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中暑

(即中暍,附:暑厥)

潔古曰:靜而得之為中暑。東垣曰:避暑乘涼得之者,名曰中暑。其實二說皆是陰暑之證,而無中字情形,似不可以中暑名之。考中暑即系中暍,中暍之證,可以不必另分。蓋中暑忽然而發,如矢石之中人也,不似傷暑初則寒熱無汗,或壯熱蒸汗之可比。是病忽然悶倒,昏不知人,軀熱汗微,氣喘不語,牙關微緊,亦或口開,狀若中風,但無口眼喎斜之別,其脈洪濡,或滑而數。緣其人不辭勞苦,赤日中行,酷暑之氣,鼓動其痰,痰阻心包所致,宜清暑開痰法治之。

如果手足厥冷,名曰暑厥,宜蘇合香丸化開灌之,或以來復丹研末白湯灌之,或以蒜水灌之,或剝蒜肉入鼻中,皆取其通竅也。俟其人事稍蘇,繼進卻暑調元法為治。

白話文:

[中暑]

潔古先生表示:在安靜狀態下得到的疾病稱為中暑。東垣先生認為:在躲避炎熱、尋找涼爽環境時得到的疾病,被稱作中暑。實際上,兩位前輩所描述的都是屬於陰暑的症狀,並沒有真正"中"的情況出現,似乎不應該用"中暑"來命名這種情況。考察中暑實際上就是中暍,中暍的症狀,我們不必另外區分。因為中暑的發作十分突然,就像箭矢擊中人一樣,不像傷暑那樣,開始會有發冷發熱、無汗,或是高燒汗出的症狀。此病患者會突然間昏倒,失去意識,身體發熱,汗水少,呼吸急促,不能說話,牙關微緊,也可能嘴巴張開,看起來像中風,但是不會有口眼歪斜的特徵,脈搏可能呈現洪大、濡弱,或滑數的現象。這是由於病人不畏勞苦,在烈日下行走,酷熱的天氣引發了他們體內的痰,痰堵塞了心包導致的,應當採用清熱解暑、開痰的治療方法。

如果病人手腳冰冷,這種情況被稱為暑厥,應當使用蘇合香丸溶開後灌服,或者將來復丹研磨成粉用白開水灌服,或者使用蒜汁灌服,或者將蒜瓣放入鼻孔中,這些做法都是為了疏通氣道。等到病人意識稍微恢復,再進一步使用驅暑調養的方法進行治療。

2. 暑風

暑風之病,良由暑熱極盛,金被火刑,木無所畏,則風從內而生,此與外感風邪之治法,相懸霄壤,若誤汗之,變證百出矣。夫木既化乎風,而脾土未嘗不受其所制者,是以卒然昏倒,四肢搐搦,內擾神舍,志識不清,脈多弦勁或洪大,或滑數。總當去時令之火,火去則金自清,而木自平,兼開鬱悶之痰,痰開則神自安,而氣自寧也,擬用清離定巽法佐以鬱金、川貝治之。

倘有角弓反張,牙關緊閉者,宜加犀角、羚羊;痰塞喉間有聲者,宜加膽星、天竺;服藥之後,依然昏憒者,宜加遠志、菖蒲。然而證候至此,亦難治矣。

白話文:

【暑風】這類疾病,主要是因為酷暑炎熱到極點,肺金被心火剋制,肝木沒有約束,於是風從體內產生,這與外感風邪的治療方法,差別非常大,如果誤用發汗法,會出現各種不同的併發症。

當肝木轉化為風時,脾土往往也會受到影響,因此患者會突然昏倒,四肢抽搐,內心煩亂,意識不清,脈象多為弦勁或者洪大,或者滑數。總體上應該去除季節性的火熱,火熱消退,肺金自然清靜,肝木自然平和,同時要清除鬱悶的痰濕,痰濕消失,精神自然安定,氣息自然平穩,計劃使用清離定巽法,輔以鬱金、川貝進行治療。

如果出現角弓反張,牙關緊閉的症狀,應加入犀角、羚羊角;如果痰堵在喉嚨,發出聲音,應加入膽星、天竺黃;服用藥物後,仍然昏睡不醒,應加入遠志、菖蒲。然而,當病情發展到這種地步,就比較難以治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