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之七

2.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大意

考六氣之中,濕氣在乎秋令。故經謂「秋傷於濕」。濕土之氣,內應乎脾,脾土受濕,不司運化,內濕釀成痰飲,上襲於肺,遂為咳嗽病矣。夫六氣之邪,皆能令人咳嗽,又不獨乎濕也。斯言濕者,是為伏氣咳嗽,有西昌喻嘉言先生疑濕字之訛,改作秋傷於燥,發明秋燥之論,雖有悖經之罪,然亦因乎六氣起見也。

蓋《內經》論濕,殆在乎立秋、處暑、白露濕土主氣之時;喻氏論燥,殆在乎秋分、寒露、霜降燥金主氣之候。據愚意更有界限分焉:竊謂秋初傷濕不即發者,濕氣內釀成痰,痰襲於肺而作嗽,名曰痰嗽,治宜理脾為主,滲濕為佐。如秋末傷燥,不即發者,燥氣內侵乎肺,肺失清降而作咳,名曰乾咳,治宜理肺為主,潤燥為佐。總之不越兩太陰之治也。

斯言傷濕傷燥而咳嗽者,皆由秋令之伏氣而發於冬。其即發者,仍歸傷濕秋燥門中治之。

白話文:

考察六氣之中,濕氣主要出現在秋季。因此古籍提到「秋天若受濕氣所傷」。濕氣與脾臟相對應,當脾臟受濕影響,無法正常運行消化功能,體內濕氣會轉化成痰,上攻至肺部,於是引發咳嗽病症。六氣中的各種邪氣都能造成咳嗽,不僅僅是濕氣。這裡提到濕氣,是指潛藏在體內的濕氣導致的咳嗽。西昌的喻嘉言先生懷疑「濕」字有誤,改為「秋天受燥氣所傷」,提出了秋季燥氣理論,雖然這與古籍記載有所衝突,但也是基於六氣理論的觀察。

《內經》討論濕氣,大概是在立秋、處暑、白露,這段時間濕氣較重;喻氏討論燥氣,大概是在秋分、寒露、霜降,這段時間燥氣較重。根據我的理解,可以進一步區分界限:我認為初秋受濕氣影響,當時未立即發病的,濕氣在體內醞釀成痰,痰進入肺部而產生咳嗽,這種稱為痰嗽,治療應該以調理脾臟為主,輔以除濕。如果深秋受燥氣影響,當時未立即發病的,燥氣在體內侵蝕肺部,肺部失去清潔下降功能而產生咳嗽,這種稱為乾咳,治療應該以調理肺部為主,輔以滋潤燥氣。總的來說,這兩種情況的治療都不超出脾肺兩臟的範疇。

這裡說的受濕氣或燥氣影響而產生咳嗽,都是由於秋天潛藏的氣候因素,在冬天時發病。如果是立即發病的,仍然歸類在受濕氣和秋燥的範疇中進行治療。

3. 痰嗽

痰嗽者,因痰而致嗽也。夫作嗽之病,風、寒、暑、熱,皆能致之。古人議論紛紜,惟李云間、章若耶二先生,皆括為內傷、外感。觀其立論,卓犖不群,然與《內經》「秋傷於濕」之嗽無預。豐不揣鄙陋而特補之。

斯病也,良由立秋以後,秋分以前,先傷於濕,濕氣內踞於脾,釀久成痰,痰襲於肺,氣分壅塞,治節無權,直待冬來,稍感寒氣,初客皮毛,漸入於肺,肺氣上逆,則潛伏之濕痰,隨氣而逆,遂成痰嗽之病矣。其脈必見弦滑,或見微緊,右寸關必較餘部不調,舌苔白潤,胸次不舒,痰白而稀,口不作渴,此皆秋濕伏氣之見證也。理當治脾為主,滲濕化痰為佐,宜以加味二陳法治之。

