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四 (4)
卷之四 (4)
1. 備用成方
藿香正氣散,:治外感風寒,內傷飲食,及傷冷、傷濕,瘧疾、中暑,霍亂、吐瀉,凡感嵐障不正之氣,並宜增減用之。
藿香,紫蘇,白芷,桔梗,大腹皮,厚朴,陳皮,半夏曲,白朮,茯苓,甘草
加薑、棗,煎服。
白話文:
藿香正氣散,此方用於治療外感風寒以及內在飲食所引起的不適,還有受涼、受濕,瘧疾、中暑的情況,以及霍亂導致的嘔吐和腹瀉。無論是遭受山岚瘴气等不正之氣所影響的疾病,都可根據具體病情適當地增加或減少藥物使用。
藥方組成為:藿香、紫苏、白芷、桔梗、大腹皮、厚朴、陈皮、半夏曲、白术、茯苓,以及甘草。服用時需加入生薑和大棗,一同煎煮後飲用。
六和湯,:治夏月飲食不調,內傷生冷,外傷暑氣,寒熱交作,霍亂吐瀉,及伏暑煩悶等證。
藿香,砂仁,杏仁,厚朴,扁豆,木瓜,人參,白朮,茯苓,半夏,甘草
加薑、棗,煎服。
縮脾飲,:清暑氣,除煩渴,止吐瀉霍亂,及暑月酒食所傷
扁豆,葛根,烏梅,草果,砂仁,粉甘草
白話文:
六和湯,功效為治療夏季因飲食不協調,內部受生冷食物影響,外部受暑熱侵襲,導致寒熱交替發作,以及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,還有潛伏性暑期的煩躁不安等症狀。
藥方組成為:藿香、砂仁、杏仁、厚朴、扁豆、木瓜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半夏及甘草。服用時可加入生薑和大棗,用水煎煮後飲用。
縮脾飲,主要作用是清除暑熱之氣,消除煩躁口渴,停止嘔吐、腹瀉及霍亂的症狀,特別適用於暑期因飲酒或過食所引起的不適。
該方包含扁豆、葛根、烏梅、草果、砂仁及粉末狀的甘草。
豐按:正氣散之白朮,六和湯之人參,縮脾飲之烏梅,凡病初起者,如參、術之滯,烏梅之收,不克遽用,務宜臨證時增減可也。
香薷飲,:治感冒暑氣,皮膚蒸熱,頭痛肢倦,或煩渴,或吐瀉。
香薷,製厚朴,扁豆
本方加黃連名四味香薷飲,治同。
杏仁,:治暑溫汗不出者。
香薷,厚朴,鮮扁豆花,銀花,連翹
白話文:
豐氏注釋道:在使用【正氣散】中的白朮、【六和湯】裡的人參,以及【縮脾飲】中的烏梅時,如果疾病剛開始,由於人參和白朮可能導致氣機壅滯,烏梅則有收斂作用,這些藥物不應立即使用。治療時必須根據實際病情靈活加減,以適應患者當下的需要。
至于【香薷飲】,其功效為治療遭受感冒及暑熱之氣所困,症狀包括皮膚發熱、頭痛、四肢疲倦,或是感到煩躁口渴,乃至於嘔吐腹瀉。
【香薷飲】的組成為香薷、製厚朴和扁豆。若在此方基礎上加入黃連,則成為【四味香薷飲】,其治療用途與原方相同。
至於【杏仁】,適用於治療暑熱病邪導致出汗困難的情況。
另外一則配方組合為:香薷、厚朴、新鮮扁豆花、銀花以及連翘,這用於治療特定的暑熱病症。
水煎,稍涼服。
豐按:香薷辛溫香散,宜於陰暑而不宜於陽暑也。蓋陰暑無汗,用香薷以發之;陽暑多汗,用之能無害乎?李時珍曰: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,猶冬月之用麻黃。由是論之,其發表之功可見矣。今人不別陰陽,一概用之則誤甚。
桂苓甘露飲,:治中暑受濕,引飲過多,頭痛煩渴,濕熱便秘。
石膏,寒水石,滑石,甘草,白朮,茯苓,豬苓,澤瀉,肉桂
白話文:
用水煎煮後,待藥液稍微冷卻後服用。
