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)

1. 備用成方

瀉白散,:治肺經有火,皮膚蒸熱,灑淅寒熱,日晡尤甚,喘嗽氣急等證。

桑白皮,地骨皮,粉甘草,粳米

水煎,溫服。

清肺飲,:治痰氣上逆,而作咳嗽。

杏仁,貝母,茯苓,橘紅,桔梗,甘草,五味子

加姜煎,食遠服。

瓊玉膏,:治乾咳嗽。

地黃(四斤),茯苓(十二兩),人參(六兩),白蜜(二斤)

先將地黃熬汁去渣,入蜜煉稠,再將參、苓為末和入,瓷罐封,水煮半日。白湯化服。

丹溪咳血方,:治咳嗽痰血。

青黛(水飛),栝蔞(去油),海石,梔子,訶肉

等分為末,蜜丸。噙化。嗽甚加杏仁。

千金久嗽方,:治長久咳嗽神效。

白蜜(一斤),生薑(二斤,取汁)

先秤銅銚知斤兩訖,納蜜、薑汁,微火熬令薑汁盡,惟有蜜斤兩在則止。每含如棗大一丸,日三服。

二陳湯,:治一切痰飲為病,咳嗽脹滿,嘔吐噁心,頭眩驚悸。

茯苓,製半夏,陳皮,甘草

加生薑,煎服。

景岳六安煎,:治風寒咳嗽,痰滯氣逆等證。

陳皮,半夏,茯苓,甘草,杏仁,白芥子

加生薑三片,煎七分,食遠服。

豐按:以上諸方,通治咳嗽。然而咳屬肺,嗽屬脾,前於痰嗽乾咳門中,已詳辨矣。須知前五方多潤肺之品以治咳,後二方多理脾之品以治嗽,若此分療,治無不中。

白話文:

【備用成方】

瀉白散:適用於肺部有火,導致皮膚發熱,時冷時熱的情況,尤其傍晚症狀更為嚴重,伴有喘息咳嗽、呼吸急促等症狀。

成分為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粉甘草、粳米。用水煎煮後,溫熱服用。

清肺飲:適用於痰氣上衝,引起咳嗽的情況。

主要成分為杏仁、貝母、茯苓、橘紅、桔梗、甘草、五味子。加入薑片一同煎煮,飯後服用。

瓊玉膏:適用於乾咳無痰的情況。

成分為地黃、茯苓、人參、白蜜。先將地黃熬煮成汁去渣,加入蜂蜜濃縮,再混入人參、茯苓粉末,放入瓷罐密封,用水煮半日。服用時以熱水融化服用。

丹溪咳血方:適用於咳嗽伴隨痰中帶血的情況。

主要成分為青黛、栝蔞、海石、梔子、訶肉。各成分均量研磨成粉末,以蜂蜜製成藥丸。含服至溶解。若咳嗽嚴重可添加杏仁。

千金久嗽方:對長期咳嗽有顯著療效。

成分為白蜜、生薑汁。先稱量好容器的重量,再加入白蜜和薑汁,用小火熬煮至薑汁完全蒸發,只剩下白蜜的重量即可。每次服用一棗大小的藥丸,每日三次。

二陳湯:適用於各種痰飲疾病,如咳嗽、脹滿、嘔吐、噁心、頭暈、驚悸等症狀。

成分為茯苓、製半夏、陳皮、甘草。加入生薑,煎煮後服用。

景嶽六安煎:適用於風寒引起的咳嗽,以及痰滯氣逆等情況。

主要成分為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杏仁、白芥子。加入三片生薑,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,飯後服用。

總結:上述所有配方都適用於治療咳嗽。然而,咳嗽歸屬於肺部問題,而嗽則與脾臟相關,這在之前對於痰嗽及乾咳的討論中已有詳細闡述。必須知道,前五個配方多使用滋潤肺部的成分來治療咳嗽,而後兩個配方則多使用調理脾臟的成分來治療嗽。如此區分治療,效果將會更好。

2. 臨證治案

伏濕作嗽認為冬溫

鑑湖沈某,孟冬之初,忽患痰嗽,前醫作冬溫治之,閱二十餘天,未能奏效。延豐診治,右部之脈極滯,舌苔白滑,痰多而嗽,胸閉不渴。豐曰:此即《內經》「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」之病,非冬溫之可比也。冬溫之病,必脈數口渴,今不數不渴者非。冬溫治在乎肺,此則治在乎脾,張冠李戴,所以乏效。

遂用加味二陳法去米仁一味,加蘇子、芥子治之。三劑而胸開,五劑而痰嗽減,後用六君子湯增損,獲全愈矣。

伏濕致嗽

南鄉張某,左脈如平,右關緩滯,獨寸口沉而且滑,痰嗽纏綿日久,外無寒熱,內無口渴。前醫用散不效,改補亦不見功。不知此證乃系伏濕釀痰,痰氣竄肺而致嗽,即經所云「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」也。當理脾為主,利肺為佐,即以制夏、化紅、茯苓、煨薑、杏仁、紹貝、蘇子、甘草治之。約服三、四劑,痰嗽遂減矣。後循舊法出入,調治旬日而安。

痰嗽補脾取效

城南程某,患嗽月餘,交冬未愈,始延豐診。診得脈形沉弱而滑,舌體無榮,苔根白膩,神氣疲倦,飲食並廢。豐曰:此賦稟素弱,濕襲於脾,脾不運化,釀痰入肺所致。以脾濕為病本,肺痰為病標,即先哲云: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。治當補脾為主。程曰:風痰在肺,補之恐增其閉。

