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丹合編選注》~ 上卷·戒規 (1)
上卷·戒規 (1)
1. 立志入道
天地陰陽,乾剛坤順,陰無陽不長,陽無陰不生。剛柔得其中和,水火始能既濟,陰陽必有匹偶,人物由茲孕生。是乾坤皆稟真元之氣,男女各具不死之身。乾曰大生,可以道成正覺。坤曰廣生,亦能果證元君。若謂坤陰難入仙道,何以王母長處崑崙。蟾蛾竊梁間之丹,永作月宮皇后。
逍遙讀漆園之書,自號瑤池謫仙。洛神、巫女,自古維昭,紫姑、湘妃,於今維烈。跡載史篇,固可考也。身秉坤德,豈不能乎!
特以沉溺欲海,不發入道之心,安能跳出迷津,以作登云之女。性本陰柔,見多偏隘,罔知四德,寧曉三從,過惡當改不知改,福田宜修未能修。縱無情之欲,喪本性之真,自暴自棄,愈趨愈下,豈知人事如浮雲,塵環原孽網,與其將身入輪迴,何若回頭登彼岸。蓬萊信有路,只在目前;玉京豈無梯,須由心悟。
白話文:
天地間存在著陰陽,陽剛健而坤柔順,陰氣若無陽氣便無法生長,陽氣若無陰氣便無法滋生。剛柔之氣達到和諧,水火才能相濟,陰陽必定有其配偶,人世間的男女由此而生。因此,乾坤皆秉持著真元之氣,男女各自擁有不死之身。乾為大生,可以修道成正覺;坤為廣生,也能證得元君果位。若說坤陰難以進入仙道,那王母為何長居崑崙,蟾蜍和蛾子偷取梁間的丹藥,永遠成為月宮皇后呢?
逍遙讀過漆園的書,自號瑤池謫仙。洛神、巫女,自古以來都是美好的化身;紫姑、湘妃,至今仍令人敬仰。這些事跡記載在史書中,是可以考證的。身具坤德,為何不能成仙呢?
只是沉溺於慾海,沒有發心修行,如何能跳出迷津,成為登雲之女?天生陰柔,見識多有偏狹,不明白四德,也不了解三從,過錯應該改正卻不知悔改,福德應該修持卻未能修持。縱使沒有情慾,也喪失了本性的真諦,自暴自棄,越陷越深,豈知人事如浮雲,塵世如同業障的網羅,与其將身投入輪迴,不如回頭登彼岸。蓬萊仙境確實存在,就在眼前;玉京也有通往仙界的梯子,需要從心中悟得。
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。仙能傲我,我亦可仙。玉汞金鉛,實度生之寶筏;丹經釋典,誠入道之天梯。特以天梯不輕泄,語多露尾藏頭,即使琅𪻱已卒吟,還要參師訪友。聞一訣方知一訣,進一層更有一程。果能擺脫塵緣,拜明師以求心法,何難步入瑤闕,謁金母,而列仙班。
人須立志,各自勉旃。
白話文:
佛就是心,心就是佛。神仙能超越我,我也可以成仙。金丹煉丹的材料,是度化眾生的寶船;道教典籍,是通往道境的階梯。只是這天梯不能輕易洩露,所以書中常藏頭露尾,即使讀過許多經典,還是要向師父請教,與同道中人交流。聽懂一個訣竅,便能領悟另一個訣竅,進一步還會發現新的境界。只要能放下塵世煩惱,拜見明師學習心法,就能踏入仙境,拜見王母娘娘,成為神仙的一員。
人要立志,各自努力。
2. 入門戒規十二條
一戒妄念迭生
二戒縱欲貪淫
三戒剛暴殘刻
四戒煩惱嗔怒
五戒憂思驚恐
六戒目多妄視
