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5)

1. 備用成方

水煎,緩緩服,胃稍開再服。

豐按:此三方,惟東垣補中益氣獨超,每遇脾氣虛陷而作痢者,用之屢效。謙甫真人養臟,治氣血兩傷之久痢。鞠通肉蓯蓉湯,治肝腎兩虛之久痢,用之偶亦並效。但餘氣未清,正氣未虛,皆不宜輕試。

白話文:

備用成方

水煎服,慢慢喝,胃舒服些再喝。

這三個方子,只有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最出色,每次遇到脾胃虛弱導致的痢疾,使用它屢試不爽。張子和的養臟湯,治療氣血兩虛引起的久痢。鞠通的肉蓯蓉湯,治療肝腎兩虛引起的久痢,使用它有時也挺有效。但是如果病邪之氣尚未清除,正氣也還不虛弱,都不應該輕易嘗試。

2. 臨證治案

飧泄誤為食瀉

城南程某,平素略知醫理,於立夏後一日,腹痛而瀉,完穀不化,自疑日昨因餅所傷,又執治瀉利小便之說,輒用五苓加消食之品,未效。來邀豐診,診得兩關,一強一弱,氣口之脈不緊。乃曰:非傷食也,是飧泄也,此因伏氣致病,即《內經》所謂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之候。

消食利濕,益使中虛,理當扶土瀉木。即用理中湯加黃芩、白芍、煨葛、防風,連服三煎遂愈。

飧泄之病熱補得瘳

羊城雷某,患瀉無度,肌肉忽脫,脈象兩關並弦。豐曰:未瀉之先,腹必鳴痛,痛必便瀉,瀉必完穀。曰:然也。不知病在何經?曰:此肝風傳脾,脾受其制,不能變化,《內經》名為飧泄,後賢稱為胃風。見豐論證確切,即請撰方,乃用劉草窗痛瀉要方,加吳萸、益智、煨葛、木香、荷葉為引。

服一劑,未臻大效,再加參、耆、薑、附,方服一劑,遂得小效,繼服忽全瘥矣。

洞泄之疴虛實兼治得效

若耶倪某,患瀉不瘳,來延豐治。閱前方,乃批: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,用芩、連、蘆、葛等藥,未獲中機。脈之,神門小弱,余皆弦緩,舌色少榮,苔白而薄,直傾無度,腹痛溺黃。就二便而論,似屬火瀉;就脈舌而論,大為不然。思《內經》謂腎脈小甚為洞泄,明是先天素弱,伏氣深陷之徵;餘部弦緩,腹痛頻頻,木乘土位之候;溺黃者,夾濕也。此證虛中兼實,當補先後二天,兼以平肝滲濕。

病者素諳醫理,聞言歎服。遂用於朮、黨參、菟絲、故紙、防風、白芍、澤瀉、雲苓、煨葛、木香,荷葉為引,一日一劑,連服五朝,痛瀉並愈。

便瀉剛逢經轉

云岫葉某之女,於長夏之令,忽發熱便瀉。前醫用五苓散,略見中機,月事行來,加之歸、芍,詎知其瀉復甚,益加腹痛難禁,脈象右勝於左。此暑濕之邪,在乎氣分,氣機閉塞,不但邪不透化,抑且經被其阻。即以溫化濕邪法加木香、香附、蘇梗、延胡,連進三煎,經行瀉止,身熱亦退矣。

程曦曰:濕在氣分,本當暢氣以透濕,經事當期,最宜順氣以行經,理氣之方,一舉兩得矣。

傷食作瀉

槜李張某,年逾五旬,素來痰體,一日赴宴而歸,腹痛而瀉。邀豐診之,右關獨見弦緊,噯氣頻作。乃曰:此屬䅽飥之邪,團結於中,脾氣當升不升而瀉作,胃氣宜降失降而噯頻,當遵薛立齋治劉進士用六君加木香之法,更佐山楂、枳椇子。服二劑,腹痛已止,但瀉未住。復診,更加蒼朮、厚朴,再服二劑,方得全瘥。

小產之後偶沾風痢

豫章鄧某之室,小產後計有一旬,偶沾風痢之疾,前醫未曾細辨,以腹痛為瘀滯,以赤痢為腸紅,乃用生化湯,加槐米、地榆、艾葉、黃芩等藥,服下未效。來迎豐診,脈之,兩關俱弦,詰之,胎未墮之先,先有便瀉,瀉愈便血,腹內時疼,肛門作墜。豐曰:此風痢也,良由伏氣而發。