如有惡寒發熱者,再加蘇梗、前胡;氣喘者,加之旋覆、蘇子,當隨其證而損益之。

或問:作嗽之病,四時皆有。今觀是篇,獨發於冬,他時之嗽,因何勿論耶?答曰,子不觀本論中,原有風、寒、暑、熱皆能致之之說,四時都有咳嗽之病也。曰:何不分而論之。曰:前之風溫、風熱、風寒、冒風、暑咳、秋燥,以及後之冬溫條中,皆有咳嗽之證。若重複而論之,能不令人心厭乎?是論專言伏氣釀痰致嗽,而風、寒、暑、熱致嗽者,可毋重贅耳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「痰嗽」的病因及治療方法。痰嗽是指因痰多而引起咳嗽的情況。咳嗽這病,無論是風、寒、暑、熱等因素都能導致。古人的討論眾說紛紜,但李雲間和章若耶兩位先生將其歸納為內傷和外感兩種類型。他們的理論卓越,但未涉及到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的「秋天因濕氣過重引起的咳嗽」。因此,我要特別補充這點。

這種病,主要是從立秋到秋分之間,人體先受到濕氣的侵擾,濕氣在體內聚集於脾臟,長時間後形成痰,痰影響到肺,導致氣道阻塞,肺部功能受損,等到冬天來臨,稍微感受到寒冷,首先影響皮膚,然後逐漸影響肺部,肺氣上衝,潛伏的濕痰隨之上升,便形成了痰嗽的疾病。其脈象會呈現弦滑或微緊,右手寸關部位的脈象會比其他部位不同,舌苔白潤,胸部不舒適,痰色白且稀,不會口渴,這些都是秋天濕氣潛伏的徵兆。治療應以調理脾臟為主,輔以利濕化痰,可用加味二陳湯來治療。

如果患者出現惡寒發熱,可以加入蘇梗、前胡;若有氣喘的症狀,則可加入旋覆花、蘇子,應根據病情進行調整。

有人可能會問,咳嗽這病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,但這篇文章只講冬天的咳嗽,其他季節的咳嗽怎麼沒提到呢?回答是,本文中原本就有提到風、寒、暑、熱都能導致咳嗽,所以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咳嗽。之所以沒有分別討論,是因為之前已經在風溫、風熱、風寒、冒風、暑咳、秋燥,以及後面的冬溫條目中,都已涵蓋了咳嗽的症狀。如果再重複討論,難免讓人感到厭煩。因此,這篇專門講述潛伏濕氣生成痰而引起的咳嗽,對於風、寒、暑、熱引起的咳嗽,就不必再重複提及了。

4. 乾咳

乾咳者,乏痰而咳逆也。此因秋分之後,先傷乎燥,燥氣內侵乎肺,當時未發,交閉藏之令乃發,斯為金寒水冷之咳也。前論秋燥條中,是為燥之新邪;此論乾咳,是為燥之伏氣。其證咳逆乏痰,即有痰亦清稀而少,喉間干癢,咳甚則胸脅引疼,脈沉而勁,舌苔白薄而少津,當用溫潤辛金法治之。如胸脅痛者,可加旋覆、橘絡;咳逆艱難者,再加松子、款冬。

咳劇震動血絡,喉痛吐紅,脈轉沉滑,或沉數,此燥氣已化為火也,當用清金寧絡法治之。如咳逆氣短,甚則有汗,咽喉乾燥者,當用金水相生法治之。蹉跎失治,最易延為癆損,可不謹歟!

