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7)

1. 臨證治案

陰暑誤用陽暑之藥

古黔吳某,晚餐之後,貪涼而睡,醒來頭痛畏寒,壯熱無汗,氣口脈緊,舌苔邊白中黃。豐曰:此陰暑兼食之證也。即以藿香正氣散去白朮,加香薷治之,服一煎未有進退。又更一醫,遂駁陰暑之謬,暑本屬陽,何謂為陰?見病人身熱如火,遂用白虎湯加蘆根、連翹等藥。初服一帖,似得小效,繼服一帖,即譫語神昏,頻欲作嘔,舌苔灰黑。

醫謂邪入心包,照前方再加犀角、黃連、紫雪等品,服下全無應驗,仍求豐診。其脈右勝於左,形力並強,此邪尚在氣分,猶未逆傳心包,視其舌苔,灰黑而厚,依然身熱昏譫嘔逆等證。竊思其邪必被寒涼之藥所阻,非溫宣透法,不克望其轉機。當用杏仁、薤白、豆卷、藿香、神麯、蔻仁、香薷、橘殼,加益元散合為一劑,服頭煎熱勢益劇,次煎通身有汗,則壯熱漸退盡矣。來邀復診,神未清明,譫語仍有,舌苔未退,更覺焦乾,右脈仍強,愈按愈實。

豐曰:汗出熱退,理當脈靜津回,神氣清爽,今不然者,定有燥結留於腸胃。思表邪退盡,攻下無妨,用黃龍湯以芒硝改元明粉,以人參換西洋參,服下半日許,遂得更衣,諸恙忽退,繼用蘇土養陰之法,日漸全可。

或問曰:彼醫證雖誤治,謂暑本屬陽,何謂為陰?亦似近理,其說當有所本也。答曰:然也,即《條辨》有云:暑字從日,日豈陰物乎?暑中有火,火豈陰邪乎?殊不知前賢取陰暑二字之義。陰,陰寒也;暑,暑月也。暑月傷於陰寒,故名陰暑。曰:何不以傷寒名之?曰:寒乃冬令之氣,在暑月不能直指為寒,蓋恐後學不明時令,先賢之用心,亦良苦矣。

驟然中暑

盛夏時,豐赴西鄉療病,路過石梁村口,見一人奄然昏倒於道旁,遂停輿出診。脈之兩手洪大,其為暑熱所中者昭然。即以通關散吹鼻,似欲噴嚏而不得,令輿夫揪之,又令入村採蒜取汁,頻頻灌之,連得噴嚏,少焉乃蘇。求賜一方,遂用六和湯去參、朮、厚朴,加滑石、通草,囑服三帖。數日後,登門泥首而去。

暑風急證

城西陳某,年近五旬,倏然昏倒,人事無知,手足抽掣。一醫作中暑論治,雖不中亦不遠矣。一醫輒稱中風,反駁前醫有誤,敢以小續命湯試之,更加搐搦,身熱大汗,迓豐商治。診其脈,洪大而數,牙關緊閉,舌不能出,但見唇焦齒燥。豐曰:此暑風證也。稱中風之醫,亦在座中,遂曰:子不觀《指南醫案》,常有暑風,何得有搐搦之證?曰:香岩之案,謂暑風系暑月所感之風,非熱極生風之內風也。豐今所謂乃暑熱內燃,金被火爍,木無所制,致發內風之證也。

理當清其暑熱,兼平風木。遂用清離定巽法加石膏、甘草,橘絡、扁豆花治之。彼醫似為不然,病家咸信於豐,即使人揀來煎服,幸喜法中病機,抽搐稍定,神識亦省,繼服二帖,得全愈矣。

白話文:

臨證治案

陰暑誤用陽暑之藥

貴州吳姓某人,晚餐後貪涼睡覺,醒來頭痛畏寒,高燒無汗,呼吸急促脈象緊,舌苔邊緣發白中間發黃。豐醫生說:這是陰暑兼食物中毒的症狀。於是用藿香正氣散去除白朮,加入香薷治療,服用一劑後沒有好轉。他又去看另一位醫生,那位醫生否定陰暑的診斷,認為暑邪屬陽,何來陰暑?看到病人身體發熱像火一樣,便使用白虎湯加蘆根、連翹等藥。初服一劑,似乎略有好轉,再服一劑,卻出現神志不清、昏迷,頻頻想嘔吐,舌苔灰黑。

