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7)

1. 臨證治案

後延他醫治之,未及一旬而歿。

實熱痢疾止澀太早用下得瘥

安徽蘇某之侄,由遠方來,途中感受暑熱,即病煩熱口渴,渴欲引飲。醫謂陽暑,用白虎湯為君,服之熱退,腹內轉疼。更醫治之,遂駁用涼之謬,謂涼則凝滯,將來必變為痢也。用平胃散加薑、附、吳萸,腹痛未除,果變為痢。其叔深信如神,復邀診視,詎知乃醫固執不化,詢得病者不思穀食,遂稱為噤口痢也。

守原方益以石蓮、訶子,服後痢雖減少,然腹痛益劇,叫號不已,一家驚惶無策,著人來迓於豐。其叔令閱前方,並述病狀,按其脈,數大而強,舌苔黃燥,腹痛拒按,口渴喜涼。豐曰:令侄氣血方剛之體,患此暑熱夾食之疴,而成燥實之候,非攻下猛劑,不能望瘳。用生軍、枳實、花粉、元明、黃連、荷葉,請服一煎,當夜遂下赤白夾雜,稠黏而臭,又得硬屎數枚,腹痛方定,神氣疲倦,就枕即熟寐矣。次日用調中和劑,服十餘帖而安。

高年噤口痢疾

城北李某,望八高年,素來矍鑠,秋間忽患痢疾,即延醫療,藥石無功。邀豐診之,脈形小緩而怠,痢下赤白,嘔逆頻來,日內全不思食。豐曰:此脾胃虛弱,不能化濕消導,壅滯胃口,而成噤口痢也。即用六君佐以楂肉、藿香、石蓮、倉米,黃土漿煎。服一劑嘔逆已寧,仍不思食,登圊無度,痢不甚多,脈象相符,較昨乏力,明是脾氣虛陷之象,倘見病治病,不顧其本,虛脫必難保也。改用補中益氣去當歸、柴胡,加煨葛、石蓮、穀芽、倉米,令服一帖,中機再服。

幸喜病藥相投,覺思飲食,但發浮腫,舉家驚惶,來邀復診。脈轉遲細而澀,舌淡苔白。豐曰:斯是脾虛發腫,非五皮淡滲等藥所可用也,宜以附子理中湯加酒炒黃耆、生米仁二味。迭進五劑,浮腫漸消,痢疾亦減,仍率舊章,略為增損,調治匝月而愈。

痢久脾腎兩虛

城東鄭某之母,患痢兩月來,大勢已衰,但頻頻虛坐,有時糟粕膿血相雜而下。合郡諸醫,延之殆盡,仍邀豐診。脈小而澀,兩尺模糊。豐曰:凡治病有先後緩急,初起之時,邪勢方盛,故用宣散消導之方,今牽延六十餘朝,而脾腎並累虧損者,理當進暖補二天之法,弗謂豐前後之方,相去霄壤。乃用四君、四神加銀花炭、炒陳米治之。

服三劑,痢已減矣,惟兩足加之浮腫,此必因濕從下注,再循舊法,加生薏苡、巴戟天,連嘗五劑,逐漸而痊。

休息痢誤認腸風

豫章羅某,痢後下紅,淹綿數月。比余診之,脈來弦小而澀,肛門虛墜,神倦懶餐,此余濕未罄,肝脾內傷,而成休息痢也。前醫不辨,乃作腸風治之,投以槐角、地榆,焉望入彀。豐以銀花、白芍,育血養肝;潞黨、黃耆,補脾益氣,薏苡滲其餘濕,秦皮清其餘痢,穀芽蘇胃,荷葉升清。連進四五煎,赤痢漸少矣。後循舊法出入,約十餘劑而瘳。

白話文:

臨證治案

安徽蘇姓某人的侄子,從遠方來,途中受暑熱,於是生病發熱口渴,渴得想一直喝水。醫生認為是陽暑,用白虎湯為主藥,服藥後熱退,但腹部開始疼痛。換了個醫生治療,認為之前的涼藥用錯了,說涼藥會凝滯,將來一定會變成痢疾。於是改用平胃散加生薑、附子、吳茱萸,但腹痛未除,果然變成痢疾。他叔叔非常相信我,又請我診治,沒想到之前的醫生仍然固執己見,詢問得知病人不想吃東西,於是診斷為噤口痢。

我沿用之前的藥方,再加石蓮子、訶子,服藥後痢疾雖然減少了,但腹痛更劇烈,病人不停叫喊,全家人都驚慌失措,於是派人來請我。他叔叔讓我查看之前的藥方,並講述病情,我診脈發現脈象數大有力,舌苔黃燥,腹部疼痛拒按,口渴喜涼。我說:令侄正值氣血旺盛之時,患上這種暑熱夾雜飲食不調的疾病,導致燥熱實證,必須用攻下猛烈的藥物才能見效。於是處方生石膏、枳實、花粉、芒硝、黃連、荷葉,請他服用一劑,當夜就排出赤白夾雜、稠黏臭穢的大便,又排出幾塊硬便,腹痛才停止,病人雖然疲倦,但睡得很香。第二天用調和脾胃的藥方,服藥十幾劑就好了。

城北李姓某人,年近八十,平時身體很硬朗,秋天突然患上痢疾,請醫生治療,但藥物無效。他請我診治,脈象細弱緩慢,痢下赤白,嘔吐頻繁,整天都不想吃東西。我說:這是脾胃虛弱,不能化解濕邪,導致阻塞胃口,形成噤口痢。於是用六君子湯,再加山楂肉、藿香、石蓮子、米飯、黃土湯煎服。服藥一劑,嘔吐停止,但還是不想吃東西,拉肚子次數很多,痢疾並不嚴重,脈象與之前相符,但比之前更虛弱,這是脾氣虛陷的表現,如果只治標不治本,虛脫就難以挽救。於是改用補中益氣湯,去掉當歸、柴胡,加入煨葛根、石蓮子、麥芽、米飯,讓病人服用一劑,等病情好轉後再服用。

幸虧藥物對症,病人開始想吃東西了,但是出現浮腫,全家都很驚慌,又來請我診治。脈象轉為遲細而澀,舌苔淡白。我說:這是脾虛導致浮腫,不能用利水滲濕的藥物,應該用附子理中湯,再加酒炒黃耆、生米仁。連服五劑,浮腫逐漸消退,痢疾也減輕,仍然按照之前的藥方,略微增減,調治一個月就痊癒了。

城東鄭姓某人的母親,患痢疾兩個月,病情已經很嚴重,經常虛弱地坐着,有時排出糟粕膿血混合的大便。全郡的醫生幾乎都請遍了,仍然請我診治。脈象細弱而澀,兩尺脈模糊不清。我說:治療疾病有先後緩急之分,疾病初期,邪氣正盛,所以用宣散消導的藥方,現在已經拖延六十多天,脾腎都損傷了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,我的前後處方,差別很大。於是用四君子湯、四神湯,再加金銀花炭、炒米飯治療。

服藥三劑,痢疾減輕了,但兩腳浮腫,這是因為濕邪從下注,於是再次沿用之前的藥方,加上生薏苡仁、巴戟天,連服五劑,逐漸痊癒。

豫章羅姓某人,痢疾後下血,拖延幾個月。我診治時,脈象弦細而澀,肛門下墜,精神倦怠,不想吃東西,這是因為濕邪未盡,肝脾受損,形成休息痢。之前的醫生沒有辨別清楚,當作腸風治療,使用槐角、地榆,怎麼可能見效呢?我用金銀花、白芍養血養肝;黨參、黃耆補脾益氣;薏苡仁滲濕;秦皮清熱止痢;麥芽健胃;荷葉升清。連服四五劑,赤痢減少了。然後按照之前的藥方增減,大約十幾劑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