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0)

1. 臨證治案

復來就診曰:先生之方效於拔刺,然諸藥前醫亦曾用,而未驗者何也?豐曰:一則藥味雜亂,二則服法未精,不知間二日之瘧,其邪深,其正虛,所以用補法於未發之先,助其氣血陰陽,則邪不能勝正而自止矣。今脈轉為緩小,沉分亦然,瘧邪果遠遁也,當守舊法,加之熟地、歸身,薑、棗為引,連服十劑而安。

產後三瘧久纏

北鄉杜某之內,自誕後氣血未復,偶沾三瘧,糾纏半載未瘳。發時背如負重,腰如兩截,寒洒洒欲覆被,熱烘烘欲思飲。診其脈,舉之若浮綿,按之不滿部,面色白而無榮,舌色淡而無苔,此屬奇經本虛,瘧邪竄入於陰,陰虛及陽之證。斯宜未發之日,大補奇脈陰陽,俾正氣復充,邪氣自卻,倘以常山、草果專治其瘧,便是捨本求末矣。

豐用東參、熟地、鹿霜、狗脊、龜版、牡蠣、炙耆、桂枝,薑、棗為引,約服二十餘劑,瘧始脫體。

或問曰:曾見景岳治瘧,每迎其銳而擊之,最捷最效。今先生治瘧,用藥於未發之先。究遵景岳耶?抑遵先生耶?答曰:治初患之瘧,邪氣方盛,正氣未虛,可以迎其銳而擊之。久患之瘧,邪氣深陷,正氣已虛,則不可耳。故於未發用補,補其正氣,正氣旺,則邪自衰,不用擊而瘧自罷矣。

伏暑過服辛溫改用清涼而愈

武林陳某,素信於豐,一日忽作寒熱,來邀診治,因被雨阻未往。伊有同事知醫,遂用辛散風寒之藥,得大汗而熱退盡。詎知次日午刻,熱勢仍燃,汗多口渴,痰喘宿恙又萌,脈象舉取滑而有力,沉取數甚,舌苔黃黑無津。豐曰:此伏暑病也。理當先用微辛,以透其表,荊、防、羌、芷,過於辛溫,宜乎劫津奪液矣。

今之見證,伏邪已化為火,金臟被其所刑。當用清涼滌暑法去扁豆、通草,加細地、洋參。服二劑,舌苔轉潤,渴飲亦減,惟午後尚有微燒,姑照舊方,更佐蟬衣、荷葉。又服二劑,熱從汗解,但痰喘依然,夜臥不能安枕,改用二陳加蘇、葶、旋、杏,服之又中病機。後議補養常方,稛載歸里矣。

產後伏暑

城東孔某之室,素來多病,其體本孱,分娩三朝,忽然頭痛難忍,寒熱無汗,大渴引飲,脈來浮大之象,此肌表重感秋涼,而曩伏之暑熱,觸動而繼起矣。詢知惡露勻行,腹無脹痛,生化成方,可勿用耳。即以白芷、青蒿、秦艽、荊芥、當歸、川芎,加敗醬草合為一劑。蓋白芷為產後疏風妙藥,青蒿乃產後卻熱最宜,秦艽、荊芥活血散風,當歸、川芎生新去瘀,本草謂敗醬草味苦而平,主治產後諸病。此方最穩,請服二煎,其熱從汗而退。

次日邀診,脈象頓平,詢之口亦不渴,惟覺神倦少眠。此伏暑已隨秋涼而解,心脾被邪擾攘而虧,當守原方去白芷之香燥、荊芥之辛散,加茯神、柏子以安神,神安自熟寐矣;又加西潞、炙草以扶元,元復自強健矣。後用八珍損益,未及半月而康。

白話文:

臨證治案

一位病人再次求診,說醫生之前的處方如同拔除刺一樣有效,但為何之前其他醫生也用過這些藥卻無效呢?豐醫生回答說:一是藥物搭配雜亂,二是服用方法不精確。不知道這位病人患的是間日瘧,瘧邪深入,正氣虛弱,所以要在瘧疾發作前使用補益的方法,增強氣血陰陽,這樣邪氣就無法戰勝正氣而自然停止。現在脈象轉為緩慢細小,沉取脈也如此,瘧邪確實已經遠離了,應該繼續之前的療法,再加入熟地黃、續斷,用生薑、大棗引藥,連續服用十劑就能痊癒。

