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2)
卷之一 (2)
1. 臨證治案
傷寒調治失法變證
須江毛某,患傷寒之病,壯熱不退,計半月來,前醫當汗不汗,當下不下,調治失法,變為神昏譫語,循衣摸床,舌苔黃燥,脈來沉實,此傷寒誤治之變證也。速宜攻下之劑,蕩熱保津,倘以硝、黃為砒鴆者,則不可救。即以大承氣湯加生地、石膏,煎一大劑,午後服頭煎,未見動靜,薄暮服次煎,至四更時分,得硬屎數十枚,譫語漸少,手足漸定,肌膚微汗,身熱退清,神識亦稍省矣。次日復邀豐診,脈形仍實不柔,舌苔尚少津液,此餘熱未淨也,當守原方,再服一帖。
其兄恐藥力太過。豐曰:必要脈象轉柔,舌苔轉潤,裡熱始盡,否則餘邪復聚,遂難治矣。復將原方煎服,服下又得硬屎數枚。其兄急來問曰:次煎可服否?豐曰:往診再議。幸得脈轉平緩,舌苔亦見有津,改用仲景炙甘草湯除去桂枝、薑、棗,加入柏子、茯神,連服數煎,得全瘥耳。
程曦曰:凡治病必以脈舌為主。若遇神昏譫語,循衣摸床之證,倘其脈見軟弱者,舌淡苔微者,皆不可攻也。必須脈來沉實,或大有力,舌苔黃燥,或起芒刺,方可攻之。以上見證,有虛有實,或補或攻,當細別之,又不可執於承氣一法也。
傷寒吐蛔
新定章某,患傷寒六、七日來,身熱如焚,前醫初用辛散,繼用苦寒,熱仍不退,更加嘔逆吐蛔,四末微冷,急來求治於豐。診其脈,細小而沉,舌苔白薄。豐曰:此陰陽錯亂之證,將成蛔厥之徵。思先哲云:雜病吐蛔責於熱,傷寒吐蛔責於寒。即用椒、姜以溫其中,桂枝以透其表,參、附以扶其正,連、梅以安其蛔,更佐豆蔻和中止嘔也。令服一劑,嘔逆已定,四末轉溫,惟軀熱未清。
姑守舊方,除去薑、附,加入芩、柴,一服中機,後議數方並效,調理半月得安。
陽體中寒仍用熱劑而愈
瀔水姜某,稟體屬陽,生平畏嘗熱藥,一日腹中作痛。比豐診之,兩手之脈皆沉遲,舌根苔白。豐曰:此寒氣中於太陰,理當熱藥祛寒。曰:素不受熱藥奈何?曰:既不任受,姑以溫中化氣為先,中機最妙,否則再商。即以豆蔻、砂仁、吳萸、烏藥、木香、厚朴、蘇梗、煨姜,服之未驗。
復診其脈,益見沉遲,四肢逆冷更甚。豐曰:寒邪深入,誠恐痛厥,非薑、附不能效也。雖然陽臟,亦當先理其標。即用甘熱祛寒法加肉桂、白芍治之,遂中病機,腹痛頓減,脈形漸起,手足回溫,改用調中,始得安適。可見有病有藥,毋拘稟體陰陽,但陽體中寒,辛熱不宜過劑;陰質患熱,寒涼不可過投;遵《內經》「衰其大半而止」最妥。
冬溫肺胃合病
城北方某,木火體質,偶患冬溫,約有半月矣,治療乏效,轉請豐醫。按之脈形洪數,兩寸極大,苔黃舌絳,口渴喜涼,喘咳頻頻,甚則欲嘔,痰內時有鮮紅。思《內經》有肺咳之狀,咳甚唾血,胃咳之狀,咳甚欲嘔之文。此顯系肺胃受邪,明若觀火矣。見前方都是滋陰滋血之劑,宜乎冰炭耳。
白話文:
臨證治案
傷寒調治失法變證
江蘇的毛某患了傷寒,高燒不退,已經半個月了。之前的醫生既沒有讓病人出汗,也沒有讓病人通便,治療方法失當,導致病人出現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摸床摸被的症狀,舌苔黃而乾燥,脈象沉而有力。這是傷寒治療失誤造成的變證。必須立即使用攻下藥物,瀉熱並保護津液。如果用硝石、黃連等藥物,如同砒霜毒藥一樣,那就無法挽救了。於是立即用大承氣湯,加入生地黃、石膏,煎了一大劑,下午服用第一煎,不見效,傍晚服用第二煎,到四更時分,排出大量的硬糞便,胡言亂語的症狀逐漸減輕,手腳也漸漸平穩,皮膚微微出汗,身體發熱的情況減輕,神志也稍微清醒了一些。第二天再次請豐醫生診治,脈象仍然有力而不柔和,舌苔仍然缺乏津液,這是餘熱未清的表現,於是繼續使用原方,再服用一劑。
