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八 (2)
卷之八 (2)
1. 擬用諸法
辛散太陽法,:(見前)
挽正回陽法,:(見前)
甘熱祛寒法,:治寒邪直中三陰之證。
甘草(二錢,炙),淡乾薑(一錢),淡附片(一錢),淡吳萸(一錢)
用開水略煎,冷服。
此即仲景四逆湯也。擬加吳萸之大熱,祛厥陰之寒邪,以之治寒中三陰,最為中的。訒庵原解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故以薑、附大熱之劑,伸發陽氣,表散寒邪;甘草亦散寒補中之品,又以緩薑、附之上僭也。必冷服者,寒盛於中,熱飲則格拒不納,經所謂「熱因寒用」,又曰「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」是也。
白話文:
辛散太陽法、挽正回陽法:(見前)
甘熱祛寒法:
用於治療寒邪直中三陰的症狀。
藥方:
- 甘草(二錢,炙)
- 乾薑(一錢,淡)
- 附片(一錢,淡)
- 吳萸(一錢,淡)
用法:
用開水稍微煎煮,冷服。
方解:
此方即張仲景的四逆湯,加入吳萸這種大熱藥物,可以祛除厥陰的寒邪,治療寒中三陰,堪稱中醫治療此病症的最佳方法。
訒庵先生在原解中說道:寒邪侵淫於內,用甘熱藥物治療,所以用薑、附這種大熱藥物,伸展發揚陽氣,表散寒邪;甘草也有散寒補中的作用,可以緩和薑、附的藥性。必須冷服的原因是,寒邪盛行於內,熱飲則會被身體拒絕,不能吸收,正如經書所說「熱因寒用」,又說「治寒以熱,涼而行之」。
辛涼解表法,:(見前)
清涼透邪法,:(見前)
祛熱宣竅法,:(見前)
辛溫解表法,:(見前)
涼解裡熱法,:(見前)
白話文:
辛涼解表法: 適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的症狀。使用具有清涼、疏散作用的藥物來緩解發熱、頭痛、咽喉腫痛等症狀。
清涼透邪法: 主要用於治療暑溼引起的病症,如頭暈、乏力、口渴等。通過使用有清熱利溼功效的草藥來清除體內的溼氣和熱量。
祛熱宣竅法: 針對的是因內火旺盛導致的各種症狀,例如口腔潰瘍、喉嚨疼痛、便祕等。這種治療方法主要採用能夠消炎降火、通便排毒的中藥進行調理。
辛溫解表法: 是針對寒性感冒的一種療法。它利用具有發汗散寒功能的藥材幫助身體排出寒冷之氣,並且可以改善鼻塞、咳嗽等症狀。
涼解裏熱法: 這種方法主要用於治療體內積聚過多的燥熱所引發的問題,比如口乾舌燥、大便乾燥等等。爲了達到這個目的,醫生會開一些能起到潤肺止咳、滋陰生津效果的方劑給患者服用。
2. 備用成方
麻黃,:治傷寒太陽病,惡寒發熱,頭痛項強,無汗而喘,脈浮而緊者。
麻黃,桂枝,杏仁,甘草
水煎,溫服,覆取微汗。
葛根湯,:治傷寒太陽未罷,又傳陽明,脈浮長,緣緣面赤,頭痛連額,發熱惡寒而無汗,目痛鼻乾不得眠等證。
葛根,麻黃,桂枝,白芍,甘草,生薑,大棗
白話文:
麻黃,用來治療傷寒太陽病,症狀包括惡寒發熱、頭痛項強、無汗而喘、脈浮而緊。
將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用水煎煮,溫溫地喝下,然後蓋好被子,稍微出點汗即可。
葛根湯,用來治療傷寒太陽病未好,又傳染到陽明經,脈搏浮而長,臉色紅赤,頭痛連到額頭,發熱惡寒卻沒有汗,眼睛痛鼻乾睡不著等症狀。
葛根、麻黃、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一起煎煮。
水煎,溫服,取微似汗。
小柴胡湯,:治傷寒少陽病,往來寒熱,口苦耳聾,脅滿脈弦,目眩,不欲食,心煩喜嘔,及婦人傷寒,熱入血室等證。
柴胡,人參,制夏,黃芩,甘草,生薑,大棗
水煎,溫服。
