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3)

1. 溫毒

溫毒者,由於冬令過暖,人感乖戾之氣,至春夏之交,更感溫熱,伏毒自內而出,表裡皆熱。又有風溫、溫病、冬溫,誤用辛溫之劑,以火濟火,亦能成是病也。其脈浮沉俱盛,其證心煩熱渴,咳嗽喉痛,舌絳苔黃,宜用清熱解毒法,加甘草、桔梗治之。然有因溫毒而發斑、發疹、發頤、喉腫等證,不可不知。

蓋溫熱之毒,抵於陽明,發於肌肉而成斑,其色紅為胃熱者輕也,紫為熱甚者重也,黑為熱極者危也,鮮紅為邪透者吉也。當其欲發未發之際,宜用清涼透斑法治之;如斑發出,神氣昏蒙,加犀角、元參治之。《心法》云:疹發營分,營主血,故色紅。《棒喝》云:邪郁不解,熱入血絡而成疹。

疹亦紅輕紫重黑危也。雖然邪郁未解,熱在營分,但其溫毒已發皮毛,與斑在肌肉為大異。蓋肺主皮毛,胃主肌肉,所以古人謂斑屬足陽明胃病,疹屬手太陰肺病,疆界攸分,不容混論,鞠通混而未別,虛谷已駁其非,洵非謬也。當其欲發未發之時,速用辛涼解表法,加細生地、綠豆衣治之,甚者加青黛、連翹治之。

又有溫熱之毒,協少陽相火上攻,耳下硬腫而痛,此為發頤之病,頤雖屬於陽明,然耳前耳後,皆少陽經脈所過之地,速當消散,緩則成膿為害,宜內服清熱解毒法,去洋參、麥冬,加馬勃、青黛、荷葉治之;連面皆腫,加白芷、漏蘆;腫硬不消,加山甲、皂刺;外用水仙花根,剝去赤皮與根鬚,入臼搗爛,敷於腫處,干則易之,俟膚生黍米黃瘡為度。又有溫熱之毒,發越於上,盤結於喉,而成腫痹。

《內經》云:「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。」一陰者,手少陰君火也;一陽者,手少陽相火也。二經之脈,並絡於喉,今溫毒聚於此間,則君相之火併起。蓋火動則生痰,痰壅則腫,腫甚則痹,痹甚則不通而死矣。急用玉鑰匙以開其喉,繼以清熱解毒法,去洋參、麥冬,加殭蠶、桔梗、牛蒡、射干治之。

溫毒之病,變證極多,至於斑、疹、頤、喉,時恆所有,故特表而出之。

白話文:

[溫毒]這疾病,是因為冬天時天氣過於溫暖,人們感受到不正常的氣候,到了春夏季節交替的時候,再次感受到溫熱的氣候,潛藏的毒素從身體內部發作,使得內外都處於高熱狀態。另外,風溫、溫病、冬溫這些疾病,如果錯誤地使用了辛溫的藥物,無異於火上加油,也可能導致這種疾病。其脈象顯示浮沉皆強,症狀包括心煩、熱渴、咳嗽、喉嚨痛、舌頭呈深紅色且舌苔為黃色,應採取清熱解毒的治療方法,加入甘草和桔梗進行治療。

然而,溫毒也可能引發斑點、疹子、頜部腫脹、喉嚨腫脹等症狀,這一點必須知道。溫熱的毒素影響到陽明經,作用於肌肉形成斑點,紅色代表胃熱較輕,紫色表示熱度較重,黑色則代表熱度極高且危險,鮮紅色則表示邪氣已透出,是個好現象。在斑點即將出現但尚未完全顯現的階段,應該使用清涼透斑的方法來治療;如果斑點已經出現,且患者精神混亂,應加入犀角和元參進行治療。

對於疹子,《心法》認為它是由營分發出,營分主管血液,因此疹子顏色為紅色。《棒喝》認為,這是邪氣聚集無法釋放,熱度進入血液網絡形成的疹子。疹子也是紅色表示病情輕微,紫色表示病情嚴重,黑色則表示極度危險。即使邪氣尚未完全消散,熱度仍在營分,但是溫毒已經影響到皮毛,這和斑點隻影響肌肉的情況截然不同。肺臟主管皮毛,而胃則主管肌肉,因此古人認為斑點屬於足陽明胃的問題,疹子則屬於手太陰肺的問題,兩者界限分明,不能混為一談。鞠通將二者混淆,虛谷已經駁斥了他的錯誤,確實是正確的觀點。在疹子即將出現但尚未完全顯現的階段,應迅速使用辛涼解表的方法,加入細生地和綠豆衣進行治療,情況嚴重的話,還可加入青黛和連翹。

