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八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2)

1. 冒寒

冒寒之病,偶因外冒寒邪,較傷寒則輕,比中寒甚緩。蓋傷寒傷乎六經,中寒直中乎里,惟冒寒之病,乃寒氣罩冒於軀殼之外,而未傳經入里也。是以遍體痠疼,頭亦微痛,畏寒發熱而乏汗,脈象舉之而有餘,宜辛溫解表法治之。服藥之後,務宜謹避風寒,覆被而臥,俾其微微汗出而解,否則傳經入里,當審何經而分治之。倘或伏而不發,來年必發為春溫、風溫等病,不可以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【冒寒】 冒寒這類病症,通常是因為偶然遭受冷空氣侵襲所致,其嚴重程度比傷寒輕,但又比中寒來得緩和。因為傷寒會影響到人體的六條主要經絡,而中寒則是直接深入身體內部,唯有冒寒這種病症,只是讓寒氣包圍在身體表面,尚未進一步傳入經絡或深入體內。

因此,患者全身會感到痠痛,頭部也會有些許疼痛,畏寒且發燒但不容易出汗,脈象顯示浮動有力,適合採用辛溫解表的方法來治療。服用藥物後,一定要小心避免再受風寒,應該蓋著被子躺下休息,讓身體微微出汗以助病情好轉,否則寒氣一旦進入經絡或深入體內,就必須進一步判斷是哪條經絡受影響,再分別進行治療。

如果寒氣潛伏在體內沒有立即發作,到了隔年春天可能會引發春溫、風溫等疾病,這一點不可不知。

2. 冬溫

昔賢謂冬應寒而反溫,非其時而有其氣,人感之而即病者,名曰冬溫是也。其勞力辛苦之人,動作汗出,溫氣乘襲,多在於表;其冬不藏精之人,腎經不足,溫氣乘襲,多在於里。冬溫雖發於冬時,然用藥之法,與傷寒迥別。蓋溫則氣泄,寒則氣斂,二氣本屬相反,誤用辛溫,變證迭出矣。

其證頭痛有汗,咳嗽口渴,不惡寒而惡熱,或面浮,或咽痛,或胸疼,陽脈浮滑有力者,乃溫邪竄入肺經也,宜用辛涼解表法加連翹、象貝治之,口渴甚者,溫邪入胃腑也,再加蘆根、花粉治之。如或下利,陰脈不浮而滑,溫邪已陷於裡也,宜以清涼透邪法加葛根、黃芩治之。

倘熱勢轉劇,神氣昏憒,讝語錯亂,舌苔轉黑者,不易治也,勉以祛熱宣竅法治之,紫雪丹亦可用之。種種變證,不能盡述,須仿諸溫門中之法可也。

或問:冬溫發熱而不惡寒,倘惡寒者,為何病也?答曰:冬溫惡寒,偶亦有之,良由先感溫氣,即被嚴寒所侵,寒在外而溫在裡,宜用辛溫解表法先去寒邪,繼用涼解裡熱法而清溫氣。又問曰:傷寒冒寒皆惡寒,何以別之?曰:傷寒冒寒初起無口渴,以此別之?曰:溫邪當發為冬溫,倘其微者,伏而不發,為何病也?曰:伏而不發,來春必變為溫毒也。凡治時病者,新邪伏氣,切要分明,庶不至千里毫釐之失。

又問:先生之書,專為六氣而設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,皆已詳明,何獨火證不詳?恐為不全之書,而火證可補述否?答曰:子不知君火秉權之候,有溫病、溫毒也;相火主政之時,有熱病、暑病也。君相司令而病者,非火證而何?何不全之有哉!況火為陽邪,其證最著,如脈數有力,舌苔黃燥,或目赤,或口渴,或喉痛,或溺紅,皆火證也,法當清涼治之。其餘五志之火,龍雷之火,悉屬內傷,茲不論之。

白話文:

過去的醫學家認為冬天本該寒冷卻出現溫暖的情況,不應該的季節出現了不應該的氣候,人感受這種異常氣候後立即生病,這就是所謂的「冬溫」。對於那些勞動辛苦的人,因為活動而出汗,溫暖的氣候會趁機侵襲身體,通常影響的是皮膚表面;對於冬天不能好好養精蓄銳的人,腎臟功能不夠強壯,溫暖的氣候同樣會侵襲身體,但通常影響的是內部器官。雖然冬溫在冬季發病,但在用藥方法上,和處理感冒的方式完全不同。因為溫暖會導致氣息外洩,而寒冷會使氣息收斂,兩者本來就相互對立,如果錯誤地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,就會產生各種併發症。

病症表現為頭痛且有汗,咳嗽口渴,不畏寒卻怕熱,可能臉部浮腫,或者咽喉疼痛,或者胸部疼痛,如果脈搏浮滑有力,這就是溫熱病毒進入肺部的徵兆,應該使用辛涼解表的方法,加上連翹和象貝來治療,如果口渴非常嚴重,那可能是溫熱病毒已經進入胃部,應該再加上蘆根和花粉來治療。如果出現腹瀉,脈搏不是浮滑而是沉滑,表示溫熱病毒已經深入體內,應該使用清涼透邪的方法,加上葛根和黃芩來治療。

如果病情持續惡化,患者精神混亂,胡言亂語,舌苔變黑,這種情況比較難以治療,可以試著用祛熱宣竅的方法來治療,紫雪丹也是可以用的選擇。各種不同的併發症無法一一列舉,需要參考其他溫病的治療方法。

有人問:冬溫發燒但不畏寒,如果畏寒,那又是什麼病呢?回答是:冬溫畏寒的情況偶爾也會出現,主要是先受到溫熱病毒的影響,然後又被寒冷侵襲,寒冷在外面,溫熱在裏面,應該先使用辛溫解表的方法去除寒氣,再用清涼解熱的方法去除體內的溫熱。又有人問:感冒受寒都會畏寒,該如何區分呢?回答是:感冒受寒初期不會口渴,這就是區別。再問:溫熱病毒應該在冬天發病成為冬溫,但如果病情輕微,潛伏下來沒有發作,又會變成什麼病呢?回答是:如果溫熱病毒潛伏下來,到了春天一定會變成溫毒。凡是治療季節性疾病,一定要清楚新感染的病毒和潛伏的病毒,這樣纔不會有一點點的誤差。

又有人問:先生的書專門為六氣而寫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,都已經詳細說明,為什麼唯獨火證沒有詳細描述?這樣恐怕不能算是一本完整的書,能不能補充一下火證的描述呢?回答是:你不知道君火和相火的時機,有溫病和溫毒;相火掌管的時候,有熱病和暑病。由君火和相火引起的疾病,不就是火證嗎?怎麼能說不完整呢?而且火是陽性邪氣,其症狀非常明顯,比如脈搏快速有力,舌苔黃色乾燥,或者眼睛紅,或者口渴,或者喉嚨痛,或者小便紅色,這些都是火證,應該用清涼的方法來治療。至於其他由情緒引起的火氣,以及龍雷之火,都屬於內傷,這裡就不討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