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2)

1. 瘴瘧

瘴瘧之證,嶺南地方為多也。乃因天氣炎熱,山氣濕蒸,多有嵐瘴之毒,人感之者,即時昏悶,一身沉重,或寒甚熱微,或寒微熱甚,亦有迭日間日而作者,亦有狂言妄語者,亦有口喑不言者。揆其諸證,初起之時,邪必鬱於氣分,甚則血瘀於心,涎聚於脾。先宜宣竅導痰法,探吐其痰,然後辨其輕重表裡為要。

其輕者在表,宜用芳香化濁法加草果、檳榔;其重者在裡,宜用和解兼攻法為治。

白話文:

瘴疟这种病症,在岭南地区较为常见。这是因为气候炎热,山区湿气蒸腾,常有山岚瘴气之毒,人们一旦感受此毒,会立即感到昏沉、全身沉重,或者表现为寒重热轻,或是寒轻热重。有的间隔一日或数日发作一次,有的会出现说胡话、行为失常的情况,也有的会喉咙阻塞无法言语。分析这些症状,刚开始时,病邪往往郁结在气的层面,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血瘀滞,脾中积聚痰涎。初期应该采用开窍导痰的方法,通过催吐来清除痰涎,随后根据病情的轻重及表里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最为关键。

病情较轻且停留于体表的,适宜使用芳香化湿浊的治疗方法,并加入草果和檳榔这两味药材;对于病情较重且深入体内的,应当采取和解与攻下的综合疗法来治疗。

2. 癉瘧

帝曰:癉瘧何如?岐伯曰:癉瘧者,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厥逆上衝,中氣實而不外泄,因有所用力,腠理開,風寒舍於皮膚之內,分肉之間而發。發則陽氣盛,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。其氣不及於陰,故但熱而不寒,氣內藏於心,而外舍於分肉之間,令人消爍肌肉,故命曰癉瘧。帝曰:善。

《金匱》云:師曰: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,則熱而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癉瘧。若但熱不寒者,邪氣內藏於心,外舍分肉之間,令人消爍肌肉。

豐按:《素問》謂肺素有熱;又謂氣內藏於心。《金匱》亦謂邪氣內藏於心而未及肺。合而論之,似異而實同也。蓋肺心皆居膈上,主乎陽位,陽氣盛,故但熱而不惡寒。石頑注《金匱》云:少氣煩冤者,肺主氣,肺受火邪也。手足熱者,陽主四肢,陽盛則四肢熱也。欲嘔者,火邪上衝,胃氣逆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說:癉瘧這種病是怎麼回事呢?岐伯回答:癉瘧這種病症,通常是因為肺部原本就存有熱毒,身體的氣機旺盛,導致氣血逆流向上衝擊。體內的正氣充足而沒有適當地外散,當人進行勞力活動時,肌表的腠理打開,風寒之邪趁機侵入皮膚和肌肉之間,隨後發作。發病時,體內的陽氣過盛,如果陽氣持續亢盛而不衰退,就會引發疾病。這種情況下,病邪並未影響到陰分,因此只表現出熱象而沒有寒冷的症狀。病氣在內影響心臟,在外則停留於肌肉之間,造成人體消耗減弱肌肉,所以這種病被稱為癉瘧。黃帝表示贊同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:老師說,當陰氣孤立無援,而陽氣單獨運行時,就會出現發熱、氣短、煩躁不安的症狀,手腳發熱且想嘔吐,這稱為癉瘧。如果只有熱而沒有寒的症狀,那是因為邪氣潛藏在心臟內部,外部則停留於肌肉之間,進而消耗肌肉。

豐氏註解如下:《素問》中提到肺部原本有熱,同時也說到氣息內藏於心。《金匱要略》同樣認為邪氣藏於心中而未直接影響到肺部。綜合兩者的觀點來看,表面上看似不同,實際上卻是相通的。因為肺和心都位於橫膈膜上方,屬於身體的上部,屬陽的位置,因此當陽氣過盛時,就會呈現出只有熱而不畏寒的特徵。石頑在註解《金匱要略》時指出,氣短且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肺主管全身的氣,而肺受到火邪的影響。手腳發熱,是因為陽氣主要管理四肢,陽氣過旺則四肢會感到熱。想要嘔吐,則是因為火邪上衝,導致胃氣上逆所致。

內藏於心者,陽盛則邪氣內藏,而外舍分肉之間也。消爍肌肉者,火盛則肌肉爍也。治癉瘧惟宜白虎,蓋白虎專於退熱,其分肉四肢,內屬於胃,非切於所舍者乎?又瀉肺火,非救其煩冤者乎?據此而觀,不但病在肺心,亦且兼之胃病。嘉言意用甘寒,亦屬非謬,真所謂智謀之士,所見略同。

竊思陽氣盛則陰益傷,擬用甘寒生津法,庶幾針芥。

白話文:

內心深處藏有的病邪,當陽氣過盛時,就會使邪氣潛藏在體內,並且向外影響到肌肉之間的組織。如果火氣旺盛,就會消耗並損壞肌肉。治療癉疟(一種熱性疾病),最適合使用白虎湯,因為白虎湯專門用於退熱。肌肉和四肢這些外部症狀,其實與胃有內在的聯繫,難道不正是病邪所停留的地方嗎?再者,清泄肺火,不也是緩解那種悶熱不適的症狀嗎?從這點來看,病不僅僅影響到肺和心,同時也牽涉到胃的問題。嘉言主張使用甘寒的藥物,其實並非錯誤,這真是聰明的策略,有智慧的人對此看法往往不謀而合。

我思考之後認為,當陽氣過度旺盛時,陰液就會更加受損,因此打算採用甘寒的藥物來滋生津液,希望這樣的做法能像針尖對麥芒一樣,精準有效。

3. 牝瘧

《金匱》云:瘧多寒者,名曰牝瘧。趙以德不辨魚魯,注為邪在心而為牡。喻嘉言亦為邪伏於心,心為牡臟,即以寒多熱少之瘧,名為牡瘧。二公皆以牝瘧為牡,又皆謂邪藏於心。石頑已正其非,堪為來學之圭臬也。乃曰:若系邪氣內藏於心,則但熱而不寒,是為癉瘧。此則邪氣伏藏於腎,故多寒而少熱,則為牝瘧。

以邪氣伏結,則陽氣不行於外,故作外寒。患斯證者,真陽素虛之體為多,緣當盛夏之時,乘涼飲冷,感受陰寒,或受陰濕,其陽不能制陰邪之勝。故瘧發時,寒盛熱微,慘慼振慄,病以時作,其脈必沉而遲,面色必淡而白。宜以宣陽透伏法治之,因寒者薑、附為君,因濕者蒼、果為主,日久不愈,溫補之法為宜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匮要略》提到:如果疟疾病状中寒颤较多的,称为牝疟。赵以德未能分辨古籍中的误字,将之注释为病邪在于心脏且归类为牡。喻嘉言也认为病邪潜伏在心脏,由于心脏属阳(牡脏),因此将寒多热少的疟疾称为牡疟。两位医家都错误地将牝疟当作牡疟,并且都认为病邪潜藏在心脏。石顽后来纠正了这一错误,他的观点成为了后学者遵循的标准。他指出:若是病邪确实潜藏在心脏,病人应当只发热而不感寒,这会是另一种称为癉疟的病症。而牝疟的情况则是病邪潜藏在肾脏,所以表现为多寒而少热。

当病邪潜伏集结时,体内的阳气无法正常散布到体表,从而出现外表似寒的症状。患有这种病症的人,多半体质上原本就阳气虚弱。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,过度贪凉饮冷或受到湿寒侵袭,使得体内阳气无法克制住阴寒邪气的过盛。因此,在疟疾发作时,寒象明显而发热轻微,病人感到极度寒冷、颤抖,病状随时间周期性发作,脉象通常是沉缓的,面部颜色苍白。治疗上应采用宣通阳气、透达潜伏邪气的方法。对于因寒引起的,可用干姜、附子作为主要药物;因湿引发的,则以苍术、草果为主药。如果病情长时间不愈,应考虑使用温补的治疗方法。

4. 痰瘧

痰瘧者,因夏月多食瓜果油膩,鬱結成痰;或素系痰體,其痰據於太陰脾臟,伏而不發,一旦外感涼風,痰隨風起,變為瘧病矣。初發之時,頭痛而眩,痰氣嘔逆,寒熱交作,脈來弦滑之象。古諺云:無痰不作瘧,豈不然乎?宜以化痰順氣法,加草果、藿香治之。如昏迷卒倒者,宜以宣竅導痰法,加厚朴、草果、蘇合香丸治之。肥盛之人,痰藥更宜多用。

白話文:

痰疟这种病,大多因为在夏天过多食用瓜果及油腻食物,导致湿浊积聚成痰;或者本身体质就容易产生痰湿,这些痰湿积存在脾脏这个太阴经的部位,潜伏着不立即发作。一旦受到外界凉风侵袭,痰湿就会随着风邪而活跃起来,进而转变为疟疾。在病发初期,病人会感到头痛且晕眩,伴随着痰气上涌引发的恶心呕吐,身体交替出现寒冷与发热的症状,脉象则显示出又弦又滑的特点。古人有句话说:“没有痰湿就不会发生疟疾”,这话确实有道理吧?

