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六 (4)
卷之六 (4)
1. 臨證治案
里濕釀熱將成疸證
徽商張某,神氣疲倦,胸次不舒,飲食減少,作事不耐煩勞。前醫謂脾虧,用六君子湯為主,未效。又疑陰虛,改用六味湯為主,服下更不相宜。來舍就診,脈息沉小緩澀,舌苔微白,面目隱黃。豐曰:此屬裡濕之證,誤用滋補,使氣機閉塞,則濕釀熱,熱蒸為黃,黃疸將成之候。
倘不敢用標藥,蔓延日久,必難圖也。即用增損胃苓法去豬苓,加秦艽、茵陳、楂肉、雞金治之。服五劑胸脘得暢,黃色更明,惟小便不得通利,仍照原方去秦艽,加木通、桔梗。又服五劑之後,黃色漸退,小水亦長,改用調中補土之方,乃得全愈。
白話文:
徽州商人張某,精神疲倦,胸部悶悶不舒,食慾不振,做事容易感到疲勞。先前醫生認為他脾胃虛弱,以六君子湯為主方治療,但沒有效果。後來又懷疑他是陰虛,改用六味湯為主方,服用後反而更加不適。
張某來到我這裡看診,脈象沉細緩慢,舌苔略白,臉色略帶黃色。我診斷認為這是內濕積聚導致的病症,誤用滋補藥物,使氣機阻塞,導致濕氣化熱,熱氣蒸騰而出現黃色,這是黃疸快要發作的徵兆。
如果不敢使用針對性的藥物,任由病情發展下去,將會很難治癒。於是,我根據胃苓湯的方劑,去掉了豬苓,加入秦艽、茵陳、山楂肉、雞金,來治療。服用五劑藥後,胸悶脘脹得到緩解,黃色更明顯,但小便仍不暢通,因此在原方中去掉秦艽,加入木通和桔梗。
又服用了五劑藥後,黃色逐漸消退,小便也增多,之後改用調和脾胃、補益脾土的方劑,最終痊癒。
里濕誤補成臌得破則愈
西鄉鄭某,水濕內侵於脾,神疲肢軟,自疑為體虧而餌大棗,則腹皮日脹,納食尤劇,來求豐診。兩手之脈,沉緩而鈍,以手按其腹,緊脹如鼓,此屬氣阻濕留,將成臌脹之候。乘此體質尚實,正氣未衰,當用消破之劑,以治其標。即以蓬朮、檳榔、青皮、菔子、乾薑、官桂、厚朴、蒼朮,雞金為引,連服七劑而寬。
中濕誤作虛風
城東葉某,因公勞役,由遠方歸,覺眩暈神疲,自以為虧,先服東參、龍眼。即延醫治,乃作水不涵木,木動生風論治,服藥後忽倒,神識模糊,急求治於豐,診得脈象沉小而滑。思脈沉肢冷為中氣,今肢不冷者非;忽倒神昏似中風,然無口眼喎斜者又非。推其起病之初,有眩暈神疲等證。
白話文:
裏濕誤補成臌得破則愈
西鄉鄭某,因為體內濕氣侵犯脾臟,導致神疲肢軟,自己誤以為身體虛弱,便服用大棗補益,結果腹部日漸脹大,食慾也變得更加糟糕,於是前來求診於豐大夫。豐大夫診脈發現,兩手脈象沉緩而遲鈍,用手按壓腹部,感覺緊脹如同鼓一般,這是由於氣機阻滯,濕氣停滯,將要發展成臌脹的徵兆。此時病人體質尚算實,正氣尚未衰敗,應該用消破之劑,治療其表症。於是豐大夫開了方子,裡麪包含蓬朮、檳榔、青皮、菔子、乾薑、官桂、厚朴、蒼朮,並以雞金為引,連續服用七劑,病人腹部便感到舒緩。
中濕誤作虛風
