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運氣要訣》~ 正文 (1)
正文 (1)
1. 正文
經曰:夫五運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可不通乎?又曰:治不法天之紀、地之理,則災害至矣。又曰: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,虛實之所起,不可以為工矣。由是觀之,不知運氣而為醫,欲其無失者鮮矣。茲將《內經》運氣要語,編成歌訣,並列圖於前,使學者一覽即明其大綱旨要之所在,然後遍求全經精義,庶乎有得云。
白話文:
[正文]:運氣學說中的五行與陰陽,這是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,是萬物生存和變化的根本原則,就像父母孕育生命,是所有生物生死存亡的起源,也是精神智慧的發源地。我們怎能不去理解它呢?另外也提到,如果在治病的時候,不遵循天時地利的規律,那麼災難和疾病就會降臨。再者,如果不知道每年的季節更替,氣候的盛衰,以及身體虛實的來源,那就不配稱為醫生了。由此看來,如果不瞭解運氣學說就去行醫,想要不出錯幾乎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我們將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運氣的重要內容編成了歌訣,並且附上了圖表,讓學習者一眼就能明白其中的核心要點,然後再全面地研讀整部經典,這樣才能真正有所收穫。
2. 太虛理氣天地陰陽歌
無極太虛氣中理,太極太虛理中氣。乘氣動靜生陰陽,陰陽之分為天地。未有天地氣生形,已有天地形寓氣。從形究氣曰陰陽,即氣觀理曰太極。
【注】太者,極其至大之謂也;虛者,空虛無物之謂也。蓋極大極虛,無聲無臭之中,具有極大極至之理氣焉。理氣未分,而混沌者,太虛也。太虛曰無極者,是主太虛流行之氣中主宰之理而言也。太虛曰太極者,是主太虛主宰之理中流行之氣而言也。故周子曰:無極而太極者,亦是以極無而推極有也。
蓋極無中無是而非理,極有中無是而非氣。不以極無之理而推極有之氣,何以知有是氣也。不以極有之氣,而推極無之理,何以知有是理也。是則可知理氣以其分殊而言之二也,以其渾合而言之一也。有是理則有是氣,有是氣則有是理,名雖有二,其實則一,本無有無、一二、先後之可言也。
乘氣動靜生陰陽者,謂太極乘氣機之動而生陽,乘氣機之靜而生陰,即周子曰: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之謂也。然不曰無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,而曰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者,蓋以無極專主乎理,言理無動靜故也,太極兼主乎氣,言氣有動靜故也。陰陽之分為天地者,謂陰陽流行,相生不已,積陽之清者為天,積陰之濁者為地。
故周子曰:分明分陽,兩儀立焉也。未有天地氣生形者,謂未有天地,惟太虛中之一氣化生天地之形也。已有天地形寓氣者,謂已有天地,而太虛之氣即已寓於天地之形也。是以天得之以資萬物之始,地得之以資萬物之生也。從形究氣曰陰陽者,陰陽即理中流行之氣也。即氣觀理曰太極者,太極即氣中主宰之理也。
故周子曰:陰陽一太極者,是指氣之極者而言也,太極本無極者是指理之極者而言也。
【按】吳澄曰:太極無動靜,動靜者氣機也,是以太極專主乎理言也。朱子曰:太極之有動靜,是天命之流行也,是以太極兼主乎氣言也。又曰:太虛者、本然之妙也。動靜者、所乘之機也。本然之妙即太極,指其本然主宰,是動是靜之妙之理也。所乘之機即動靜,指其天命流行,乘動乘靜之機之氣也。當依朱子為是。
白話文:
在無窮盡的虛空中,理與氣同在,太極則是在這虛空中,氣與理並存。氣的動靜產生了陰陽,陰陽的區分則形成了天地。在天地形成之前,氣孕育了形態;有了天地之後,形態內含著氣。由形態探究氣質,我們稱之為陰陽;從氣質觀察道理,我們稱之為太極。
"太"表示極致的大,"虛"代表空無一物。在這極致的大與空無一物之間,蘊藏著極致的道理和氣質。在理氣未分的狀態下,就是混沌的太虛。當我們說太虛無極時,我們是在講述太虛中流動的氣質中包含的主宰道理。而太極太虛,則是在講述太虛主宰道理中流動的氣質。所以,周子說,無極即是太極,也是從無到有的極致推論。
氣質的動靜產生了陰陽,也就是太極乘著氣質的動產生了陽,乘著氣質的靜產生了陰。我們不說無極動靜生陰陽,而說太極動靜生陰陽,因為無極專指道理,而道理是沒有動靜的;太極同時包含了氣質,而氣質有動靜。陰陽的分離形成了天地,陽氣清澈聚集成了天,陰氣渾濁聚集成了地。
在天地尚未形成時,只有太虛中的一股氣質孕育了天地的形態。天地形成後,太虛的氣質就寓存在天地的形態中。因此,天得以滋養萬物的起始,地得以滋養萬物的生長。從形態探究氣質,我們稱之為陰陽;從氣質觀察道理,我們稱之為太極。
周子說:"陰陽即是一體的太極",這裡指的是氣質的極致;"太極本無極",指的是道理的極致。