豐氏註解:香薷具有辛溫芳香且能發散的特性,適合用於治療陰暑而不適用於陽暑。因為陰暑症狀通常無汗,使用香薷可以幫助發汗;但陽暑時病人多汗,這時使用香薷可能會有不良影響。李時珍說:香薷是夏天用來解表的良藥,就如同冬天使用麻黃一樣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其發散表邪的功效可見一斑。然而現在的人不區分陰陽暑熱,一律使用香薷,這樣的做法誤差就非常大了。
【桂苓甘露飲】,此方用於治療中暑並且受到濕氣困擾,因過度飲水,導致頭痛、煩躁口渴,以及濕熱引起的便秘。
處方成分包括:石膏、寒水石、滑石、甘草、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和肉桂。
豐按:河間制是方,以膏、寒、滑、草清其暑熱,佐以五苓利其濕熱。如舌苔白者,或黃澤者,皆可用之;稍乾燥者,是暑熱將化為火,肉桂又當禁用。
竹葉石膏湯,:治傷暑發渴,脈虛。
竹葉,石膏,人參,甘草,麥冬,制夏
加粳米、生薑,水煎,溫服。
人參白虎湯,:治太陽中暍,身熱汗出,惡寒足冷,脈微口渴。
人參,石膏,知母,甘草
加粳米為引。先煮石膏數十沸,再投藥米,米熟湯成,溫服。
白話文:
豐氏注釋道:劉河間創制此方,使用膏潤、寒涼、滑利及草本類藥物以清除暑熱,並且輔以五苓散來利除濕熱。如果病人的舌苔呈現白色,或是雖黃但有光澤,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此方;倘若舌苔略顯乾燥,這意味著暑熱可能轉化為火邪,此時應避免使用肉桂。
【竹葉石膏湯】,功效:治療因暑熱引起的口渴及脈象虛弱。
藥材組成為:竹葉、石膏、人參、甘草、麥冬以及炮製過的半夏。
服用方法:可加入粳米及生薑,用水煎煮後,溫熱服用。
【人參白虎湯】,適用症狀:治療太陽中暑,身體發熱且出汗,伴有畏寒、足部冰冷,脈搏微弱及口渴。
其組成為:人參、石膏、知母以及甘草,
煎煮時,可加入粳米作為引導藥性。首先單獨煎煮石膏數十沸,然後再放入其他藥材與粳米,待米熟成湯後,溫熱飲用。
豐按:斯二方,皆長沙所作,人皆知長沙之書,專治傷寒,誰知其亦治暑乎!故豐嘗謂欲治六氣之時邪,總當先讀傷寒書而後可。
六一散,:治傷寒中暑,表裡俱熱,煩熱口渴,小便不通,瀉痢暑瘧,霍亂吐瀉。
滑石(六兩,水飛),甘草(一兩)
為末,燈心湯調下。
此方是河間所作也,一名天水散。少加辰砂以清心,名益元散;少加薄荷以清肺,名雞蘇散:少加青黛以清肝,名碧玉散。治同。
白話文:
豐註:這兩個方子都是張仲景(長沙)所創製的,人們多熟知張仲景的著作專門治療傷寒,卻不知他同時也治療暑病!因此我常說,想要治療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所引起的時令病邪,總應先閱讀傷寒相關的書籍才能做到。
六一散的用途:治療傷寒過程中兼感暑熱,導致身體內部與表面都呈現熱象,症見煩躁發熱、口渴難耐、小便不暢,以及因為暑熱引發的腹瀉、疟疾,或是霍亂導致的嘔吐腹瀉。
組成為:滑石(六兩,需經過水飛處理以去除雜質),甘草(一兩)。
用法是將這兩味藥研磨成細末,用燈芯草煎成的湯來調和服下。
此方出自劉完素(河間)之手,又稱為天水散。若在方中稍加朱砂以清心火,則稱為益元散;若加入少量薄荷以清肺熱,則稱為雞蘇散;若再添加一些青黛以清肝熱,則稱為碧玉散。這些變方的治療範圍大致相同。
三石湯,:治暑溫蔓延三焦,舌滑微黃,邪在氣分者。
生石膏,寒水石,飛滑石,通草,杏仁,竹茹,銀花,金汁
水煎,溫服。
解表,:治暑溫逼近心包,舌赤煩渴,不寐譫語。舌苔白滑,不可與也。
元參,丹參,生地,麥冬,黃連,竹葉,連翹,銀花,犀角
水煎,溫服。
豐按,鞠通先生云:溫者熱之漸,熱者溫之極也,暑溫較暑熱為輕者,不述可知。此二方乃大寒之劑,治暑溫似乎過峻,試問治暑熱之病,將何寒藥所用耶?竊謂治暑熱,二方最可,治暑溫,不若豐之清涼滌暑法為穩。
