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四 (5)
卷之四 (5)
1. 穢濁
穢濁者,即俗稱為齷齪也。是證多發於夏秋之間,良由天暑下逼,地濕上騰,暑濕交蒸,更兼穢濁之氣,交混於內,人受之,由口鼻而入,直犯膜原。初起頭痛而脹,胸脘痞悶,膚熱有汗,頻欲噁心,右脈滯鈍者是也。然有暑濕之分,不可以不察也。如偏於暑者,舌苔黃色,口渴心煩,為暑穢也。
偏於濕者,苔白而膩,口不作渴,為濕穢也。均宜芳香化濁法治之,暑穢加滑石、甘草,濕穢加神麯、茅、蒼。吾衢見穢濁之證,便禁藥餌,惟以揪刮當先,殊不知禁滋膩呆滯之藥,如地、歸、沙參等味是也,芳香氣分之品、又何害乎?倘執禁藥之說,每見其輕證轉重,重證轉危,誤人性命,不可勝數,悲哉悲哉!
白話文:
[污濁症狀]
污濁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骯髒不潔。這種病多在夏季和秋季發生,主要是因為天氣炎熱向下壓迫,地面的濕氣向上蒸騰,暑熱與濕氣交纏,再加上污濁的空氣,在人體內交混。人一旦受到影響,污濁之氣會從口鼻進入,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內臟。初期症狀可能是頭痛且脹痛,胸口和胃部感到悶熱,皮膚有熱感且出汗,頻繁想要噁心,右側脈搏遲鈍,這都是污濁症狀的特徵。然而,還需分辨暑熱和濕氣的差異,不能忽略這一點。
如果偏向暑熱,舌苔會呈現黃色,會感到口渴且心情煩躁,這是暑熱污濁。如果偏向濕氣,舌苔會呈現白色且有粘膩感,不會感到口渴,這是濕氣污濁。兩種情況都應採用芳香化濁的療法來治療,暑熱污濁可加入滑石和甘草,濕氣污濁可加入神麴、茅根和蒼朮。
在我們這裡,一旦看到有污濁的症狀,就禁止使用藥物,只用揪刮的方式來治療,卻不知道應該禁止的是那些滋補且容易導致消化不良的藥物,例如熟地、當歸、沙參等,對於那些具有芳香氣味能調節氣機的藥物,又有什麼不好呢?如果堅持不使用藥物,常常會看到原本輕微的症狀變得嚴重,嚴重的症狀變得危急,誤人性命的情況數不勝數,真是令人悲嘆!
2. 疰夏
疰夏者,每逢春夏之交,日長暴暖,忽然眩暈、頭疼、身倦、腳軟,體熱食少,頻欲呵欠,心煩自汗是也。蓋緣三月屬辰土,四月屬巳火,五月屬午火,火土交旺之候,金水未有不衰,夫金衰不能制木,木動則生內風,故有眩暈頭疼。金為土之子,子虛則盜母氣,脾神困頓,故有身倦足軟,體熱食少。
又水衰者,不能上濟乎心,故有頻欲呵欠,心煩自汗等證。此皆時令之火為患,非春夏溫熱之為病也。蔓延失治,必成癆怯之根,宜以金水相生法治之。如眩暈甚者,加菊花、桑葉;頭痛甚者,加佩蘭、荷錢;疲倦身熱,加潞黨、川斛;心煩多汗,加浮麥、蓮子。加減得法,奏效更捷耳。
白話文:
【疰夏】指的是每年春夏交接之際,因白天時間變長及天氣驟然炎熱,突然出現頭暈目眩、頭痛、身體疲倦、腳部無力、全身發熱且食慾減退,頻繁打哈欠,心情煩躁並且容易自發性出汗的症狀。這主要是因為三月屬辰土,四月屬巳火,五月屬午火,在火與土旺盛的季節,金與水的力量往往會衰退。金氣衰弱無法抑制木氣,木氣活躍便產生內風,因此會有頭暈和頭痛的情況。金氣是土氣的子孫,當子孫虛弱時就會吸取母親的能量,導致脾臟功能下降,所以會感到身體疲憊,腳部無力以及食慾不佳。