朱子認為,太極的動靜是天命的流動,所以太極同時包含了氣質。太虛是原本的微妙,動靜是它運作的機制。原本的微妙即是太極,指的是其原本主宰的道理,無論動靜都充滿智慧;運作的機制即是動靜,指的是天命的流動,乘著動或靜的機遇。我們應當遵循朱子的觀點。
3. 五行質氣生剋制化歌
天地陰陽生五行,各一其質各一氣,質具於地氣行天,五行順布四時序。木火土金水相生,木土水火金剋制,亢害承製制生化,生生化化萬物立。
【注】天地既立,而陰陽即在天地之中,陽動而變,陰靜而合,生五行也。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;地二生火,天七成之;天三生木,地八成之;地四生金,天九成之;天五生土,地十成之,是五行各一其質也。東方生木,木之氣風;南方生火,火之氣熱;中央生土,土之氣濕;西方生金,金之氣燥;北方生水,水之氣寒,是五行各一其氣也。
在地曰木,在天曰風;在地曰火,在天曰熱;在地曰土,在天曰濕;在地曰金,在天曰燥;在地曰水,在天曰寒,是五行質具於地,氣行於天也。木位東方,風氣布春;火位南方,熱氣布夏;土位中央四維,濕氣布長夏;金位西方,燥氣布秋;水位北方,寒氣布冬,是五氣順布四時之序也。即周子曰:陽變陰合,而生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。
五氣順布,四時行焉。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復生木,是五行相生,主生養萬物者也。木剋土,土剋水,水剋火,火剋金,金剋木,木復剋土,是五行相剋,主殺害萬物者也。相剋則死,相制則生。木亢害土,土亢害水,水亢害火,火亢害金,金亢害木,此克其所勝者也。
然我之所勝之子,即我之所不勝者也。我畏彼子出救母害,不敢妄行,承受乃制,制則生化,則各恆其德,而生化萬物、無不具也。假如木亢太過,土受害矣,是我勝其我之所勝者也。土之子金,承而制焉,則我畏我之所不勝,自然承受乃制,制則生化矣。火亢太過,金受制矣,金之子水,承而制焉。
土亢太過,水受制矣,水之子木,承而制焉。金亢太過,木受制矣,木之子火,承而制焉。水亢太過,火受制矣,火之子土,承而制焉。五行皆若此也。此所以相生而不害,相制而不克也。而生生化化,萬物立命之道,即在於是矣。此五行生剋制化之理,不可不知者也。
白話文:
天地形成後,陰陽便存在於天地之間,陽氣主動且變化多端,陰氣則靜態且有凝聚力,從而生成了五行。天界的一滴水由地界的六份水氣孕育而成;地界的二份火氣由天界的七份火氣孕育而成;天界的三份木氣由地界的八份木氣孕育而成;地界的四份金氣由天界的九份金氣孕育而成;天界的五份土氣由地界的十分土氣孕育而成,這就是每種五行元素各自有其獨特的本質。
東方孕育出木,木所散發的是風的氣息;南方孕育出火,火所散發的是熱的氣息;中央孕育出土,土所散發的是濕的氣息;西方孕育出金,金所散發的是燥的氣息;北方孕育出水,水所散發的是寒的氣息,這就是五行各具其特定的氣息。
在地面我們看到的是木,在天空中我們感受到的是風;在地面我們看到的是火,在天空中我們感受到的是熱;在地面我們看到的是土,在天空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濕;在地面我們看到的是金,在天空中我們感受到的是燥;在地面我們看到的是水,在天空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寒,這就是五行的本質存在於地,而其氣息卻在天空中運行。木居於東方,風氣布滿春天;火居於南方,熱氣布滿夏天;土居於中央和四方,濕氣布滿長夏;金居於西方,燥氣布滿秋天;水居於北方,寒氣布滿冬天,這就是五行之氣按四季的順序分佈。
木能生火,火能生土,土能生金,金能生水,水又能生木,這是五行相生,主導萬物生長。木能剋土,土能剋水,水能剋火,火能剋金,金又能剋木,這是五行相剋,主導萬物消亡。相剋會導致死亡,相制則能促進生命。木如果過度旺盛會傷害到土,土如果過度旺盛會傷害到水,水如果過度旺盛會傷害到火,火如果過度旺盛會傷害到金,金如果過度旺盛會傷害到木,這就是剋制它所勝過的那一方。
然而,我所勝過的那一方的兒子,正是我所不能勝過的。我會畏懼對方的兒子出來拯救母親免受傷害,因此我不敢輕易行動,而是接受剋制,這樣就能產生生化作用,使各個元素都能保持其特性,生化萬物,無所不包。例如,如果木過度旺盛,就會傷害到土,但土的兒子金會來制約木,使我畏懼我所不能勝過的,自然而然接受剋制,接受剋制後就能產生生化作用。如果火過度旺盛,就會傷害到金,但金的兒子水會來制約火。如果土過度旺盛,就會傷害到水,但水的兒子木會來制約土。如果金過度旺盛,就會傷害到木,但木的兒子火會來制約金。如果水過度旺盛,就會傷害到火,但火的兒子土會來制約水。五行皆如此。
這就是為何五行相生不會造成傷害,相制又不會過度剋制的原因。萬物的生命之道就在於此。這就是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,我們不能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