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4)
卷之一 (4)
1. 備用成方
黃耆五物湯,:治風痱身無痛,半身不遂,手足無力,不能動履者。久久服之,自見其功。
炙黃耆,炒白芍,嫩桂枝
加薑、棗,煎服。
防風黃耆湯,:治中風不能言,脈遲而弱者。
防風,黃耆
水煎,溫服。
豐按:此二方,皆用黃耆,是治氣虛之體,患中風之病也,非腎虛不涵肝木,木動生風,而發眩僕之虛風可比,務宜分別而治,庶不齟齬。
防風通聖散,:治一切風寒暑濕,飢飽勞役,內外諸邪所傷,及丹、斑、癮疹等證。
防風,荊芥,麻黃,桔梗,連翹,梔炭,黃芩,薄荷,大黃,芒硝,石膏,滑石,白朮,甘草,當歸,白芍,川芎
加生薑、蔥白煎。
豐按:此方是河間所制,主治甚多,不能盡述,其藥味表裡氣血皆備,醫者不能拘守成方,務宜臨時權變。本方除大黃、芒硝名雙解散。汪訒庵曰:麻、防、荊、薄、川芎以解表,芩、梔、膏、滑、連翹以解里,復有歸、芍以和血,甘、桔、白朮以調氣,故曰雙解。
柴葛解肌湯,:治太陽陽明少陽合病,頭目眼眶痛,鼻乾不得眠,寒熱無汗,脈象微洪,或兼弦。
柴胡,葛根,羌活,白芷,黃芩,赤芍,桔梗,甘草,石膏
加薑、棗,煎服。
《金鑑》云:此方陶華所制,以代葛根湯。凡四時太陽陽明少陽合病之輕證,均宜此湯加減治之,如無太陽證者,減羌活:無少陽證者,減柴胡;下利減石膏,以避裡虛;嘔逆加半夏,以降里逆。
蘇羌飲,:治寒疫有效,並治傷風傷寒,可代麻、桂、十神之用。
紫蘇,羌活,防風,陳皮,淡豉,生薑,蔥白
豐按:是方乃劉松峰所制,治寒疫之功頗捷,倘豐之辛溫解表法,未獲效者,可繼此方,堪為接應之兵也,慎毋忽諸。
白話文:
備用成方
黃耆五物湯:治療風痱(一種皮膚病,身體無痛感),半身不遂,手腳無力,無法行動的人。長期服用,就能看到療效。 藥物組成:炙黃耆、炒白芍、嫩桂枝,加生薑、大棗,煎煮服用。
防風黃耆湯:治療中風導致不能說話,脈搏遲緩而微弱的人。藥物組成:防風、黃耆,水煎服,溫服。 豐氏按語:這兩個方劑都使用黃耆,是治療氣虛體質,患有中風疾病的方劑,與腎虛不能滋養肝木,肝木活動產生風邪而導致眩暈跌倒的虛風不同,必須區別治療,才不會造成錯誤。
防風通聖散:治療各種風寒暑濕、飢飽勞累、內外邪氣侵襲所造成的疾病,以及丹毒、斑疹、癮疹等症狀。藥物組成:防風、荊芥、麻黃、桔梗、連翹、梔子炭、黃芩、薄荷、大黃、芒硝、石膏、滑石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,加生薑、蔥白煎煮服用。 豐氏按語:這個方劑是河間先生所創制,主治病症很多,無法一一列舉,其藥物組成兼顧表裡、氣血,醫生不能拘泥於成方,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本方中大黃、芒硝稱為雙解散。汪訒庵說:麻黃、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川芎用於解表,黃芩、梔子、石膏、滑石、連翹用於解裡,還有當歸、白芍用於和血,甘草、桔梗、白朮用於調氣,所以稱為雙解。
柴葛解肌湯:治療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三經合病,症狀包括頭目眼眶疼痛、鼻乾不能睡眠、寒熱無汗、脈象微洪,或兼見弦脈。藥物組成:柴胡、葛根、羌活、白芷、黃芩、赤芍、桔梗、甘草、石膏,加生薑、大棗,煎煮服用。《金鑑》記載:此方是陶華所創制,用來代替葛根湯。凡是四季中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三經合病的輕症,都可用這個方劑加減治療。如果沒有太陽經證狀,就減少羌活;沒有少陽經證狀,就減少柴胡;如果腹瀉,就減少石膏,避免損傷脾胃;如果嘔逆,就加入半夏,以緩解胃逆。
蘇羌飲:治療寒疫有效,也治療傷風傷寒,可以代替麻黃、桂枝、十神湯使用。藥物組成:紫蘇、羌活、防風、陳皮、淡豆豉、生薑、蔥白。 豐氏按語:這個方劑是劉松峰所創制,治療寒疫的效果很快。如果使用辛溫解表的方法沒有效果,就可以用這個方劑,可以作為輔助療法,不要忽視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