產後三瘧久纏

北鄉杜姓婦女,生產後氣血未恢復,偶爾感染瘧疾,持續半年未癒。發病時,背部如同負重,腰部如同斷成兩截,感到寒冷想要蓋被子,又感到燥熱想要喝水。診脈時,脈象浮而綿軟,按之不滿,面色蒼白無光澤,舌色淡白無苔,這是奇經脈虛,瘧邪侵入陰經,陰虛影響陽氣的表現。應該在瘧疾發作前,大補奇經脈陰陽,使正氣充盈,邪氣自然退去。如果只用常山、草果專治瘧疾,那就是捨本逐末了。

豐醫生用黨參、熟地黃、鹿角霜、狗脊、龜板、牡蠣、炙甘草、桂枝,用生薑、大棗引藥,大約服用二十多劑,瘧疾才痊癒。

有人問:我見過景岳治療瘧疾,總是迎著瘧疾發作的銳勢去治療,效果最快最有效。現在您治療瘧疾,卻在發作前用藥,到底是遵從景岳的療法,還是遵從您的療法?豐醫生回答說:治療初發的瘧疾,邪氣正盛,正氣未虛,可以迎著它的銳勢去治療。久患的瘧疾,邪氣深入,正氣已虛,就不能這樣做了。所以要在發作前用補益的方法,補益正氣,正氣旺盛,邪氣自然衰弱,不用特意去攻克,瘧疾自然就停止了。

伏暑過服辛溫改用清涼而愈

武林陳姓男子,一向信任豐醫生,有一天突然發冷發熱,邀請豐醫生診治,因雨阻未能前往。他的同事懂醫,於是使用了辛溫散寒的藥物,出了一身大汗,熱退了。沒想到第二天中午,熱勢又燃燒起來,汗多口渴,原本的痰喘舊疾又犯了,脈象浮滑有力,沉取脈數很快,舌苔黃黑乾燥無津液。豐醫生說:這是中暑了。應該先用微辛的藥物以透發表邪,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芷草,這些藥物過於辛溫,會耗傷津液。

現在的情況是,暑邪已經化為火熱,金臟受其損傷。應該用清涼的方法來解暑,去掉扁豆、通草,加入生地黃、西洋參。服用兩劑,舌苔變得潤澤,口渴也減輕,只是下午還有些微熱,繼續用之前的處方,再加入蟬衣、荷葉。又服用兩劑,熱邪從汗液排出,但痰喘仍然存在,夜裡睡不好覺,改用二陳湯加蘇子、葶藶子、旋覆花、杏仁,服用後又對症。之後再用一般的補益方劑調理,病人痊癒回家了。

產後伏暑

城東孔姓婦女的妻子,素體多病,身體虛弱,生產三天後,突然頭痛難忍,發冷發熱無汗,非常口渴,脈象浮大,這是肌表受秋涼侵襲,而之前伏藏的暑邪被觸動而復發了。詢問得知惡露正常,腹部無脹痛,生化湯之類的方劑可以不用。於是用白芷、青蒿、秦艽、荊芥、當歸、川芎,再加上敗醬草合為一劑。因為白芷是產後疏風的良藥,青蒿是產後清熱的良藥,秦艽、荊芥活血散風,當歸、川芎養血去瘀,本草書上說敗醬草味苦性平,主治產後諸病。這個方子最穩妥,請服用兩劑,熱邪就會從汗液排出。

第二天再次診脈,脈象平穩,詢問病人也不口渴了,只是感覺疲倦,睡眠不足。這是暑邪已經隨著秋涼而消退,心脾受邪氣擾亂而受損,應該繼續用之前的處方,去掉白芷的辛燥、荊芥的辛散,加入茯神、柏子仁來安神,神安了自然就能睡個好覺;再加入酸棗仁、炙甘草來扶助元氣,元氣恢復了自然就會強壯。之後用八珍湯加減,不到半個月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