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丹合編選注》~ 上卷·戒規 (2)
上卷·戒規 (2)
1. 附考
韋十一娘,宋長安貧女也。嫁同里鄭氏子。鄭氏喜遊俠,屢諫反目,政和間往邊城從軍,久無音回。伯子不良,每以言語調戲,韋正色拒之。因憶趙道姑自幼相愛,況有道術可傳,遂投姑。姑欣然挈入庵中,教以法術。日暮姑下山,留韋獨宿,戒曰:「勿飲酒及淫色。」韋思深山中,焉有此二事。
更余,一男子逾牆入,韋速起,問之不答。男子近前擁抱,拒不從。彼求益堅,韋抽劍欲擊,彼出劍相刺,甚精利。韋知不及,棄劍哀求曰:「妾命薄,久戒塵心,何忍亂我?且師有明戒。誓不敢犯!」彼以劍加頸逼從。韋引頸受之。其人收劍笑曰:「知子心不變矣!」視之則道姑也。
從此盡授其術。
三戒剛暴殘刻
剛,美德也。人無剛則柔懦不振,百無一成。這個剛字卻少不得。然剛而無禮,則流於暴,很戾自用,不知退讓,不顧是非,不恤人言,無禮於舅姑,不和於妯娌,不敬於夫子,虐凌於子侄,苛責於奴婢,是謂「悍婦」。故剛而繼以暴,每多殘忍不仁,刻薄寡恩也。
夫人必有仁慈之心,而後有胞與之量。聖母元君視天下為一家,視中國為一人。凡天上地下,一切物類,莫不保愛。若赤子一般,何嘗起點憎惡之心,而流於殘刻哉。
觀音大士,稱為慈航,以其仁慈成性,普濟眾生,而為浩劫之慈母也,故神氣亦浩劫不朽。如剛暴,則失坤陰柔順之德;殘刻,又無坤厚廣生之量。如此之人,天上選爾何用,地下留爾奚益,不如速死之為愈也,安望長生。
夫惟戒之:性暴者,養以和緩,靄然如春風之宜人,而與物悉無忤也;殘刻者,易以慈惠,浡然如時雨之及物,而無人不沾其恩也。見於外如此,而性之在中,無不靈明自在,活活潑潑,渾含生機於無窮矣。而謂慈航觀音,不虛座以待爾哉。
四戒煩惱嗔怒
煩惱者,遇事煩勞而生惱恨心也。人生一世,孰無事業,須慢慢做將去。不計功過,不辭辛苦,不憚煩勞,事方有濟。如因煩勞而生惱恨,天下事何者能成。
至養性,更要耐煩。緣此時馳放已久,一旦操存,如生龍活虎,伏之未肯,即伏降之。未肯即降,須從容涵養,不拘不束,勿忘勿助,任其自然。今日養一分,則得一分;明日養一分,又得一分,養到十分,自有圓明時候。
若以難純,而遂生煩惱,其性豈能圓明乎。
嗔怒者,事不如己意,而嗔恨怨怒也。試思天下事,豈盡能如己意。未必嗔怒,而事遂能如己意。何不思之甚也,亦惟安於所遇耳。況嗔怒心甚者,其心必毒,死多投入毒蛇腹中。夏臘以嗔怒而化蛇,郗後以嗔怒而變蟒,此固明徵也。但嗔怒有因煩惱起者,煩惱有由嗔怒生者,二者皆為心累,急戒之可也。
五戒憂思驚恐
白話文:
[附考]
韋十一娘,是宋朝長安城裡一個貧窮的女子。她嫁給了同村鄭家的兒子。鄭家兒子喜歡遊俠,韋十一娘屢次勸諫,反而與他鬧翻。政和年間,鄭家兒子去邊關從軍,很久沒有音訊。她的丈夫的兄長品行不端,經常用言語調戲她,韋十一娘嚴肅地拒絕了他。她想起從小與趙道姑感情深厚,而且道姑還會傳授她道術,於是便投奔道姑。道姑欣然地把她帶進庵中,教她法術。傍晚,道姑下山了,留下韋十一娘獨自住宿,並告誡她:「不要喝酒和做淫亂之事。」韋十一娘心想深山裡,哪會有這兩件事呢。