毛某的哥哥擔心藥力過猛。豐醫生說:必須等到脈象變柔和,舌苔變潤滑,裡面的熱邪才算徹底清除,否則餘邪會再次聚集,病情就難以治療了。於是再次煎服原方,服藥後又排出了幾枚硬糞便。毛某的哥哥著急地問:第二煎能不能服用?豐醫生說:待我再次診治後再決定。幸運的是,脈象變得平緩,舌苔也出現了津液,於是改用仲景的炙甘草湯,去除桂枝、生薑、大棗,加入柏子仁、茯神,連續服用幾劑,病就好了。
程曦說:凡是治療疾病,都必須以脈象和舌苔為主。如果遇到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摸床摸被的症狀,如果脈象軟弱,舌苔淡薄,都不能攻下。必須脈象沉實,或者有力,舌苔黃燥,或者出現芒刺,才能攻下。以上這些病例,有虛有實,有的需要補,有的需要攻,應該仔細區分,不能拘泥於大承氣湯一種方法。
傷寒吐蛔
新定縣的章某,患傷寒六七天了,渾身發熱得像火燒一樣,之前的醫生先用辛溫發散的藥物,接著又用苦寒的藥物,但是熱症仍然不退,而且還出現嘔吐蛔蟲的症狀,四肢微冷,急著來找豐醫生治療。豐醫生診脈,脈象細小而沉,舌苔薄白。豐醫生說:這是陰陽錯亂的症狀,將要發展成蛔厥症。古人說:雜病吐蛔蟲是熱邪引起的,傷寒吐蛔蟲是寒邪引起的。於是用胡椒、生薑溫中,用桂枝透表,用人參、附子扶正,用連翹、梅核安蛔,再加豆蔻和胃止嘔。讓他服用一劑,嘔吐的症狀已經停止,四肢也轉暖,只是身體發熱還沒有消退。
暫時繼續使用舊方,去除生薑、附子,加入黃芩、柴胡,一劑藥就起了作用,之後又用了幾劑藥都見效,調理半個月後痊癒了。
陽體中寒仍用熱劑而愈
瀔水縣的姜某,體質屬陽,平時害怕服用熱藥,有一天肚子疼。豐醫生診脈,兩手的脈象都沉遲,舌根苔白。豐醫生說:這是寒邪侵犯了脾胃,應該用熱藥驅寒。姜某說:我平時不能服用熱藥,怎麼辦?豐醫生說:既然不能承受,就先用溫中化氣的藥物,中焦的藥物最妙,不行再考慮其他方法。於是用了豆蔻、砂仁、吳茱萸、烏藥、木香、厚朴、蘇梗、煨薑,服用後不見效。
再次診脈,脈象更加沉遲,四肢冰冷更嚴重。豐醫生說:寒邪深入,恐怕會痛厥,不用生薑、附子不行。雖然是陽性體質,但也應該先治療其表證。於是用溫熱祛寒的方法,加入肉桂、白芍治療,於是藥物起到了作用,肚子痛很快減輕,脈象漸漸有力,手腳回溫,改用調中藥物,最後痊癒。由此可見,有病就應該對症下藥,不要拘泥於體質的陰陽屬性,只是陽性體質如果出現寒邪,辛熱藥物不能過量;陰性體質如果出現熱症,寒涼藥物也不能過量;遵循《內經》「衰其大半而止」的原則最好。
冬溫肺胃合病
北方城裡的某人,體質屬木火,偶然患了冬溫病,大約半個月了,治療沒有效果,轉而求醫於豐醫生。豐醫生診脈,脈象洪大而數,寸脈特別大,舌苔黃,舌頭紅絳,口渴喜涼,咳嗽氣喘,嚴重時想嘔吐,痰液中時常帶有鮮紅的血絲。豐醫生想到《內經》中關於肺咳的描述,咳嗽嚴重時會吐血;關於胃咳的描述,咳嗽嚴重時會想嘔吐。這顯然是肺胃受邪,如同明火一般。之前的藥方都是滋陰補血的藥物,如同冰炭一樣不相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