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六 (1)
卷之六 (1)
1. 卷之六
2. 秋傷於濕大意
土寄於四季之末,四時皆有濕氣,何獨經謂「秋傷於濕」乎?蓋一歲之六氣者,風、君、相、濕、燥、寒也。推四之氣。大暑至白露,正值濕土司權,是故謂之「秋傷於濕」。鞠通先生列濕溫於夏末秋初,誠有高見。豐謂因濕為病者有六:一曰傷濕,一曰中濕,一曰冒濕,一曰濕熱,一曰寒濕,一曰濕溫。
蓋傷濕者,有表裡之分焉:在表由於居濕涉水,雨露沾衣,從外而受者也。在裡由於喜飲茶酒,多食瓜果,從內而生者也。中濕者,卒然昏倒,頗與中風相似。冒濕者,因冒早晨霧露,或冒云瘴山嵐。濕熱者,夏末秋初感受為多,他時為少。寒濕者,先傷於濕,後傷生冷。
濕溫者,濕釀成溫,溫未化熱,最難速愈,非寒濕之證,辛散可化,濕熱之證,清利可平之比也。此六者,皆濕邪之為病耳。喻嘉言先生又謂秋傷於燥,發出秋燥之論。其說未嘗有謬。據按六氣而論,其實濕氣在於秋分之前,燥氣在於秋分之後,理固然矣。姑附秋燥一條,以備參考。
白話文:
[秋季受濕的危害]
一年四季中,每個季節的最後階段都寄寓著土行的特性,因此一年四季都有濕氣存在,那為什麼會特別提到「秋天受濕的危害」呢?這是由於一年中的六種氣候:風、君火、相火、濕、燥、寒,當中的濕氣,在夏季的第四個節氣大暑到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白露之間,即夏天的最後一個月和秋天的第一個月,濕土的力量最強,所以我們稱之為「秋天受濕的危害」。吳鞠通先生將濕溫病列在夏末秋初,確實有他的深遠見解。
受濕致病的情形共有六種:一是傷濕,二是中濕,三是冒濕,四是濕熱,五是寒濕,六是濕溫。
所謂的傷濕,可以分為外感和內傷兩類:外感是由於居住環境潮濕,或是涉水,雨水、露水打濕衣服,這是從外部受到的濕氣。內傷則是由於過度飲茶喝酒,或是大量食用瓜果,這是身體內部產生的濕氣。中濕的人,會突然昏倒,這種情況與中風非常相似。冒濕的人,可能是在清晨霧露中活動,或是處在雲霧瘴氣、山嵐之中。濕熱的情況,多發生在夏末秋初,其他時候較少。寒濕的人,通常是先受濕氣影響,然後再受到生冷食物的傷害。
濕溫,是指濕氣醞釀成為溫熱,但尚未轉化為真正的熱,這種情況最難快速治癒,並不是像寒濕症狀,使用辛散的藥物就能化解,或是像濕熱的病症,用清利的藥物就能平衡的。以上六種,都是濕邪導致的疾病。喻嘉言先生又認為秋天受燥氣影響,提出了秋燥的理論。他的觀點並沒有錯誤。根據六氣的理論來看,實際上濕氣主要在秋分之前,燥氣則在秋分之後,這是一個自然的道理。在此姑且附上秋燥的一條解釋,供參考研究。
3. 傷濕
傷濕之病,原有表裡之因。蓋傷乎表者,因於居濕涉水,雨露沾衣,其濕從外而受,束於軀殼,證見頭脹而痛,胸前作悶,舌苔白滑,口不作渴,身重而痛,發熱體疲,小便清長,脈浮而緩,或濡而小者,此言濕邪傷於表也。
又有傷於裡者,因於喜飲茶酒,多食瓜果,其濕從內而生,踞於脾臟,證見肌肉隱黃,脘中不暢,舌苔黃膩,口渴不欲飲水,身體倦怠,微熱汗少,小便短赤,脈沉而緩者,此言濕氣傷於裡也。李時珍曰:凡風藥可以勝濕,利小便可以引濕,為治表裡濕邪之則也。豐師其法,治表濕宜辛散太陽法減去桂、豉,加之蒼、樸,俾其在表之濕,從微汗而解也。
