腳放鬆伸直。 雙手交疊虛空承託,頭部低垂,反覆地拉伸和抓握足部。 等到感覺到逆流而上的能量,再次漱口吞下唾液。
這樣重複三次,一共吞下九次唾液。每次吞下時,都能聽到咕嘟的聲音,全身的脈絡自然調節。 當完成了河車搬運法,身體就會像被火焰包圍一樣,感到暖意。 這樣一來,邪靈不敢靠近,睡眠品質提升,不會受到寒冷或酷熱的影響,疾病也難以侵擾。 在子時(夜間11點至凌晨1點)和午時(中午11點至下午1點)之間練習,能夠達到天地合一的境界。 遵循這個循環的順序,八卦就是其中的緣由。
3. 十六字
一吸便提,氣氣歸臍,一提便咽,水火相見。此十六字,仙家名十六錠金,至易至簡妙訣也。口中漱津三五次,舌攪華池,仍以舌抵上齶,滿口生津嚥下汩然有聲。隨於鼻中吸清氣一口,以意會及心,寂地送至臍下一寸三分丹田之中,略存一存,謂之一吸。隨用下部輕輕如忍大小便狀,以意力提起使歸臍,穿腎堂,過夾脊、陶道、天柱、風府、玉枕、透入泥丸,其升而上,如雲如露,生津滿口,氤氳氣衝,謂之一呼。一呼一吸,謂之一息。
氣既上升,隨又前汩然有聲嚥下,鼻吸清氣送至丹田,稍存一存,又收縮下部,如前輕輕提上,與臍相接而止,而後覺沖和之氣徐徐上生,升引如前,所謂氣歸臍,壽與天齊矣。凡嚥下口中有液為妙,無液亦要汩然有聲,積氣亦能生液也。如是一咽一提,或三五口,或五七、或十二、或二十四,要行即行,止即止,只要不忘,久久行之,長生可期。又云在一陽動時,尤宜急行。
然行鼻息而不得下部提縮之法,與知提縮而不得鼻息往來之法,皆非真傳也。
白話文:
「在每一次吸氣的時候,就將氣沉到肚臍的位置,當氣沉到肚臍後,就吞嚥一下口水,讓身體內的水火二氣交會。這十六個字,是修仙者所稱的『十六錠金』,是一個極其簡單卻有效的訣竅。首先,在嘴裡製造唾液,舌頭在口腔內轉動,然後將舌頭抵住上顎,直到滿口產生唾液,再將唾液吞下,會聽到明顯的聲音。接著,從鼻子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,用心感受,安靜地將這口氣送到肚臍下方一寸三分的丹田中,稍稍停留一下,這就是一次吸氣的過程。
隨後,用下腹部輕輕地做像憋大小便的動作,用意念和力量將氣提起來,讓它回到肚臍,再經過腎堂、夾脊、陶道、天柱、風府、玉枕,穿透進入泥丸,氣上升時,就像雲霧一般,會再次產生滿口的唾液,氣溫暖而濃厚,這就是一次呼氣的過程。一呼一吸,就是一次呼吸。
氣上升後,再將剛才的過程重複一遍,從鼻子吸氣送至丹田,稍稍停留,然後再用下腹部的力量輕輕提起,與肚臍連接,之後會感到一股平和的氣緩緩升起,再按照剛才的方式上升,這就是所謂的『氣歸臍,壽與天齊』。
每次吞嚥口水時,嘴裡有唾液最為理想,即使沒有唾液,也要確保吞嚥時有聲音,累積氣也能生成唾液。這樣一吞一提,可以做三到五次,或者五到七次,或者十二次,或者二十四次,想做就做,想停就停,只要不間斷,久而久之,就能期待長生。
另有一說,在陽氣初動的時候,更應該急著去做。
然而,只專注於鼻息,而不掌握下腹部提縮的方法,或者只知道提縮,卻不懂得如何配合鼻息的進出,都不是真正的傳承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