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附論 (1)
附論 (1)
1. 治時病常變須會通論
拙著已告竣矣!首先論證,其次立法,其次成方,又其次治案,醫者能於此熟玩,自然融會貫通。弗執定某證之常,必施某法,某證之變,必施某法,臨證時隨機活法可也。姑先論其常而通其用,如初起因於風者,宜以解肌散表法;因於寒者,宜以辛溫解表法;因於暑者,宜以清涼滌暑法;因於濕者,宜以增損胃苓法;因於燥者,宜以苦溫平燥法;因於火者,宜以清涼透邪法。此皆言初患六氣之常證,通用之定法也。
至於反常之變證,不定之活法,則又不可不知。如春溫條中,有舌絳齒燥,譫語神昏,手足瘛瘲,昏憒不語之變;濕溫條中,有或笑或痙,撮空理線,舌苔黃刺,或轉焦黑之變。然而亦非一定之變也,須知春溫亦有濕溫之變證,濕溫亦有春溫之變證,論中不能印定,須活法而通治之。此又不特春溫、濕溫可以會通,而暑溫、冬溫,以及諸病,皆有等證之變,悉可以通治之。
白話文:
拙著已告竣矣!
首先論證,其次立法,其次成方,又其次治案,醫者能於此熟玩,自然融會貫通。
我的著作已經完成了!首先,我論證了醫理,其次制定了治療原則,然後列出方劑,最後記錄了臨牀案例。醫者如果能仔細研讀這些內容,自然能融會貫通,掌握精髓。
弗執定某證之常,必施某法,某證之變,必施某法,臨證時隨機活法可也。
不要死板地認為某種症狀就一定要用某種方法治療,即使症狀有所變化,也不一定就需要改變治療方法。在實際診療中,要靈活運用醫術,隨機應變。
姑先論其常而通其用,如初起因於風者,宜以解肌散表法;因於寒者,宜以辛溫解表法;因於暑者,宜以清涼滌暑法;因於濕者,宜以增損胃苓法;因於燥者,宜以苦溫平燥法;因於火者,宜以清涼透邪法。此皆言初患六氣之常證,通用之定法也。
先來說明常見的症狀和治療方法,比如初起因於風邪的,宜用解肌散表法;因於寒邪的,宜用辛溫解表法;因於暑邪的,宜用清涼滌暑法;因於濕邪的,宜用增損胃苓法;因於燥邪的,宜用苦溫平燥法;因於火邪的,宜用清涼透邪法。這些都是治療六氣初患常見症狀的通用方法。
至於反常之變證,不定之活法,則又不可不知。如春溫條中,有舌絳齒燥,譫語神昏,手足瘛瘲,昏憒不語之變;濕溫條中,有或笑或痙,撮空理線,舌苔黃刺,或轉焦黑之變。然而亦非一定之變也,須知春溫亦有濕溫之變證,濕溫亦有春溫之變證,論中不能印定,須活法而通治之。此又不特春溫、濕溫可以會通,而暑溫、冬溫,以及諸病,皆有等證之變,悉可以通治之。
至於一些反常的變證,就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。例如春溫病中,可能會出現舌頭紅絳、牙齒乾燥、神志不清、手足抽搐、昏迷不語等變化;濕溫病中,可能會出現或笑或痙、抓空理線、舌苔黃厚帶刺、甚至舌苔轉為焦黑等變化。但是這些變化並非一定會出現,需要注意的是,春溫病中也可能出現濕溫的症狀,濕溫病中也可能出現春溫的症狀,書本中無法完全確定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醫術來治療。不僅春溫、濕溫可以互相影響,暑溫、冬溫以及其他疾病也都有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,都需要靈活運用醫術來治療。
又如諸病,見有舌絳齒燥,熱傷於陰者,清熱保津法可通用之。譫語神昏,熱亂神明者,祛熱宣竅法可通用之。手足瘛瘲,熱極生風者,清離定巽法可通用之。昏憒不語,痰襲心包者,宣竅導痰法可通用之。及至發笑之證,皆由邪襲於心;發痙之證,皆系風乘虛入;或至撮空理線,循衣摸床等證,皆當審其虛實,通其活法,則不但治時病可以融會,即治雜病亦有貫通之妙耳。