七戒耳多妄聽
八戒多言狂妄
九戒慳吝惜財
十戒殺生害命
十一戒不節腥葷
十二戒慢道輕師
婦女所當戒者,雖不止十二條,能戒以十二件,去仙不遠矣。
一戒妄念迭生
心之所發為念。念頭正,則所行無不正;念頭差,則所為無不差。蓋心為天君,念為役使。天君泰然,百體從令也。
妄念者,一切狂妄不正之念也,古人所謂無念之念,方是正念,即真意也。這點真意卻少不得。有這點真意,方能煉鉛求汞,凝神養胎。丹經所謂「行住坐臥,不離這個」,這個,真意也。豈若此不正之妄念,千頭萬緒,莫可名狀。始則憑空而來,繼則鬥境成幻。一念未已,一念續之,緣此及彼,觸境生心。
白話文:
一戒妄念迭生
心之所發為念。念頭正,則所行無不正;念頭差,則所為無不差。蓋心為天君,念為役使。天君泰然,百體從令也。
心所產生的就是念頭。念頭正,行為自然也正;念頭不正,所做的事情也必然不正。因為心就像君王,念頭就像臣子。君王心神安泰,百官自然服從命令。
妄念者,一切狂妄不正之念也,古人所謂無念之念,方是正念,即真意也。這點真意卻少不得。有這點真意,方能煉鉛求汞,凝神養胎。丹經所謂「行住坐臥,不離這個」,這個,真意也。豈若此不正之妄念,千頭萬緒,莫可名狀。始則憑空而來,繼則鬥境成幻。一念未已,一念續之,緣此及彼,觸境生心。
妄念,就是一切狂妄不正的念頭。古人所謂的“無念之念”,才是真正的正念,也就是真意。這點真意不可或缺。有了這點真意,才能煉鉛化汞,凝神養胎。道家經典中所說的“行住坐臥,不離這個”,這個,就是真意。怎麼能與那些不正的妄念相比?那些妄念,千頭萬緒,無從描述。它們從虛空而來,然後幻化成各種境界。一個念頭尚未消失,另一個念頭又接踵而至,由這牽扯到那,觸景生情。
想到得意時,不禁自慶自足;想到失意時,曷勝自怨自悲。盡日之中,無有寧息宵之寢也,神亦不存矣。
夫所發之念既妄,則見於行者無不妄。如此妄人,安足語仙道哉。即使未見諸行事,而無端妄想,神目如電,指視何其嚴乎。況人之生死輪迴,莫不由一念造之。鍾情之區,即受生之地。噫!一念之輪迴,種無邊之生死,人顧可不慎所發哉。
若夫至人,知此無根無據之妄念,牿亡吾性,死趨六道,精心體認,勤加覺察,此念何自而起,何自而滅,未起之前如何,既起之後如何?知此一念起,即提慧劍斬之,務拔其根。勿使潛滋暗長於隱微之中,務令此性空虛靜寂,萬念俱泯,一靈獨存。瀟瀟灑灑,活活潑潑。如此,則私欲盡淨,天理流行,仙道不遠矣。
白話文:
當感到得意時,忍不住自我慶祝、自我滿足;當感到失意時,又忍不住自怨自艾、自悲自憐。整天都不得安寧,晚上也睡不好,心神都散亂了。
因為這些想法都是虛妄的,所以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必然是虛妄的。這樣虛妄的人,怎麼能談論仙道呢?即使沒有表現在行動上,但無端的妄想,就像神目一樣銳利,指責和監視著,多麼嚴厲啊!更何況人的生死輪迴,都是由一念所造就的。鍾情的地方,就是受生的地方。唉!一念的輪迴,種下無邊的生死,人怎麼能不慎重地發心呢?