即出曾服十餘方,皆是荊、防、枳、桔、杏、貝、蘇、前等品。豐曰:此新感作嗽之藥,與之伏氣,理當枘鑿。即用六君加玉蘇子,生米仁治之,服五劑神氣稍振,痰嗽漸疏,繼進十餘劑,方得全愈。

江誠曰:痰嗽之證,須知有新感,有伏氣。新感之脈必多浮,伏氣之脈必多沉。新感之嗽,必兼鼻塞聲重,頭痛發熱;伏氣之嗽而無諸證也。凡伏氣之證,法當宣氣透邪。前醫以荊、防、枳、桔反未臻效,而吾師用六君補氣,蘇子降氣,米仁滲濕,而反效者何也?蓋由風、寒、暑、濕潛伏者,固宜透發,惟此則不然。

當知濕氣未成痰之先,可以透發,既成痰之後,焉能向外而解耶?因痰之源在脾,故用六君子扶脾以去其濕,而化其痰:蘇子降氣,毋使其痰上襲於肺;米仁滲濕,毋使其濕再釀成痰。倘用宣提之方,則痰益襲於肺,而嗽更無愈期矣。

燥氣伏邪作咳

括蒼馮某,陰虛弱質,向吃洋菸,約乾咳者,約半月矣。曾經服藥未驗,十月既望,來舍就醫。兩寸之脈極數,餘部皆平。豐曰:據此脈形,當有咳嗽。馮曰:然。曾服散藥未效何?豐曰:散藥宜乎無效,是證乃燥氣伏邪之咳,非新感風寒之咳,理當清潤肺金,庶望入彀。遂用清宣金臟法去兜鈴、杷葉,加甘菊、梨皮。

服一劑,減一日,連服五劑,咳逆遂屏。後歸桑梓,擬進長服補丸。

白話文:

臨證治案

鑑湖沈某,孟冬初起痰嗽,前醫以冬溫法治療二十餘天無效。豐醫生診脈,右部脈象滯塞,舌苔白滑,痰多咳嗽,胸悶不渴。豐醫生診斷這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」的病症,並非冬溫病。冬溫病脈象必數,且口渴,而此症不數不渴,故非冬溫。冬溫治肺,此症治脾,前醫用錯方法,所以無效。於是,豐醫生用加味二陳湯去米仁,加蘇子、芥子治療。三劑藥後胸悶消除,五劑藥後痰嗽減輕,之後再用六君子湯加減,最終痊癒。

南鄉張某,左脈平緩,右關脈滯塞,寸口脈沉而滑,痰嗽日久,無寒熱,無口渴。前醫用散劑及補劑均無效。豐醫生診斷此症是伏濕化痰,痰氣上犯肺部而致咳嗽,即《內經》所說的「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」。治療應以理脾為主,利肺為輔,處方包含制半夏、化橘紅、茯苓、煨薑、杏仁、貝母、蘇子、甘草。服用三、四劑藥後,痰嗽減輕,之後繼續用此方加減,十餘日痊癒。

城南程某,咳嗽一個多月,入冬仍未痊癒,求診於豐醫生。診脈沉弱而滑,舌質無華,苔根白膩,神疲乏力,飲食不振。豐醫生診斷此為體質虛弱,濕邪侵犯脾臟,脾失健運,痰濕停聚於肺所致。脾濕為本,肺痰為標,正如前賢所云:「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」。治療應以補脾為主。程某擔心風痰在肺,補益之恐加重阻塞。豐醫生了解程某此前服用十餘方,多為荊芥、防風、枳實、橘皮、杏仁、貝母、蘇子、前胡等散寒祛風藥。豐醫生指出這些藥是治療外感咳嗽的,與此伏氣之症不合適。於是,豐醫生處方六君子湯加玉屏風散、生米仁。服用五劑後,精神稍振,痰嗽減輕,繼服十餘劑而痊癒。江誠評論此案:痰嗽需辨別新感與伏氣。新感脈象多浮,伏氣脈象多沉;新感咳嗽必兼鼻塞、聲重、頭痛發熱,伏氣咳嗽則無此症。伏氣之證應宣氣透邪。前醫用荊防枳桔等藥無效,而豐醫生用六君子湯補氣,蘇子降氣,米仁滲濕,反而有效,原因何在?因為風寒暑濕潛伏體內者,宜透發,但此症不同。濕邪未成痰時可以透發,但成痰之後,就不能向外排出。因痰源於脾,故用六君子湯健脾祛濕化痰;蘇子降氣,防止痰邪上犯肺部;米仁滲濕,防止濕邪再化為痰。如果用宣通之法,則痰邪更易上犯肺部,咳嗽無愈期。

括蒼馮某,陰虛體質,長期吸食洋菸,乾咳半月餘,服藥無效,十月下旬求診。寸脈極數,餘脈平緩。豐醫生診斷為咳嗽,馮某承認。豐醫生解釋散藥無效的原因是此症為燥邪伏於肺之咳,非新感風寒之咳,應清潤肺金。遂處方清宣金臟湯去兜鈴、枇杷葉,加甘菊、梨皮。服一劑藥後減輕一日,連服五劑藥後咳嗽痊癒。之後建議服用補益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