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丹合編選注》~ 上卷·戒規 (3)
上卷·戒規 (3)
1. 附考
思傷脾,憂思則氣鬱而不伸。恐傷腎,驚恐則神散而不藏。事未至則憂思不已,事將來而驚恐不休。蔽性之端,亦損精耗神之具。不戒,多成內傷之疾。
戒之之法,惟鎮定空寂,心不留物。憂至則思理,理不能遣,聽其自然,憂之何益。且人所以生此驚恐心者,恐其禍及吾身也。平日仰不愧天,俯不怍人。我無愧於人,人必不害我,何驚之有。即使橫禍忽來,而死生有命,亦順受之而已。聖人泰山崩前而不驚,刀鋸加頸而不恐,神定固也。
昔宛丘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試青鳥公,有二者未泯其跡,僅成地仙。學者不於此著力,亦凡夫耳,安冀有成?!
六戒目多妄視
目為六賊之魁。眼見色,心即為色所牽,而魂從眼漏,其傷在肝。蓋人之魂,夜藏於肝,日寓於目。妄視則魂漏於眼,夜多夢寐。聖人無夢,是以能收眼光內照,不使魂日馳於外,亦不使心為色所引也。故欲收其心,先攝夫目。
其法:常將眼光返照玄關一竅之中,使此性靈明不昧,以養如如不動之神,自然目不妄視,心不妄動,魂不外遊,神不外馳,而先天之氣歸於身矣。
七戒耳多妄聽
腎開竅於耳,妄聽則心為聲動,精從耳漏,其傷在腎。腎為先天真一之水,能灌溉一身之營衛。傷腎則肌膚憔悴,精脫耳聾。
人能常凝耳以內聽,不惟使心不為聲動,而心得所養,精亦常凝於腎,去仙不遠矣。
八戒多言狂妄
言易招尤。南容三復白圭,聖人稱之,以其能謹言也。多言則不足以養吾心之仁。故司馬牛問仁,聖人以訒言告之,制外養中也。且言為心聲,心藏神,多言則神傷。
能守口如瓶,神自常住於心,性不因言以亂,而酬酢往來間,亦不失口於人矣。
九戒慳吝惜財
財以濟用,天下無人不需財,但要不為所迷耳。如一味慳吝,分文不捨,則雖堆金等山嶽,能買無常不來乎。與其積財自富,而作一家之守財奴,孰若散財積福,以結道中之仙緣。
自來仙真,莫不由廣種福田而成。古人云:「若是吝財並惜寶,千萬神仙不肯來。」蓋至人等富貴若浮雲,視金玉如糞土。一塵不染,一物不戀,即此身且非我有,況身外之財乎。故入道者,此關更宜打破,休為所愚。
十戒殺生害命
天地以好生為心,聖人以愛物為懷。天地生之,我輒殺之,大幹天地之和。聖人愛之,我竟害之,大非聖人之仁。況人物同此性命,好生惡死。人物同情,已有生,惟恐其傷。豈物有生,不懼其死。推己及物,必有不忍殺害者。
古人云:「汝欲延生,須放生。」我既欲學道以求長生,要當推己心,以惜物命。雖曰物命在人,而好殺傷生,多遭慘報。夫救蟻中狀元之選,放雀獲明珠之報,古往今來,以放生得福者多矣。人可不慈心於物,以養我好生之仁哉。
白話文:
[附考]
思慮過度傷脾,憂慮就會導致氣鬱滯不通。恐懼傷腎,驚恐則精神渙散,不能內斂。事情還沒發生就憂慮不已,事情將要發生就驚恐不止。這些都是損害天性、耗損精氣神元的根本原因,如果不戒除,很容易導致內傷。
戒除這些的方法,唯有保持心境平靜安詳,不執著於外物。憂慮來臨時,就思考其道理,如果道理無法消除憂慮,那就順其自然,憂慮又有何益?人之所以產生驚恐之心,是因為害怕禍患臨身。平日裡問心無愧,光明磊落,自己沒有愧對他人,他人自然也不會加害於我,又何必驚恐呢?即使意外橫禍突然降臨,生死有命,也應該坦然接受。聖人面對泰山崩塌也不驚慌,即使刀鋸加頸也不恐懼,因為他們心神安定堅固。
從前,宛丘先生用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來考驗青鳥公,青鳥公只有兩項未能徹底去除,所以只能成就地仙。修道者如果不從這方面下功夫,就只是凡夫俗子,怎麼能期望有所成就呢?!