另一種情況是溫熱的毒素與少陽相火一起上攻,造成耳下硬腫疼痛,這就是頜部腫脹的病症。頜部雖然屬於陽明經,但耳朵前後都是少陽經脈經過的地方,需要迅速消腫,否則會形成膿包造成危害。應內服清熱解毒的方法,去掉西洋參和麥冬,加入馬勃、青黛、荷葉進行治療;如果臉部也出現腫脹,則再加入白芷和漏蘆;若腫脹堅硬無法消除,則再加入山甲和皁刺;外部可以使用水仙花根,去除紅色外皮和根鬚,放入杵臼中搗碎,敷在腫脹處,乾了就換新的,直到皮膚長出小米粒大小的黃色瘡口為止。

另有一種情況是溫熱的毒素向上發散,在喉嚨處盤結,形成腫脹。《內經》提到:「一陰一陽交結,稱為喉痹。」一陰指的是手少陰君火,一陽指的是手少陽相火。這兩條經脈都在喉嚨處交織,現在溫毒在此聚集,使得君火和相火同時發作。火氣一動就會產生痰,痰多就會造成腫脹,腫脹嚴重就會導致喉嚨阻塞,嚴重阻塞就會導致氣道不通而死亡。應迅速使用玉鑰匙打開喉嚨,接著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,去掉西洋參和麥冬,加入殭蠶、桔梗、牛蒡、射干進行治療。

溫毒這種疾病,可能出現的變化非常多,包括斑點、疹子、頜部腫脹、喉嚨腫脹等症狀,因此特別將這些症狀列出來提醒大家。

2. 晚發

晚發者,亦由冬令受寒,當時未發,發於來年清明之後,夏至以前,較之溫病晚發一節,故名晚發病也。其證頭痛發熱,或惡風惡寒,或有汗無汗,或煩躁,或口渴,脈來洪數者是也。亦當先辨其因寒因風而觸發者,始可定辛溫辛涼之法治之。但其曩受之伏寒,必較溫熱之伏氣稍輕,峻劑不宜孟浪。

如無風寒所觸者,仍歸溫病論治。此宜清涼透邪法,加蟬衣、梔、殼、治之。如有變證,可仿諸溫門中及熱病之法治之。但是病與秋時之晚發,相去雲泥,彼則夏令之伏暑而發於秋,此則冬時之伏氣而發於春,慎勿以晚發同名,而誤同一治耳。

或問曰:細考風溫、春溫,發於大寒至驚蟄;溫病、溫毒,發於春分至立夏,界限雖分,然與《內經》先夏至日為病溫,不相符節。何獨晚發一病,發於清明之後,夏至以前,偏與《內經》拍合何也?答曰:大寒至驚蟄,乃厥陰風木司權,風邪觸之發為風溫;初春尚有餘寒,寒邪觸之發為春溫;春分至立夏,少陰君火司令,陽氣正升之時,伏氣自內而出,發為溫病、溫毒;晚發仍是溫病,不過較諸溫晚發一節也。以上五證,總在乎夏至之先,誠與《內經》先夏至日為病溫,皆不枘鑿矣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晚發病」,也就是在冬天受寒,當時並未發病,而是等到第二年的清明節後,夏至前才發病。這種病比一般的溫病遲發,因此被稱為「晚發病」。症狀可能包括頭痛、發燒、怕風、怕冷、有汗或無汗、煩躁、口渴,脈搏跳動快速等。治療時應先判斷是因風或因寒引起,再決定用辛溫或辛涼的方法治療。然而,先前冬天受的寒氣通常會比溫熱的伏氣輕微,所以不適合使用強烈的藥物。

若非因風寒引發,則按溫病的方式治療。此時應該用清涼透邪的療法,加入蟬衣、梔子、桔梗等草藥。如果有其他併發症,可以參考溫病和熱病的治療方法。但需注意,晚發病與秋天的晚發病截然不同,前者是夏天的伏暑在秋天爆發,而晚發病是冬天的伏氣在春天爆發,不要因為名字相同就錯誤地認為治療方式也一樣。

有人問:風溫、春溫在大寒到驚蟄期間發病,溫病、溫毒在春分到立夏期間發病,雖然時間區間不同,但與《黃帝內經》提到的在夏至前發病的溫病不完全吻合。為什麼只有晚發病,在清明後、夏至前發病,卻與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一致呢?

回答是:大寒到驚蟄期間,是厥陰風木主導,受風邪影響會發風溫;初春仍有殘寒,受寒邪影響會發春溫;春分到立夏,是少陰君火主導,陽氣上升,伏氣從體內出來,形成溫病和溫毒;晚發病也是溫病的一種,只是發病時間比其他溫病晚。以上五種病症,都發生在夏至之前,確實與《黃帝內經》提到的夏至前發病的溫病相符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