治里濕宜通利州都法,俾其在裡之濕,從小便而去也。傷濕之證,務宜分表裡而治之,斯為確當。
倪松亭云:治濕之道非一,當細察而藥之。如濕氣在於皮膚者,宜用麻、桂、二術之屬,以表其汗,譬如陰晦非雨不晴也。亦有用羌、防、白芷之風藥以勝濕者,譬如清風薦爽,濕氣自消也,水濕積於腸胃,肚腹腫脹者,宜用遂、戟、芫、牽之屬以攻其下,譬如水滿溝渠,非導之不去也。
寒濕在於肌肉筋骨之間,拘攣作痛,或麻痹不仁者,宜用薑、附、丁、桂之屬以溫其經,譬如太陽中天,則濕自干也,濕氣在於臟腑之內,肌膚之外,微而不甚者,宜用朮、蒼、樸、夏之屬之健脾燥濕,譬如些微之濕,以灰土糝之,則濕自燥也。濕氣在於小腸膀胱,或腫或渴,或小水不通,宜用二苓、車、瀉之屬以滲利之,譬如水溢溝澮,非疏通其竇不達也。學者能於斯理玩熟,則治濕之法,必中鵠矣。
豐按:此論可為治濕之提綱,醫者勿忽!
白話文:
[濕傷害]的疾病,本質上是由外部和內部因素引起的。如果說是外部因素導致,那可能是因為居住在潮濕的地方、涉水、或是雨水沾濕了衣物,這種情況下,濕氣從外界進入人體,困擾著身體,病徵表現為頭部脹痛,胸口感到悶堵,舌苔白且滑潤,口中不感口渴,全身沉重且疼痛,發燒但身體疲倦,小便顏色清澈量多,脈搏浮而緩慢,或濡弱且小,這就是在講濕邪從外部影響人體的情況。
另一種情況是由內部因素造成,可能由於過度飲茶喝酒,或是食用大量瓜果,濕氣從體內產生,聚集在脾臟,病徵表現為肌肉有淡黃色,腹部不舒適,舌苔黃且膩,口渴但不想喝水,身體容易疲憊,有輕微的發燒但汗不多,小便顏色深紅,脈搏深沉且緩慢,這就是在講濕氣從內部影響人體的情況。李時珍說:大抵上風藥可以擊退濕氣,促進小便可以引出濕氣,這是治療體內外濕邪的原則。
對於表層的濕氣,應使用辛散太陽法,去掉桂、豉,加入蒼、樸,讓體表的濕氣透過微汗排出。對於體內的濕氣,應使用通利州都法,讓體內的濕氣透過小便排出去。處理濕傷的症狀,一定要區分是表層還是體內,這樣才能確實地對症下藥。
倪松亭表示:處理濕氣的方式並非只有一種,應仔細判斷後再開藥。例如濕氣停留在皮膚,可以使用麻、桂、二術等藥材,以促進汗液的排出,就像陰天非下雨不能放晴一樣。也有使用羌、防、白芷等風藥來擊退濕氣的,就像清爽的清風吹來,濕氣自然消散。如果水濕積聚在腸胃,造成肚腹腫脹,應使用遂、戟、芫、牽等藥材,來攻下濕氣,就像溝渠水滿,不疏通就無法排出一樣。
如果寒濕停留在肌肉和骨骼間,引起抽搐疼痛,或麻木無知覺,應使用薑、附、丁、桂等藥材,以溫暖經絡,就像中午的太陽,濕氣自然會乾燥。如果濕氣停留在臟腑之內,肌膚之外,程度輕微,可以使用朮、蒼、樸、夏等藥材,來健脾去濕,就像少量的濕氣,撒上灰土,濕氣就會乾燥。如果濕氣停留在小腸膀胱,造成腫脹、口渴,或是小便不順,可以使用二苓、車、瀉等藥材,來促進水分排出,就像溝渠水溢,不疏通就無法流動。
學習這些理論,對於治療濕氣的方法,一定能達到目標。總結來說,這篇論述可以作為治療濕氣的總綱,醫生們千萬不要忽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