六戒:勿多妄視
眼睛是六賊之首。眼睛看見顏色,心神就會被顏色牽引,而精魂從眼睛流失,損傷的是肝臟。人的精魂,晚上藏於肝臟,白天寄託於眼睛。胡亂看東西就會使精魂從眼睛流失,晚上就會多夢。聖人沒有夢,因為他們能收攝目光內照,不讓精魂整天在外遊蕩,也不讓心神被顏色所吸引。所以想要收攝心神,就要先控制眼睛。
方法是:經常將目光反照回玄關一竅之內,使心性清明不昧,培養一種安詳不動的心神,自然就能做到目不妄視,心不妄動,精魂不外遊,心神不外馳,先天之氣就能歸於自身。
七戒:勿多妄聽
腎臟的氣血運行通於耳朵,胡亂聽聲音就會使心神被聲音所動,精氣從耳朵流失,損傷的是腎臟。腎臟是先天真氣的根本,能滋養全身的氣血。傷了腎臟,就會肌膚憔悴,精氣衰竭,甚至耳聾。
人如果能經常凝神內聽,不僅能使心神不被聲音所動,而且還能滋養心神,精氣也能常保於腎臟,成仙就不遠了。
八戒:勿多言狂妄
說話容易招致批評。南容三次反省自己的言行,聖人稱讚他,因為他能謹慎言語。說話太多就無法涵養自身的仁德。所以司馬牛問仁,聖人教他謹言慎行,是說要內省修養,而不是外在的行為。而且言語是心聲的流露,心藏神明,說話太多就會傷了神明。
能夠像守住瓶口一樣謹慎言語,神明就能常駐於心,性情就不會因為言語而紊亂,在與人交往應酬中,也能做到不失言。
九戒:勿慳吝惜財
財物是用來生活的,天下沒有人不需要財物,但不能被財物所迷惑。如果一味吝嗇,一點都不捨得花,即使積攢的金銀財寶像山一樣多,又能阻止死亡的到來嗎?與其積累財物自認為富有,而成為守財奴,不如散財積德,結交修道之人。
自古以來,成仙得道的人,都是靠廣積善緣而成就的。古人說:「如果吝嗇錢財和珍寶,千萬個神仙也不會來。」因為得道之人把富貴看作浮雲,視金玉如糞土。他們不染塵埃,不執著於任何事物,甚至連自己的身體都不是自己的,更何況身外的財物呢?所以想修道的人,更應該打破這個執著,不要被它愚弄。
十戒:勿殺生害命
天地以好生為本,聖人以愛護萬物為懷。天地孕育萬物,我卻去殺生,這是違背天地和諧的。聖人愛護萬物,我卻去傷害萬物,這是違背聖人仁德的。況且人與萬物都具有生命,都愛生而惡死,人與萬物有相同的感情,有了生命,都害怕受到傷害,難道只有人有生命才害怕死亡嗎?推己及人,就一定不會忍心殺害生物。
古人說:「想要延年益壽,就要放生。」我既然想修道以求長生,就應該推己及人,愛惜萬物的生命。雖然萬物的生死掌握在人手中,但是好殺傷生,大多會遭到慘痛的報應。救了螞蟻能中狀元,放了麻雀能得到明珠,古往今來,因為放生而得到福報的人很多。人怎麼能不慈悲待物,來培養自己好生之德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