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附論 (4)
附論 (4)
1. 治輕證宜細心重病宜大膽論
膽欲大而心欲小,此孫真人祝醫最確之語也。竊謂治初起之輕證,必須細心,當辨其孰為風而用疏,孰為寒而用溫,孰為暑而用清,孰為濕而用利,孰為燥而用潤,孰為火而用瀉。尤當審其體之虛實,病之新久,在女子兼詢經期,婦人兼詳胎產,如是者,則用藥庶無差忒矣。
倘粗心而不細者,大意茫茫,不分六氣所感何氣,動手便用荊、防,病家告之有痰,遂投陳、夏,有食遂用神、楂,問其何病,指鹿為馬,問其輕重,總說無妨,往往使輕淺之病,日漸延深,是誰之過歟?聖人云:不忽於細,必謹於微。其可略乎!至若垂危之重證,必須大膽,見心包邪竄者,當宣則宣;肝風內動者,當平則平;脾虛氣陷者,當培則培,肺氣欲絕者,當補則補;腎液欲涸者,當滋則滋。
白話文:
膽量要大,而心要細,這句話是孫真人醫治病人最精確的道理。我認為,治療初期輕微的病症,必須細心,要辨別是哪種外邪入侵:是風邪就用辛溫解表的方法,是寒邪就用溫熱的方法,是暑邪就用清熱的方法,是濕邪就用利水的方法,是燥邪就用滋潤的方法,是火邪就用瀉火的方法。尤其要仔細觀察病人體質的虛實、病情的輕重、病程的新久,如果是女性還要詢問經期,如果是婦女還要詳問胎產情況。這樣用藥,就不會出現錯誤了。
如果粗心大意,不細心觀察,就會茫然無措,不分六種氣候的邪氣,就隨便用荊芥、防風,病人說有痰,就投用陳皮、夏枯草,有食積就用神曲、山楂。問他什麼病,就胡亂說,問他病情的輕重,就說沒什麼事,往往會使輕微的病症日漸加重,這是誰的過錯呢?聖人說:「不要忽視小的細節,一定要謹慎對待微小的病症。」這怎麼可以忽略呢!至於危重的病症,就必須大膽,看到心包有邪氣竄動的,就要用宣泄的方法;肝風內動的,就要用平肝的方法;脾虛氣陷的,就要用補脾的方法;肺氣將要消失的,就要用補肺的方法;腎液快要枯竭的,就要用滋腎的方法。
更有危險之虛證,速宜用參、耆之屬;實證用硝、黃之屬,寒證用薑、桂之屬,熱證用犀、羚之屬,勿宜遲緩,亟亟煎嘗,如是者,則沉疴庶有挽救矣。倘膽小而不大者,當用而不敢用,或用而不敢重,重用恐其增變,變證恐其歸怨,往往姑息養奸,坐觀其敗,是誰之過歟?古人云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
其可懼乎!若果輕淺之證,過於膽大立方,不啻小題大做;沉重之證,過於小心慎藥,無異杯水車薪。其實膽大而不細心,所謂暴虎馮河者,誤事也;細心而不大膽,所謂狐疑鼠首者,亦誤事也。誠哉孫氏之言,足為千古之醫訓矣!
白話文:
面對危急的虛弱症狀,應當迅速使用人參、黃芪等藥物;實證則使用硝石、硫磺等藥物;寒證則使用生薑、肉桂等藥物;熱證則使用犀角、羚羊角等藥物。切忌拖延,要馬上煎煮服用。如此一來,沉重的病症也許還有挽救的機會。
假如醫生膽小怕事,該用藥卻不敢用,或用藥卻不敢加重劑量,害怕加重病情會導致病症變化,變化後又怕病人埋怨,往往就姑息養奸,眼睜睜看著病人病情惡化,這是誰的過錯呢?古人說得好: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
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!如果是輕微的症狀,醫生過於膽大妄為,開出的藥方就如同小題大做;如果是嚴重的症狀,醫生過於小心謹慎,用藥就如同杯水車薪,無濟於事。其實,膽大妄為而缺乏細心,如同暴虎馮河,必然會誤事;細心謹慎而缺乏膽識,如同狐疑鼠首,同樣會誤事。孫思邈的這句話真是千古醫訓,值得後人永遠銘記!
