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1)

1. 卷之八

2. 冬傷於寒大意

經曰:冬傷於寒。謂交立冬之後,寒氣傷人。其能固密者,何傷之有?一有不謹,則寒遂傷於寒水之經,即病寒熱無汗,脈來浮緊,名曰傷寒是也。一交春令,便不可以傷寒名之。然冬令受寒,有淺深之別焉,深者為中,淺者為冒。蓋中寒者,寒邪直中於三陰之裡,故有吐瀉腹痛,急宜熱劑祛寒。

冒寒者,寒邪冒於軀殼之外,則有寒熱身疼,不難一汗而愈。傷寒、中寒、冒寒,略述其概。猶有冬溫之證,不可不詳。冬溫者,冬應寒而反溫,非其時而有其氣,人感之而即病者是也。宜用辛涼之法,慎勿誤用麻、桂、青龍,若誤用之,必變證百出矣。此四者,乃冬時即病之新感也,倘受微寒微溫之氣,當時未發,必待來春而發者,便是伏氣之病,須別諸溫而治之。

或問曰:曾見東垣之書,已有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等論。先生拾前人之唾餘,竟以為獨開生面之創,欺人乎?抑亦自欺之甚也?答曰:子言過矣!豐亦見《此事難知》之內,有論四篇,所云都是五行生剋有餘不足,所勝所不勝之理,其義難明,誠難知之書也。豐今分論八篇,以為時證提綱,其理透徹,閱者易知,明出冬傷於寒之新感,所見何證;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之伏氣,所見何證;一一詳明,瞭如指掌。

與東垣之論,意思懸殊,何嘗拾其唾餘,以為己出耶!此猶應試,共一題目,而文字實不雷同,奚敢欺人復自欺耳!然乎否乎?

白話文:

經典上說:冬天因為寒冷而受到傷害。這指的是在立冬後,人會因寒氣而受損。對於那些身體機能強壯,防禦能力佳的人來說,寒冷又有何妨?但一旦疏忽防護,寒氣就會侵襲到人體的寒水經絡,使人產生發燒、畏寒且不出汗的症狀,脈搏跳動快速且緊繃,這種情況被稱作「傷寒」。然而,一旦進入春季,就不能再稱為傷寒了。但是冬天因寒氣受傷的程度有深有淺,嚴重的是「中寒」,輕微的是「冒寒」。中寒指的是寒氣直接深入到三陰經絡,造成嘔吐、腹瀉、腹部劇痛,此時必須使用熱性藥物驅寒。

冒寒指的是寒氣停留在皮膚表面,可能出現發燒、畏寒和身體疼痛,這種情況較容易治療,通常發汗就能好轉。關於傷寒、中寒、冒寒,這裡只是簡單概述。另外還有一種叫做「冬溫」的情況,也不可忽略。冬溫是指冬天應該寒冷卻出現溫暖的天氣,這種不合時節的氣候,讓人感染後立即發病。應使用辛涼的療法,千萬不要誤用麻黃、桂枝、青龍湯等藥物,否則會導致各種併發症。以上四種情況,是冬季即時發病的新感染。如果只接觸到微弱的寒氣或溫氣,當下未發病,等到隔年春天才發病的,就是所謂的伏氣疾病,需與其他溫病區分開來治療。

有人問:我讀過東垣的書,裡面已經提到冬天因寒冷受傷,春天必然會有溫病的理論。你重複前人的觀點,竟然認為這是自己的創新,是在欺騙他人,還是自我欺騙呢?我回答:你的言論有些過激了!我也看過《此事難知》中的四篇文章,內容都是關於五行相生相剋、過剩或不足,以及相剋與不克的原理,這些道理很難理解,確實是一本難懂的書。我現在將這些觀點分成八篇,作為診斷時的參考,道理講得更透徹,讀者更容易理解。明確指出冬天因寒冷受傷的新感染會出現哪些症狀;冬天因寒冷受傷,春天必會出現溫病的伏氣,又會出現哪些症狀;我詳細地闡述,讓一切變得清晰明瞭。

與東垣的觀點相比,我們的差異很大,我並沒有重複他的觀點,把它當作自己的想法!這就像考試,大家面對同一題目,但寫出的文字完全不同,我怎麼可能欺騙他人,更不會欺騙自己呢!你覺得我的解釋合理嗎?

