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4)

1. 痧氣

南方之人,體氣不實,偶觸糞土沙穢之氣,即腹痛悶亂,名之曰痧,即沙字之訛也。蓋痧在皮膚氣分者,宜刮之,在肌肉血分者,宜刺之,此輕而淺者言也。若深重者脹塞腸胃,壅阻經絡,直犯乎心,斯須莫救,刮刺無功,非藥劑不能救也。須知痧無定脈,凡脈與證不應者,即為痧脈也。

其見證不可不分:如風痧者,頭疼自汗,腹痛肢麻。暑痧者,頭暈汗多,吐瀉腹痛。陰痧者,腹痛肢冷,即涼痧也。陽痧者,腹痛肢暖,即熱痧也。又有膚隱紅點,一如瘄疹,此痧在肌表,為紅痧也。滿身脹痛,且有黑斑,此痧毒在乎臟腑,為烏痧也。欲吐不吐,欲瀉不瀉,心腹大痛,為絞腸痧也。

痧之為病,不盡六氣所觸,或因飢飽勞役,或因穢濁所犯,皆可成痧,總宜芳香化濁法治之。法內有半夏、藿香,慎勿信俗醫為痧病中之禁藥也。風痧加荊芥、防風,暑痧加滑石、木瓜,陰痧加豆蔻、砂仁,陽痧加連翹、梔子,紅痧加牛蒡、薄荷,烏痧加檳榔、枳殼,悶痧加細辛、桔梗,絞腸痧加檀香、烏藥,倘其勢急不及進湯藥者,先以痧疫回春丹治之。

白話文:

對於居住在南方的人們,他們的體質較弱,一旦不小心接觸到像糞便、土壤等髒污的氣息,就會馬上感到腹部劇烈疼痛且混亂不堪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痧」,這個詞其實是「沙」的誤用。痧如果在皮膚和氣分,我們應該刮痧;如果在肌肉和血分,就該針刺。這是指病情比較輕微的時候。然而,如果病情嚴重,痧氣堵塞腸胃,阻塞經絡,甚至影響到心臟,那刮痧或針刺就無法發揮效果,必須使用藥物才能救治。需要注意的是,痧並沒有固定的脈象,當脈象和症狀不符合時,可能就是痧脈了。

我們不能忽視痧的各種表現:例如風痧,會有頭痛、自汗、腹痛、肢體麻木的症狀;暑痧則會頭暈、多汗、嘔吐、腹瀉;陰痧會有腹痛、肢體冰冷,也就是所謂的涼痧;陽痧會有腹痛、肢體溫暖,即是熱痧。另外,皮膚下出現紅色小點,類似疹子,這是痧出現在肌表,稱為紅痧;全身脹痛且有黑色斑點,痧毒已經深入臟腑,這叫烏痧;有想吐又吐不出來,想拉又拉不出來的情況,伴隨著心腹劇痛,這是絞腸痧。

痧這種疾病,不只是因為受到六氣的影響,也可能因為飢餓、飽食、勞累、工作過度,或是接觸髒污、混濁的環境,都可能形成痧,總之,我們應該使用芳香化濁的方法來治療。治療方法中包含半夏、藿香,千萬不要相信民間醫生說這些是痧病中的禁藥。風痧可以加用荊芥、防風;暑痧加滑石、木瓜;陰痧加豆蔻、砂仁;陽痧加連翹、梔子;紅痧加牛蒡、薄荷;烏痧加檳榔、枳殼;悶痧加細辛、桔梗;絞腸痧加檀香、烏藥。如果病情危急,來不及服用藥物,可以先用痧疫回春丹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