城東葉某,因為公務勞累,從遠方回來,感到頭昏眼花、神疲乏力,自己誤以為身體虧虛,便服用人蔘、龍眼補益。隨後又延請醫生治療,醫生認為是水不涵木,木動生風,並以此論治,服藥後突然昏倒,神志不清,急著向豐大夫求救。豐大夫診脈發現,脈象沉小而滑。豐大夫思考,脈象沉而肢體冰冷是中氣不足的表現,而病人肢體並不冰冷,這就不是中氣不足;病人突然昏倒、神志不清,看似中風,但又沒有口眼歪斜等症狀,也不符合中風。回想起病人起病之初,有頭昏眼花、神疲乏力等症狀,豐大夫推測,病人是因體內濕氣困阻,導致氣機不暢,出現昏迷的症狀。
其神疲者必因濕困於脾也;眩暈者,無痰不作也。此宿伏之痰,與新侵之濕,相搏上衝所致,斯為中濕證也。即用宣竅導痰法加竹瀝、薑汁治之,三劑而神醒矣。後用六君為主,以收全效。
秋濕時令忽患暴中
丁丑孟秋,炎蒸如夏,乍雨如黴,患急病者甚眾。有城北王某,刈稻歸來,正欲晚餐,倏然昏倒,不知人事,痰響喉間。吾衢土俗,以為齷齪,即倩人揪刮,神識略見清明。邀豐診之,脈來沉細,舌苔白滑。豐曰:此中濕也。旁有一醫曰:沉細之脈,白滑之苔,當是中寒,分明四逆、大順之證。
豐曰:欲用桂、附,則予謝不敏矣。彼醫不言而退。其妻泣涕求治。豐聞呼吸之聲,將有痰起,風雲之變,恐在頃刻。即用藿香、神麯、川樸、杏仁、制夏、陳皮、菖蒲、遠志、竹瀝、薑汁,合為一劑,服之未有進退;令加蘇合香丸,痰響漸平,人事稍醒。守舊略為增損,連嘗數劑而瘥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感到精神疲倦,一定是因為濕氣困阻脾臟;如果病人出現頭昏眼花,一定是因為痰濁作祟。這是由於身體原本積存的痰濕,與新侵入的濕氣相互交戰,向上衝擊所導致,這就是中濕證。治療方法是用宣通竅道、引導痰濁的方法,再加入竹瀝、薑汁,一般服用三劑就能恢復清醒。之後以六君湯為主方,以求完全康復。
秋天濕氣重的時節,突然患上急病的人很多。
丁丑年孟秋(農曆八月),天氣炎熱如夏季,突然降雨,濕氣沉重,許多人因此患病。城北的王某,收割完稻穀回家,正要吃晚飯,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喉嚨裡還有痰聲。我們衢州當地風俗認為是邪氣作祟,就請人掐他,神志才稍稍清醒。我邀請豐醫生診治,發現脈象沉細,舌苔白滑。豐醫生說:這是中濕證。旁邊有一位醫生說:沉細的脈象,白滑的舌苔,應該是中寒,分明是四逆、大順證。
豐醫生說:“如果要使用桂枝、附子,那就恕我無能為力了。”那位醫生沒有說話就走了。王某的妻子哭著求豐醫生醫治。豐醫生聽到他呼吸的聲音,感覺有痰要上湧,情況危急,恐怕瞬息萬變。於是,他用藿香、神曲、川樸、杏仁、制半夏、陳皮、菖蒲、遠志、竹瀝、薑汁,配成一劑藥,病人服用後沒有明顯變化;於是又加了蘇合香丸,痰聲漸漸平息,神志也略微清醒。之後繼續調整藥方,服用幾劑後病就好了。
江誠曰:舌苔白滑,寒象也。沉細之脈,少陰中寒也。考今歲又系太陽在泉,寒淫於內,彼醫謂中寒,欲用四逆、大順,似乎相象。不知中寒、中濕,大有攸分。以脈舌而論,似屬中寒;以時令而論,實為中濕。
