賀龍驤

《女丹合編選注》~ 下卷·口訣 (1)

回本書目錄

下卷·口訣 (1)

1. 下卷·口訣

2. 收心

金丹道理最幽深,逐節功夫著意尋。

若問入門初下手,掃除妄念以收心。

金丹大道,至聖至神,至玄至妙,有內有外,有始有終。其中細微節目,須知之清,方行得到。若不著意行之,則知內不知外,終落空亡;知始不知終,僅成小果。

而其下手用功,以收放心為首。孟子曰: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。」倘此心日放於外,如野馬山猿,刻不寧息,此心日與情私為緣,真性即日為物欲所蔽。秉夷既牿,則夜氣不存,欲望結成胎仙,不亦難乎。故入門先把萬緣放下,一絲不掛,一塵不染,放心於無何有鄉中,清清靜靜,空空寂寂,久久純熟,其心自死。心死則神話,雖不得仙,去仙不遠矣。

白話文:

【集中心力】

金丹的哲理非常深奧,每一步的修行都需要用心探索和體會。如果要說入門的起點,那就是先清除雜念,把心神收回。

金丹的大道,極為聖潔、神妙,充滿玄機且變化無窮,它涵蓋內在和外在,從開始到結束都有其特定的過程。當中的細微差異,必須清楚瞭解,才能順利實踐。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去實踐,只瞭解內在卻忽視外在,最終只能落入空洞的結果;只知道開始卻不懂得如何結束,只能達到初步的成就。

而修行的第一步,就是收斂散漫的心神。孟子曾說過:「學問的途徑並沒有其他的,就是要找回那顆放逸的心。」假使這顆心每天都在外飄蕩,就像野馬和山猿一樣,一刻都無法平靜,這顆心每天都被私慾所纏繞,那麼真正的本性就會被物質的慾望所矇蔽。如果心靈被束縛住了,那麼內在的清明也就消失了,想要修煉成仙,豈不是更加困難了嗎?所以,剛開始修行時,首先要把所有的世俗牽絆放下,做到無牽無掛,不受塵世污染,把心神安置在一個無欲無求的地方,保持清靜無雜念,空靈寂靜。經過長時間的鍛煉,心神自然會歸於寂靜。心神歸於寂靜後,精神便能昇華,即使不能立刻成仙,離成仙也就不遠了。

3. 養性

一顆牟尼似水晶,何期塵垢蔽精英。

但能靜坐回光照,依舊天心夜月明。

真性本自靈明,但為氣稟物欲所拘蔽,則有時而昏,然本體之明,未嘗息也。如能勤加拂拭,用力涵養,依舊如天心之月,明照萬國。

涵養之法:每日靜坐,先將萬緣放下,迴光返照,如月到天心,風來水面一樣情景,悠悠揚揚,活活潑潑,似有似無,勿忘勿助。事至物來,雖如如不動,卻又了了常知,不知則流於木石之弊。

返照時總要安舒自在,不自在則未合法,不可再照,恐成氣鬱。古云先時要放又要收,自後熟來,不放亦不收。收放得宜,久久調養,忽見石火電光,此真性初現景象也。由此用功,自有圓明時候。但返照之功,不可久用。古人云未得大藥不可久照,恐出陰神,入於魔道。故十二時中以一時返照,余時則瀟瀟自在。

其功夫總要不可閒斷,純熟之後,自有天然慧光發現,明照九州,慧觸未來。又要知而忘其所知,忘到忘無可忘,自臻化境。

白話文:

[養性]

就像一顆原本晶瑩剔透的牟尼珠,卻因塵埃污垢矇蔽,遮蓋了它的光彩。然而,只要我們能靜下心來,內觀自照,它還是能恢復那如夜空明月般的璀璨光芒。

我們的真實本性原本就是靈敏而明亮的,但往往被氣質、物慾所束縛,導致偶爾會顯得混沌。但是,本性的光明從未消失,就像天心的月亮,只要我們勤於拂拭,用心涵養,終究可以像明月一般照亮萬物。

涵養的方法是:每天找個安靜的時刻,放下所有的事務,回歸內心,自我觀照,就像月光灑落天心,清風吹過水面的景象,悠閒自在,充滿生機,既存在又若隱若現,保持一種不刻意忘記也不過度強求的狀態。當事情發生,雖然看似不動如山,但實際上仍保持著清晰的洞察力,若失去這種感知,就會變得像木頭或石頭般呆滯。