白話文:
例如各種疾病,若見舌頭紅絳、口脣乾燥,是熱邪傷及陰液者,便可以用清熱保津的法則來治療。若出現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是熱邪擾亂神明者,便可以用祛熱宣竅的法則來治療。若出現手足抽搐,是熱邪極盛而化為風邪者,便可以用清熱解表、平息風邪的法則來治療。若出現昏迷不醒、言語不清,是痰邪阻滯心包者,便可以用宣通竅道、引導痰邪的法則來治療。至於發笑、抽搐等症狀,皆因邪氣侵犯心臟所致;而抽搐痙攣,多半是風邪乘虛而入。至於有些人會做出抓空、理線、沿著衣服摸牀等動作,也需仔細辨別其虛實,並運用相應的治療方法,如此一來,不僅可以治療當下的疾病,更能融會貫通,在治療其他雜病時也能得心應手。
2. 五運六氣論
治時令之病,宜乎先究運氣。經曰:「不知年之所加,氣之盛衰,不可以為工也。」戴人云:「不讀五運六氣,檢遍方書何濟。」由是觀之,治時病者,可不知運氣乎!近世之醫,皆謂五運六氣,與歲多有不應,置之弗習,是未達夫天地之常變也。常者如君相司令則當熱,寒水主政則當寒,變者當熱反寒,當寒反熱之類是也。
試以其常而言之,五運者,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也,一運主七十二日有奇。六氣者,風、君、相、濕、燥、寒也,一氣司六十日有奇。故五運六氣合行,而終一歲。蓋主運主氣,歲歲皆然;客運客氣,年年更換。每年從大寒日,初交木運,二為火運,三為土運,四為金運,終為水運,此主運也。
白話文:
要治療季節性的疾病,就必須先了解天气的运行规律。古籍记载:“不知道一年中天气的变化、气力的盛衰,就不能算得上是医术精湛。”戴人说:“如果不学习五运六气,就算翻遍所有的医书又能有什么用呢?”由此可见,治疗时令疾病怎么能不了解天气的运行规律呢!近些年来,很多医生都说五运六气与实际年份的对应关系不准,因此就不学习它,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。天气的变化规律,就如同君相司令的时候应该炎热,寒水主政的时候就应该寒冷,而变化的情况,就是应该炎热却寒冷,应该寒冷却炎热。
以常态来说,五运分别是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每运主宰七十二天左右。六气分别是风、君、相、湿、燥、寒,每气掌管六十天左右。因此五运六气交替运行,就完成了一年的周期。主运主气,年年都是一样的,而客运客气则每年都在变化。每年从大寒日开始,初交木运,第二是火运,第三是土运,第四是金运,最后是水运,这就是主运。
經曰:「甲己之歲,土運統之;乙庚之歲,金運統之;丙辛之歲,水運統之;丁壬之歲,木運統之;戊癸之歲,火運統之。」如甲己之年,甲己化土,土為初運,金為二運,水為三運,木為四運,火為五運,此客運也。主氣亦從大寒日交,厥陰風木為初氣,少陰君火為二氣,少陽相火為三氣,太陰濕土為四氣,陽明燥金為五氣,太陽寒水為終氣,此主氣也。
客氣每歲循環,依年推算,如子午之年,初為寒水,二為風木,三為君火,四為濕土,五為相火,終為燥金。又如丑未,初為風木;寅申,初為君火;卯酉,初為濕土,辰戌,初為相火;巳亥,初為燥金,此客氣也。每年三氣為司天,終氣為在泉。如子午之年,三氣是君火,乃君火司天,主熱淫所勝。
白話文:
經書上說:「甲己年,土運統治;乙庚年,金運統治;丙辛年,水運統治;丁壬年,木運統治;戊癸年,火運統治。」