另外,當水氣衰弱時,無法向上滋潤心臟,因此會有頻繁打哈欠,心煩意亂及自發性出汗的現象。這些都是由於季節性的火氣過盛所致,並不是春夏季節常見的溫熱疾病。如果延誤治療,可能發展成慢性消耗性疾病,應以調理金水相互生成的方法來治療。例如,頭暈目眩嚴重者,可加入菊花和桑葉;頭痛劇烈者,可加入佩蘭和荷錢;疲倦乏力和身體發熱者,可加入潞黨和川斛;心煩多汗者,可加入浮麥和蓮子。只要恰當地增減藥材,療效會更快顯現。
3. 熱病
《金鑑》云:經曰: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,至夏為熱病。熱病者,乃冬傷正令之微寒,未即病也。倪氏謂:交立夏以來,久伏之氣,隨時令之熱而觸發,故初病即發熱汗出,口渴心煩,不惡寒而反惡熱,脈來洪大之象,是為熱病也。《醫通》曰:邪非外來,故但熱而不惡寒,熱自內發,故口燥渴而多引飲,其邪既郁為熱,不得復言為寒。合而觀之,熱病因伏氣者瞭然,然較晚發更發於晚,比諸溫更伏於深。
初起之時,宜用清涼透邪法。熱勢不衰,繼用清涼蕩熱法。倘有惡寒相兼,脈象舉取浮緊,是有夏時暴寒所加,寒在外而熱在裡,先用辛溫解表法,以透其外,外邪得透,再用清涼之劑,以蕩其裡熱也。設無浮緊之脈,又無惡寒之證,誤用辛溫之方,耗傷津液者,宜用清熱保津法加西洋參、石膏治之。
倘或兼之惡風,微微汗出,脈象舉取浮緩,此表有風邪所加,風在外而熱在裡,當用辛涼解表法,先解其外也。至於舌苔化燥,譫語昏狂,急用清涼蕩熱法加紫雪丹治之。發斑者,加黃連、梔子;發疹者,加荷葉、牛蒡。須知熱病最易傷陰,當刻刻保陰為要,辛溫劫液之劑,勿浪用也。
白話文:
【熱病】
根據《金鑑》的記載:古經典中提到,冬天若受了寒氣侵襲,到了春天很可能會患上溫病,到了夏天則可能發展成為熱病。所謂熱病,指的是冬天受了微寒,當時並沒有立即發病。倪氏認為:從立夏開始,長期潛伏的寒氣,隨著夏季高溫的來臨被觸發,所以一開始就會出現發燒、出汗、口渴、心煩等症狀,不會感到冷卻反而怕熱,脈象呈現洪大的特徵,這就是所謂的熱病。
《醫通》指出:病源並非來自外界,因此只會發燒而不會感到寒冷,熱是由內而生的,所以會口乾舌燥,大量喝水,一旦寒氣轉化為熱,就不能再稱之為寒。綜合以上所述,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熱病是由於潛伏的寒氣所引起的,但是它比晚發性的疾病更晚發作,比溫病更深藏不露。
剛開始時,應使用清涼透邪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熱勢沒有減退,應繼續使用清涼蕩熱的療法。假如有怕冷的情況,且脈象浮緊,這可能是因為夏季突然的寒冷所致,外面有寒氣,裡面有熱氣,應先使用辛溫解表的方法,把外在的寒氣散去,寒氣消散後,再使用清涼藥物來清除體內的熱氣。
假如沒有浮緊的脈象,也沒有怕冷的症狀,誤用了辛溫的藥方,導致體內津液耗損,應使用清熱保津的方法,加入西洋參和石膏來治療。
如果有怕風的現象,輕微出汗,脈象浮緩,這表示外面有風邪影響,外面有風,裡面有熱,應該使用辛涼解表的方法,先解決外面的問題。若舌苔乾燥,出現胡言亂語、精神錯亂的情況,應立即使用清涼蕩熱的方法,加入紫雪丹來治療。若出現斑疹,可加入黃連、梔子;若是疹子,可加入荷葉、牛蒡。