或問曰:曾見《內經》有「五臟六腑,皆令人咳」之訓。今先生只列痰嗽、乾咳為二門,不及臟腑等咳,毋乃遺漏乎?曰:是書專論四時之咳,如春令風溫之咳,夏令暑熱之咳,秋令秋燥之咳,冬令冬溫之咳。其實五臟六腑之咳,不過就其見證而分。如胸疼喉痛為心咳,兩脅下痛為肝咳,右胠痛引肩背為脾咳,喘急咳血為肺咳,腰背相引而痛為腎咳。

又有小腸咳者,咳而失氣也;膽咳者,咳嘔苦水也;胃咳者,咳而欲嘔也;大腸咳者,咳而遺屎也;膀胱咳者,咳而遺溺也;三焦咳者,腹滿而不食也;此皆《內經》分臟腑之咳也。念莪先生已分條治之,茲不復贅。

白話文:

[乾咳]

乾咳指的是咳嗽但少有痰液的情況。這通常發生在秋分後,身體先受到乾燥影響,乾燥之氣由內侵害肺部,當時可能不會立即發作,到了冬天藏閉的季節才開始顯現,這就是所謂的「金寒水冷」型咳嗽。在之前討論的秋季乾燥情況,那屬於新近的乾燥影響;而現在討論的乾咳,則是乾燥潛伏氣候的結果。這種症狀特徵為咳嗽且少痰,即使有痰也是清稀量少,喉嚨乾澀搔癢,嚴重時會感到胸口和側邊疼痛,脈象深沉且有力,舌苔呈白色且薄,口腔乾燥,治療上應採用溫潤肺部的方法。如果胸部和側邊疼痛,可以加上旋覆花和橘絡;如果咳嗽困難,可以再加松子和款冬花。

如果咳嗽劇烈到震動血管,導致喉嚨痛且吐出血絲,脈象轉為深沉滑利或深沉快速,這表示乾燥已經轉變為火熱,應採用清熱潤肺止血的方法。如果咳嗽伴隨呼吸短促,甚至出汗,喉嚨極度乾燥,應採用滋養肺腎的方法。若忽視治療,最易發展成消耗性疾病,不可不慎!

有人問:我曾經在《黃帝內經》看到「五臟六腑,皆能引起咳嗽」的教導。現在您只列出了痰嗽和乾咳兩種類型,並沒有提及其他臟腑引起的咳嗽,難道是遺漏了嗎?我回答:本書專門討論四季的咳嗽,例如春季的風溫咳嗽,夏季的暑熱咳嗽,秋季的秋燥咳嗽,冬季的冬溫咳嗽。實際上,五臟六腑的咳嗽,只是根據其表現的症狀來區分。例如,胸痛喉痛代表心臟咳嗽,兩側肋骨下方痛代表肝臟咳嗽,右側腹部痛連帶肩膀背部痛代表脾臟咳嗽,喘息急促且咳血代表肺部咳嗽,腰背相互牽引疼痛代表腎臟咳嗽。

此外,還有小腸咳嗽,表現爲咳嗽時放屁;膽囊咳嗽,表現爲咳嗽嘔出苦水;胃部咳嗽,表現爲咳嗽時想嘔吐;大腸咳嗽,表現爲咳嗽時失禁排便;膀胱咳嗽,表現爲咳嗽時尿失禁;三焦咳嗽,表現爲腹部脹滿且不想吃東西。這些都是《黃帝內經》中對臟腑咳嗽的分類。這些咳嗽,念莪先生已經分別提供治療方法,在這裡就不重複說明瞭。

5. 擬用諸法

加味二陳法,:治痰多作嗽,口不作渴。

白茯苓(三錢),陳廣皮(一錢),製半夏(二錢),生甘草(五分),生米仁(三錢),杏仁(三錢,去皮尖研)

加生薑二片、飴糖一匙為引。

苓、陳、夏、草,即二陳湯也。汪訒庵曰:半夏辛溫,體滑性燥,行水利痰為君。痰因氣滯,氣順則痰降,故以陳皮利氣。痰由濕生,濕去則痰消,故以茯苓滲濕為臣。中不和,則痰涎聚,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也。擬加米仁助茯苓以去濕,杏仁助陳皮以利氣,生薑助半夏以消痰,飴糖助甘草以和中,凡有因痰致嗽者,宜施此法。