白話文:
【三石湯】適用於治療夏季熱病擴散至全身(三焦)的情況,症狀表現為舌面光滑偏黃,病邪處於氣的層面。
成分包括:生石膏、寒水石、飛滑石、通草、杏仁、竹茹、銀花以及金汁。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後,溫熱服用。
【解表方】適用於治療夏季熱病接近心包,症狀有舌頭赤紅、煩躁口渴、失眠及說胡話。但若舌苔呈現白色且滑膩,則不應使用此方。
其組成為:玄參、丹參、生地、麦冬、黄连、竹叶、連翹、银花以及犀角。同样,煎水後溫熱服用。
豐氏按語提到,鞠通先生曾說:溫熱是熱病的初期階段,而熱則是溫病的嚴重狀態。相比暑熱,暑溫算是較輕的病情,這點不言自明。上述兩帖藥方屬於大寒性質,用來治療暑溫可能過於猛烈。不禁要問,若是治療暑熱的病症,該使用哪些更為寒凉的藥物呢?我个人认为,對於暑熱的治療,這兩個方子非常合適;但針對暑溫,不如我提出的清涼袪暑方法來得稳妥。
來復丹,:治上盛下虛,裡寒外熱,及伏暑泄瀉,中暍冒暑。
玄精石,硝石,硫黃,五靈脂,青皮,陳皮
米飲糊丸如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開水送下。
豐按:此丹可備中暑之急。
介賓玉女煎,:治水虧火盛,六脈浮洪滑大,煩熱乾渴,失血等證。
生石膏,知母,麥冬,熟地,牛膝
水煎服。如火盛極者,加梔子、地骨皮之屬。
白話文:
【來復丹】的配方為:用以治療上半身旺盛而下半身虛弱、內寒外熱的症狀,以及潛伏的暑期腹瀉和中暑昏厥。
所需材料包括:玄精石、硝石、硫磺、五靈脂、青皮和陳皮。
將這些藥材混合後,用米湯調和成丸狀,大小如同梧桐子,每次服用三十粒,並以開水送服。
豐註:此丹藥可用於應對中暑的緊急情況。
另外,【介賓玉女煎】的處方適用於治療水份不足而火氣旺盛的情況,症狀表現為六脈浮動洪大且滑,伴有煩躁、高熱、口渴及出血等症狀。
其組成為:生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熟地和牛膝。
將上述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若火氣過旺,可酌量加入梔子和地骨皮等藥物增效。
豐按:此方,以生地易熟地最妥。
生脈散,:治熱傷元氣,氣短倦怠,口渴多汗,肺虛而咳。
人參,麥冬,五味子
水煎服。
清暑益氣湯,:治長夏濕熱炎蒸,四肢困倦,精神減少,胸滿氣促,身熱心煩,口渴惡食,自汗身重,肢體疼痛,小便赤澀,大便溏黃,而脈虛者。
人參,黃耆,白朮,炙草,麥冬,五味子,蒼朮,神麯,青皮,陳皮,黃柏,澤瀉,升麻,葛根,當歸
白話文:
豐註:這個方子裡,以生地黃代替熟地黃是最為恰當的選擇。
【生脈散】,功效:治療因熱而損傷元氣,症見氣短、疲倦乏力、口渴多汗,以及肺部虛弱引致的咳嗽。 藥物組成為: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。 用法: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【清暑益氣湯】,適用於治療長夏時節濕熱熾盛,導致四肢沉重疲憊、精神不振、胸悶氣短、心情煩躁、口乾舌燥、食欲不振、自發性出汗、身體沉重、四肢疼痛、小便色赤而少、大便稀薄且色黃,且脈象虛弱的情況。 其藥方組成為:人參、黃芪、白术、炙甘草、麥冬、五味子、蒼術、神曲、青皮、陳皮、黃柏、澤瀉、升麻、葛根、當歸。 使用方法同样是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後飲用。