2. 醫家嫉妒害人論
嘗觀世之同行,每多嫉妒,行行猶可,惟醫道中最為甚焉。夫醫以蘇人之困,拯人之危,性命為重,功利為輕,而可稍存嫉妒哉!奈何今之醫者,氣量狹窄,道不求精,見有一神其技者則妒之。
妒心一起,害不勝言,或謠言百出,或背地破道,或前用涼藥,不分寒熱而改熱,前用熱藥,不別寒熱而改涼,不顧他人之性命,惟逞自己之私心,總欲使有道者道晦,道行者不行,以遂其嫉妒之意。
每見病家,患溫熱之病,醫者投以辛涼、甘涼,本不齟齬,但服一、二劑,未獲深中,病者見熱渴不已,心中疑懼,又換一醫,且明告曾延醫治,而所換之醫,遂不察其病因,見前有寒涼之藥,便咎前醫用寒涼之害,不辨證之寒熱,脈之遲數,舌苔黃白,小水清濁,竟亂投溫熱之方,不知溫熱之病,得溫熱之藥,無異火上添油,立刻津干液涸,而變生俄頃。
白話文:
我常常觀察到世間同行,往往充滿嫉妒心,其他行業倒還好,唯獨醫道最為嚴重。醫生是為了救治人們的困苦,解除人們的危難,性命為重,利益為輕,怎麼能存有嫉妒心呢?然而,現在的醫生,心胸狹窄,不追求醫術精進,一旦看到有人醫術高超,就嫉妒不已。
嫉妒心一產生,就會帶來許多危害,有的散布謠言,有的背地裡破壞別人的名聲,有的明明之前用寒涼藥,不分寒熱就改用溫熱藥;明明之前用溫熱藥,不分寒熱就改用寒涼藥,完全不顧病人的性命,只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,總想讓有醫術的人名聲敗壞,讓醫術精湛的人無法行醫,以此來滿足自己的嫉妒心理。
我常常看到病人患了溫熱病,醫生就給他們服用辛涼、甘涼藥物,本來沒有問題,但服用一兩劑後,病症並沒有好轉,病人感到熱渴不止,心中感到不安,又換了另一位醫生看病,並且明說自己之前已經看過醫生治療了。然而,新來的醫生沒有仔細觀察病因,看到之前有寒涼藥的藥方,就責怪之前的醫生用寒涼藥的害處,不辨別寒熱證候,脈象的遲數,舌苔的黃白,小便清濁,就胡亂使用溫熱藥方。他們不知道溫熱病遇到溫熱藥物,就像火上澆油,會立刻導致津液枯竭,病情迅速惡化。
倘前用熱藥,以治其寒,亦咎其用熱藥之害,總不辨其為寒為熱,亂用寒涼之方,不知寒證服寒涼,猶如雪上加霜,立使陽亡氣脫,而變在須臾,直至垂危,尚怨前醫之誤,可勝悼哉!然亦有明駁前醫,暗師前法,而獲效者,竟爾居功,索人酬謝,若此重財輕命,只恐天理難容,奉勸醫者,毋懷妒忌,大發婆心,則幸甚矣!
白話文:
如果先前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寒症,卻因為使用溫熱藥物而導致副作用,這也怪不得使用溫熱藥物的醫生。總之,不分寒熱就胡亂使用寒涼的藥方,不知道寒症服用寒涼藥物就像雪上加霜一樣,馬上就會導致陽氣消亡、氣血脫散,病情轉變就在一瞬間,直到危在旦夕,纔去怨恨前醫的錯誤,實在令人哀嘆!然而,也有一些醫生,明面上反駁前醫的治療方法,暗地裡卻沿用前醫的藥方,反而取得了療效,就以此邀功,索要報酬。這樣重財輕命,只怕天理難容。奉勸各位醫生,不要心懷妒忌,多發揮仁心,纔是最好的。
3. 醫毋自欺論
醫者依也,人之所依賴也。醫毋自欺,斯病家有依賴焉!夫醫之為道,先詳四診,論治當精,望色聆音,辨其臟腑之病,審證切脈,別其虛實而醫,若此可謂毋欺也。至臨證之時,細分部候,知其何為浮主表病,沉主裡病,遲主寒病,數主熱病,何為人迎脈大之外感,氣口脈大之內傷,更須望其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五色之所彰,聞其角、徵、宮、商、羽五音之所發,問其臊、焦、香、腥、腐五氣之所喜,以明其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之病因,而用其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味之藥餌,能如是者,何欺之有?惟其一種庸流,欺人妄誕,見病人有寒熱者,一疑其為外感,欺病家不知診法也,不別其脈之虛實,而浪投發散之劑。
白話文:
醫生是人們的依靠,是人們所依賴的。醫生不能自欺,這樣病人才會真正依靠他!