至於那些達到至人境界的人,他們知道這些沒有根基、沒有根據的妄念,會迷失自己的本性,讓自己走向六道輪迴,因此他們用心體悟,勤加覺察,這個念頭是從哪裡來的?又是從哪裡消失的?在它還沒產生之前是什麼樣子?在它產生之後又是什麼樣子?當這個念頭一產生,就立刻用智慧之劍斬斷它,務必斬斷它的根源,不要讓它在隱微處潛滋暗長,務必讓自己的本性空虛寂靜,萬念俱泯,只有一靈獨存,瀟灑自如、活潑自在。這樣一來,私欲就消除了,天理就會自然流露,仙道也不再遙遠了。
故入門者,先須於此關頭,謹守勿忽,方是果決烈女,道中法器也。
二戒縱欲貪淫
人所最難破者,色欲一關耳。人胡為有生?因這點淫根未拔。見淫事,而性即入男女之身根,以投胎而生。人胡為有身?因父母淫姤,而始成此身。人從淫事而來,故其習染最深,而根株未易拔也。且人所恃以生者,全憑這點精氣。貪淫則傷精,精傷則陽關不固,百病交作。
古人謂:「服藥百粒,不如獨宿一宵。」惜此精氣也。惜得幾分精氣,即多添得幾年壽數。基成無漏,陽關一閉,則長生矣。況婦女之性情易蕩,一貪淫事,則慾火焚身,情難自禁,無夫以遂其欲,必有喪廉之行。即使不至失身,淫心一動,火逼一身,精氣已不存於中矣。
白話文:
所以,初學者在這個關鍵時刻,必須嚴格遵守規則,不可忽略,這樣才是堅決而果斷的女性,也是修行中的法器。
第二戒:避免放縱慾望和貪淫
最難克服的就是性慾這一關。人為什麼會出生?因為性慾這個根源沒有被拔除。看到色情事物時,性慾就會使人進入男女之間的關係,從而導致再生。人為什麼有身體?是因為父母的性行為,所以才有了這個身體。人是從性行為來的,因此這種習慣最為根深蒂固,並不容易去除。而且,人依賴生存的就是這一點精氣。貪淫會傷害精氣,精氣一旦受損,陽氣就會不穩定,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來。
古人說:“吃藥一百粒,不如獨自一夜。”要珍惜這精氣。珍惜了一點精氣,就能增加幾年的壽命。基礎穩固無漏,陽氣一旦封閉,就能長生不老。何況婦女的性情容易動搖,一旦貪淫,就會被慾望所困,情感難以自控,沒有配偶的幫助,就會有失節的行為。即使不至於失身,一旦心生淫念,身體就會受到影響,精氣就會消耗殆盡。
昔韋十一娘學道,其師化一偉男子,百般調戲,且致逼汙,而此心不易,方授仙術。故淫根未拔者,多失仙緣。即或僥倖聞法,而此道乃色相中事,亦行不得。即或行之,而所結之胎,特一淫胎。一朝出神,必見淫姤而投胎,前妒盡廢矣。
天宮仙女,多有謫下紅塵者,莫不因情緣未斷之故,可不戒哉。戒之之法,要在不思不視而已。不思,則能禁情於未然;不視,又能絕念於當境。文昌帝君云:「未見不可思,當見不可亂,既見不可憶。」誠戒色良箴也。然豈不思、不亂、不憶已哉,務要拔盡情根,看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對境忘情,在欲無欲,方可與言仙道。若抱淫欲之心,以希上真之道,而能有成者,吾未之聞也。
白話文:
從前韋十一娘學道,她的師父變化成一位偉大的男子,百般調戲她,甚至逼迫她污穢,但她的心志不易動搖,才被傳授仙術。因此,淫根未拔的人,多數會失去修仙的機會。即使僥倖聽到法門,這條道也涉及色相,仍然無法修行。如果修行了,所結的胎兒也只會是一個淫胎。若一朝出神,必會見到淫妨而投胎,之前的妒恨就會全部廢棄。