雖脈沉細,舌苔白滑,但無吐瀉、腹痛、肢冷等證,豈可遽認為寒;四逆、大順,豈可隨手而用!況在孟秋,正值濕土主氣,相火客氣,又非寒水加臨之候,故是證直斷為濕,而用宣竅導痰之藥,以收效耳。
濕溫誤作伏暑
錢江陸某,偶患濕溫時氣,延醫調治,從伏暑立方,未效來迓於豐。推其起病根由,確係濕溫之病,前用一派涼劑,焉望中窾。殊不知濕為陰邪,因氣機閉阻,濕邪漸化為溫,而未釀熱,所以涼藥無功,即熱劑亦無效驗,非比寒濕辛散可解,熱濕清利可瘥。今診脈形,右部勝左,舌苔黃澤,胸悶汗多,發熱纏綿靡已。
白話文:
江誠說:舌苔白滑,是寒症。脈象沉細,是少陰經寒氣入侵。觀察今年的天氣,太陽運行到泉宮,寒氣侵入體內,那些醫生認為是中寒,想要用四逆湯、大順湯,看起來好像很合理。但不知道中寒和中濕,有很大的區別。從脈象和舌苔來看,像是中寒;從季節來看,其實是中濕。
雖然脈象沉細,舌苔白滑,但是沒有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肢體冰冷等症狀,怎麼可以馬上就認為是寒症呢?四逆湯、大順湯,怎麼可以隨便就用呢?況且現在是孟秋,正值濕土主氣,相火客氣,又不是寒水加臨的季節,所以這個病症直接斷定為濕證,就用宣通竅道、化痰的藥物,才能收到效果。
濕溫誤認為伏暑
錢江的陸某,偶然患上濕溫時氣,請醫生治療,卻按照伏暑的方子,沒效果才來找我。分析他發病的根源,確實是濕溫的病症,之前用了一味涼藥,怎麼可能治好呢?殊不知濕氣是陰邪,因為氣機閉塞,濕邪逐漸轉化為溫,但還沒有化熱,所以涼藥沒效果,熱藥也沒效果,跟寒濕可以辛散去除,熱濕可以清利去除不一樣。現在診脈,右脈比左脈有力,舌苔黃而濕潤,胸悶多汗,發熱纏綿不斷。
此邪尚在氣分,猶望其宣透而解,當用清宣溫化法加厚朴治之。服二劑胸次稍寬,汗亦減少,惟軀熱尚未退盡,繼以舊法除去半夏,再加通草、蟬衣,連服三煎遂愈。
高年濕溫傷氣
微歙程其,年屆賜鳩,忽患濕溫之證,曾延醫治,一稱伏暑,一稱濕溫,一稱虛損,清利與補,皆未中鵠,始來商治於豐。診其脈,虛數少神,心煩口渴,微熱有汗,神氣極疲,此皆濕溫傷氣之證也。治宜益氣卻邪,即以東參、麥、味、甘草、陳皮、生苡、苓、瀉治之。令服數帖,熱渴並減。
白話文:
這個邪氣還在氣分,還希望它宣泄透達而解,應該用清宣溫化法加上厚朴來治療。服用了兩劑,胸中稍微寬敞,汗也減少了,但是身體發熱還沒有完全退去,接着用原來的方法,去掉半夏,再加入通草、蟬衣,連續服用三煎就痊癒了。
高年溼溫傷氣
微歙程其,年齡已經到了六十歲,突然患了溼溫的病症。曾經延請醫生治療,有人說是伏暑,有人說是溼溫,有人說是虛損,清熱利溼和補益,都沒有對症下藥,纔來請我治療。診脈發現,脈象虛數少神,心煩口渴,微熱有汗,精神非常疲乏,這些都是溼溫傷氣的症狀。治療應該以益氣卻邪爲主,就用黨蔘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甘草、陳皮、生苡仁、茯苓、澤瀉來治療。讓他服用了幾貼,發熱口渴都減輕了。