理中湯,:治傷寒太陰病,自利不渴,寒多而嘔,腹痛便溏,脈沉無力,或厥冷拘急,或結胸吐蛔,及感寒霍亂。
人參,白朮,炮姜,炙草
白話文:
用清水煎煮藥材,溫熱服用,直到微微出汗。
小柴胡湯適用於傷寒少陽病,症狀包括:發熱時冷時熱、口苦耳聾、脅肋滿悶、脈搏弦緊、頭昏眼花、不想吃東西、心煩意亂、想吐,以及婦女傷寒熱邪侵入血室等。
小柴胡湯的藥材包括:柴胡、人參(制夏)、黃芩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用清水煎煮藥材,溫熱服用。
理中湯適用於傷寒太陰病,症狀包括:腹瀉但口不渴、寒冷症狀多於發熱症狀、嘔吐、腹痛、大便稀溏、脈搏沉弱無力、四肢厥冷、身體拘急疼痛、胸悶氣結、吐蛔蟲,以及受寒引起的霍亂等。
理中湯的藥材包括:人參、白朮、炮薑、炙草。
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。
真武湯,:治少陰傷寒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,或咳或嘔,或小便利,及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仍發熱,心悸頭眩,筋惕肉瞤,振振欲擗地,氣虛惡寒。
附子,白芍,白朮,茯苓
加生薑,煎服。
四逆湯,:治三陰傷寒,身痛腹痛,下痢清穀,惡寒不渴,四肢厥冷,或反不惡寒,面赤煩躁,裡寒外熱,或乾嘔,或咽痛,脈沉微細欲絕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加附子,叫做附子理中湯。
真武湯,用於治療少陰傷寒,症狀包括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、下痢,這是水氣過多的表現,也可能伴隨咳嗽、嘔吐、小便量少,或是太陽病發汗後,汗出不解,仍然發熱,心悸、頭眩、筋惕肉瞤、振振欲擗地、氣虛惡寒。
真武湯的藥材包括附子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。
加生薑一起煎服。
四逆湯,用於治療三陰傷寒,症狀包括身痛腹痛、下痢清穀、惡寒不渴、四肢厥冷,或反不惡寒、面赤煩躁、裡寒外熱,或乾嘔、或咽痛,脈沉微細欲絕。
附子,乾薑,炙甘草
水煎,冷服。
豐按:傷寒之方,計有一百一十三道,長沙書中,已全備矣。凡學醫者,必須熟玩。今錄此六方,不過明六經傷寒之用,其寒邪化熱,及傳變諸方,不能盡錄,當閱傷寒之書,自明著矣。
千金陽旦湯,:治冬溫脈浮發熱,項強頭痛。
桂枝,白芍,黃芩,甘草
加薑、棗,煎服。
千金陰旦湯,:治冬溫內寒外熱,肢節疼痛,中挾寒食。
即陽旦湯加乾薑。
豐按:陽旦湯,主治先感冬溫,又被風寒所遏之病。陰旦湯主治體質本寒,忽受冬溫之病。如咳嗽口渴甚者,薑、桂究難浪用。凡一切溫熱之病,最忌辛溫之藥,偶或用之,非本質屬寒,即外加寒氣,倘拘於陽旦陰旦,為冬溫一定之方,不亦惑乎!
白話文:
附子、乾薑、炙甘草一起水煎,冷卻後服用。傷寒的方劑有一百一十三種,長沙的書中已全部記載,學醫者必須熟讀。我現在只列舉六個方劑,只是為了說明六經傷寒的運用,寒邪化熱以及傳變的方劑無法全部列出,需要閱讀傷寒的書,才能明白。
千金陽旦湯,用於治療冬溫脈浮發熱,項部僵硬頭痛,由桂枝、白芍、黃芩、甘草組成,再加入生薑、大棗煎服。
千金陰旦湯,用於治療冬溫內寒外熱,肢體關節疼痛,兼夾寒食,就是陽旦湯再加上乾薑。
陽旦湯主要治療先感受冬溫,又受到風寒阻遏的疾病。陰旦湯主要治療體質本來就寒,突然感受冬溫的疾病。如果咳嗽口渴嚴重,薑、桂就難以輕易使用。一切溫熱病最忌辛溫藥物,偶爾使用,也非本質屬寒,就是外加寒氣,如果拘泥於陽旦陰旦,作為冬溫的固定方劑,不就太過迷惑了嗎?