天上的仙女,很多都有因情緣未斷而被貶下凡間的,這點不可以不戒。戒的法則在於不去思念和不去看。不思念,則能防止情感的萌芽;不看,則能斷絕當下的念頭。文昌帝君說:「未見不可思,當見不可亂,既見不可憶。」這實在是對戒色的良好警戒。然而,怎能做到不思、不亂、不憶呢?務必要徹底拔掉情根,明白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面對境界時忘掉情感,做到無欲,才可談及仙道。若懷有淫欲之心,希望能修成上真之道,我是未曾聽聞過。
3. 附考
韋十一娘,宋長安貧女也。嫁同里鄭氏子。鄭氏喜遊俠,屢諫反目,政和間往邊城從軍,久無音回。伯子不良,每以言語調戲,韋正色拒之。因憶趙道姑自幼相愛,況有道術可傳,遂投姑。姑欣然挈入庵中,教以法術。日暮姑下山,留韋獨宿,戒曰:「勿飲酒及淫色。」韋思深山中,焉有此二事。
更余,一男子逾牆入,韋速起,問之不答。男子近前擁抱,拒不從。彼求益堅,韋抽劍欲擊,彼出劍相刺,甚精利。韋知不及,棄劍哀求曰:「妾命薄,久戒塵心,何忍亂我?且師有明戒。誓不敢犯!」彼以劍加頸逼從。韋引頸受之。其人收劍笑曰:「知子心不變矣!」視之則道姑也。
白話文:
韋十一娘是宋朝長安的一位貧女,嫁給同村的鄭氏子。鄭氏喜好遊俠,屢次與韋十一娘反目,政和年間去了邊城從軍,久無音信。鄭家的表兄不正經,常用言語調戲她,韋十一娘正色拒絕。因為她想起了從小就愛的趙道姑,還有道術可以傳授,因此投靠了道姑。道姑欣然接她入庵,教她法術。傍晚道姑下山,留韋十一娘獨自一宿,叮囑她說:「不要飲酒和接觸淫色。」韋十一娘心想在深山中,哪裡會有這兩件事。
然後,有一男子翻牆進來,韋十一娘迅速起來,問他卻不回答。那男子靠近擁抱她,她拒絕不從。那男子求得更堅定,韋十一娘抽劍想要擊退,但他也拔劍相刺,十分鋒利。韋十一娘知道不敵,於是丟掉劍悲求說:「我的命薄,自從戒掉塵心,怎能忍心打擾我?而且師父有明確的戒律。我發誓不敢違犯!」那男子用劍抵著她的脖子逼她從命。韋十一娘便引頸接受。那人收劍笑道:「我知道你的心意沒有變啊!」仔細一看,竟是道姑。
從此盡授其術。
三戒剛暴殘刻
剛,美德也。人無剛則柔懦不振,百無一成。這個剛字卻少不得。然剛而無禮,則流於暴,很戾自用,不知退讓,不顧是非,不恤人言,無禮於舅姑,不和於妯娌,不敬於夫子,虐凌於子侄,苛責於奴婢,是謂「悍婦」。故剛而繼以暴,每多殘忍不仁,刻薄寡恩也。
夫人必有仁慈之心,而後有胞與之量。聖母元君視天下為一家,視中國為一人。凡天上地下,一切物類,莫不保愛。若赤子一般,何嘗起點憎惡之心,而流於殘刻哉。
觀音大士,稱為慈航,以其仁慈成性,普濟眾生,而為浩劫之慈母也,故神氣亦浩劫不朽。如剛暴,則失坤陰柔順之德;殘刻,又無坤厚廣生之量。如此之人,天上選爾何用,地下留爾奚益,不如速死之為愈也,安望長生。
白話文:
從此盡授其術。
三戒剛暴殘刻
剛,是美德。人若沒有剛毅,就會柔弱無力,一事無成。這個「剛」字是不可或缺的。然而,剛強而無禮,就會變成暴戾,自以為是,不知退讓,不顧是非曲直,不聽他人勸告,對公婆不禮貌,與妯娌不和睦,對老師不尊敬,虐待子女和侄輩,苛責奴婢,這就是所謂的「悍婦」。所以,剛強而繼之以暴戾,往往會變得殘忍不仁,刻薄寡恩。
女人一定要有仁慈之心,才能有包容萬物的度量。聖母元君視天下為一家,視中國為一人。無論天上地下,所有生物,都受到她的愛護,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,哪里會有憎惡之心,又怎麼會殘忍呢?
觀音大士,被稱為慈航,因為她仁慈善良,普度眾生,是世間的慈母,所以她的神氣也如同浩劫一般,永不磨滅。如果剛暴,就會失去坤陰柔順的德行;如果殘忍,又會失去坤厚廣生的度量。這樣的人,天上選你又有何用,地下留你又有什么益處?不如早死早超生,何必追求長生呢?
