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編輯

《運氣要訣》~ 正文 (17)

回本書目錄

正文 (17)

1. 六氣客氣主病歌

【注】厥陰風木司天、巳亥歲也。風氣下臨土之所畏,故脾氣上從而病脾也。凡厥陰司天,則少陽相火在泉,故火行於地而病溫也。是則知風火寒濕雜揉,民病耳聾,振掉,眩暈,腹滿腸鳴,完穀不化之瀉,體重食減,肌肉痿瘦,皆其證也。

白話文:

厥陰風木當令的年份是巳年和亥年。風邪下降侵犯脾土,脾氣便上升而導致脾臟疾病。 凡是厥陰當令,少陽相火就潛伏在地下,所以火氣在地下運行,導致溫病。因此可知,風、火、寒、濕等邪氣交雜侵襲人體,就會出現耳聾、震顫、頭暈、腹脹腸鳴、消化不良的腹瀉、身體沉重食慾減退、肌肉萎縮消瘦等症狀。

2. 運氣當審常變歌

未達天道之常變,反謂氣運不相應,既識一定之常理,再審不定變化情,任爾百千雜合病,要在天時地化中,知其要者一言畢,不得其旨散無窮。

【注】近世醫者,皆謂五運六氣與歲不應,置而不習,是未達天道之常變也。時之常者,如春溫、夏熱、秋涼、冬寒也。日之常者,早涼、午熱、暮溫、夜寒也。時之變者,春不溫、夏不熱、暑不蒸、秋不涼、冬不寒也。日之變者,早溫、午寒、暮涼、夜熱也。但學醫者,欲達常變之道,當先識一定主客之理,次審不定變化卒然之情,然後知百千雜合之氣為病,俱莫能逃天時地化之理也。

雖或有不應,亦當審察與天時何時、地化何化、人病何病相同,即同彼時、彼化、彼病而施治之,乃無差謬。此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也。為醫者可不於運氣中一加意耶?

附:衝陽諸脈穴位:

衝陽穴——在足跗上五寸,去陷骨二寸骨間動脈。

太淵穴——在掌後內側,橫紋頭動脈中。

太谿穴——在足內踝後五分,跟骨上動脈陷中。

太衝穴——在足大指本節二寸間,動脈應手陷中。

神門穴——在掌後銳骨端陷中。

附:衝陽諸脈穴圖

白話文:

【運氣當審常變歌現代解讀】

近代的醫生們常常認為,五行運行和六氣更替並未與年份相呼應,於是將這些理論放置一邊不去學習,這就是未能理解天道的正常運作與變化。天時的正常現象,例如春天溫暖、夏天熱烈、秋天涼爽、冬天寒冷;一天中的正常現象,則如早晨涼爽、中午熱烈、傍晚溫和、夜晚寒冷。然而,天時也會出現異常,如春天不暖、夏天不熱、酷暑不炎、秋天不涼、冬天不寒;一天中的異常,則如早晨溫暖、中午寒冷、傍晚涼爽、夜晚熱烈。

對醫學學習者而言,若想了解天時的常態與異常,首先需掌握確定的主客原則,其次要仔細觀察不定的變化情況。如此一來,便會明白各種疾病的產生,無論多麼複雜,都無法擺脫天時地利的影響。

即便有些情況看似不符,也應詳細檢查該疾病是否與特定的天時、地利及病情相符,一旦確認相符,即可根據當時的環境、病情進行治療,這樣就不會出錯。對於理解關鍵要點的人來說,只需一句話就能概括所有。作為醫生,怎能不在運氣理論上下一番功夫呢?

附:衝陽諸脈穴位現代說明:

衝陽穴:位於腳背上方五寸處,離骨陷二寸的骨間動脈位置。

太淵穴:在手掌後方內側,橫紋頭動脈的位置。

太谿穴:在腳內踝後五分,跟骨上方動脈陷的位置。

太衝穴:在大腳趾關節二寸間,動脈應手陷的位置。

神門穴:在手掌後方尖骨端陷的位置。

附:衝陽諸脈穴圖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