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附論 (2)

回本書目錄

附論 (2)

1. 傷寒書統治六氣論

漢長沙著《傷寒論》,以治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氣之邪,非僅為寒邪而設。然則其書名傷寒何也?蓋緣十二經脈,惟足太陽在表,為寒水之經,凡六淫之邪為病者,皆必先傷於寒水之經,故曰傷寒。今人都以寒水之寒字,誤為寒熱之寒,若此則傷寒之書,專治寒邪,而風、暑、燥、濕、火,了不干涉矣。殊不思長沙首列桂枝以治風,明明指人統治六氣,而非僅治一寒邪之意,於此已露一斑。

若果專治寒邪,理當列麻黃湯、附子湯、四逆、理中等湯為先,而不列桂枝湯為首也。況又有白虎湯以治暑,五苓散以治濕,炙甘草湯以治燥,大小承氣以治火,此顯明六氣統治之書,而今以為專治寒邪,則誤甚矣。時賢又謂傷寒論六經,溫熱論三焦,此兩句書,更為印定眼目。

白話文:

漢朝的張仲景在長沙撰寫了《傷寒論》,用來治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外邪入侵人體所引起的疾病,不僅僅針對寒邪。那麼,為什麼書名要叫《傷寒論》呢?這是因為十二條經脈中,只有足太陽經在身體表面,屬於寒水之經,凡是六種外邪入侵導致疾病的,都必定先傷害寒水之經,所以稱之為傷寒。

現在的人都誤以為書名中的“寒”是指寒熱之寒,認為《傷寒論》專門治療寒邪,而風、暑、燥、濕、火則不在其範圍內。他們沒有注意到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首列“桂枝湯”來治療風邪,這就明確地表明瞭《傷寒論》是統治六種外邪,而不是單純治療寒邪。

如果《傷寒論》真的專門治療寒邪,那麼理應將麻黃湯、附子湯、四逆湯、理中湯等治療寒邪的方劑放在前面,而不是把桂枝湯放在首位。何況《傷寒論》中還有白虎湯治療暑邪,五苓散治療濕邪,炙甘草湯治療燥邪,大小承氣湯治療火邪,這些都充分說明《傷寒論》是治療六種外邪的書籍,而現在認為它只治療寒邪,那就錯得太離譜了。

當代的醫學家又說《傷寒論》講六經,《溫熱論》講三焦,這兩句話更加印證了《傷寒論》的治療範圍,它不僅僅治療寒邪。

不知邪氣襲人,皆由表而入於裡,惟溫疫之氣,穢濁之氣,乃論三焦可也。以其氣從口鼻而入,先擾於上,次傳中下,除此而外,則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無不盡從表入。況李彣謂「太陽行身之表,外邪皆得傷之」。其傷寒之書,能統治六氣者,可無疑矣。凡學治時病者,必須讀仲景《傷寒論》,參讀時賢之書,考古酌今,則胸中自有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之界限。若不讀仲景之本,而專讀時賢之書,真所謂捨本求末矣。

白話文:

一般來說,邪氣侵犯人體,都是從外表的經絡進入內臟。但溫疫之氣、穢濁之氣,則需從三焦的角度來論述。因為這類氣體從口鼻侵入,首先擾亂上焦,接著傳至中焦、下焦。除了這些以外,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六氣,也都是從外表侵入。

正如李彣所說:「太陽經行於人體外表,外邪皆可傷之。」《傷寒論》能統治六氣,可見其精髓所在。

凡是學習治療時疫的人,必須研讀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並參閱當代醫家的書籍,參考古籍,結合現代醫學知識,這樣才能在腦海中建立起對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的界限。若不研讀仲景的原著,只專注於當代醫家的著作,就如同捨本逐末,徒勞無功。

2. 闢俗醫混稱傷寒論

人被寒所傷者,謂之傷寒,夫寒居六氣之一,豈可混稱乎?嘗考寒水之令,在乎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之節,共主六十日有奇。蓋小雪居於十月,乃六陰盡出之際,而寒氣方盛之時;大雪、冬至居十一月,小寒居十二月,正成發栗烈之候。斯時之氣,人感觸者,盡屬傷寒之病。

勿可以大寒至驚蟄之風木,春分至立夏之君火,小滿至小暑之相火,大暑至白露之濕土,秋分至立冬之燥金等等之時所患者,混同一稱傷寒。然而亦有可稱者,不可不知。豐於前論中,有謂傷寒之寒字,為寒水之經之寒,非寒熱之寒也。凡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無不由表而入,皆必先傷於寒水之經,六氣之邪,僉可稱為傷寒。但有不可稱者,又不得不力辨其非。