加薑、棗,煎服。
豐按:千金生脈散,治熱傷元氣,熱中無濕,所以用麥冬以清熱,人參以補氣,五味以斂氣,無濕之證,故用甘涼滋臟無害也。東垣清暑益氣湯,治暑傷元氣,暑中有濕,所以用柏、蒼、陳、澤等藥於益氣之中,有濕之證,故佐苦燥通利無害也。古人用藥,少而不漏,多而不亂,學者當細玩之。
漿水散,:治中暑泄瀉,多汗脈弱。
炮姜,附子,炙甘草,肉桂,高良薑,醋炒半夏
漿水煎,去滓冷服。
白話文:
加入生姜和红枣,煎煮后服用。
豐按:在「千金生脈散」的方劑中,治療因熱而損傷元氣的情況,特別是當中無濕邪困擾時,會使用麥冬來清熱,人參來補充氣力,五味子則用以固攝氣息。因為沒有濕邪的表現,所以採用甘涼的藥物滋養臟腑是無害的。而「東垣清暑益氣湯」則是針對暑熱損及元氣且伴有濕邪的情況,於是在益氣的藥物基礎上,加入了柏子仁、蒼朮、陳皮、澤瀉等藥物,由於存在濕邪的證狀,因此輔以苦味燥濕及通利的藥物也不會造成不良影響。古人用藥,講求精簡不遺漏,即使藥物種類多也不混亂,學習者應當仔細體會並研究這種用药原則。
至於「漿水散」這個方劑,用來治療中暑引起的腹瀉和多汗,且脈象虛弱的情況。
方中包含炮製過的乾姜、附子、炙甘草、肉桂、高良姜以及用醋炒過的半夏。
將這些藥物用漿水煎煮,去掉藥渣後冷卻再飲用。
《醫通》曰:漿水者,乃秫米和曲釀成,如醋而淡。《集解》曰:泄利漿水,澄澈清冷。觀此二說,全不相合,豐每用是方,以土漿煎藥,無不取效,似不必辨其孰是。考土漿之功能、主治瀉痢,入此方中,最合拍耳。
冷香飲子,:治中暑,內夾生冷飲食,腹痛瀉痢。
附子,草果,橘紅,炙草
加生薑,水煎,冷服。
大順散,:治冒暑伏熱,引飲過多,脾胃受濕,霍亂吐瀉。
乾薑,肉桂,杏仁,甘草
白話文:
《醫通》中說:所謂的漿水,是用秫米(高粱米)配合酒曲發酵而成,味道像醋但比較淡。而《集解》中則提到:用於治療腹瀉的漿水應該清澈而冷涼。觀察這兩種說法,似乎有些不一致。然而,我每次使用這個方劑時,都是用土壤浸出的水來煎煮藥物,無不見效,因此看起來不必太過追究哪種說法正確。考察土壤浸出水的功效,它主要用於治療腹瀉痢疾,加入此方之中,實在是最為適宜的。
冷香飲子:適用於治療中暑,尤其是在中暑同時又誤食了生冷食物,導致腹痛和腹瀉的情況。
藥方組成包括:附子、草果、橘紅(陳皮)、炙草。
煎煮時可加入生薑,用清水煎煮後,待冷卻後服用。
大順散:適用於因暴露在暑熱中並過度飲用冷水,導致脾胃受濕而引起的霍亂性嘔吐和腹瀉。
藥方組成為:乾薑、肉桂、杏仁、甘草。
共為末,每服二錢,沸湯調服。
豐按:漿水散,冷香飲子,皆治中暑之泄瀉,而用薑、附之熱劑,其實治暑月之陰寒,非治陽暑之證,可想而知矣。大順散,亦然也。所以治暑宜分陰陽,弗執暑為陽邪之說耳。
痧疫回春丹,:治一切痧疫神效。
蒼朮(二兩),雄黃(七錢,飛淨),沉香(六錢),丁香(一兩),木香(一兩),鬱金(一兩),蟾酥(四錢),麝香(一錢)
白話文:
共同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六克,用滾燙的熱水調和服下。
豐氏註解:漿水散和冷香飲子這兩種方劑,雖都用於治療中暑所導致的腹瀉,但卻包含了生薑、附子等性質溫熱的藥物,實際上是用來治療暑月裡因寒氣過盛所引起的病狀,並非針對陽熱型的中暑症狀。大順散也是同樣的道理。因此,在治療中暑時應當區分陰暑和陽暑,不能一概認為暑為純陽之邪所致。
痧疫回春丹,功效卓越,能治療各種痧疫。
藥方組成如下:
- 蒼朮(六錢)
- 雄黃(二錢半,需精煉提純)
- 沉香(三錢六分)
- 丁香(三錢)
- 木香(三錢)