3. 臨證治案
傷寒調治失法變證
須江毛某,患傷寒之病,壯熱不退,計半月來,前醫當汗不汗,當下不下,調治失法,變為神昏譫語,循衣摸床,舌苔黃燥,脈來沉實,此傷寒誤治之變證也。速宜攻下之劑,蕩熱保津,倘以硝、黃為砒鴆者,則不可救。即以大承氣湯加生地、石膏,煎一大劑,午後服頭煎,未見動靜,薄暮服次煎,至四更時分,得硬屎數十枚,譫語漸少,手足漸定,肌膚微汗,身熱退清,神識亦稍省矣。次日復邀豐診,脈形仍實不柔,舌苔尚少津液,此餘熱未淨也,當守原方,再服一帖。
白話文:
江浙地區一位姓毛的病人,患了傷寒症,高燒不退,已經持續半個月。之前看診的醫生誤判病情,該發汗的時候沒有發汗,該下瀉的時候也沒有下瀉,治療方法失當,導致病人出現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摸著衣服抓著牀鋪、舌苔發黃乾燥、脈搏沉實等症狀,這是傷寒症誤治造成的變化。
現在必須要使用攻下藥物,瀉熱保津。如果使用硝石、黃連等藥物,就像砒霜毒藥一樣,就無法挽救了。因此,應當使用大承氣湯,再加入生地、石膏,煎一大劑,下午服用第一煎,如果沒有反應,傍晚服用第二煎。到了四更天,病人排泄出許多硬便,胡言亂語的症狀逐漸減少,手腳也逐漸安定,皮膚微微出汗,身體發熱的症狀減輕,神智也稍微恢復了。
第二天,再次請豐醫生診脈,發現脈象仍然沉實不柔,舌苔仍舊缺乏津液,說明餘熱尚未完全清除。因此,應該繼續服用原方,再服用一帖。
其兄恐藥力太過。豐曰:必要脈象轉柔,舌苔轉潤,裡熱始盡,否則餘邪復聚,遂難治矣。復將原方煎服,服下又得硬屎數枚。其兄急來問曰:次煎可服否?豐曰:往診再議。幸得脈轉平緩,舌苔亦見有津,改用仲景炙甘草湯除去桂枝、薑、棗,加入柏子、茯神,連服數煎,得全瘥耳。
程曦曰:凡治病必以脈舌為主。若遇神昏譫語,循衣摸床之證,倘其脈見軟弱者,舌淡苔微者,皆不可攻也。必須脈來沉實,或大有力,舌苔黃燥,或起芒刺,方可攻之。以上見證,有虛有實,或補或攻,當細別之,又不可執於承氣一法也。
白話文:
他哥哥擔心藥效太強。豐醫生說:必須等到脈象變柔,舌苔變潤,內熱纔算完全消退,否則餘邪會再次聚集,就難以治癒了。於是又將原來的藥方煎服,服下後又排出幾顆硬屎。他哥哥急忙過來詢問:下次煎的藥可以服用嗎?豐醫生說:等我去診斷後再說。幸好脈象轉為平緩,舌苔也出現了津液,便改用張仲景的炙甘草湯,去掉了桂枝、生薑、大棗,加入柏子仁、茯神,連續服用幾劑,就完全痊癒了。
程曦說:治療疾病必須以脈象和舌苔為主要依據。如果遇到神志昏迷、胡言亂語,摸著衣服和牀鋪的症狀,假如脈象呈現軟弱無力,舌頭淡白、舌苔薄弱,就不可使用攻邪的藥物。必須脈象沉實有力,或強勁有力,舌苔黃燥,或出現芒刺,才能使用攻邪的藥物。以上這些症狀,有虛有實,有的需要補益,有的需要攻邪,一定要仔細區分,不可執著於大承氣湯這一種方法。
傷寒吐蛔
新定章某,患傷寒六、七日來,身熱如焚,前醫初用辛散,繼用苦寒,熱仍不退,更加嘔逆吐蛔,四末微冷,急來求治於豐。診其脈,細小而沉,舌苔白薄。豐曰:此陰陽錯亂之證,將成蛔厥之徵。思先哲云:雜病吐蛔責於熱,傷寒吐蛔責於寒。即用椒、姜以溫其中,桂枝以透其表,參、附以扶其正,連、梅以安其蛔,更佐豆蔻和中止嘔也。令服一劑,嘔逆已定,四末轉溫,惟軀熱未清。
姑守舊方,除去薑、附,加入芩、柴,一服中機,後議數方並效,調理半月得安。
陽體中寒仍用熱劑而愈
