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五 (6)
卷之五 (6)
1. 伏暑
伏天所受之暑者,其邪盛,患於當時;其邪微,發於秋後,時賢謂秋時晚發,即伏暑之病也。是時涼風颯颯,侵襲肌膚,新邪欲入,伏氣欲出,以致寒熱如瘧,或微寒,或微熱,不能如瘧分清。其脈必滯,其舌必膩,脘痞氣塞,渴悶煩冤,每至午後則甚,入暮更劇,熱至天明得汗,則諸恙稍緩。日日如是,必要二、三候外,方得全解。
倘調理非法,不治者甚多。不比風寒之邪,一汗而解,溫熱之氣,投涼則安。擬用清宣溫化法,使其氣分開,則新邪先解,而伏氣亦隨解也。然是證變易為多,其初起如瘧,先服清宣溫化法。倘畏寒已解,獨發熱淹綿,可加蘆、竹、連翹,本法內之半夏、陳皮,乃可刪去,恐其溫燥之品,傷津液也。
其舌苔本膩,倘漸黃、漸燥、漸黑、漸焦,是伏暑之熱,已傷其陰,於本法內可加洋參、麥冬、元參、細地治之。倘神識昏蒙者,是邪逼近心包,益元散,紫雪丹,量其證之輕重而用。倘壯熱舌焦,神昏譫語,脈實不虛,是邪熱歸併陽明,宜用潤下救津法治之。如年壯體強,以生軍易熟軍,更為有力。
種種變證,務在臨證之時,細審病之新久,體之虛實,按法用之,庶無差忒耳。
或問曰:曾見禹載書中論伏暑,謂三伏之時,以書曬曝烈日之中,隨即收藏於笥,火氣未散,冬時啟笥,觸之遂病。今是論中全未言及,得毋遺漏乎?答曰:子誠刻舟求劍也,此不過偶一有之之證。若此論之,則伏暑之證,專病曬書之家,而無書曬者則不病;專病在冬,而三秋則不病,可發一笑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伏暑」這種疾病,意思是在炎熱的夏季,如果受到的暑氣過於強烈,當下就會發病;但如果受到的暑氣較輕微,則可能會在秋天後才發作。有醫學知識的人會說,秋天時突然發病,就是因為之前潛藏的暑氣所致。
到了秋天,涼風吹拂,身體表面被冷空氣侵襲,新的寒氣想要進入體內,而潛藏的暑氣又想排出,因此會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交錯症狀,或是稍微發冷,或是稍微發熱,但又不像瘧疾那樣有明顯的寒熱區別。患者的脈象一定會變得遲滯,舌頭上會有一層厚重的舌苔,感覺到胸脘痞滿、氣短,口渴、心情煩躁,尤其到了下午症狀會加重,到了晚上更嚴重,直到天亮出汗後,症狀才會稍微減輕。每天都是這樣,通常要過了兩三天,病情才能完全緩解。
如果治療方式不對,無法得到妥善處理,很多患者會因此喪命。這和一般的風寒感冒不同,風寒只要出一身汗就能痊癒;溫熱的病症,只要用涼藥就能穩定下來。應該使用清熱宣肺、溫化濕氣的方法,讓體內的氣流暢,這樣新的寒氣先被排除,潛藏的暑氣也會跟著消散。
然而,這種疾病的變化很多。剛開始像瘧疾一樣,可以先服用清熱宣肺、溫化濕氣的藥物。如果怕冷的症狀已經消失,只剩下持續的發熱,可以在原方中加入蘆根、竹葉、連翹等藥物,而原本配方中的半夏、陳皮就要去掉,以免這些性質溫燥的藥材傷害津液。
如果舌苔從原本的膩滑逐漸轉變成黃色、乾燥、黑色、焦枯,代表潛藏的暑氣已經傷害到體內的陰氣,可以在原方中加入西洋參、麥門冬、玄參、生地等藥物來治療。如果患者出現意識模糊的情況,表示病邪已經逼近心包,可以用益元散、紫雪丹等藥物,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用量。如果患者高燒不退、舌頭焦黑、神智不清、胡言亂語,脈象實而不虛,表示病邪的熱氣已經集中在陽明經,應該使用滋潤通便、補充津液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患者年輕力壯,可以使用生軍(芒硝)代替熟軍(大黃),效果更強。
各種不同的症狀變化,在臨牀診斷的時候,一定要詳細觀察病情的新舊、患者體質的虛實,再按照正確的方法來治療,這樣才能避免出錯。
有人問:我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,有人在三伏天把書籍放在烈日下暴曬,然後馬上收進箱子裡,書籍上的火氣還沒有散掉,等到冬天打開箱子時,就突然生病了。為什麼你現在講的內容完全沒有提到這個例子呢?難道是遺漏了嗎?我的回答是:你這是在刻舟求劍啊!這種情況只是偶爾發生的特殊病例。如果照你的說法,那伏暑的病只能發生在有曬書的人家,而沒有曬書的人就不會得病;只能在冬天發病,秋天就不會得病,這不是很荒謬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