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1)
卷之一 (1)
1. 擬用諸法
辛散太陽法,:(見前)
挽正回陽法,:(見前)
甘熱祛寒法,:治寒邪直中三陰之證。
甘草(二錢,炙),淡乾薑(一錢),淡附片(一錢),淡吳萸(一錢)
用開水略煎,冷服。
此即仲景四逆湯也。擬加吳萸之大熱,祛厥陰之寒邪,以之治寒中三陰,最為中的。訒庵原解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故以薑、附大熱之劑,伸發陽氣,表散寒邪;甘草亦散寒補中之品,又以緩薑、附之上僭也。必冷服者,寒盛於中,熱飲則格拒不納,經所謂「熱因寒用」,又曰「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」是也。
辛涼解表法,:(見前)
清涼透邪法,:(見前)
祛熱宣竅法,:(見前)
辛溫解表法,:(見前)
涼解裡熱法,:(見前)
白話文:
[擬定的各種療法]
使用辛散太陽法,:(參閱前文)
挽正回陽法,:(參閱前文)
甘熱祛寒法,:用來治療直接影響三陰經的寒邪。
藥方如下:炙甘草(二錢),淡乾薑(一錢),淡附子片(一錢),淡吳茱萸(一錢)
用沸水稍作煎煮,待冷後服用。
這就是張仲景的四逆湯。我們計劃在此基礎上加入吳茱萸的大熱效果,用以驅除厥陰經的寒邪,對於治療寒邪影響三陰經的病症有很好的效果。訒庵先生原本的解釋是:當寒邪在體內過盛,應該用甘熱的藥物來治療,因此使用薑、附子這種大熱的藥物,可以提振和發散體內的陽氣,排除寒邪;甘草也是能散寒並補中氣的藥物,同時還能緩和薑、附子可能引起的上火。必須冷服的原因是,當體內寒氣過重,若服用熱飲,身體會排斥且不吸收,這就是所謂的「熱因寒用」,也就是「用熱性藥物治療寒症,但要涼著喝」的道理。
辛涼解表法,:(參閱前文)
清涼透邪法,:(參閱前文)
祛熱宣竅法,:(參閱前文)
辛溫解表法,:(參閱前文)
涼解裡熱法,:(參閱前文)
2. 備用成方
麻黃湯,:治傷寒太陽病,惡寒發熱,頭痛項強,無汗而喘,脈浮而緊者。
麻黃,桂枝,杏仁,甘草
水煎,溫服,覆取微汗。
葛根湯,:治傷寒太陽未罷,又傳陽明,脈浮長,緣緣面赤,頭痛連額,發熱惡寒而無汗,目痛鼻乾不得眠等證。
葛根,麻黃,桂枝,白芍,甘草,生薑,大棗
水煎,溫服,取微似汗。
小柴胡湯,:治傷寒少陽病,往來寒熱,口苦耳聾,脅滿脈弦,目眩,不欲食,心煩喜嘔,及婦人傷寒,熱入血室等證。
柴胡,人參,制夏,黃芩,甘草,生薑,大棗
水煎,溫服。
理中湯,:治傷寒太陰病,自利不渴,寒多而嘔,腹痛便溏,脈沉無力,或厥冷拘急,或結胸吐蛔,及感寒霍亂。
人參,白朮,炮姜,炙草
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。
真武湯,:治少陰傷寒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,或咳或嘔,或小便利,及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仍發熱,心悸頭眩,筋惕肉瞤,振振欲擗地,氣虛惡寒。
附子,白芍,白朮,茯苓
加生薑,煎服。
四逆湯,:治三陰傷寒,身痛腹痛,下痢清穀,惡寒不渴,四肢厥冷,或反不惡寒,面赤煩躁,裡寒外熱,或乾嘔,或咽痛,脈沉微細欲絕。
附子,乾薑,炙甘草
水煎,冷服。
豐按:傷寒之方,計有一百一十三道,長沙書中,已全備矣。凡學醫者,必須熟玩。今錄此六方,不過明六經傷寒之用,其寒邪化熱,及傳變諸方,不能盡錄,當閱傷寒之書,自明著矣。
千金陽旦湯,:治冬溫脈浮發熱,項強頭痛。
桂枝,白芍,黃芩,甘草
加薑、棗,煎服。
千金陰旦湯,:治冬溫內寒外熱,肢節疼痛,中挾寒食。
即陽旦湯加乾薑。
豐按:陽旦湯,主治先感冬溫,又被風寒所遏之病。陰旦湯主治體質本寒,忽受冬溫之病。如咳嗽口渴甚者,薑、桂究難浪用。凡一切溫熱之病,最忌辛溫之藥,偶或用之,非本質屬寒,即外加寒氣,倘拘於陽旦陰旦,為冬溫一定之方,不亦惑乎!
