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2)
卷之一 (2)
1. 擬用諸法
滑石、甘草,即河間之天水散,以滌其暑熱也。恐其力之不及,故加蒿、扁、瓜衣以清暑;又恐其干犯乎心,更佐連翹以清心。夫小暑之節,在乎相火之後,大暑之令,在乎濕土之先,故先賢所謂暑不離濕也,兼用通、苓,意在滲濕耳。
化痰順氣法,:治痰氣閉塞,痰瘧、痰瀉。
白茯苓(四錢),製半夏(二錢),陳皮(一錢五分),粉甘草(八分),廣木香(五分,煨),厚朴(一錢,薑製)
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法中苓、夏、陳、甘,即局方二陳湯化痰之妥方也。加木香、厚朴,以行其氣,氣得流行,則順而不滯,故古人謂化痰須順氣,氣行痰自消,且木香、厚朴,均能治瀉,以此法治其痰瀉,不亦宜乎!
楂曲平胃法,:治因食作瀉,兼治食瘧。
楂肉(三錢,炒),神麯(三錢,炒),蒼朮(一錢,土炒),厚朴(一錢,薑製),陳廣皮(一錢),甘草(八分)
加䏶胵二枚為引。
法內蒼、陳、樸、草,系局方之平胃散,為消導之要劑。佐山楂健脾磨積,神麯消食住瀉,䏶胵乃雞之脾也,不但能消水穀,而且能治瀉利。食瀉投之,必然中鵠。
增損胃苓法,:(見後)
清痢蕩積法,:治熱痢夾食,脈滑數,煩渴溺赤。
廣木香(六分,煨),黃連(六分,吳萸炒),生軍(三錢,酒浸),枳殼(一錢五分,麩炒),黃芩(一錢,酒炒),白芍(一錢五分,酒炒),粉甘草(五分),葛根(五分,煨)
加鮮荷葉三錢,煎服。
此法首用香、連治痢為主,加軍、枳以蕩其積,芩、芍以清其血,甘草解毒,荷、葛升提,施於實熱之痢,每多奏效耳。
溫化濕邪法,:治寒濕釀痢,胸痞溺白。
藿香(一錢五分),蔻殼(一錢二分),神麯(三錢,炒),厚朴(一錢,薑製),陳皮(一錢五分),蒼朮(八分,土炒)
加生薑三片為引。
凡濕在表宜宣散,在裡宜滲利,今在氣分,宜溫藥以化之。藿香、蔻殼,宣上下之邪滯;神麯、厚朴,化脾胃之積濕;陳皮理其氣分,蒼朮化其濕邪,更佐生薑溫暖其中,中焦通暢無滯,滯下愈矣。
調中開噤法,:治下痢不食,或嘔不能食,即噤口痢證。
西潞黨(三錢,米炒),黃連(五分,薑汁炒),製半夏(一錢五分),廣藿香(一錢),石蓮肉(三錢)
加陳廩米一撮,煎服。
痢成噤口,脾胃俱憊矣。故用潞黨補其中州,黃連清其餘痢,半夏和中止嘔,藿香醒胃蘇脾,石蓮肉開其噤,陳廩米養其胃,倘絕不欲食者,除去黃連可也。
調中暢氣法,:治中虛氣滯,休息痢疾,並治脾虧泄瀉。
潞黨參(三錢,米炒),於朮(二錢,土炒),黃耆(二錢,酒炒),炙甘草(四分),陳廣皮(一錢),腹皮(一錢五分,酒洗),廣木香(三分,煨)
白話文:
擬用諸法
滑石和甘草,就是河間的天水散,用來清除暑熱。擔心藥力不足,所以加入艾蒿、扁豆、西瓜皮來清暑;又擔心傷到心臟,因此再加入連翹來清心。小暑節氣在心火之後,大暑節氣在濕土之前,所以古人說暑熱不離濕氣,因此也使用茯苓、澤瀉,目的是滲濕。
化痰順氣法:治療痰氣阻塞,痰瘧、痰瀉。
白茯苓、製半夏、陳皮、粉甘草、廣木香(煨)、厚朴(薑製)。
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這個方子中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,就是局方二陳湯化痰的有效方劑。加入木香、厚朴,是為了行氣,氣機通暢,則氣血順利而不阻塞,所以古人說化痰必須順氣,氣行則痰自消。而且木香、厚朴都能治療瀉痢,用這個方子治療痰瀉,是很合適的!
楂曲平胃法:治療因飲食導致的瀉痢,兼治食瘧。
山楂肉(炒)、神麴(炒)、蒼朮(土炒)、厚朴(薑製)、陳皮、甘草。
加雞內金二枚引藥。
這個方子裡蒼朮、陳皮、厚朴、甘草,是局方平胃散,是消導的要藥。再用山楂健脾消積,神麴消食止瀉,雞內金是雞的胃,不僅能消食化積,還能治療瀉痢。用於治療食積導致的瀉痢,一定能收到效果。
增損胃苓法:(見後)
清痢蕩積法:治療熱痢夾雜食積,脈象滑數,煩渴,小便赤澀。
廣木香(煨)、黃連(吳萸炒)、生白術(酒浸)、枳殼(麩炒)、黃芩(酒炒)、白芍(酒炒)、粉甘草、葛根(煨)。
加鮮荷葉,煎服。
這個方子首先用木香、黃連治療痢疾為主,再加白術、枳殼以蕩滌積滯,黃芩、白芍清熱涼血,甘草解毒,荷葉、葛根升提,用於治療實熱型痢疾,療效往往很好。
溫化濕邪法:治療寒濕導致的痢疾,胸部痞悶,小便清白。
藿香、蔻殼、神麴(炒)、厚朴(薑製)、陳皮、蒼朮(土炒)。
加生薑三片引藥。
凡是濕邪在表,就要宣散,在裡就要滲利,現在濕邪在氣分,就要用溫藥來化解它。藿香、蔻殼,宣通表裡邪氣;神麴、厚朴,化解脾胃積濕;陳皮理氣,蒼朮化濕,再加生薑溫中,中焦通暢無阻,下痢就能痊癒了。
調中開噤法:治療下痢不食,或嘔吐不能飲食,也就是噤口痢。
西河潞黨參(米炒)、黃連(薑汁炒)、製半夏、廣藿香、石蓮肉。
加陳米少許,煎服。
痢疾導致噤口,脾胃都已經虛弱了。所以用潞黨參補益脾胃,黃連清熱解毒,半夏和胃止嘔,藿香醒脾開胃,石蓮肉開噤,陳米養胃。如果完全不想吃東西,可以去掉黃連。
調中暢氣法:治療脾胃虛弱氣滯,休息痢疾,以及脾虛泄瀉。
潞黨參(米炒)、白朮(土炒)、黃耆(酒炒)、炙甘草、陳皮、厚朴(酒洗)、廣木香(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