後來,一個男子翻牆而入,韋十一娘迅速起身,詢問他,他不回答。男子走近擁抱她,她拒絕不從。男子更加執著地追求,韋十一娘抽出劍想刺他,男子也拿出劍來刺她,劍非常鋒利。韋十一娘知道自己不是對手,扔掉劍哀求道:「我的命運不好,很久以來就戒除了塵世之心,你怎麼忍心玷污我?而且師傅還有明確的告誡。我誓不敢違背!」男子用劍抵住她的脖子逼迫她順從。韋十一娘伸長脖子任由他處置。那人收起劍笑了,說道:「我知道你的心沒有改變!」她一看,原來是道姑。
從此道姑便將全部道術都傳授給了她。
三戒剛暴殘刻
剛強,是美好的品德。人沒有剛強就會懦弱無能,什麼事情都做不成。這個剛強是必不可少的。但是剛強而沒有禮貌,就會變成暴戾,蠻橫自私,不懂得退讓,不顧是非,不顧及別人的看法,對婆婆不禮貌,與妯娌不和睦,不尊敬丈夫的長輩,虐待子女侄輩,苛責奴婢,這就是所謂的「悍婦」。所以剛強而伴隨著暴戾,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殘忍不仁,刻薄寡恩的。
女子必須要有仁慈的心腸,然後才能有寬廣的胸懷。聖母元君把天下視為一家,把中國視為一人。凡是天上地下,一切萬物,她都愛護有加。像對待嬰兒一樣,從來沒有產生過一點憎惡之心,又怎麼會走向殘酷呢?
觀音大士,被稱為慈航,因為她仁慈善良,普渡眾生,是浩劫中的慈母,所以她的神氣也浩劫不朽。如果剛愎自用,就會失去女性溫柔順從的品德;殘酷無情,又沒有女性寬厚廣博的胸懷。這樣的人,天上選你做什麼用,地上留下你又有什麼好處呢?不如早點死去更好,還想長生不老嗎?
所以必須要戒除這些:性情暴躁的人,應該培養溫和緩慢的性格,像春天溫暖宜人的和風一樣,與人和睦相處;殘酷無情的人,應該培養慈悲為懷的性格,像及時雨一樣滋潤萬物,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恩惠。外在表現如此,內心也自然會變得靈明自在,充滿活力,生機勃勃,生生不息。這樣才能不辜負慈航觀音的期望。
四戒煩惱嗔怒
煩惱,是指遇到事情感到煩勞而產生惱恨之心。人活一世,誰沒有事情要做呢?應該慢慢地去做。不要計較功過,不辭辛苦,不畏懼煩勞,事情才能有所成就。如果因為煩勞而產生惱恨,天下的事情還有哪一件能夠成功呢?
修養身心,更需要耐心。因為人的心神奔馳放逸已久,一旦想要收斂,就像一條活潑的龍一樣,很難制服它,就要慢慢地制服它。如果它還不肯順服,就必須從容地調養它,不要拘束它,既不要忘記它,也不要刻意去幫助它,讓它自然發展。今天修養一分,就能得到一分;明天修養一分,又能得到一分,一直修養到十分,自然就會圓滿通達。
如果因為難以純潔而產生煩惱,那麼性情怎麼可能圓滿通達呢?
嗔怒,是指事情不如自己的意願,而產生嗔恨怨怒。試想天下事,哪一件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呢?未必嗔怒,事情就能如願以償。何必這樣苦苦思慮呢?應該安於所遇才是。況且嗔怒之心很重的人,心地一定狠毒,死後大多會墮入毒蛇的腹中。夏臘因為嗔怒而變成蛇,郗後因為嗔怒而變成蟒蛇,這都是明顯的例子。但是嗔怒是由煩惱引起的,煩惱是由嗔怒產生的,兩者都是心靈的負擔,必須儘快戒除。
五戒憂思驚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