瀔水姜某,稟體屬陽,生平畏嘗熱藥,一日腹中作痛。比豐診之,兩手之脈皆沉遲,舌根苔白。豐曰:此寒氣中於太陰,理當熱藥祛寒。曰:素不受熱藥奈何?曰:既不任受,姑以溫中化氣為先,中機最妙,否則再商。即以豆蔻、砂仁、吳萸、烏藥、木香、厚朴、蘇梗、煨姜,服之未驗。
白話文:
傷寒吐蛔
新定章某,患傷寒六、七日,身體發熱如火燒,先前醫生一開始用辛散藥物,之後又用苦寒藥物,但熱度仍然不退,反而更加嘔吐反胃,吐出蛔蟲,四肢末端微冷,急著前來求豐醫生診治。豐醫生診脈,發現脈象細小而沉,舌苔白薄。豐醫生說:「這是陰陽錯亂的病症,將要變成蛔厥的徵兆。」想起先賢的醫書上說:「雜病吐蛔,要責怪於熱;傷寒吐蛔,要責怪於寒。」於是就用花椒、生薑來溫暖內臟,用桂枝來疏通表寒,用人參、附子來扶正氣,用烏梅、連翹來安撫蛔蟲,再用豆蔻來和胃止嘔。服用一劑藥後,嘔吐反胃症狀消失,四肢末端也轉為溫暖,唯獨身體的熱度尚未退去。
豐醫生繼續沿用之前的藥方,去除生薑、附子,加入黃芩、柴胡,服用一劑之後,病症得到緩解,之後又用了一些藥方,也都奏效。調理了半個月後,章某的病就痊癒了。
陽體中寒仍用熱劑而愈
瀔水姜某,天生體質偏陽,平時害怕服用熱性藥物。有一天,他腹痛難忍。豐醫生診治後,發現他的左右手脈象都沉遲,舌根苔白。豐醫生說:「這是寒氣入侵太陰,理應服用熱藥祛寒。」姜某說:「我素來不耐熱藥,怎麼辦?」豐醫生說:「既然你不能受熱藥,那就先用溫中化氣的藥物,這最為關鍵,如果效果不好,我們再商量。」於是就用豆蔻、砂仁、吳茱萸、烏藥、木香、厚朴、蘇梗、煨姜等藥物,讓姜某服用。服用後,效果尚未驗證。
復診其脈,益見沉遲,四肢逆冷更甚。豐曰:寒邪深入,誠恐痛厥,非薑、附不能效也。雖然陽臟,亦當先理其標。即用甘熱祛寒法加肉桂、白芍治之,遂中病機,腹痛頓減,脈形漸起,手足回溫,改用調中,始得安適。可見有病有藥,毋拘稟體陰陽,但陽體中寒,辛熱不宜過劑;陰質患熱,寒涼不可過投;遵《內經》「衰其大半而止」最妥。
冬溫肺胃合病
城北方某,木火體質,偶患冬溫,約有半月矣,治療乏效,轉請豐醫。按之脈形洪數,兩寸極大,苔黃舌絳,口渴喜涼,喘咳頻頻,甚則欲嘔,痰內時有鮮紅。思《內經》有肺咳之狀,咳甚唾血,胃咳之狀,咳甚欲嘔之文。此顯系肺胃受邪,明若觀火矣。見前方都是滋陰滋血之劑,宜乎冰炭耳。
白話文:
再次診脈,發現脈象更加沉緩,四肢冰冷更加嚴重。豐醫生說:「寒邪深入體內,實在擔心會引起劇烈的疼痛和昏厥,只有薑、附子才能奏效。雖然是陽性體質,但也應先治療表面的症狀。因此用甘熱祛寒的方法,加入肉桂、白芍來治療。結果藥物切中病機,腹痛立刻減輕,脈象漸漸恢復正常,手腳也暖和起來,之後改用調和脾胃的藥物,病人終於恢復舒適。由此可見,有病就要用藥,不要拘泥於體質是陰還是陽,只要是陽性體質患了寒症,辛熱藥物就不要過量使用;如果是陰性體質患了熱症,寒涼藥物也同樣不能過量使用。要遵循《內經》中『衰其大半而止』的原則,纔是最妥當的。」
第二段
冬溫肺胃合病
城北方某,木火體質,偶患冬溫,約有半月矣,治療乏效,轉請豐醫。按之脈形洪數,兩寸極大,苔黃舌絳,口渴喜涼,喘咳頻頻,甚則欲嘔,痰內時有鮮紅。思《內經》有肺咳之狀,咳甚唾血,胃咳之狀,咳甚欲嘔之文。此顯系肺胃受邪,明若觀火矣。見前方都是滋陰滋血之劑,宜乎冰炭耳。
冬溫肺胃合病