夫惟戒之:性暴者,養以和緩,靄然如春風之宜人,而與物悉無忤也;殘刻者,易以慈惠,浡然如時雨之及物,而無人不沾其恩也。見於外如此,而性之在中,無不靈明自在,活活潑潑,渾含生機於無窮矣。而謂慈航觀音,不虛座以待爾哉。
四戒煩惱嗔怒
煩惱者,遇事煩勞而生惱恨心也。人生一世,孰無事業,須慢慢做將去。不計功過,不辭辛苦,不憚煩勞,事方有濟。如因煩勞而生惱恨,天下事何者能成。
至養性,更要耐煩。緣此時馳放已久,一旦操存,如生龍活虎,伏之未肯,即伏降之。未肯即降,須從容涵養,不拘不束,勿忘勿助,任其自然。今日養一分,則得一分;明日養一分,又得一分,養到十分,自有圓明時候。
白話文:
要懂得克制自己:性情急躁的人,要以平和溫和的方式去調養,就像春風般令人舒適,與萬物和諧相處;心狠手辣的人,要以慈悲寬厚去改變,就像及時的雨水滋潤萬物,沒有人得不到他的恩澤。外在行為如此,內心自然也變得光明磊落,活潑生動,充滿生機。慈航觀音不會白白地等著你,不是嗎?
煩惱是指遇到事情就感到勞累而心生怨恨。人生在世,誰沒有事情要做,都要慢慢地去完成。不要計較成敗,不要怕辛苦,不要嫌麻煩,事情才能有所成就。如果因為勞累而心生怨恨,天下又有哪件事能做成呢?
修養性情更要耐煩。因為身心已經放縱許久,一旦想要控制,就如同生龍活虎般難以馴服,必須要慢慢地收斂,不要急躁,不要勉強,不要刻意幫助,任其自然。今天修養一分,就會得到一分;明天修養一分,又會得到一分,修養到十分,自然就會圓滿通達。
若以難純,而遂生煩惱,其性豈能圓明乎。
嗔怒者,事不如己意,而嗔恨怨怒也。試思天下事,豈盡能如己意。未必嗔怒,而事遂能如己意。何不思之甚也,亦惟安於所遇耳。況嗔怒心甚者,其心必毒,死多投入毒蛇腹中。夏臘以嗔怒而化蛇,郗後以嗔怒而變蟒,此固明徵也。但嗔怒有因煩惱起者,煩惱有由嗔怒生者,二者皆為心累,急戒之可也。
五戒憂思驚恐
思傷脾,憂思則氣鬱而不伸。恐傷腎,驚恐則神散而不藏。事未至則憂思不已,事將來而驚恐不休。蔽性之端,亦損精耗神之具。不戒,多成內傷之疾。
白話文:
如果執著於難以完美的事物,反而滋生煩惱,這樣的性情怎麼能圓滿清明呢?
生氣的人,是因為事情不如自己意願,便感到憤恨怨怒。試想天下所有事,哪能事事都如人意?不一定生氣就能讓事情如己意。為何要如此執著地生氣呢?不如安然接受眼前的一切。況且生氣心重的人,其心必毒,死後很有可能會投胎變成毒蛇。夏臘因生氣而化為蛇,郗後因生氣而變成蟒蛇,這都是明顯的例子。但生氣有因煩惱而起的,煩惱也有由生氣而來的,兩者皆是心累,要趕緊戒除才行。
五戒憂思驚恐
思慮過度傷脾,憂慮就會導致氣鬱結不舒。恐懼傷腎,驚恐會導致精神渙散而無法安定。事情還沒發生就憂慮不已,事情將要發生就驚恐不休。這都是蒙蔽本性的行為,也是損傷精氣耗損精神的根源。不加以戒除,很容易導致內傷疾病。
戒之之法,惟鎮定空寂,心不留物。憂至則思理,理不能遣,聽其自然,憂之何益。且人所以生此驚恐心者,恐其禍及吾身也。平日仰不愧天,俯不怍人。我無愧於人,人必不害我,何驚之有。即使橫禍忽來,而死生有命,亦順受之而已。聖人泰山崩前而不驚,刀鋸加頸而不恐,神定固也。
昔宛丘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試青鳥公,有二者未泯其跡,僅成地仙。學者不於此著力,亦凡夫耳,安冀有成?!
