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4)
卷之一 (4)
1. 擬用諸法
辛溫解表法,:治春溫初起,風寒寒疫,及陰暑秋涼等證。
防風(一錢五分),桔梗(一錢五分),杏仁(一錢五分,去皮尖,研),廣陳皮(一錢),淡豆豉(三錢)
加蔥白五寸煎。
是法也,以防風、桔梗,祛其在表之寒邪;杏子、陳皮,開其上中之氣分;淡豉、蔥白,即蔥豉湯,乃《肘後》之良方,用代麻黃,通治寒傷於表。表邪得解,即有伏氣,亦冀其隨解耳。
涼解裡熱法,:治溫熱內熾,外無風寒,及暑溫冬溫之證。
鮮蘆根(五錢),大豆卷(三錢),天花粉(二錢),生石膏(四錢),生甘草(六分)
新汲水煎服。
溫熱之邪,初入於胃者,宜此法也。蓋胃為陽土,得涼則安。故以蘆根為君,其味甘,其性涼,其中空,不但能去胃中之熱,抑且能透肌表之邪,誠涼而不滯之妙品,大勝尋常寒藥;佐豆卷之甘平,花粉之甘涼,並能清胃除熱;更佐石膏,涼而不苦,甘草瀉而能和,景岳名為玉泉飲,以其治陽明胃熱有功。凡寒涼之藥,每多敗胃,惟此法則不然。
清熱解毒法,:治溫毒深入陽明,劫傷津液,舌絳齒燥。
西洋參(三錢),大麥冬(三錢,去心),細生地(三錢),元參(一錢五分),金銀花(二錢),連翹(二錢,去心)
加綠豆三錢,煎服。
此法治溫熱成毒,毒即火邪也。溫熱既化為火,火未有不傷津液者,故用銀、翹、綠豆,以清其火而解其毒;洋參、麥冬,以保其津;元參、細地,以保其液也。
卻熱息風法,:治溫熱不解,劫液動風,手足瘛瘲。
大麥冬(五錢,去心),細生地(四錢),甘菊花(一錢),羚羊角(二錢),鉤藤鉤(五錢)
先將羚羊角煎一炷香,再入諸藥煎。
凡溫熱之病,動肝風者,惟此法最宜。首用麥冬、細地,清其熱以滋津液;菊花、羚角,定其風而寧抽搐;佐鉤藤者,取其舒筋之用也。
祛熱宣竅法,:治溫熱、濕溫、冬溫之邪,竄入心包,神昏讝語,或不語,舌苔焦黑,或笑或痙。
連翹(三錢,去心),犀角(一錢),川貝母(三錢,去心),鮮石菖蒲(一錢)
加牛黃至寶丹一顆,去蠟殼化沖。
是法治邪入心包之證也。連翹苦寒,苦入心,寒勝熱,故瀉心經之火邪;經曰:「火淫於內,治以鹹寒,」故兼犀角鹹寒之品,亦能瀉心經之火邪;凡邪入心包者,非特一火,且有痰隨火升,蒙其清竅,故用貝母清心化痰,菖蒲入心開竅:更用牛黃至寶之大力,以期救急扶危於俄頃耳。
辛涼解表法,:治風溫初起,風熱新感,冬溫襲肺咳嗽。
薄荷(一錢五分),蟬蛻(一錢,去足翅),前胡(一錢五分),淡豆豉(四錢),栝蔞殼(二錢),牛蒡子(一錢五分)
煎服。如有口渴,再加花粉。
白話文:
擬用諸法
**辛溫解表法:**治療春天溫病初期、風寒寒疫以及陰暑秋涼等症狀。
處方:防風(1.5克)、桔梗(1.5克)、杏仁(1.5克,去皮尖,研磨)、廣陳皮(1克)、淡豆豉(3克)
用法:加蔥白五寸煎煮服用。
此法利用防風、桔梗祛除表層寒邪;杏仁、陳皮疏通上焦氣機;淡豆豉、蔥白(蔥豉湯,《肘後方》良方)代替麻黃,通利表寒。表邪去除後,即使有潛伏之邪,也希望藉此一同消除。
**涼解裡熱法:**治療溫熱內熾,沒有風寒外感,以及暑溫、冬溫等症狀。
處方:鮮蘆根(5克)、大豆卷(3克)、天花粉(2克)、生石膏(4克)、生甘草(0.6克)
用法:用新鮮的水煎煮服用。
溫熱邪氣初入胃者,宜用此法。因為胃為陽土,遇涼則安。因此以蘆根為主藥,其味甘、性涼,內部中空,不僅能清除胃中熱邪,還能透達肌表邪氣,是清涼而不滯留的妙品,遠勝於一般的寒涼藥物;輔以大豆卷的甘平、天花粉的甘涼,都能清胃除熱;再佐以石膏,涼而不苦,甘草瀉熱又能調和,景岳稱之為玉泉飲,因其治療陽明胃熱有效。一般寒涼藥物多傷胃,唯獨此法不然。
**清熱解毒法:**治療溫毒深入陽明經,耗傷津液,舌紅絳、齒燥等症狀。
處方:西洋參(3克)、麥門冬(3克,去心)、生地黃(3克)、玄參(1.5克)、金銀花(2克)、連翹(2克,去心)
用法:加綠豆(3克)煎煮服用。
此法治療溫熱化毒,毒即火邪。溫熱化火,必然傷及津液,所以用金銀花、連翹、綠豆清熱解毒;西洋參、麥門冬滋養津液;玄參、生地黃滋養陰液。
**卻熱息風法:**治療溫熱不退,耗傷津液而導致肝風內動,手足抽搐等症狀。
處方:麥門冬(5克,去心)、生地黃(4克)、菊花(1克)、羚羊角(2克)、鉤藤(5克)
用法:先將羚羊角煎煮一炷香時間,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。
凡溫熱病導致肝風內動者,此法最為適用。首先用麥門冬、生地黃清熱滋陰;菊花、羚羊角平肝熄風,止住抽搐;輔以鉤藤,取其舒筋活絡之效。
**祛熱宣竅法:**治療溫熱、濕溫、冬溫邪氣入侵心包,神昏譫語或不語,舌苔焦黑,或笑或痙攣等症狀。
處方:連翹(3克,去心)、犀角(1克)、川貝母(3克,去心)、鮮石菖蒲(1克)
用法:加牛黃至寶丹一粒,去蠟殼研磨沖服。
此法治療邪氣入侵心包的症狀。連翹苦寒,苦入心經,寒能勝熱,故能瀉去心經火邪;經書記載:「火邪內盛,治宜鹹寒」,因此配伍犀角的鹹寒之性,也能瀉去心經火邪;邪氣入侵心包,不僅是火邪,還有痰邪隨火上逆,蒙蔽心竅,因此用貝母清心化痰,石菖蒲開竅醒神;再用牛黃至寶丹急救,以期迅速救治危急症狀。
**辛涼解表法:**治療風溫初期,風熱感冒,冬溫襲肺咳嗽。
處方:薄荷(1.5克)、蟬蛻(1克,去足翅)、前胡(1.5克)、淡豆豉(4克)、栝樓殼(2克)、牛蒡子(1.5克)
用法:煎煮服用。如有口渴,再加天花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