城北某人,體質屬木火,偶爾患了冬溫病,已經半個月了,治療效果不好,轉而請豐醫生診治。醫生診脈發現脈象洪大而數,兩寸處脈搏尤其明顯,舌苔黃厚,舌頭紅,口渴喜涼,頻繁咳嗽喘息,甚至想吐,痰液中偶爾帶有鮮紅色。想起《內經》中記載,肺咳的症狀是咳嗽嚴重時會吐血,胃咳的症狀是咳嗽嚴重時會想吐。由此可見,此人明顯是肺胃受到邪氣侵襲,如同明火一樣。看到之前的藥方都是滋陰補血的藥物,簡直是冰炭不投,完全不對症。
豐用清宣金臟法去桔梗,加花粉、鮮斛治之,迭進五劑,諸證漸平,調治旬余遂愈。
冬溫新感適值經行
徽歙鮑某之女,閨中待字,經水素不調勻,一月兩期,難免血海無熱。一日忽患冬溫,發熱咳嗽,胸閉喉疼,天癸又至。斯時用芩、連、梔子,以卻其溫,實有礙乎經事。倘用歸、芎、艾葉,以調其經,實有礙乎溫氣。細推其證,口不作渴,其邪在肺而不在胃,腹不作痛,其經因熱而不因寒。
古人雖謂室女莫重於調經,然今溫邪告急,不得不先治標。其實清肺之方,治上而不妨下。遂用牛蒡、象貝、桔梗、射干、桑葉、薄荷、蔞皮、叭杏,青果為引。連服三劑,軀熱退清,咳嗽亦衰大半,但腹內轉疼,天癸滴瀝靡盡。仍照原方,益以香附、澤蘭,又服數煎,諸恙平復矣。
白話文:
用清宣金臟的方法去除桔梗,再加入花粉、鮮斛治療,服用五劑後,各種症狀漸漸平息,調養十多天後就痊癒了。
鮑姓女子住在徽州歙縣,待字閨中,平時經期不規律,一個月來兩次,難免有血海無熱的狀況。一天突然患了冬溫,發熱咳嗽,胸悶喉嚨痛,又恰逢經期。此時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退溫,會影響經期;若用當歸、川芎、艾葉調經,又會影響溫邪的治療。仔細分析她的症狀,不口渴,邪氣在肺而非胃,肚子也不痛,經期不調是因為熱邪而非寒邪。
古人雖然說處女最重要的就是調經,但現在溫邪急需治療,不得不先治標。其實清肺的方子,治標而不影響調經。於是用牛蒡、象貝、桔梗、射干、桑葉、薄荷、蔞皮、叭杏,青果引導藥性。連服三劑後,身體的熱退了,咳嗽也減輕了大半,但腹部開始疼痛,經血滴滴答答流不乾淨。就用原方,再加入香附、澤蘭,再服用幾劑,所有病症都痊癒了。
冬溫傷陰將欲成損
豐於冬至赴龍掃墓,經過安仁街,適有楊某患冬溫未愈,有相識者,謂豐知醫,楊即懇診。查其所服之方,非辛溫散邪,即苦寒降火,皆未得法。其脈細小滑數,咳嗽痰紅,發熱顴赤,此溫熱傷陰之證也。當用甘涼養陰,辛涼透熱,虛象已著,急急堤防,若再蔓延,必不可挽。
即用清金寧絡法去枇杷葉、麥冬,細地改為大地,再加丹皮、地骨、川貝、蟬衣治之,服至五帖,熱退紅止矣。豐返,復過其處,見病者面有喜色,謂先生真神醫也,病勢減半,惟賸咳嗽數聲,日晡顴赤而已。診之脈亦稍和,此欲愈之象也。姑照原方去旱蓮、蟬蛻,加龜版、鱉甲,令其多服,可以免虛。
歲暮以茶食來謝,始知其恙全可。
白話文:
冬溫傷陰將欲成損
豐於冬至前往龍山掃墓,經過安仁街,恰巧遇見楊某患冬溫未癒,有熟人知曉豐精通醫術,便向楊某推薦。楊某懇請豐診治。查看楊某所服藥方,不是辛溫散邪,就是苦寒降火,皆非正道。其脈象細小滑數,咳嗽痰紅,發熱顴赤,這是溫熱傷陰的徵兆。當以甘涼養陰,辛涼透熱之法治療,虛象已現,需立即防治,若再蔓延,將難以挽回。
豐遂用清金寧絡法,以枇杷葉、麥冬,將細地改為大地,再加入丹皮、地骨、川貝、蟬衣治療,服藥五帖,熱退紅止。豐返回時,再次經過楊某家,見病者面露喜色,稱讚豐是神醫,病勢減半,僅剩咳嗽數聲,日晡顴赤而已。診其脈象也稍和緩,此乃欲愈之象。豐遂照原方去旱蓮、蟬蛻,加入龜版、鱉甲,讓其多服,以防虛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