白話文:

臨證治案

一、飧泄誤為食瀉

城南程某,平時略懂醫理。立夏後一天,腹痛腹瀉,食物消化不良,自己懷疑是前一天吃了餅造成的,又認為是瀉利小便的問題,便自行服用五苓散加消食藥物,但沒有效果。於是來找豐醫生診治,豐醫生診脈發現左右寸口脈,一邊有力一邊無力,氣口脈不緊。於是說:這不是食物積滯,而是飧泄,這是由於伏藏之氣導致的疾病,正如《內經》所說:「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」。消食利濕反而會加重虛弱,應該健脾瀉肝。於是用理中湯加黃芩、白芍、煨葛根、防風,連服三劑就痊癒了。

二、飧泄之病熱補得瘳

廣州雷某,患有嚴重腹瀉,肌肉消瘦,脈象左右寸口脈都弦急。豐醫生問:瀉下前腹部是否鳴痛?痛後是否腹瀉?瀉下後是否食物消化不良?雷某回答:是的。豐醫生問:不知病在何經?豐醫生說:這是肝風犯脾,脾受其影響,不能正常運化水穀,《內經》稱之為飧泄,後世稱之為胃風。雷某見豐醫生診斷準確,便請豐醫生開方,豐醫生用劉草窗痛瀉要方,加吳茱萸、益智仁、煨葛根、木香、荷葉引經。

服用一劑,效果不佳,又加人參、黃耆、生薑、附子,再服用一劑,稍見效,繼續服用後便痊癒了。

三、洞泄之疴虛實兼治得效

會稽倪某,患腹瀉久治不癒,請豐醫生治療。豐醫生查看之前的處方,批註道:暴瀉下迫,都屬於熱證,用黃芩、黃連、蘆根、葛根等藥,未能抓住病機。豐醫生診脈,發現神門脈微弱,其他脈象弦而緩,舌色淡,苔薄白,大便稀溏不成形,腹痛,小便黃。從二便來看,像是火熱型腹瀉;但從脈象舌苔來看,卻不是這樣。豐醫生想到《內經》說腎脈微弱為洞泄,這是先天不足,伏藏之氣虧虛的表現;其他脈象弦緩,腹痛頻頻,是肝氣犯脾的表現;小便黃,是夾雜濕邪。此病虛實夾雜,應先補益後天之氣,再平肝滲濕。

病人平時也懂醫理,聽後非常佩服。於是用蒼朮、黨參、菟絲子、炙甘草、防風、白芍、澤瀉、白茯苓、煨葛根、木香,荷葉引經,一日一劑,連服五天,腹痛腹瀉痊癒。

四、便瀉剛逢經轉

雲岫葉某的女兒,長夏時節,突然發熱腹瀉。之前醫生用五苓散,略見效,月經來潮後,又加益母草、白芍,沒想到腹瀉加重,腹痛難忍,脈象右側強於左側。這是暑濕之邪侵犯氣分,氣機阻滯,不僅邪氣不能排出,而且月經也受阻。於是用溫化濕邪的方法,加木香、香附、蘇梗、延胡索,連服三劑,月經來潮後,腹瀉停止,發熱也退了。

程曦說:濕邪在氣分,應該疏通氣機以利於濕邪排出,月經來潮時,最應該順氣行經,理氣的方子,一舉兩得。

五、傷食作瀉

槜李張某,五十多歲,平素痰濕體質,一日赴宴歸來,腹痛腹瀉。請豐醫生診治,發現右側寸口脈弦緊,噯氣頻繁。豐醫生說:這是食物積滯,停滯於中焦,脾氣應該升提卻不能升提而導致腹瀉,胃氣應該下降卻不能下降而導致噯氣,應該按照薛立齋治療劉進士的方法,用六君子湯加木香,再加山楂、枳椇子。服藥兩劑,腹痛停止,但腹瀉未停。再次診治,又加蒼朮、厚朴,再服兩劑,痊癒。

六、小產之後偶沾風痢

豫章鄧某的妻子,小產後十天,得了風痢,之前的醫生沒有仔細辨證,認為腹痛是瘀血阻滯,赤痢是腸道出血,便用生化湯,加槐米、地榆、艾葉、黃芩等藥,服用無效。來找豐醫生診治,診脈發現左右寸口脈都弦急,詢問病情,得知在胎兒流產前就已經腹瀉,腹瀉後便血,腹部時痛,肛門墜脹。豐醫生說:這是風痢,是伏藏之氣導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