白話文:

仔細研究寒氣的影響,主要集中在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這四個節氣,共計六十天左右。小雪在十月,正是六種陰氣全部顯現,寒氣最盛之時;大雪、冬至在十一月,小寒在十二月,這些時節寒氣更加劇烈,讓人不寒而慄。人體在這段時間內受到寒氣侵襲而生病的,都屬於「傷寒」的範疇。

勿可以大寒至驚蟄之風木,春分至立夏之君火,小滿至小暑之相火,大暑至白露之濕土,秋分至立冬之燥金等等之時所患者,混同一稱傷寒。

不要將大寒到驚蟄的風木之氣,春分到立夏的君火之氣,小滿到小暑的相火之氣,大暑到白露的濕土之氣,秋分到立冬的燥金之氣,這些時節所導致的疾病,都混稱為「傷寒」。

然而亦有可稱者,不可不知。豐於前論中,有謂傷寒之寒字,為寒水之經之寒,非寒熱之寒也。凡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無不由表而入,皆必先傷於寒水之經,六氣之邪,僉可稱為傷寒。

然而,也有一些情況是可以稱爲「傷寒」的,不可不知。在之前的論述中,有人提到「傷寒」中的「寒」字,指的是寒水之經的寒,而不是寒熱的寒。無論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都是從人體表面侵入,都會先傷及寒水之經,六種氣候的邪氣,都可以稱爲「傷寒」。

但有不可稱者,又不得不力辨其非。

但有些情況下,不能稱爲「傷寒」,這一點必須着重辨別,不可混淆。

嘗聞專治傷寒家,有溫病傷寒,熱病傷寒,痧證傷寒,瘡瘍傷寒等名。不知溫病、熱病,皆屬伏氣,痧因沙穢,瘡因濕熱,豈可混稱為傷寒乎?尤有夾痰傷寒、夾食傷寒、夾氣傷寒、夾血傷寒等名,揆厥由來,痰、食、氣、血,是為傷寒之兼證,又豈可混稱為傷寒乎?仲景原文,從未見有此證,竊疑其為杜撰也。後見吳中戈存橘先生《傷寒補天石》中,果有以上諸證之名,始知其有自也。

雖然戈氏之書,醫者不必宗之,其所當宗者,如無己之《明理》,嘉言之《尚論》,韻伯之《來蘇》,路玉之《大成》,誠為醫家不可少之書,後學所宜奉為圭臬也。至時俗混稱傷寒之證,更為不通,見初起嘔吐者,謂為齷齪傷寒;泄瀉者,為漏底傷寒;脅痛者,為刺脅傷寒;寒不甚寒,熱不甚熱,綿綿難愈者,為癟疲傷寒,即徽俗謂之混沌傷寒,名目極多,難以枚舉。總之,小雪至小寒而重感者,為真傷寒。

白話文:

我常聽說專門治療傷寒的醫師,會將疾病分為溫病傷寒、熱病傷寒、痧證傷寒、瘡瘍傷寒等等。但我認為溫病、熱病都是屬於伏氣,痧症是因為沙穢所致,瘡瘍是濕熱引起的,怎麼能混稱為傷寒呢?更有人說什麼夾痰傷寒、夾食傷寒、夾氣傷寒、夾血傷寒,這些都是傷寒的併發症,怎麼能混稱為傷寒呢?我翻遍了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從未見過這些證狀,懷疑這些說法是後人杜撰的。後來我看到了吳中戈存橘先生的《傷寒補天石》,裡面果然提到了這些證狀,才明白這些說法是有來源的。

雖然戈存橘先生的著作,醫師們不必奉為圭臬,但真正值得學習的,還是無己的《明理》,嘉言的《尚論》,韻伯的《來蘇》,路玉的《大成》等著作,這些才是醫家不可或缺的寶典,後學應該將它們奉為圭臬。然而,時下流行的混稱傷寒的做法實在不通,例如初起嘔吐就說成是「齷齪傷寒」,腹瀉就說成是「漏底傷寒」,肋骨疼痛就說成是「刺脅傷寒」,寒熱不顯,綿綿不愈就說成是「癟疲傷寒」,甚至還有徽州地方俗稱的「混沌傷寒」,這些名目繁多,難以一一列舉。總之,真正的小雪至小寒期間重感冒,才是真正的傷寒。

風、暑、燥、濕、火,先傷寒水之經者,亦可稱為傷寒。至溫病、熱病,痧症、瘡瘍,決不能混入傷寒。兼痰、食、氣、血者,是為傷寒之兼證。其餘種種不通之名,皆不足論。醫者須按四時之六氣,而分其孰為風、暑,孰為燥、濕,究不可籠統混為傷寒病也。

