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)

1. 卷之四

2. 夏傷於暑大意

夏傷於暑者,謂季夏、小暑、大暑之令,傷於暑也。其時天暑地熱,人在其中,感之皆稱暑病。夫暑邪襲人,有傷暑、冒暑、中暑之分,且有暑風、暑溫、暑咳、暑瘵之異。傷暑者,靜而得之為傷陰暑,動而得之為傷陽暑。冒暑者,較傷暑為輕,不過邪冒肌表而已。中暑者,即中暍也,忽然卒倒,如中風狀。

暑風者,須臾昏倒,手足遂抽。暑溫者,較陽暑略為輕可。暑咳者,暑熱襲肺而咳逆。暑瘵者,暑熱劫絡而吐血。又有霍亂之證,因暑氣夾風、寒、濕、食擾亂於中。痧氣之證,因南方體弱,偶犯沙穢之氣。穢濁之證,因暑氣夾穢而襲人,即俗稱為齷齪也。此皆季夏由暑氣所傷之證也。

更有春末夏初之疰夏,孟夏之熱病,仲夏之黴濕,亦當論治。蓋疰夏者,因時令之火為病。熱病者,因冬時之伏氣為病。黴濕者,入黴之後,梅雨淫淋,感其雨濕之氣為病。斯三者,附論於茲,則夏令之病,皆全備矣。

白話文:

[夏季受暑的主要概念]

在夏季受到暑熱侵害的情況,指的是夏季後期,小暑和大暑期間,人們受到暑熱的影響。這段時間天氣酷熱,地面也熱,人在這種環境中,感受到的都稱為暑病。

暑熱對人的影響,有傷暑、冒暑、中暑的區別,同時還有暑風、暑溫、暑咳、暑瘵等不同類型。所謂傷暑,是在靜止狀態下受到暑熱影響,稱為傷陰暑;在活動中受到暑熱影響,稱為傷陽暑。冒暑比傷暑輕微,只是暑熱侵襲了皮膚表面。中暑,就是突然倒下,類似中風的狀況。

暑風,是突然間昏倒,手腳開始抽搐。暑溫,比陽暑稍微輕微。暑咳,是暑熱影響肺部導致咳嗽。暑瘵,是暑熱破壞血液網絡導致嘔血。還有霍亂,是因為暑氣夾雜風、寒、濕、食物在身體內造成混亂。痧氣,是因為在南方體質較弱的人,偶爾碰到不潔空氣。穢濁,是因為暑氣夾帶穢物影響人,也就是常說的不潔。這些都是夏季後期因暑氣造成的症狀。

此外,在春末夏初的疰夏,初夏的熱病,仲夏的黴濕,也應該一併討論。大體上,疰夏是因為夏季的火氣致病。熱病,是因為冬季潛藏的氣息發作。黴濕,進入梅雨季節,被梅雨濕氣影響致病。這三個症狀,一併在此討論,那麼夏季可能出現的病症,就都涵蓋到了。

3. 傷暑

長夏傷暑,有陰陽之別焉。夫陰暑之為病,因於天氣炎蒸,納涼於深堂大廈,大扇風車得之者,是靜而得之之陰證也。其脈浮弦有力,或浮緊,頭痛惡寒,身形拘急,肢節疼痛而心煩,肌膚大熱而無汗。此為陰寒所逼,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,宜用辛溫解表法減去防風,益以香薷、藿香治之。

嘔逆加茯苓、半夏,便瀉加厚朴、木香。又有陽暑之病,緣於行旅長途,務農田野,烈日下逼得之者,是動而得之之陽證也。其脈浮洪有力,或洪數,面垢喘咳,壯熱心煩,口渴欲飲,蒸蒸自汗。此為炎熱所蒸,使周身中外皆熱,宜以清涼滌暑法去扁豆、通草,加石膏、洋參治之。

嘔逆加竹茹、黃連,便瀉加葛根、荷葉。更宜審其體實、體虛而藥之,自無不當耳。

張介賓曰:陰暑證,或在於表,或在於里,惟富貴安逸之人多有之,總由恣情任性,不慎風寒所致也。陽暑證,惟辛苦勞役之人多有之,由乎觸冒暑熱,有勢所不容已也。然暑熱逼人者,畏而可避,可避則犯之者少;陰寒襲人者,快而莫知,莫知則犯之者多。故凡有病暑者,陽暑多不見,而陰暑居其八、九。

