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9)
卷之一 (9)
1. 臨證治案
次日清晨,又邀復診,按其脈象,沉細如絲,舌淡無榮,苔白而潤,四肢轉暖,人事亦清,吐瀉腹痛僉減,今當溫補脾陽,兼養心營,仍用二參、附片,加入薑炭、耆、甘、歸、神、柏、棗,服下又中病機,一候遂全瘥矣。
陰虛疰夏
江蘇張某,於麥秋患頭暈目眩,食減神疲,偶患頭痛。一醫作水不涵木治之,雖未中機,尚稱平穩。一醫作風濕侵脾治之,服之神氣更疲。邀豐診之,脈濡且弱,毫無外感之形,見其呵欠頻頻,似屬虧象。豐曰:此陰虛之體,過於煩勞,勞傷神氣所致,所以前醫滋補無妨,後醫宣散有損。
張曰:頭痛非外感乎?曰:非也。外感頭痛,痛而不止;今痛而暈,時作時止,是屬內傷。曰:何證也?曰:疰夏也。當用金水相生法去玄參、知母,加冬桑葉、穭豆衣、省頭草治之,服至第三劑,諸疴皆屏矣。
熱病化燥傷津
芹嶺王某,來郡應試,忽沾熱病,其師知醫,以為風食,而用羌、防、楂、曲等藥,則熱渴更甚,譫語發狂。邀豐醫治,脈形洪數有力,舌苔黑燥而厚,此屬熱邪化燥,津液被劫,非鹹苦下法,不能攻其熱而保其陰,倘畏而不用,則津液告匱為難治。即以潤下救津法加紫雪五分,隨即揀來煎服。
服後約半日許,遂欲更衣,乃得燥屎數團,狂勢似緩。繼進次煎,又得燥屎無數,神氣覺疲,令房中寂靜,待其安睡,計五、六時始醒,醒來神識已清,身涼微汗,舌黑而潤,六脈不躁。豐曰:「邪已解也。」用西洋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玉竹、麻仁、蔞殼、米仁、炙草等藥,令服三劑而安。
黴濕時病
東鄉劉某,來舍就醫,面目浮腫,肌膚隱黃,胸痞脘悶,時欲寒熱,舌苔黃膩,脈來濡緩而滯。豐曰:此感時令之濕熱也,必因連日務農,值此入黴之候,乍雨乍晴之天,濕熱之邪,固所不免。病者曰然。豐用芳香化濁法,加白芷、茵陳、黃芩、神麯治之,服五帖,遂向愈矣。
白話文:
臨證治案
第二天早上,病人再次求診。把脈發現脈象沉細微弱,舌頭淡白無光澤,舌苔白而濕潤,四肢轉暖,神志清醒,嘔吐、腹瀉、腹痛等症狀都減輕了。現在應該溫補脾陽,同時滋養心血,繼續使用人參、附子,再加入生薑炭、黃耆、甘草、當歸、熟地黃、柏子仁、大棗。服藥後病情符合藥效,一次痊癒。
陰虛疰夏
江蘇的張某,在麥秋季節(芒種到秋分之間)患上了頭暈目眩、食慾減退、神疲乏力,偶爾頭痛。一位醫生認為是水不涵木(肝木不足)治之,雖然未對症,但病情尚算平穩。另一位醫生認為是風濕侵犯脾臟,用藥後反而更疲倦。病人後來求診於豐醫生。豐醫生診脈發現脈象濡弱,沒有外感疾病的徵象,病人頻頻打哈欠,像是氣血虧虛的表現。豐醫生說:這是陰虛體質,過度勞累,損傷了元氣所致,所以前面醫生滋補的治療方法無妨,後面醫生宣散的治療方法則有害。
張某問:頭痛不是外感嗎?豐醫生說:不是。外感頭痛,疼痛不止;而您這種疼痛伴隨暈眩,時發時止,屬於內傷。張某問:是什麼病?豐醫生說:是疰夏(夏季勞累傷陰)。應該用金水相生法,去掉玄參、知母,加入冬桑葉、黑豆衣、益母草治療。服藥到第三劑,所有病症都消失了。
熱病化燥傷津
芹嶺的王某,來郡參加考試,突然患上熱病。他的老師懂醫,認為是風食(風寒感冒合併飲食不當),用羌活、防風、山楂、蒼耳子等藥物治療,結果發熱口渴更嚴重,還出現了譫語神志不清。於是求診於豐醫生。豐醫生診脈發現脈象洪數有力,舌苔黑燥而厚,這是熱邪化燥,津液被耗傷,必須用鹹苦寒涼的方法才能攻除熱邪而保護陰液,如果害怕不用,等津液耗盡就難以治療了。於是用潤下救津的方法,加入紫雪丹五分,立即煎服。
服藥後大約半天,病人想換衣服,排出了幾塊乾燥的糞便,狂躁的症狀有所減輕。繼續服用下一劑,又排出了許多乾燥的糞便,但感到神疲力倦。豐醫生讓房間安靜下來,讓病人睡覺,大約五、六個小時後才醒來,醒來後神志清醒,身體涼爽,微微出汗,舌頭變黑但濕潤,脈象平穩。豐醫生說:「邪氣已經解除了。」於是使用西洋參、麥冬、生地黃、玉竹、麻仁、蔞殼、薏苡仁、炙甘草等藥物,服用三劑後痊癒。
黴濕時病
東鄉的劉某,來找豐醫生看病,面部浮腫,皮膚隱黃,胸悶脘脹,時冷時熱,舌苔黃膩,脈象濡緩而滯。豐醫生說:這是感受了季節性的濕熱之邪,一定是因為連日勞作,正值梅雨季節,忽雨忽晴的天氣,濕熱之邪是很容易入侵的。病人也表示同意。豐醫生用芳香化濁的方法,加入白芷、茵陳、黃芩、神曲治療,服用五劑藥後病情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