白話文:

風、暑、燥、濕、火,如果一開始就損傷了人體的寒水經脈,也可以稱為傷寒。但是對於溫病、熱病、痧症、瘡瘍這些病症,絕對不能混淆成傷寒。如果有痰、食、氣、血等症狀,這是傷寒的併發症。其他各種不確切的名稱,都不值得討論。醫生必須根據一年四季的六氣變化,來判斷到底是風、暑,還是燥、濕,絕對不能籠統地把所有病症都歸為傷寒。

3. 闢時俗齷齪斑證論

吾衢土俗,凡患四時之感冒,見有發熱嘔吐等證,開口便云齷齪,動手便是刮揪。揪之刮之,未嘗不善,但其邪在肌肉者頃刻而鬆,在經絡者,非藥不愈。最可惡者,先服礬湯一碗,以為治齷齪之需。殊不知齷齪,即方書所謂穢濁,宜用芳香宣解之方,反服酸寒收澀之藥,益使穢濁之邪,膠固氣分,而無解病之期。更有一種俗醫,以指節括病人之身,見有一條扛起者,妄言為斑。

不知人感穢濁時邪,氣機阻滯,血脈不通,用指節括之,或粗或細,必有一條見出,豈可偽稱斑證。更為之取出蛇斑蚤斑等等之名,其謂為蛇斑者,必令人服蜈蚣數條,取蛇畏蜈蚣之義,而庸夫俗子聽之益信。不知蜈蚣之性,辛溫有毒,直入厥陰,初患時邪之證,服之極易化火,更引最淺之邪,而入於深。

白話文:

我們地方的風俗,凡是患了季節性的感冒,出現發熱、嘔吐等症狀,開口就說「齷齪」,動手就開始刮抓。刮抓倒也無妨,但邪氣停留在肌肉的,很快就能鬆解,停留在經絡的,就必須靠藥物才能治癒。最糟糕的是,有些人一開始就喝一碗礬湯,以為能治「齷齪」。殊不知「齷齪」,就是醫書上說的「穢濁」,應該用芳香宣解的藥方來治療,反而服用酸寒收澀的藥物,會讓穢濁之邪更加膠固在氣分,根本無法解病。

還有一種庸醫,用指節去刮病人的身體,看到一條突起的,就胡亂說那是斑。他們不知道人感染穢濁之邪時,氣機受阻,血脈不通,用指節去刮,不論刮粗或刮細,都會出現一條突起,怎麼能說這是斑呢?他們還給這些突起取了各種名稱,像是蛇斑、蚤斑等等。說是什麼蛇斑,就讓病人吃幾條蜈蚣,理由是蛇怕蜈蚣。愚昧的人聽了就更加相信。殊不知蜈蚣性辛溫有毒,直接入厥陰,剛開始患上時邪之症,服用蜈蚣很容易化火,反而會將最淺的邪氣引到深處。

曷不觀方書所云:大如錦紋者為斑,其色紅紫而成片,或至黑色而病危,是為胃熱之候,古人所以用舉斑湯、化斑湯之類以治之。或見病人身發紅點,遂稱為蚤斑,而亂投草藥,及至危險,便說斑老難醫。推其身見紅點,即方書所謂小如蚊咬者為疹,是為肺熱之候,古人所以用升葛湯、銀翹散之類以治之。

俗醫以偽混真,豈不可嘆!既以初起之時邪,為齷齪斑證,更禁病人勿服湯藥,每見輕病轉重,重病轉危,此皆吾衢土俗之貽害匪淺也。要之揪刮無妨,所患者,惟礬湯、蜈蚣、草藥、禁藥之弊,奉勸病家,不可過信俗醫而自誤,則幸甚矣!

白話文:

古書上說,大如錦紋的紅色或紫色斑點,甚至變成黑色,這是胃熱的徵兆,古人會用舉斑湯、化斑湯等藥方治療。有些人看到病人身上出現紅點,就叫它「蚤斑」,胡亂用草藥,直到病情危急才說斑點難治。其實,這些紅點是古書上說的「小如蚊咬」的疹子,是肺熱的徵兆,古人會用升葛湯、銀翹散等藥方治療。

一些庸醫混淆真假,實在令人嘆息!他們把初期的病症當成斑點,還禁止病人服用湯藥,導致輕症變重,重症加劇,這是我們地方上民間風俗的害處。其實,刮痧無妨,有害的只是礬湯、蜈蚣、草藥、禁藥之類,奉勸病人,不要過度相信庸醫而誤了自己,這樣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