六戒目多妄視
目為六賊之魁。眼見色,心即為色所牽,而魂從眼漏,其傷在肝。蓋人之魂,夜藏於肝,日寓於目。妄視則魂漏於眼,夜多夢寐。聖人無夢,是以能收眼光內照,不使魂日馳於外,亦不使心為色所引也。故欲收其心,先攝夫目。
白話文:
要避免這種情況的方法是保持心境穩定和清靜,心中不要留下任何事物。如果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就思考如何處理它,如果無法解決問題,那就接受它的存在,這樣擔憂又有什麼用呢?
人類之所以會產生恐慌的情緒,就是因為害怕災難降臨到自己身上。但是如果你平常對上天沒有感到羞恥,對他人沒有感到抱歉,那麼你就不會受到他人的危害,又何必驚慌失措呢?即使是突然遭遇意外事故,但生死自有天意,也要坦然接受。
聖人在面臨山崩或被砍頭時都不會感到驚訝或恐怖,這是因為他們的心境非常安定。
過去有一個叫作宛丘的人曾經使用各種感官刺激(包括聲音、氣味、味道、接觸感以及情緒)去測試一位名叫青鳥公的人,結果發現這個人還有兩種感覺尚未消失,因此只能成為一個普通的神仙。學習道家修煉的人如果不在此方面下功夫,也只是普通人罷了,怎麼可能有所成就呢?
眼睛是六大邪念中的首領。當我們看到某樣東西時,心就會被這個物品吸引,並且靈魂也會跟隨眼睛流露出來,這樣會損傷肝臟。因為人們的靈魂在晚上會儲存到肝臟裡,在白天則寄居在眼睛裡。如果胡亂看東西,靈魂就會透過眼睛流失掉,晚上的時候就會做很多奇怪的夢。聖人不會做夢的原因就在於能夠把目光轉向自己的身體內部,而不是讓靈魂每天都在外面遊蕩,同時也能夠防止心被顏色所誘惑。
因此想要控制自己的心,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眼睛。
其法:常將眼光返照玄關一竅之中,使此性靈明不昧,以養如如不動之神,自然目不妄視,心不妄動,魂不外遊,神不外馳,而先天之氣歸於身矣。
七戒耳多妄聽
腎開竅於耳,妄聽則心為聲動,精從耳漏,其傷在腎。腎為先天真一之水,能灌溉一身之營衛。傷腎則肌膚憔悴,精脫耳聾。
人能常凝耳以內聽,不惟使心不為聲動,而心得所養,精亦常凝於腎,去仙不遠矣。
八戒多言狂妄
言易招尤。南容三復白圭,聖人稱之,以其能謹言也。多言則不足以養吾心之仁。故司馬牛問仁,聖人以訒言告之,制外養中也。且言為心聲,心藏神,多言則神傷。
白話文:
七戒耳多妄聽
其法: 常將眼光往回照著玄關一竅之內,讓這心性靈明不昏昧,以此來培養如如不動的神,自然就不會胡亂看、胡亂動,魂魄也不至於在外遊蕩,精神也不會外馳,而先天之氣就能回歸於自身了。
腎開竅於耳,妄聽則心為聲動,精從耳漏,其傷在腎。 腎臟是先天真氣之水的來源,能灌溉全身的營衛氣血。傷了腎臟,就會導致肌膚枯槁,精氣外洩,甚至耳聾。
人能常凝耳以內聽,不惟使心不為聲動,而心得所養,精亦常凝於腎,去仙不遠矣。 人若能常常將注意力集中在耳內聽,不僅可以讓心不為聲音所動,還能滋養心神,精氣也會常駐於腎臟,距離成仙就不遠了。
八戒多言狂妄
言易招尤。 說話容易招惹是非。
南容三復白圭,聖人稱之,以其能謹言也。 南容多次反覆檢查玉圭,聖人稱讚他,是因為他能謹慎言行。
多言則不足以養吾心之仁。 話太多就無法滋養我們內心仁慈的品質。