今之人治暑者,但見發熱頭痛等證,則必曰此中暑也,而所用無非寒涼,其不達也亦甚矣。

江誠曰:介賓先生謂陰暑多於陽暑,最為確切。今人治暑不別陰陽,一見發燒,遂投涼藥,若此貿貿,則害人匪淺矣。

白話文:

[關於中暑]

在炎熱的夏季,中暑有陰暑和陽暑兩種不同類型。陰暑這種病症,通常發生在酷熱天氣時,在大廳或高樓內納涼,由於大風扇或空調冷風過度吹拂而導致。這是在靜止狀態下得到的屬於陰性的症狀。脈搏呈現浮弦有力,或浮緊的特徵,患者會出現頭痛怕冷,身體僵硬,關節疼痛及心煩等症狀,皮膚雖感覺熱卻無汗。這是因為身體被陰寒侵擾,導致全身的陽氣無法正常運行,治療應採用辛溫解表法,去掉防風,加入香薷、藿香。

如果併有嘔吐,可加入茯苓、半夏;如伴有腹瀉,可加入厚朴、木香。另一種是陽暑,通常發生在長途旅行或農忙時,在烈日下工作的人,這是活動狀態下得到的屬於陽性的症狀。脈搏呈現浮洪有力,或洪數的特徵,面部污垢,呼吸急促,嚴重發熱且心煩,口渴想喝水,全身大量出汗。這是因為高溫導致全身內外都過熱,治療應採用清涼解暑法,去掉扁豆、通草,加入石膏、西洋參。

如果併有嘔吐,可加入竹茹、黃連;如伴有腹瀉,可加入葛根、荷葉。在治療時,更應仔細判斷患者體質的強弱,選擇適合的藥物,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療效。

張介賓說:陰暑症狀可能出現在表層,也可能深入體內,多發生在富貴安逸之人身上,主要是因為他們隨性放縱,對風寒不夠小心。陽暑則多發生在辛苦勞碌之人身上,因為他們在烈日下工作,無法避免暑熱。然而,對於暑熱的威脅,人們往往能夠畏懼並避開,因此受影響的人較少;而陰寒的侵襲,由於其隱蔽性,人們往往不易察覺,反而受影響的人更多。所以,大多數中暑病例,陽暑較少,而陰暑佔了八、九成。

現今治療中暑的醫生,只看到發熱頭痛等症狀,就斷定是中暑,然後使用寒涼藥物,這種做法是不夠全面的。

江誠說:張介賓先生認為陰暑比陽暑更常見,這個觀點非常正確。現在的醫生治療中暑時,不分陰陽,只要患者發燒,就使用寒涼藥物,這種做法會對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。

4. 冒暑

冒暑者,偶然感冒暑邪,較傷暑之證,稍為輕淺耳。夫暑熱之邪,初冒於肌表者,即有頭暈、寒熱、汗出、咳嗽等證,宜以清涼滌暑法加杏仁、蔞殼治之。其證雖較傷暑為輕,然失治入里,此又不可以不知也。如入於肉分者,則周身煩躁,頭脹體燒,或身如針刺,或有赤腫等證,宜以祛暑解毒法治之。

如入於腸胃者,則有腹痛水瀉,小便短赤,口渴欲飲,嘔逆等證,宜以增損胃苓法佐黃連治之。然冒暑之證,雖謂為輕,亦必須防微杜漸耳。

白話文:

【冒暑】

冒暑指的是偶爾受到夏季熱邪的侵襲,相較於一般的中暑,這種情況會稍微輕微一些。當暑熱邪氣剛開始侵犯皮膚表面時,就會出現頭暈、發冷發熱、出汗、咳嗽等症狀,這時候應該用清涼解暑的方法,加上杏仁和蔞殼來治療。

雖然這種情況比一般中暑輕,但如果忽略不治,讓病情深入體內,這點是必須要了解的。如果暑熱邪氣深入肌肉組織,就會全身感到煩躁不安,頭部脹痛,身體發燒,或者像被針扎一樣的感覺,或是出現紅腫等症狀,這時候應該用驅除暑熱、解毒的方法來治療。

如果暑熱邪氣進入腸胃,就會有腹痛、拉肚子、小便短少且色赤、口渴想喝水、嘔吐等症狀,這時候應該用調理腸胃、佐以黃連的方法來治療。然而,對於冒暑的情況,雖然說是比較輕微,但也必須要防患於未然,防止病情逐步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