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4)
卷之一 (4)
1. 備用成方
草窗痛瀉方,:治腹痛便瀉不止。
白朮,白芍,陳皮,防風
水煎服。久瀉加升麻。
胃苓湯(一名對金飲子):治中暑傷濕,腹痛泄瀉。
豬苓,茯苓,白朮,澤瀉,肉桂,厚朴,蒼朮,陳皮,甘草
水煎服。如夾食者可加楂肉。
四神丸,:治脾腎兩虛久瀉。
肉果霜,破故紙,五味子,吳萸
用生薑煮棗,取棗肉搗丸。
胃關煎,:治脾腎虛寒作瀉,甚至久瀉,腹痛不止,冷痢等證。
大熟地,懷山藥,淡乾薑,吳萸,白扁豆,白朮,炙甘草
水煎,食遠服。
豐按:草窗痛瀉方,主治木乘土位之瀉;胃苓湯,主治濕氣侵脾之瀉;四神丸,胃關煎,主治脾腎虛寒之瀉。如兩關不調者,或弦有力者,是為土被木乘之象;濡緩而怠者,是為脾受濕侵之象;細小無力者,或兩尺沉遲者,是為脾腎虛寒之象,總須辨脈審證而分治之。
薑茶飲,:治寒熱瘧及赤白痢。
生薑,細茶葉
每味約三錢,濃煎服之。
豐按:此方乃東坡居士所制,雖平淡無奇,然用意頗妙。生薑味辛而溫,能解表也:茶葉甘苦微寒,能清裡也。二味合用,喜無寒熱之偏,功在和解,故能治瘧耳。諺云:無痰不作瘧,無食不成痢。考薑、茶之功,並能消痰消食,所以治瘧猶兼治痢也。
香連丸,:治下痢赤白,膿血相雜,裡急後重。
木香,黃連
醋糊丸,米飲下。
芍藥湯,:治下痢膿血稠黏,腹痛後重。
芍藥,歸尾,黃芩,黃連,木香,檳榔,大黃,甘草,肉桂
水煎服。如痢不減,大黃可以加重。
豐按:此二方,可治初起之痢,而無外感最宜。若有寒熱外感之見證者,便推人參敗毒散為第一,歷嘗試之,屢治屢驗,嘉言先生取名逆流挽舟之法,洵不謬也。
蒼朮地榆湯,:治脾經受濕,痢疾下血。
蒼朮(泔浸炒),地榆(炒黑)
照常煎服。
人參樗皮散,:治臟毒挾熱下血,久痢膿血不止。
人參,樗根白皮(東引者,去粗皮,醋炙)
等分為末,米飲或酒調下。
豐按:地榆樗皮,皆澀劑也,觀其主治之證,並無裡急後重之字樣,其治久痢久虛者可知,但有一、二實證所彰,澀藥便難孟浪。思古人立法,至精至妥,奈今人不察,隨手用之,未有不殺人者也。
補中益氣湯,:治煩勞內傷,陽虛自汗,氣虛不能攝血,久痢久瘧。
人參,黃耆,白朮,炙草,歸身,陳皮,柴胡,升麻
加薑、棗,煎服。
真人養臟湯,:治瀉痢日久,虛寒脫肛。
人參,白朮,當歸,白芍,罌粟殼(蜜炙),訶子(麵裹煨),肉豆蔻(麵裹煨),木香,炙甘草,肉桂
煎服。臟寒甚加附子,一方無當歸。
肉蓯蓉湯,:治噤口痢,日久不愈,下焦累虛。
肉蓯蓉(泡淡),附子,人參,薑炭,當歸,白芍(肉桂湯浸炒)
白話文:
[預備常用藥方]
-
草窗止瀉方:用於治療腹部劇烈疼痛且持續性腹瀉。
-
成份包括:白朮、白芍、陳皮、防風。用水煎煮服用。如果腹瀉時間過長,可以加入升麻。
-
胃苓湯(又稱對金飲子):用於治療因中暑或濕氣過重導致的腹痛和腹瀉。
-
成份包括:豬苓、茯苓、白朮、澤瀉、肉桂、厚朴、蒼朮、陳皮、甘草。用水煎煮服用。若伴有消化不良,可添加楂肉。
-
四神丸:適用於治療脾腎兩虛引起的長期腹瀉。
-
成份包括:肉果霜、破故紙、五味子、吳萸。使用生薑和棗煮,取棗肉製成丸狀服用。
-
胃關煎:適用於治療脾腎虛寒所致的腹瀉,尤其是長期腹瀉、腹痛不止,以及冷痢。
-
成份包括:大熟地、懷山藥、淡乾薑、吳萸、白扁豆、白朮、炙甘草。用水煎煮,在飯後服用。
-
薑茶飲:用於治療寒熱交錯的瘧疾以及赤白痢疾。
-
成份包括:生薑、細茶葉。每種材料約三錢,濃煎後服用。
-
香連丸:適用於治療下痢帶有赤白,膿血混雜,裡急後重。
-
成份包括:木香、黃連。製成醋糊丸,用米湯送服。
-
芍藥湯:用於治療下痢膿血稠黏,腹痛後重。
-
成份包括:芍藥、歸尾、黃芩、黃連、木香、檳榔、大黃、甘草、肉桂。用水煎煮服用。如果下痢情況沒有改善,可以增加大黃的份量。
-
蒼朮地榆湯:適用於治療脾臟受濕影響,下痢出血。
-
成份包括:蒼朮、地榆。按照常規方法煎煮服用。
-
人參樗皮散:適用於治療臟腑毒素伴隨熱度的下血,以及長期下痢膿血不止。
-
成份包括:人參、樗根白皮。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米湯或酒調和後服用。
-
補中益氣湯:用於治療煩勞內傷,陽虛自汗,氣虛不能固攝血液,長期下痢或瘧疾。
-
成份包括: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草、歸身、陳皮、柴胡、升麻。加入薑和棗,煎煮後服用。
-
真人養臟湯:適用於治療長期腹瀉,虛寒導致的直腸脫垂。
-
成份包括: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白芍、罌粟殼、訶子、肉豆蔻、木香、炙甘草、肉桂。煎煮後服用。如果臟腑寒氣過重,可加入附子,另一個配方中不包含當歸。
-
肉蓯蓉湯:適用於治療噤口痢,日久不愈,下焦虛弱。
-
成份包括:肉蓯蓉、附子、人參、薑炭、當歸、白芍。用水煎煮,慢慢服用,待胃口稍微恢復後再次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