治疗上,应当采用能够化痰并顺畅气机的方法,并加入草果和藿香这两味药材。如果病人出现昏迷或突然倒地的情况,就需要使用开通窍孔并引导痰湿外出的治疗方法,此时可以再加上厚朴、草果以及苏合香丸来治疗。对于体型肥胖的人,由于他们体内痰湿较重,化痰药物的用量应当更加慷慨。

5. 食瘧

食瘧者,即胃瘧也。因於飲食失節,飢飽不常,穀氣乖亂,營衛失和,一有不謹,則外邪冒之,遂成瘧疾矣。其證寒已復熱,熱已復寒,寒熱交併,噫氣惡食,食則吐逆,胸滿腹脹,脈滑有力,或氣口緊盛者,宜以楂曲平胃法,加藿香、草果治之。如脈遲滯,必兼寒也,可加乾薑、白蔻。

如脈緩鈍者,必兼濕也,可加半夏、茯苓。食瘧之證,兼寒兼濕為多,法當分治。

或問曰:介賓之書,謂瘧疾之作,無非外邪為之本,豈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瘧者耶?據此而論,痰食是為兼證,今先生專列痰瘧、食瘧之門何也?豐曰:素來痰體,加感涼風而致瘧者,以痰為本,故曰痰瘧。飲食停積,加受外邪而致瘧者,以食為本,故曰食瘧。如前所論暑、風、寒、濕、溫、瘴、癉、牝等瘧,倘有頭眩嘔逆脈滑者,是痰為兼證也;噫氣惡食脈緊者,是食為兼證也,遂不能以痰瘧、食瘧名之。本證兼證,詎可以不辨哉!

白話文:

患有食瘧的人,其實就是胃瘧。這是因為飲食不節制,飢飽不定,導致穀氣紊亂,營衛失調,一旦稍有不慎,外邪就會趁虛而入,於是就形成了瘧疾。它的症狀是寒熱交替,有時寒,有時熱,寒熱交併,還會伴隨打嗝、厭食、食後嘔吐、胸悶腹脹,脈象滑而有力,或氣口緊閉。這種情況應該用山楂、麥芽來平胃,並加入藿香、草果治療。如果脈象遲滯,必定是寒邪兼雜,可以加入乾薑、白蔻。

如果脈象緩慢無力,必定是濕邪兼雜,可以加入半夏、茯苓。食瘧的症狀,大多數兼有寒邪和濕邪,因此需要分別治療。

有人問:醫書上說,瘧疾的發作,都是因為外邪入侵,怎麼會有因為飲食或痰濕而導致瘧疾的呢?根據這個說法,痰食應該是兼證,為什麼先生要特別列出痰瘧和食瘧呢?

我說:本來就有痰體的人,因為受到涼風的侵襲而患上瘧疾,以痰為本,所以稱為痰瘧。飲食積滯,受到外邪的侵襲而患上瘧疾,以食為本,所以稱為食瘧。就像之前提到的暑、風、寒、濕、溫、瘴、癉、牝等各種瘧疾,如果患者出現頭暈嘔吐、脈象滑利,這就是痰濕為兼證;如果患者出現打嗝、厭食、脈象緊促,這就是飲食積滯為兼證,因此不能稱為痰瘧或食瘧。本證和兼證,怎麼可以不加區分呢!

6. 疫瘧

疫瘧之為病,因天時寒熱不正,邪氣乘虛而襲膜原,欲出表而不能透達,欲陷里而未得空隙,故作寒熱往來,或一日二、三次,或一次而無定期也。寒輕熱重,口渴有汗,右脈多勝於左,是為疫瘧也。蓋疫者役也,若役使然,大概沿門合境,長幼之瘧相似者,皆可以疫名之。竟不必拘於一定之見證,當隨時令而治,此司天運氣之所宜考也,擬以宣透膜原法為主。

白話文:

疫瘧這病症,是因天時寒熱失常,邪氣趁機入侵體表,想要發散卻無法透出,想要深入內部又找不到空隙,所以就造成反覆寒熱交替,有時一天發作兩三次,有時一次發作卻沒有固定時間。寒症輕微而熱症明顯,患者口渴、出汗,右脈比左脈有力,這就是疫瘧。

因為疫字有役使之意,如同被役使一般,通常會在同一個地方連續發生,大人小孩的瘧疾症狀相似,都可以稱為疫瘧。不必拘泥於固定的證據,應該根據季節變化來治療,這是考量天地運行的必要之處。治療策略應以宣透體表為主。

7. 鬼瘧

鬼瘧者,因卒感屍疰客忤,寒熱日作,惡夢多端,時生恐怖,言動異常,脈來乍大乍小者是。俗云夜發為鬼瘧者非。獨有通一子謂無鬼瘧,不啻阮瞻一流人也。豐歷見之,患是證者,都系體弱屬陰之人,而強壯屬陽之體,無一患者。古云:壯士不病瘧,殆指鬼瘧而言。擬用驅邪辟祟法治之……。

程曦曰:(佚)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描述了一種病症,古人認為是受到鬼魂或邪氣的影響導致的。這種病症會造成寒熱交替、惡夢、恐懼、行為異常等症狀。作者認為,這種病症其實是體弱陰虛的人更容易患病,強壯陽盛的人是不會患病的。他建議用驅邪辟祟的方法治療。

需要注意的是,這段文字是古代醫學觀點,現代醫學已經有更科學的解釋和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