但精神尚倦,飲食少餐,姑率舊章,佐以神、苓、夏、曲,又服數帖,日復一日矣。
濕溫化燥攻下得愈
須江周某之郎,由濕溫誤治,變為唇焦齒燥,舌苔乾黑,身熱不眠,張目妄言,脈實有力。此分明濕溫化熱,熱化燥,燥結陽明,非攻下不能愈也。即用潤下救津法,服之未效,屢欲更衣而不得,後以熟軍改為生軍,更加杏霜、枳殼,始得大解,色如敗醬,臭不可近。是夜得安寐,讝妄全無,次日舌苔亦轉潤矣。繼以清養肺胃,調理二旬而安。
妊娠燥氣為病
三湘喻某之內,孕經七月,忽受燥氣,咳嗽音嘶。前醫貿貿,不詢月數,方內遂批為子喑,竟忘卻《內經》有「婦人重身,九月而喑」一段。醫者如此,未免為識者所譏,觀其方案,龐雜之至,所以罔效。豐診其脈,弦滑而來,斯時肺經司胎,咳逆音啞,顯系肺金被燥氣所侵之證。宜辛涼解表法去蟬衣、淡豉。加桑葉、菊花,橄欖為引,連嘗三服,音揚咳止矣。
白話文:
雖然精神還很疲倦,飲食也吃得少,不過還是按照舊的方子,加上神曲、茯苓、蒼朮、厚朴,又服用了幾帖藥,一天一天地恢復。
濕溫病症轉為燥熱,攻下治療後痊癒
江州周某的兒子,因濕溫病誤治,轉變成嘴唇乾燥、牙齒乾澀、舌苔乾黑、發熱不眠、張眼胡言亂語,脈象強勁有力。這分明是濕溫化熱,熱氣轉為燥熱,燥熱結聚在陽明經,只有攻下才能治癒。於是採用潤腸通便、救治津液的方法,服藥後卻沒有效果,他一直想換衣服卻辦不到,後來將熟地黃改用生地黃,又加入杏仁霜、枳殼,終於得以大便通暢,糞便顏色像敗醬,臭味難聞。當晚睡得很安穩,胡言亂語完全消失,第二天舌苔也變得濕潤了。接著以滋養肺胃的方法調養了二十天便痊癒了。
懷孕期間燥氣入侵導致疾病
三湘喻某的內人,懷孕七月,突然受到燥氣侵襲,咳嗽聲音嘶啞。以前的醫生不問清楚月份,就診斷為胎兒喑啞,完全忘記了《內經》中「婦人重身,九月而喑」的記載。醫生如此草率,難免會受到懂行人的譏笑,看他的處方,複雜得很,所以沒有效果。我診斷她的脈象,弦滑而來,此時肺經主司胎兒,咳嗽聲音嘶啞,顯然是肺金受到燥氣侵襲所致。應該用辛涼解表的方法,用蟬蛻、淡豆豉,再加上桑葉、菊花、橄欖引導,連續服用三劑,聲音洪亮,咳嗽也止住了。
感受秋涼燥氣
城西戴某之女,賦稟素虧,忽患微寒微熱,乏痰而咳。前醫用耆皮、桂、芍,和其營衛;百合、款冬,潤其乾咳;西黨、歸身,補其氣血。方藥似不雜亂,但服下胸膈更閉,咳逆益勤,寒熱依然不減。豐診其脈,浮弦沉弱,舌苔白薄,此感秋涼之燥氣也。即用蘇梗、橘紅、蟬衣、淡豉、蔞皮、叭噠、象貝、前胡。
服二劑,寒熱遂減,咳逆猶存,病家畏散,不敢再服,復來邀診。豐曰:邪不去則肺不清;肺不清則咳不止,倘懼散而喜補,補住其邪,則虛損必不可免。仍令原方服二劑,其咳日漸減矣。後用輕靈之藥而愈。可見有是病當用是藥,知其虧而不補者,蓋邪未盡故也。
白話文:
感受秋涼燥氣
城西戴某的女兒,天生體質虛弱,突然患上輕微的寒熱症狀,痰少咳嗽。前一位醫生用黃耆皮、桂枝、芍藥,調和她的營氣和衛氣;用百合、款冬花,滋潤她乾燥的咳嗽;用熟地黃、當歸,補益她的氣血。藥方看似不雜亂,但她服用後胸膈更加閉塞,咳嗽更加頻繁,寒熱依然沒有減退。
