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五 (7)
卷之五 (7)
1. 秋暑
(附:秋涼)
七月大火西流,暑氣漸減,而涼氣漸生,其時炎𭶟尚存,一如盛夏,亦有較盛夏更熱之年,人感其熱而病者,為秋暑,即世俗所稱秋老虎是也。斯時濕土主氣,猶是暑濕交蒸,但見壯熱煩渴,蒸蒸自汗,脈象洪濡或數,是秋暑之證,其治法與陽暑相同,亦宜清涼滌暑法。倘交秋令以來,涼氣襲人,人感其氣,即患頭痛惡寒,發熱無汗,脈象浮弦或緊,是秋涼之證,其治法與陰暑無異,亦宜辛溫解表法。若交秋分之後,燥金主氣,遇有秋涼之見證者,是為燥之勝氣,宜用苦溫平燥法。
遇有秋暑之見證者,是為燥之復氣,宜用甘寒生津法。每見近時之醫,不究六氣者多,一交秋令,便云秋燥。不知初秋煩熱,是為秋暑;又不知斯時濕土主令,指暑指濕,而為燥氣,不甚謬哉!
白話文:
在農曆七月,天狼星開始向西方移動,夏天的酷熱逐漸消退,涼爽的氣息慢慢滋生。然而,這時炎熱的餘威仍在,宛如盛夏一般,甚至有些年份會比盛夏更加酷熱。當人們因這種熱度而生病,這就是所謂的「秋暑」,也就是民間常說的「秋老虎」。這段時間,濕土之氣主導,仍是暑濕交蒸的情況,主要症狀包括高燒、口渴、大量出汗,脈搏可能呈現洪大或濡滑,或是跳動頻率加快,這些都是秋暑的特徵,治療方式和陽暑一樣,應使用清涼解暑的方法。
但進入秋季後,涼意襲來,人們感受此氣候,就會出現頭痛、畏寒、發燒、無汗等症狀,脈搏可能呈現浮弦或是緊繃,這是秋涼的症狀,其治療方式與陰暑相似,應該使用辛溫解表的療法。如果到了秋分後,乾燥的金氣主導,遇到秋涼的症狀,這是燥氣過剩的表現,應使用苦溫平燥的方法。
若是在秋天遭遇秋暑的症狀,則是燥氣反覆的現象,應使用甘寒滋潤的方法。近來,許多醫生對六氣理論研究不足,一進入秋季,就認為是秋燥。他們不知道初秋的煩悶與熱度,其實是秋暑,也不知道此時濕土之氣主導,將暑熱和濕氣誤認為燥氣,這不是很荒謬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