需要注意的是,熱病最容易傷害陰分,必須時刻保護陰分,對於辛溫類消耗體液的藥物,不要隨意使用。
4. 黴濕
黴濕之為病,在乎五月也。芒種之後,逢丙入黴,黴與梅通,其時梅熟黃落,乍雨乍晴,天之日下逼,地之濕上蒸,萬物感其氣則黴,人感其氣則病。以其氣從口鼻而入,即犯上中二焦,以致胸痞腹悶,身熱有汗,時欲噁心,右脈極鈍之象,舌苔白滑。以上皆黴濕之濁氣,壅遏上中氣分之證,非香燥之劑,不能破也。
擬以芳香化濁法,俾其氣機開暢,則上中之邪,不散而自解也。倘或連朝風雨,人冒之者,即患身痛腰疼,惡寒發熱,此邪由太陽之表,而入於少陰之裡,即《內經》所謂雨氣通於腎也,宜乎表裡兩解,擬以二活同祛法。倘兼腹痛泄瀉,再加煨葛、木香治之。
或問曰:濕土之令,始於大暑,終於白露。今論黴濕在乎芒種之後,夏至節中,斯時相火司令,不論火而論濕,得非矛盾乎?答曰:濕土之令,在於夏末秋前,蓋按《內經》六氣之主政也。然而土寄於四季之末,四時皆有濕病,總當因時制宜,不必拘於常例。即如春日陽和,夏日炎熱,秋日燥烈,冬日溫暖,何濕之有?惟其春雨瀟瀟,夏雨淋淋,秋雨霏霏,冬雨紛紛,人感之者,皆為濕病。
今專論黴濕在乎五月,以其乍雨乍晴,濕中有熱,熱中有濕,與諸濕之病頗異,故列黴濕為一門。
白話文:
【黴濕病症】
黴濕這種疾病,通常在五月左右發生。具體來說,是在芒種節氣後,當逢丙日進入黴季,「黴」字與「梅」相通,這段時間正是梅子成熟落地的季節,天氣時雨時晴,陽光強烈,地面的濕氣上升,萬物接觸到這種氣候就會產生黴變,人若受到同樣影響,就會生病。
由於這種氣候是從口鼻進入身體,主要影響上焦和中焦部位,導致胸悶、腹部不適,身上發熱且多汗,偶爾會感到噁心,右手脈搏感覺遲緩,舌苔呈現白色且滑潤。這些都是黴濕濁氣堵塞上中焦部位的症狀,唯有使用香燥的藥材纔能有效破除。
我們建議使用芳香化濁的療法,讓氣機順暢,這樣一來,上中焦的邪氣自然會消散。但如果遇上連日風雨,人體受其影響,可能出現身體疼痛、腰痛、畏寒發燒等症狀,這是因為邪氣從太陽經表層進入到少陰經內部,也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雨氣通向腎臟。對此,應該同時治療表裡,我們建議使用二活同祛法。如果併有腹痛、腹瀉的狀況,可再加入煨葛和木香來治療。
有人可能會問:濕土的季節,應該從大暑開始,到白露結束。但為什麼現在討論黴濕問題,卻是在芒種後、夏至節中,這段時間應該是相火作主,不談火卻談濕,這不是自相矛盾嗎?
我的回答是:濕土的季節確實是在夏末秋初,這是根據《內經》六氣的主政來看的。然而,土性藏於四季之尾,四時都有可能出現濕病,應當根據季節來調整療法,不必完全遵照固定模式。比如春天陽光和煦,夏天酷熱,秋天乾燥,冬天溫暖,哪來的濕氣呢?然而,春天連綿細雨,夏日暴雨,秋雨綿綿,冬雨紛飛,人接觸到這樣的環境,都可能患上濕病。
現在特別討論五月的黴濕問題,是因為這個時期時雨時晴,濕氣中夾帶熱度,熱度中又帶有濕氣,與其他濕病有所區別,因此我們將黴濕單獨列為一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