3. 傷寒

傷寒者,由冬令之寒邪,傷於寒水之經也。考諸賢之書,皆謂霜降之後,春分以前,有感觸者,是為傷寒。據六氣而推之,似乎不然。蓋霜降之後,猶是燥金主氣,有感之者,是涼氣也。如或天氣大寒,即《金匱》所謂未至而至也,春分以前,正是風木司權,有感之者,是風邪也,如或天氣大寒,即《金匱》所謂至而不去也,若此則界限分矣。

其實傷寒之病,確在乎立冬之後,寒水主政之時,一交春令,風木主政,便不可以傷寒名之。即有寒熱為病,與傷寒相似者,便是先賢所謂春應溫而反寒,寒疫之病也。夫傷寒之為病,頭疼身痛,寒熱無汗,脈來浮緊者,宜用辛散太陽法去前胡、紅棗,加紫蘇、蔥白治之,如體實邪盛者,仲聖麻黃湯亦可用之。若果有汗,脈浮而緩,便是傷風之病,倘誤用之,變證蜂起矣。

此略述寒邪初傷太陽寒水之經之證也。其傳經、兩感,合痛、並病,及誤治、變證、壞證,仲景書中細詳,可毋重贅。豐嘗謂凡學時病者,必須參讀仲景《傷寒論》,庶可融會貫通,否則不可以言醫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傷寒」這種疾病,是由冬天的寒氣侵襲人體的寒水經絡所導致。古籍上記載,從霜降後到春分前,受到寒氣影響的人,就被認為是得了傷寒。然而,根據六氣理論來看,這種說法似乎並不完全正確。因為霜降後,實際上還是金燥之氣在掌控,受影響的應該是涼氣。如果天氣非常寒冷,這就是《金匱要略》裡所說的「未至而至」的情況。春分前,則是風木之氣掌權,受影響的應該是風邪。如果天氣非常寒冷,這就是《金匱要略》裡所說的「至而不去」。這樣,界限就清楚了。

實際上,傷寒這種疾病,確實發生在立冬後,寒水之氣主宰的時候。一旦進入春季,風木之氣開始掌權,就不能再稱之為傷寒。即使出現類似傷寒的寒熱症狀,那也是古人所說的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,這是寒疫的疾病。傷寒這種疾病的特徵是頭痛、身體疼痛、發冷、發燒、無汗,脈搏浮緊,應使用辛散太陽法,去掉前胡和紅棗,加入紫蘇和蔥白來治療。如果體質強壯,邪氣旺盛,張仲景的麻黃湯也可使用。但如果真的有汗,脈搏浮而緩,那就是風邪引起的疾病,如果誤診,病情就會迅速惡化。

這只是描述了寒邪初次侵襲太陽寒水經絡的症狀。至於傳經、兩感、合痛、並病,以及誤治、變證、壞證等,張仲景的書中有詳細的解釋,這裡就不多做贅述。我常說,所有學習時令病的人都必須研讀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才能融會貫通,否則就不能稱之為醫生。

4. 中寒

中寒者,交一陽之後,時令過於嚴寒,突受寒淫殺厲之氣,卒然腹痛,面青吐瀉,四肢逆冷,手足攣蜷,或昏閉身涼,或微熱不渴等證。丹溪曰:倉卒中寒,病發而暴,難分經絡,溫補自解,斯說似乎滅裂,其實有三陰之別焉。蓋太陰中寒,則脘中作痛,少陰則臍腹作痛,厥陰則少腹作痛。

見證既分,更當審其脈象,如沉緩中太陰,沉細中少陰,沉遲中厥陰,若此別之,庶幾導窾。如果脈微欲絕,昏不知人,問之不能答,似此難分經絡,始可遵丹溪用溫補之劑,急擬挽正回陽法治之。三陰中寒,皆以甘熱祛寒法治之。若寒中太陰,以乾薑為君,少陰以附子為君,厥陰以吳萸為君。

吐甚加藿香、豆蔻,瀉甚加蒼朮、木香,筋攣者佐以木瓜、橘絡,呃逆者佐以柿蒂、丁香。臨證之間,切宜細辨而治,庶無貽誤。

白話文:

[中寒]的情況,發生在進入冬季後,因天氣異常寒冷,突然遭受極度的寒氣侵襲,導致腹部劇烈疼痛,臉色發青,嘔吐與腹瀉,四肢冰冷,手腳蜷縮,或出現昏迷、身體冰涼,或有微熱但不口渴等症狀。丹溪先生說:突然遭受寒冷,疾病來得急促,很難分辨是哪個經絡受到影響,使用溫補的方法自然可以緩解病情,這種說法看似粗糙,實際上是有區分三陰的不同。

太陰中寒,會感覺胃部疼痛;少陰中寒,則是肚臍周圍疼痛;厥陰中寒,則是下腹疼痛。

當我們瞭解這些不同症狀後,還需進一步觀察脈象,如脈象沉緩表示太陰中寒,脈象沉細表示少陰中寒,脈象沉遲表示厥陰中寒,這樣區分才能對症下藥。如果脈象極微弱,甚至無法回答問題,這種情況很難分辨經絡,這時候就可以遵循丹溪先生的建議,使用溫補的藥物,迅速恢復正氣和陽氣。對於三陰中寒的情況,都應使用甘熱的藥物驅除寒氣。若太陰中寒,以乾薑為主要藥材;少陰中寒,以附子為主要藥材;厥陰中寒,以吳茱萸為主要藥材。

嘔吐嚴重可以添加藿香、豆蔻;腹瀉嚴重可以添加蒼朮、木香;肌肉抽搐可以輔以木瓜、橘絡;打嗝不止可以輔以柿蒂、丁香。在實際診斷過程中,一定要仔細辨別並進行治療,以免誤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