在內觀時,必須感到舒適自在,若感到不自在,表示方法可能有誤,應停止觀照,以免造成心理壓力。古人說,在初期階段,既要放手也要收回,待日後熟能生巧,就能達到不用刻意放開或收縮的境界。收放自如,經過長時間的調養,突然間你可能會看到閃爍的火花,這是真性開始展現的跡象。接下來,只要繼續努力,自然會有更加圓滿光明的時刻。

然而,內觀並非可以長時間使用的方法。古人提醒,未達到一定的境界時,不應長時間內觀,以免出現陰神,誤入魔道。因此,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中,只需花一小時進行內觀,其他時間則保持輕鬆自在。

練習內觀時,切記不能間斷,等到技巧純熟後,便會自然地發現一種與生俱來的智慧之光,照亮整個世界,甚至連未來的事物也能預見。同時,要學會在瞭解後忘記所知,忘到再也無可忘記,才能達到最高境界。

4. 養氣

雖能念住特初禪,息到沖和始見天。

養氣方兒無別巧,同行同坐夜同眠。

佛云初禪念住,心無生滅也。二禪息住,息無出入也。息無出入,則息住而氣得所養矣。此息,非口鼻呼吸之息。蓋人生之初,隨母呼吸之息以成胎。及裂胞而出,此息藏於祖竅穴中,雖與口鼻之息相通,常人之息由口鼻出入,不能入祖竅以歸根,真人則息息歸根。故莊子謂:眾人之息以喉,真人之息以踵是也。

欲尋真人之息,須調後天呼吸之息以尋之。真息歸根於祖竅,其氣即藏於祖竅,故息調則氣和,息住氣不散。古仙所謂「氣歸元海壽無窮」者此也。然息必調到沖和時候,乃可採藥,乃可養胎,故云「沖和始見天」。

劉長生曰:「沖和結坎離」又曰「沖和養神氣」。何謂沖和?伍子曰:「不偏不倚,不疾不徐,非有非無,」如何作用方能沖和?伍子又曰:「夫妻並肩,陰陽合一,晝則同行,不前不後,夜則同住,不逼不離。如斯了悟,是沖和三昧。」總之,伍子之言,不過喻心息相依,朝夕不離之謂也。

鍾離曰:「人能心息長相依,換盡形骸玉液流。」故心息相依,調到沖和,養氣之能事畢矣。

白話文:

【養氣】

即使能夠在初禪的狀態中保持專注,直到氣息達到和諧穩定,才能真正體會到生命的本質。

養氣的方法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,它伴隨著我們的一舉一動,無論是白天的活動還是夜晚的睡眠。

佛陀曾說,初禪時心靈安住,沒有生滅之感;二禪時氣息安住,氣息不再有進出。當氣息不再進出,就能安住,氣也就得到了滋養。這裡所說的氣息,不是指我們日常通過口鼻進行的呼吸。人類最初在母體內時,通過母親的呼吸來成長。出生後,這種氣息隱藏在我們身體的一個特定部位,雖然和口鼻的呼吸相連,但普通人呼吸時,氣息只在口鼻間來回,無法深入那個部位,回到生命的根本。而真正的修行者,他們的每一次呼吸都能回到根本。因此,莊子說:一般人用喉嚨呼吸,而真正的修行者用腳跟呼吸。

要找到修行者的這種氣息,需要先調整日常的呼吸。當真正的氣息回到根本,氣就會被藏在那裡。因此,當呼吸調節好,氣就會平和,氣息安住,氣就不會散失。古人所謂「氣歸元海壽無窮」就是這個意思。然而,只有當氣息達到和諧穩定,才能採集生命的精華,才能滋養生命的種子,所以說「沖和始見天」。

劉長生說:「沖和結合坎離」又說「沖和養神氣」。什麼是沖和呢?伍子說:「既不偏向一邊,也不過急或緩慢,不執著於存在或不存在。」那麼,如何才能達到沖和呢?伍子進一步解釋:「就像夫妻並肩,陰陽合而為一,白天一起行動,不分前後,夜晚一起休息,不遠不近。如此明白,就是沖和的境界。」總的來說,伍子的話,只是比喻心和氣息之間的相互依存,無論早晚都不分開。

鐘離說:「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心和氣息永遠相伴,就能換掉肉身,讓玉液流淌。」因此,心和氣息相互依存,達到沖和,養氣的功夫就完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