故司馬牛問仁,聖人以訒言告之,制外養中也。 所以司馬牛問仁德,聖人以簡潔的話語回答他,這就是約束外在,滋養內在。
且言為心聲,心藏神,多言則神傷。 而且言語是心聲的表現,心藏著精神,話太多就會傷神。
能守口如瓶,神自常住於心,性不因言以亂,而酬酢往來間,亦不失口於人矣。
九戒慳吝惜財
財以濟用,天下無人不需財,但要不為所迷耳。如一味慳吝,分文不捨,則雖堆金等山嶽,能買無常不來乎。與其積財自富,而作一家之守財奴,孰若散財積福,以結道中之仙緣。
自來仙真,莫不由廣種福田而成。古人云:「若是吝財並惜寶,千萬神仙不肯來。」蓋至人等富貴若浮雲,視金玉如糞土。一塵不染,一物不戀,即此身且非我有,況身外之財乎。故入道者,此關更宜打破,休為所愚。
十戒殺生害命
天地以好生為心,聖人以愛物為懷。天地生之,我輒殺之,大幹天地之和。聖人愛之,我竟害之,大非聖人之仁。況人物同此性命,好生惡死。人物同情,已有生,惟恐其傷。豈物有生,不懼其死。推己及物,必有不忍殺害者。
白話文:
能夠守住嘴巴像瓶子一樣緊閉,神明自然常駐於心中,性情不會因為言語而混亂,在應酬往來之間,也不會失言於人。
財富是用來幫助人們生活的,天下沒有人不需要財富,但是要避免被財富迷惑。如果只是一味地吝嗇、一毛不拔,即使擁有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,又能買到無常不來嗎?與其積累財富自私自利,成為守財奴,不如散財積福,結交道中仙緣。
自古以來,得道成仙的人,都是因為廣泛種植福田而成就的。古人說:「如果吝嗇財物並珍惜珍寶,千萬個神仙都不會來。」因為真正得道的人,把富貴看成浮雲,視金玉如糞土,一塵不染,一物不戀,連自己的身體都認為不是自己的,更何況身外之財呢?所以想要修道的人,更應該打破這層執念,不要被財富愚弄。
天地以生養萬物為心,聖人以愛護萬物為懷。天地孕育萬物,我卻去殺戮牠們,這是違背天地之道。聖人愛護萬物,我卻去傷害牠們,這是違背聖人之仁。況且人和動物都有相同的生命,都喜歡生,厭惡死。人和動物都有同理心,已經有了生命,就會害怕受到傷害。難道動物有了生命,就不害怕死亡嗎?以己度人,一定會心生不忍,不會去殺害牠們。
古人云:「汝欲延生,須放生。」我既欲學道以求長生,要當推己心,以惜物命。雖曰物命在人,而好殺傷生,多遭慘報。夫救蟻中狀元之選,放雀獲明珠之報,古往今來,以放生得福者多矣。人可不慈心於物,以養我好生之仁哉。
十一戒不節腥葷
腥葷雖養人之物,而齋戒斷味者,未聞有傷。可見養生不盡在血肉也。
上古草衣木食,其民多壽。自火化興,血肉食,民遂夭折者,何也?蓋肥甘動火之物,食之過多,每易縱情損精,不如穀食得天地中和之氣,為至清至潔之味,其養生最好。況食物類之肉以補我肉,其心亦有所不忍。佛家絕腥葷,蓋不嗜口腹以增殺孽也。
白話文:
古人說:「你想要長壽,就要放生。」我既然想要學習道術來追求長生,就應該推己及人,憐惜萬物的生命。雖然說萬物的生命掌握在人手中,但如果喜歡殺生,就會遭到很多報應。你看,救了螞蟻就中了狀元,放了鳥就得到明珠的報償,古往今來,因為放生而得到福報的人很多啊!我們難道不能對萬物慈悲,培養自己愛護生命的美德嗎?