醫術之道,首先要仔細診察四診,診斷治療要精準。觀察病人的面色,聆聽病人的聲音,辨別其臟腑的病症;細察脈象,分辨其虛實,再進行治療。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不欺騙病人。
到了實際診療的時候,要細緻地觀察病人的各種徵象,瞭解浮脈主表症,沉脈主裡症,遲脈主寒症,數脈主熱症。還要分辨人迎脈大是外感,氣口脈大是內傷。更要觀察病人身上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五色的變化,聆聽病人發出的角、徵、宮、商、羽五音的聲音,詢問病人喜愛的臊、焦、香、腥、腐五種氣味,從而判斷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的病因,再用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五味藥物來治療。能做到這些,哪裡還有欺騙之說呢?
偏偏有一些庸醫,欺騙病人,胡說八道。看見病人有寒熱症狀,就疑為外感,欺騙病人不懂診斷方法。不辨別脈象的虛實,就亂投發散的藥劑。
又見病人有咳嗽者,一疑其為虛損,欺病家不諳醫理也,不辨其體之強弱,而恣用補益之方。至於五色五音五氣,一概不知審察,焉能明其五臟之病,而用其五味之藥乎?如是者,不獨欺人,實為自欺。……。見人喜補者,遂謂虛衰,喜散者,遂云外感,畏熱藥者,便用寒涼,畏涼藥者,便投溫熱,順病人之情意,亂用醫方,意不讀《靈》、《素》以下諸書,全用欺人之法。
噫!醫之為道,死生攸系,一有欺心,即藥餌妄投,存亡莫卜,奈何濟人之方,竟視作欺人之術也,吾願醫者,必須志在軒岐,心存仲景,究四診而治病,毫不自欺,方不愧為醫者也。
白話文:
又見病人有咳嗽者,一疑其為虛損,欺病家不諳醫理也,不辨其體之強弱,而恣用補益之方。至於五色五音五氣,一概不知審察,焉能明其五臟之病,而用其五味之藥乎?如是者,不獨欺人,實為自欺。……。
我常常看到病人咳嗽,有些人就立刻懷疑是虛損,欺騙病人和家屬不懂醫理,不分病人體質的強弱,就胡亂使用補益的藥方。至於五色、五音、五氣,這些與人體密切相關的因素,他們一概不瞭解,也不肯仔細觀察,怎麼能明白病人五臟的病因,然後再使用對應的五味藥物呢?這樣做不僅欺騙病人,實際上也欺騙了自己。
見人喜補者,遂謂虛衰,喜散者,遂雲外感,畏熱藥者,便用寒涼,畏涼藥者,便投溫熱,順病人之情意,亂用醫方,意不讀《靈》、《素》以下諸書,全用欺人之法。
有些醫生看到病人喜歡吃補藥,就隨便說他是虛衰;看到病人喜歡吃散風藥,就斷定他是外感;看到病人害怕吃熱藥,就馬上用寒涼的藥;看到病人害怕吃涼藥,就馬上用溫熱的藥。他們只顧順從病人的喜好,胡亂使用藥方,根本不看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等醫學典籍,完全是欺騙病人的手段。
噫!醫之為道,死生攸系,一有欺心,即藥餌妄投,存亡莫卜,奈何濟人之方,竟視作欺人之術也,吾願醫者,必須志在軒岐,心存仲景,究四診而治病,毫不自欺,方不愧為醫者也。
哎!醫生這個行業,關乎人的生死存亡,一旦心中存有欺騙,就會胡亂用藥,病人的生死就難以預料了。怎麼可以把救人的方法當成欺騙人的手段呢?我期望所有醫生,都要以軒轅黃帝和岐伯為榜樣,心中以張仲景為師,仔細研究四診,精準用藥,絕不欺騙自己,這樣纔算得上是真正的醫生。
4. 古今醫書宜參考論
昔賢云:觀今宜鑑古,無古不成今。今古醫學,均宜參考焉。考今古醫書,不能盡述,姑略提其要者言之,如《神農本草》,軒轅《靈》《素》,越人《難經》,長沙《玉函》,以及劉、李、張、朱四大名家之書,皆可備讀也。蓋讀《本草》者,可知其性有寒、熱、溫、涼、平之不同,其味有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之各異,何為補正,何為祛邪。讀《靈》、《素》者,可以上明天文,下達地理,兼知人身臟腑經絡受病之因。