溫潤辛金法,:治無痰乾咳,喉癢脅疼。

紫菀(一錢,蜜水炒),百部(一錢,蒸),松子仁(三錢),款冬花(一錢五分),叭達杏仁(二錢,去皮尖用),陳廣皮(一錢,蜜水炒)

加冰糖五錢為引。

肺屬辛金,金性剛燥,所以惡寒冷而喜溫潤也。紫菀溫而且潤,能暢上焦之肺。百部亦溫潤之性,暴咳久咳咸宜。更加松子潤肺燥,杏仁利肺氣。款冬與冰糖,本治乾咳之單方。陳皮用蜜制,去其燥性以理肺。肺得溫潤,則咳逆自然漸止。

清金寧絡法,:治燥氣化火,喉痛咳紅。

麥冬(三錢,去心),肥玉竹(二錢),北沙參(三錢),元參(一錢五分),細生地(三錢),旱蓮草(三錢),冬桑葉(三錢)

加枇杷葉三錢去毛蜜炙為引。

此治燥氣化火刑金劫絡之法。麥冬、玉竹,清其燥火。沙參、元參,潤其肺金。細地、旱蓮,寧其血絡。蓋血藏肝臟,故加冬桑葉以平其肝。肺氣上逆,故加枇杷葉以降其肺。使肺氣得降,肝血得藏,則咳逆吐紅,均可定矣。

金水相生法,:

白話文:

_[加味二陳法],:治療痰多咳嗽,但口並不乾渴。

使用白茯苓(約9克)、陳廣皮(約3克)、制半夏(約6克)、生甘草(約1.5克)、生米仁(約9克)、杏仁(約9克,去皮尖後研碎)。

再加入生薑兩片、麥芽糖一匙作爲引導。

茯苓、陳皮、半夏、甘草,即爲二陳湯。汪訒庵說:半夏性辛溫,體滑性燥,善於行水利溼化痰爲主藥。痰多是因爲氣滯,氣順則痰降,因此用陳皮來利氣。痰由溼生,溼去則痰消,因此用茯苓滲溼爲輔藥。如果中焦不和,則痰涎聚積,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爲佐藥。擬加米仁協助茯苓去溼,杏仁協助陳皮利氣,生薑協助半夏消痰,麥芽糖協助甘草和中,凡是因痰引起咳嗽的,應使用此方法。

_[溫潤辛金法],:治療無痰乾咳,喉嚨癢且脅部疼痛。

使用紫菀(約3克,蜜水炒過)、百部(約3克,蒸過)、松子仁(約9克)、款冬花(約4.5克)、叭達杏仁(約6克,去皮尖使用)、陳廣皮(約3克,蜜水炒過)。

再加入冰糖15克作爲引導。

肺屬辛金,金性剛燥,因此厭惡寒冷而喜歡溫潤。紫菀溫而且潤,能夠暢通上焦的肺。百部也有溫潤的性質,無論是急性咳嗽還是長期咳嗽都適宜。再加上松子潤肺燥,杏仁利肺氣。款冬與冰糖,本就是治療乾咳的單方。陳皮用蜜制,去除其燥性以調理肺。肺得到溫潤,那麼咳嗽自然逐漸停止。

_[清金寧絡法],:治療燥氣化火,喉嚨痛並咳出血。

使用麥冬(約9克,去心)、肥玉竹(約6克)、北沙參(約9克)、元參(約4.5克)、細生地(約9克)、旱蓮草(約9克)、冬桑葉(約9克)。

再加入枇杷葉約9克去毛後蜜炙作爲引導。

這是治療燥氣化火傷害肺金和血脈的方法。麥冬、玉竹,清除其燥火。沙參、元參,潤其肺金。細生地、旱蓮,使其血脈安寧。因爲血液藏於肝臟,所以加冬桑葉以平肝。肺氣上逆,所以加枇杷葉以降肺。使肺氣得降,肝血得藏,那麼咳嗽出血,都可以穩定下來。

_[金水相生法],: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