腥葷雖然是滋養人的食物,但是那些齋戒斷食的人,卻沒有聽說過有人因此受傷。可見養生不完全依靠肉食。
古代的人穿草衣吃木食,他們大多長壽。自從用火煮食、吃肉之後,人們就開始夭折了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肥膩的食物會助長人體的火氣,吃太多很容易縱情放縱、損傷精氣,不如穀物,能吸取天地間中和的氣息,是最清淨的食物,最適合養生。而且,吃肉類的食物,是用來補充我們自身的肉體,心中難免也會有些於心不忍。佛教戒食腥葷,就是因為不貪圖口腹之欲,以減少殺業。
南嶽夫人戒楊羲曰:「不欲見血肉。見而避之,不如不見。已死之物,即為屍氣,觸之最能害道。」入道故貴節腥葷。
十二戒慢道輕師
天地間至貴重者,莫若金丹大道,可以出凡籠,可以了生死,可以超九祖。古人萬劫一遇,夫豈等閒細事哉。
雖貴如漢文帝,猶且折節於河上公。富如馬丹陽,猶且虛心於王重陽。武如漢鍾離,且低頭於王玄甫。文如抱朴子,猶其屈膝於鄭思遠,況下焉者乎。故求道者,挾不得一己之富貴,逞不得一己之勢力,恃不得一己之學問。聰明必虛心誠求,如伍沖虛灑掃役力,切問二十載,方能得之。
白話文:
南嶽夫人告誡楊羲說:「不要去看血肉。看見了就躲開,不如根本就不要去看。已經死去的東西,就帶有屍氣,接觸它最容易損害修行。」因此修道的人應該戒除腥葷。
十二戒慢道輕師
天地之間最寶貴的東西,莫過於金丹大道,它可以讓人脫離凡俗,可以解脫生死,可以超越祖先。古人萬劫才能遇到一次,這可不是等閒小事啊!
即使貴如漢文帝,尚且虛心向河上公學習。富如馬丹陽,依然謙虛地向王重陽請教。武功高強如漢鍾離,也願意低頭向王玄甫學習。文采斐然如抱朴子,還願意向鄭思遠彎腰。何況比他們地位更低的人呢?所以求道的人,不能憑藉自己的富貴,不能仗著自己的勢力,不能依賴自己的學問。聰明的人一定要虛心誠懇地求教,就像伍沖虛一樣,勤懇地掃地做事,虛心求教二十年,才終於得到真傳。
而授之者,亦不輕易。抱朴子曰:「受真一之訣,皆有盟文,歃白牲之血,以旺相之日,受之以白銀、白絹為約,剋金契而分之,輕說妄傳,其神不佑也。」沖虛子曰:「自古仙真授真道,必清淨齋醮如科條,具信贄,刺血盟天,奏告上帝、三臺、北斗、南辰、三官、四聖、五帝、司命各位下,請命降允,而後可傳。」凡傳一人,遍天地間神聖無不告之者。
倘有惡類,妄自行財及詭詐,私相授受,師弟同受考掠,可不慎哉!使者既不輕易以傳,授者何可輕褻。抱朴子曰:「明師之恩,誠為過於天地也,重於父母也,可不尊崇之乎?!」
觀此可見,求道者既遇真師,即當尊崇恭敬,勤求切問,歷久不怠,方得卒聞心法,而昇天有路矣。
白話文:
傳授真道絕非易事,古人皆嚴格要求。抱朴子說,學習真一之訣需立下盟約,歃血為誓,並以白銀、白絹作為憑證,輕易傳授或胡亂傳播,將招致神靈懲罰。沖虛子也說,自古以來,傳授真道必須清淨齋戒,以誠意作為禮物,刺血盟誓,向天地諸神祈求允許,方可傳授。凡是傳授一人,就等於向天地間所有神聖宣告。
如果有人心懷惡意,妄圖以財物或欺騙手段私相授受,師徒二人都會受到懲罰,不可不慎!傳授者不輕易傳授,學習者更不可輕視。抱朴子說,明師之恩比天地還重,比父母還親,豈可不尊敬崇敬?
由此可見,求道者遇到真師,應該尊崇恭敬,勤奮學習,不懈怠,才能最終領悟心法,得道成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