那位醫生說邪氣入侵心包,於是根據之前的處方再次加入犀角、黃連、紫雪等藥物,服用後完全沒有效果,病人又來求豐醫生診治。豐醫生診其脈象,右脈強於左脈,體力也強,說明邪氣仍在氣分,尚未逆傳心包,觀察其舌苔,灰黑而厚,仍然發熱、昏迷、嘔吐等症狀。豐醫生暗自思考,邪氣必定被寒涼的藥物阻滯,不用溫和宣通透邪的方法,不可能看到轉機。於是用杏仁、薤白、豆蔻、藿香、神曲、蔻仁、香薷、橘皮,加益元散合為一劑,服用第一劑後病情加重,第二劑後全身出汗,高燒逐漸退去。病人再次來複診,神志還不清醒,胡言亂語仍然存在,舌苔未退,感覺口乾舌燥,右脈仍然強勁,按壓越實。

豐醫生說:汗出熱退,理應脈象平靜,津液恢復,精神爽朗,但現在卻不是這樣,一定是腸胃有燥熱積滯。考慮到表邪已退,攻下無妨,於是用黃龍湯,用芒硝換成元明粉,用人參換成西洋參,服用半日後,病人就能自己更衣,各種病症都消失了,接著用滋陰的藥物調理,逐漸痊癒。

有人問道:那位醫生診斷錯誤,說暑邪本屬陽,何來陰暑?這話似乎也有些道理,他的說法應該有根據吧?豐醫生回答說:是的,《傷寒條辨》中記載:暑字從日,日豈陰物乎?暑中有火,火豈陰邪乎?殊不知前賢取陰暑二字的含義是:陰,陰寒也;暑,暑月也。暑月受陰寒之邪侵襲,故名陰暑。問:為什麼不用傷寒命名呢?答:寒乃冬令之氣,在暑月不能直接稱為寒,這是怕後學不明白時令,前賢的用心良苦啊。

驟然中暑

盛夏時節,豐醫生去西鄉治病,路過石梁村口,看見一人昏倒在路旁,於是停下診治。診其脈象,兩手脈洪大,顯然是中暑。於是用通關散吹鼻子,想讓他打噴嚏卻打不出來,讓車夫揪他的耳朵,又叫人進村採集大蒜取汁,頻頻灌服,終於打噴嚏了,不久就甦醒了。病人請求開方,於是用六和湯去除人參、白朮、厚朴,加入滑石、通草,囑咐服用三劑。數日後,病人登門道謝而去。

暑風急證

城西陳姓某人,年近五十,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手足抽搐。一位醫生診斷為中暑,雖不完全準確,但也差不太遠。另一位醫生卻說是中風,反駁前一位醫生的診斷有誤,竟用小續命湯試治,結果抽搐加重,發熱大汗,於是請豐醫生診治。診其脈象,洪大而數,牙關緊閉,舌頭伸不出來,只見嘴唇乾燥,牙齒乾澀。豐醫生說:這是暑風的症狀。那位診斷為中風的醫生也在場,於是說道:你沒有看過《傷寒指南醫案》嗎?裡面經常提到暑風,怎麼會有抽搐的症狀呢?豐醫生說:香岩的醫案中說,暑風是暑月感受風邪,不是熱極生風的內風。我說的暑風是暑熱內燃,金受火克,木失所制,導致發內風的症狀。

應當清解暑熱,兼平肝風。於是用清熱瀉火兼平肝熄風的方法,加入石膏、甘草、橘絡、扁豆花治療。那位醫生似乎不以為然,但病人家屬都相信豐醫生,於是讓人煎藥服用,幸虧方法符合病情,抽搐略微減輕,神志也清醒一些,接著服用兩劑,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