白話文:
【備用成方】
【麻黃湯】:適用於治療太陽病的傷寒,症狀包括畏寒發燒、頭痛頸僵、沒有汗且呼吸困難,脈搏浮動且緊繃的情況。
藥材: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
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,蓋被子讓自己微微出汗。
【葛根湯】:適用於太陽病未完結,又轉至陽明病的情況,症狀包括脈搏浮長、臉部潮紅、頭痛連到額頭、發燒畏寒但不出汗,眼睛痛、鼻子乾燥以致無法入眠等。
藥材:葛根、麻黃、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
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,讓自己微微出汗。
【小柴胡湯】:適用於少陽病的傷寒,症狀包括寒熱交替、口苦耳鳴、脅下脹滿脈搏弦硬、視物模糊、不想吃東西、心情煩躁且想嘔吐,以及婦女傷寒,熱度進入血室等。
藥材:柴胡、人參、半夏、黃芩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
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。
【理中湯】:適用於太陰病的傷寒,症狀包括自行拉肚子但不口渴、寒氣多且想嘔吐、腹部疼痛大便稀軟、脈搏沉弱無力,或者腳手冰冷、肌肉緊張、胸口堵住想吐蟲子,以及因感受寒氣導致的霍亂。
藥材:人參、白朮、炮製過的薑、炙草
本方若加入附子,則稱為「附子理中湯」。
【真武湯】:適用於少陰傷寒導致的腹痛、小便不通暢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自行拉肚子的情況,這表示身體有水氣,或者咳嗽、嘔吐、小便通暢,以及太陽病發汗後仍然發燒,心悸頭暈、肌肉震顫,全身顫抖像要倒地,氣血虛弱且怕冷。
藥材:附子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
加入生薑後煎煮服用。
【四逆湯】:適用於三陰傷寒,症狀包括全身及腹部疼痛、拉肚子拉出青色穀物、怕冷不口渴、四肢冰冷,或者反而不怕冷、臉紅煩躁,體內寒冷體表熱,或者乾嘔、咽喉痛,脈搏極細弱。
藥材: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
用水煎煮後冷卻後服用。
豐按:傷寒的治療方法約有一百一十三種,在《長沙書》中已完全記載。凡是學習醫學的人,都必須熟悉這些方法。現在僅記錄了這六種方法,主要是為了說明六經傷寒的應用,對於寒邪轉化為熱,以及各種轉變的治療方式,並不能全部列出,應參考傷寒專書,自然就能明白。
【千金陽旦湯】:適用於冬天溫暖的天氣,脈搏浮動且發燒,頸部僵硬且頭痛。
藥材:桂枝、白芍、黃芩、甘草
加入薑和棗後煎煮服用。
【千金陰旦湯】:適用於冬天溫暖的天氣,體內寒氣外顯熱象,肢體關節疼痛,中間夾雜寒涼食物。
即在陽旦湯基礎上加入乾薑。
豐按:陽旦湯主要用於治療先受到冬天溫暖天氣影響,再被風寒束縛的疾病。陰旦湯主要用於治療本質屬於寒涼體質,突然受到冬天溫暖天氣影響的疾病。如果咳嗽且口渴嚴重,薑和桂枝確實難以隨意使用。所有溫熱疾病的治療,最忌諱的就是辛溫藥物,偶爾使用,除非本質屬於寒涼,或者外加寒氣,如果拘泥於陽旦湯和陰旦湯是冬天溫暖天氣的固定治療方法,豈不是有些迷惑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