讀《難經》者,可補《內經》脈象病因及奇經八脈之未逮。讀《玉函》者,可識傷寒雜病之源頭。此皆古聖之醫書,必須玩索。至於四大家者,即河間劉守真,法多苦寒,溫病、熱病者,須參考之。東垣李明之,法多升補,內傷脾胃者,須參考之。大積大聚者,須參戴人張子和攻下之法。
白話文:
古人說,要了解現在,就應該參考歷史,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。醫學也是一樣,古代醫學和現代醫學都值得參考學習。要了解古今醫學,書太多說不完,就簡單提幾個重點吧,像是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傷寒論》,以及劉完素、李杲、張仲景、朱丹溪等四大名家的著作,都值得好好研讀。讀《本草經》可以了解藥物的寒熱溫涼平和特性,以及酸苦甘辛鹹等不同味道,哪些藥物可以補益正氣,哪些藥物可以祛除邪氣。讀《內經》可以了解天文地理,以及人體臟腑經絡生病的原因。讀《難經》可以補充《內經》關於脈象、病因、奇經八脈的不足。讀《傷寒論》可以了解傷寒雜病的病因。這些都是古代醫學聖賢的著作,必須認真研讀。至於四大名家,河間劉完素的醫學主張多偏寒涼,治療溫病、熱病的人要參考他的醫書。東垣李杲的醫學主張多偏升補,治療脾胃內傷的人要參考他的醫書。張仲景擅長治療積聚,治療積聚的人要參考他的攻下療法。
陰虛內損者,須考丹溪朱彥修清補之法。不特此四家以補先聖之未備,可參可考,而後賢所發之論,偶亦有超出於四大家者。如雲間李念莪,西昌喻嘉言,延陵吳又可,金壇王宇泰,會稽張介賓,長洲張路玉,吳郡薛立齋,慈溪柯韻伯,攜李沈目南,錢江張隱菴是也。以上諸公,各有著作,皆當採取,亦可以備參閱,考近時之醫書,亦不能盡述,如閱古吳葉香岩之《臨證指南》,可知臨時之圓變,用藥之靈機。閱若耶章虛谷之《醫門棒喝》,可知名家之疵謬,醒醫家之聾瞶。
閱淮陰吳鞠通之《溫病條辨》,可知寒傷於足經,溫傷於手經。閱吳門周禹載之《溫熱暑疫全書》,可知溫熱暑疫受病之源各別。此皆時賢之書,亦宜備考。至於長樂陳修園,新安程觀泉,鹽宮王孟英,武進費伯雄,皆有著述所傳,偶或有導窾之處,亦宜參閱。
白話文:
陰虛內損的人,應該參考丹溪朱彥修的清補方法。不只是這四位大師補足了前人的不足,可以參考學習,後來的醫家也偶爾會有超越四大家之處。例如雲間的李念莪、西昌的喻嘉言、延陵的吳又可、金壇的王宇泰、會稽的張介賓、長洲的張路玉、吳郡的薛立齋、慈溪的柯韻伯、攜李沈目南、錢江的張隱菴等等。以上這些醫家都有著作流傳,都應該參考學習,也可以作為備用參考。
至於現代的醫書,也不能全部都詳述。例如閱讀古吳葉香岩的《臨證指南》,可以了解臨時應變、用藥靈機。閱讀若耶章虛谷的《醫門棒喝》,可以知道名醫的錯誤,讓醫生醒悟。
閱讀淮陰吳鞠通的《溫病條辨》,可以了解寒邪傷及足經,溫邪傷及手經。閱讀吳門周禹載的《溫熱暑疫全書》,可以了解溫熱暑疫的不同病因。這些都是當代醫家的著作,也應該參考學習。至於長樂的陳修園、新安的程觀泉、鹽宮的王孟英、武進的費伯雄,他們都有著作流傳,偶爾可能會有錯誤之處,也應該參考學習。
竊思書有古今,而人亦有古今,古人氣體俱厚,今人氣體漸薄,若執古方以治今人之病,不亦重乎?故醫家不可執古書而不讀今書,亦不可執今書而不讀古書,參考古今,則醫理自得中和之道矣。
白話文:
我想了一下,書籍有古今之分,人類也有古今之別。古人的身體素質都比較好,現在的人們越來越虛弱。如果用古老的藥方來治療現代人的疾病,豈不是加重了病情嗎?因此醫生不能只看古老書籍而不看現代書籍,也不能只看現代書籍而不看古老書籍。把古今書籍相互參考對照,就能得到正確合理的醫學道理。
總結:要兼顧古今書籍,才能獲得正統的醫學理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