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六 (2)
卷之六 (2)
1. 中濕
中濕者,即類中門中之濕中也。蓋濕為陰邪,病發徐而不驟。今忽中者,必因脾胃素虧之體,宿有痰飲內留,偶被濕氣所侵,與痰相搏而上衝,令人涎潮壅塞,忽然昏倒,神識昏迷。與中風之證,亦頗相似,但其脈沉緩、沉細、沉澀之不同,且無口眼喎斜不仁不用之各異,此即丹溪所謂濕熱生痰,昏冒之證也。宜以增損胃苓法去豬苓、澤瀉、滑石,加蘇子、制夏、遠志、菖蒲治之。
倘有痰築喉間,聲如鼎沸,誠有須臾變證之虞,可加蘇合香丸,分為兩次沖服。倘得痰平人省,始有轉機,否則不可救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濕邪中身」的情況,類似於「濕中」的病症。濕邪屬於陰性病邪,發病過程通常緩慢而非突然。然而,若突然發作,通常是由於平時脾胃功能就較弱的人,體內已有痰濕積聚,偶爾再受到濕氣的侵襲,使痰濕相互結合並向上衝擊,導致口水增多,呼吸道阻塞,突然間失去意識,精神狀態混亂不清。
這種情況和中風的症狀很相似,但兩者脈象不同,濕邪中身的脈象通常是沉緩、沉細或沉澀。而且,濕邪中身不會出現口眼歪斜、肢體麻木或功能喪失等中風特徵。這就是丹溪所說的濕熱生痰,造成昏厥的病症。治療上,應採用增損胃苓法,去掉豬苓、澤瀉、滑石,加入蘇子、半夏、遠志、菖蒲進行治療。
如果患者喉嚨有痰,聲音如同鍋爐沸騰,這表示病情可能在瞬間變化,可以加用蘇合香丸,分兩次服用。如果痰消失且患者恢復意識,纔有康復的機會,否則就難以救治了。
2. 冒濕
冒濕之病,得之於早晨霧露,云瘴山嵐,或天陰淫雨,晴後濕蒸。初受其氣者,似乎有物蒙之,以致首如裹,遍體不舒,四肢懈怠,脈來濡緩之象。宜用宣疏表濕法取其微汗,仿嘉言貴徐不貴驟之意,俾其濕邪還表而解,毋使其由表而入於裡。倘或脘中痞悶,微熱汗少,小便短赤,是濕邪已入於裡也。
宣疏之劑,又不相宜,宜改通利之方,自然中的。傷濕條內,須參閱之。
白話文:
【冒濕】這類疾病,通常是在早晨霧氣、雲霧瘴氣、山間霧氣,或是天氣陰沉多雨,雨後濕氣蒸騰時感染的。剛開始受到這種濕氣影響時,會感覺好像有東西遮蓋著,導致頭部有被包裹的感覺,全身不舒適,四肢無力,脈象呈現為濕滯的特徵。應使用能宣散和疏散表層濕氣的方法,讓患者微微出汗,遵循「嘉言」中所提倡的徐緩治療原則,使濕邪從表皮排出而得到紓解,避免讓它從表面深入體內。如果胸口感到悶堵,有輕微發熱、汗量少,小便短且顏色偏紅,這表示濕邪已經進入體內了。
原本用來宣散濕氣的藥方此時可能就不適合了,應該改用有助於通利濕氣的療法,這樣才能對症下藥。對於因濕氣傷身的情況,需參考相關條目進一步瞭解。
3. 濕熱
賈氏曰:夏熱則萬物濕潤,秋涼則萬物乾燥。若此論之,濕熱之證,在長夏而不在秋,豈非與《內經》之「秋傷於濕」不合耶?細思之,斯二句書,不重夏秋二字,當重在熱涼二字也。蓋熱蒸則濕,涼勝則燥,理固然矣。即如立秋處暑之令,炎蒸如夏,患者非秋濕,即秋暑。
其實秋令之濕熱,亦必夾之秋暑也。考濕熱之見證,身熱有汗,苔黃而澤,煩渴溺赤,脈來洪數是也,當用通利州都法治之。如大便秘結,加栝蔞、薤白,開其上以潤其下。如大便未下,脈形實大有力者,是濕熱夾有積滯也,宜本法內加元明粉、製大黃治之。
或問曰:先賢嘗謂暑必夾濕,今先生謂濕熱夾暑,有是說乎?答曰:小暑之節,在於相火之後,大暑之氣,在於濕土之先,故先賢有暑必夾濕之訓也。豐謂濕熱夾暑,專在大暑至白露而言。蓋斯時濕土主氣,暑氣漸退,濕令方來,而濕甚於暑者,故謂之濕熱夾暑也。又問曰:章虛谷錄薛生白濕溫之條,加之註解,統以濕溫稱為濕熱。
今先生分門而論者何也?曰:濕體本寒,寒濕可以溫散;醞釀成熱,熱濕可以清通。惟濕溫不熱不寒,最為難治,斷不可混濕溫為濕熱,理當分列濕熱濕溫為二門。又問曰:濕熱致病者多,何略而弗詳乎?曰:因濕致病者,固屬不少,如腫滿、黃疸、淋濁等證,諸先賢皆早詳於雜證之書,是編專論時病,毋庸迭贅可耳。
白話文:
賈氏說:夏天炎熱使萬物溼潤,秋天涼爽則萬物乾燥。由此理論來看,溼熱的症狀應在長夏季節而非秋季,這豈不是與《內經》中的“秋天受溼”論點不符嗎?仔細思考,這兩句話的重點並不在於夏秋兩字,而應在於熱涼二字。因爲熱氣蒸騰則產生溼氣,涼氣佔優則導致乾燥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就像立秋和處暑時節,天氣依舊炎熱如同夏季,病患的症狀並非由秋季溼氣造成,而是由秋季熱氣引起。
實際上,秋季的溼熱症狀,必定會夾雜着秋暑。考察溼熱的症狀,身體發熱但有汗,舌苔黃且溼潤,煩躁口渴尿色深紅,脈象洪大且數,此時應採用通利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出現大便乾結的情況,可加入栝蔞和薤白,打開上部通道以滋潤下部。如果大便未解,脈象實大有力,這是溼熱夾雜有積滯,應該在原本的治療方法中加入元明粉和制大黃進行治療。
有人問:前人常說暑氣必定夾帶溼氣,現在你說溼熱夾雜暑氣,有這樣的說法嗎?我回答:小暑節氣在相火之後,大暑的氣候在溼土之前,因此前人有暑氣必定夾帶溼氣的說法。我認爲溼熱夾雜暑氣,專門指的是從大暑到白露這段時間。此時溼土主導氣候,暑氣逐漸消退,溼氣開始盛行,溼氣比暑氣更盛,所以稱爲溼熱夾雜暑氣。又有人問:章虛谷記載了薛生白關於溼溫的條目,並加以註解,統稱溼溫爲溼熱。
爲何你將兩者分開論述呢?我說:溼氣本質上是寒的,寒溼可以通過溫散方法治療;溼氣釀熱後,熱溼可以通過清通方法治療。只有溼溫,既不熱也不寒,是最難治療的,絕不能將溼溫混同於溼熱,理論上應當將溼熱和溼溫分爲兩個門類。又有人問:溼熱導致的疾病很多,爲何你只略述而不詳述呢?我說:因溼氣導致的疾病確實不少,比如腫滿、黃疸、淋濁等症狀,許多前人都已在雜證書籍中有詳細論述,本書專門討論時病,無需重複贅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