例如甲己年,甲己化土,土為初運,金為二運,水為三運,木為四運,火為五運,這是客運。
主氣則從大寒節氣開始,厥陰風木為初氣,少陰君火為二氣,少陽相火為三氣,太陰濕土為四氣,陽明燥金為五氣,太陽寒水為終氣,這是主氣。
客氣每年循環,依年推算,例如子午年,初為寒水,二為風木,三為君火,四為濕土,五為相火,終為燥金。
又如醜未年,初為風木;寅申年,初為君火;卯酉年,初為濕土;辰戌年,初為相火;巳亥年,初為燥金,這些都是客氣。
每年三氣為司天,終氣為在泉。例如子午年,三氣是君火,所以君火司天,主熱邪氣過盛。
終氣是燥金,乃燥金在泉,主燥淫於內。其餘可類推矣。倘遇壬、戊、甲、庚、丙之年,皆曰太過,木曰發生,火曰赫曦,土曰敦阜,金曰堅成,水曰流衍。丁、癸、己、乙、辛之年,皆曰不及,木曰委和,火曰伏明,土曰卑監,金曰從革,水曰涸流。若太過被克,不及得助,皆曰平運,木曰敷和,火曰升明,土曰備化,金曰審平,水曰靜順。此述五運六氣之主客,司天在泉,太過不及之大概。
在學者,先宜熟此有定之常,然後審其無定之變可也。倘欲深求底蘊,再考《內經》,慎毋惑于飛疇運氣不足憑之說耳。
白話文:
終氣為燥金,乃燥金在泉,主燥淫於內。其餘可類推矣。
終氣是燥金,也就是燥金在泉水之中,主要表現為內在的燥熱。其他類似的運氣,也可以用這個道理來推測。
倘遇壬、戊、甲、庚、丙之年,皆曰太過,木曰發生,火曰赫曦,土曰敦阜,金曰堅成,水曰流衍。
如果遇到壬、戊、甲、庚、丙這些年份,就稱為「太過」,五行分別對應:木為「發生」,火為「赫曦」,土為「敦阜」,金為「堅成」,水為「流衍」。
丁、癸、己、乙、辛之年,皆曰不及,木曰委和,火曰伏明,土曰卑監,金曰從革,水曰涸流。
如果遇到丁、癸、己、乙、辛這些年份,就稱為「不及」,五行分別對應:木為「委和」,火為「伏明」,土為「卑監」,金為「從革」,水為「涸流」。
若太過被克,不及得助,皆曰平運,木曰敷和,火曰升明,土曰備化,金曰審平,水曰靜順。
如果「太過」被剋制,或者「不及」得到幫助,就稱為「平運」,五行分別對應:木為「敷和」,火為「升明」,土為「備化」,金為「審平」,水為「靜順」。
此述五運六氣之主客,司天在泉,太過不及之大概。
以上是關於五運六氣的主客關係,以及司天在泉、太過不及的概括說明。
在學者,先宜熟此有定之常,然後審其無定之變可也。
學習者應該首先熟悉這些固定的規律,然後再去探究那些不確定的變化。
倘欲深求底蘊,再考《內經》,慎毋惑於飛疇運氣不足憑之說耳。
如果想要深入研究其中的奧祕,可以進一步參考《內經》,切忌不要被那些不足為憑的飛疇運氣之說所迷惑。
3. 溫瘟不同論
溫者,溫熱也;瘟者,瘟疫也;其音同而其病實屬不同。又可《瘟疫論》中,謂後人省氵加疒為瘟,瘟即溫也。鞠通《溫病條辨》,統風溫、溫熱、溫疫、溫毒、冬溫為一例。兩家皆以溫瘟為一病。殊不知溫熱本四時之常氣,瘟疫乃天地之厲氣,豈可同年而語哉!夫四時有溫熱,非瘟疫之可比。
如春令之春溫、風溫,夏令之溫病、熱病,長夏之暑溫,夏末秋初之濕溫,冬令之冬溫,以上諸溫,是書皆已備述,可弗重贅。而鞠通先生之書,其實為治諸溫病而設也。至於瘟疫之病,自唐宋以來,皆未詳細辨論。迨至明末年間,正值凶荒交迫,處處瘟疫,慘不堪言,吳又可先生所以著《瘟疫論》一書。
白話文:
「溫」和「瘟」雖然發音相同,但實際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。古籍《瘟疫論》中提到,後人將「溫」字加上三點水和疾病的「疒」字,就成了「瘟」,意指「瘟」其實就是「溫」。醫學家鞠通在《溫病條辨》中,將風溫、溫熱、溫疫、溫毒、冬溫歸為同一類,認為「溫」和「瘟」是同一種疾病。但實際上,溫熱是四季常有的氣候現象,而瘟疫則是天地間的惡劣病氣,兩者不可相提並論。四季都有溫熱,例如春天的春溫、風溫,夏天的溫病、熱病,長夏的暑溫,夏末秋初的濕溫,以及冬天的冬溫,這些都已在醫書中詳細記載,無需重複贅述。鞠通先生的著作實際上是針對治療各種溫病而寫的。至於瘟疫,從唐宋以來都沒有詳細的論述。直到明末,正值戰亂饑荒,瘟疫肆虐,慘不忍睹,吳又可先生才著成《瘟疫論》一書。
所謂邪從口鼻而入,則其所客,內不在臟腑,外不在經絡,舍於伏脊之內,去表不遠,附近於胃,乃表裡之分界,是為半表半裡,即《針經》所謂橫連膜原是也。其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,日後但熱而無憎寒。初得之二、三日,其脈不浮不沉而數,頭痛身疼,晝夜發熱,日晡益甚者,宜達原飲治之。
咸豐八載,至同治紀元,吾衢大兵之後,繼以凶年,沿門合境,盡患瘟疫。其時豐父子診治用方,皆宗又可之法也,更有頭面頸項,頰腮並腫者,為大頭瘟。發塊如瘤,遍身流走者,為疙瘩瘟。胸高脅起,嘔汁如血者,為瓜瓤瘟。喉痛頸大,寒熱便秘者,為蝦蟆瘟(一名捻頸瘟)。
白話文:
所謂的病邪從嘴巴和鼻子進入身體,它所停留的地方,既不在內臟,也不在經絡,而是藏在脊柱的內部,距離體表不遠,靠近胃部,這是表裡的分界線,稱為半表半裡,也就是《針經》中所說的橫連膜原。這種病剛開始時,先怕冷後發熱,之後就只有發熱沒有怕冷。剛得病的兩三天,脈象不浮不沉但很數,頭疼全身疼痛,白天晚上都發熱,下午更加嚴重,應該用達原飲治療。
鹹豐八年到同治年間,我們衢州經歷了大規模的戰爭,之後又遭遇了饑荒,全城百姓都染上了瘟疫。當時豐父子診治瘟疫,都遵循又可的醫法。其中,頭面頸項、臉頰腮幫腫脹的,稱為大頭瘟。全身長出像瘤一樣的腫塊,到處流動的,稱為疙瘩瘟。胸部高聳肋骨突出,嘔吐出像血一樣的汁液的,稱為瓜瓤瘟。喉嚨疼痛脖子粗大,又冷又熱且便祕的,稱為蝦蟆瘟,也叫捻頸瘟。
兩腮腫脹,憎寒惡熱者,為鸕鷀瘟。遍身紫塊,發出黴瘡者,為楊梅瘟。小兒邪郁皮膚,結成大小青紫斑點者,為葡萄瘟,此皆瘟疫之證,與溫病因時之證之藥,相去徑庭,決不能溫、瘟混同而論也。因憶又可著書,正崇禎離亂之凶年;鞠通立論,際乾嘉昇平之盛世;一為瘟疫,一為溫熱,時不同而病亦異。由是觀之,溫病之書,不能治瘟疫;瘟疫之書,不能治溫病。
故凡春溫、風溫、溫病、暑溫、濕溫、冬溫,字必從氵。瘟疫、大頭、疙瘩、瓜瓤、蝦蟆、鸕鷀、楊梅、葡萄等瘟,字又從疒。溫、瘟兩字,判然不同,而況病乎!知我者,幸弗以豐言為河漢也。
白話文:
兩邊臉頰腫脹,畏寒怕熱的,叫做鸕鷀瘟。全身出現紫色塊狀,長出黴瘡的,叫做楊梅瘟。小兒邪氣鬱積在皮膚,形成大小不一的青紫色斑點的,叫做葡萄瘟。這些都是瘟疫的症狀,與溫病因為季節而產生的症狀用藥,差別很大,絕對不能把溫病和瘟疫混為一談。
我記得以前有人寫書,正值崇禎年間天下大亂的兇年;鞠通寫書,卻是在乾嘉年間太平盛世的年代。一個是瘟疫,一個是溫熱,時代不同,疾病也自然不同。由此可見,溫病的書,不能治療瘟疫;瘟疫的書,也不能治療溫病。
所以凡是春溫、風溫、溫病、暑溫、濕溫、冬溫,這些病名都帶有「水」字旁。而瘟疫、大頭、疙瘩、瓜瓤、蝦蟆、鸕鷀、楊梅、葡萄等等瘟疫,這些病名都帶有「病」字旁。溫和瘟兩個字,差別很大,更何況是疾病呢!明白我的人,希望不要把我說的這些話當成無稽之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