豐大夫診脈,發現脈象浮而弦,沉而弱,舌苔白薄,判斷她這是感受了秋天的涼燥之氣。於是,豐大夫開了蘇梗、橘紅、蟬衣、淡豆豉、蔞皮、白豆蔻、象貝、前胡的藥方。
服用兩劑藥後,寒熱症狀減輕,但咳嗽仍然存在。病人家屬害怕藥性散寒,不敢再服用,又來邀請豐大夫診治。豐大夫說:「邪氣不去,肺部就無法清淨;肺部不清淨,咳嗽就止不住。如果害怕散寒而偏愛補益,補住邪氣,那麼虛損就不可避免。」於是,他讓病家繼續服用原方兩劑藥,咳嗽逐漸減輕。之後再用輕靈的藥物治療,便痊癒了。
由此可見,患了這種病症,就應該用對應的藥物。知道患者身體虛弱而不一味補益,是因為邪氣尚未完全去除的緣故。
血虧液燥加感燥氣
云岫錢某之妹,素來清瘦,營血本虧,大解每每維艱,津液亦虧固已。邇來畏寒作咳,胸次不舒,脈象左部小澀,而右部弦勁,此屬陽明本燥,加感燥之勝氣,肺經受病,氣機不宣,則大便益不通耳。遂用蘇梗、杏仁、陳皮、桔梗、蔞皮、薤白、淡豉、蔥葉治之。服二劑,畏寒已屏,咳逆亦疏,惟大解五日未行。
思丹溪治腸痹之證,每每開提肺氣,使上焦舒暢,則下竅自通泰矣。今照舊章加之兜鈴、紫菀、柏子、麻仁,除去蘇、陳、蔥、豉。令服四煎,得燥屎數枚,肛門痛裂,又加麥冬、歸、地、生黑芝麻,服下始獲痊愈。
白話文:
血虧液燥加感燥氣
雲岫錢某的妹妹,體質一向清瘦,先天血氣不足,經常排便困難,津液也長期不足。最近她出現畏寒咳嗽、胸悶的症狀,脈象左邊略微澀,右邊則弦緊,這屬於陽明經氣原本就乾燥,再加上外感燥熱之氣,肺經受病,氣機不通暢,所以排便更加困難。於是醫生用蘇梗、杏仁、陳皮、桔梗、蔞皮、薤白、淡豉、蔥葉等藥物治療。服用了兩劑藥後,畏寒症狀消失,咳嗽也減輕,但排便五天仍未通暢。
醫生想起丹溪先生治療腸痹的經驗,經常會使用一些可以提振肺氣的藥物,使上焦氣機舒暢,這樣下焦自然就能通暢。於是醫生沿用舊方,加入兜鈴、紫菀、柏子、麻仁,並去除蘇梗、陳皮、蔥葉、淡豉。患者服用了四劑藥後,排出了幾顆乾硬的糞便,肛門也出現疼痛和裂傷,於是醫生又加了麥冬、當歸、生地、黑芝麻等藥物,服下後才痊癒。
程曦曰:鞠通論燥氣,有勝復之分。今觀書中之論治,更有表裡之別焉。如秋分至立冬之候,有頭痛惡寒作咳者,是燥氣在表之證也,法當宣散其肺。有大便秘結而艱難者,是燥氣在裡之證也,法當滋潤腸胃,其能識勝復,別表裡者,則治燥之法,無餘蘊矣。
白話文:
程曦說道:鞠通論述燥氣,有勝復之分。如今我觀察書中論述的治療方法,更發現燥氣有表裡之別。
例如秋分到立冬期間,有些人會出現頭痛、惡寒、咳嗽等症狀,這就是燥氣在表面的表現,應該用宣散肺氣的方法治療。還有些人會有大便乾結、排便困難的症狀,這就是燥氣在裏面的表現,應該用滋潤腸胃的方法治療。
能夠識別燥氣的勝復和表裡,就能夠精準地治療燥氣,沒有遺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