- 鬱金(三錢)
- 蟾酥(一錢二分)
- 麝香(四分之一錢)
以上藥材共研為末,用於治療各種痧疫,效果顯著。
共研細末,水泛為丸,加飛淨硃砂為衣,每服五釐,開水吞服,亦可研末吹鼻。
豐按:此丹治痧極妥,無論風、暑、陰、陽、紅、烏、悶、絞等痧,皆可治之。倘能辨者,於藥引中變動可也。
行軍散,:治霍亂痧疫,去一切穢惡。
西牛黃(一錢),當門子(一錢),雄黃(八錢,飛淨),火硝(三分),蓬砂(一錢),梅冰(一錢),飛金(二十頁),真珠(一錢)
八味各研極細,再合擂勻,每二、三分冷開水下。
絳雪(一名紅靈丹):治霍亂吐瀉,痧脹時疫等證。
白話文:
共同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然後用水調和成丸狀,外層添加已經過淨化的硃砂作為包衣,每次服用五釐(約等于0.5克),用開水送服,或者也可以將粉末直接吹入鼻中使用。
豐注:此丹對於治療痧症非常合適,不論是風痧、暑痧、陰痧、陽痧、紅痧、烏痧、悶痧或是絞痧等各種類型,都能有效治療。如果能夠精確辨識病情,可在藥引部分適當調整。
行軍散:用於治療霍亂、痧疫,能清除一切穢惡之氣。
成分包括:西牛黃(一錢,約3.75克)、當門子(一錢,約3.75克)、雄黃(八錢,飛淨后約27克)、火硝(三分,約1.125克)、蓬砂(一錢,約3.75克)、梅冰(一錢,約3.75克)、飛金(二十頁,此處可能指金箔量,具體重量需根據實際規定)、真珠(一錢,約3.75克)。
將上述八種材料各自研磨至極細,再充分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二分至三分(約1.5至2.25克)量,用冷開水送服。
絳雪(又名紅靈丹):適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、腹瀉,以及痧脹、時疫等症狀。
硃砂(一兩),雄黃(六錢,飛),飛金(五十頁),礞石(四錢,煅),牙硝(一兩),蓬砂(六錢),當門子(三錢),梅片(三錢)
共研極細末,每一分開水送下。
豐按:此二方,皆可援一時之急,凡有求名遠處者,覓利他方者,皆可預藏於篋,以備自用,或可濟人。
紫雪,:治內外煩熱,一切火證。
寒水石,石膏,滑石,磁石,硝石,朴硝,辰砂,沉香,木香,丁香,麝香,升麻,元參,羚羊角,犀角,甘草,黃金
合成退火氣,冷開水調服每一、二錢。
白話文:
朱砂(一兩),雄黃(六錢,經過飛煉處理),飛金(五十張),礞石(四錢,經過煅燒),牙硝(一兩),蓬砂(六錢),當門子(三錢),梅片(三錢)。
將上述材料全部細緻地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分量,用開水送服。
豐註:這兩個藥方都能在緊急時刻發揮作用,對於那些遠行求名、他鄉謀利的人,最好隨身攜帶在箱囊之中,既可自我使用,也能救助他人。
【紫雪】:用於治療內外感到的煩躁熱症,以及各種火毒病症。
由寒水石、石膏、滑石、磁石、硝石、朴硝、辰砂、沉香、木香、丁香、麝香、升麻、玄參、羚羊角、犀角、甘草以及黃金,
混合製成,能夠消退體內火氣。服用時,用冷水調和,每次一至二錢。
豐按:是方藥力峻猛,體非強壯,證非實火,不宜浪用。嘗見今之醫者,一遇神昏譫語,不分虛實,遂謂邪入心包,隨手用之,毫無忌憚。倘鄭聲喃喃,由心神不足而致者,一妄用之,禍必旋踵。臨證之際,當分虛實而施,庶無差誤。
黃龍湯,:治失下循衣撮空,體虛熱盛,不下必死。
大黃,厚朴,枳實,芒硝,熟地,當歸,人參
照常煎服。
豐按:此方治熱病已成可下之證。醫者因其體虛,當下失下,而成撮空理線,循衣摸床等證,所以用攻補兼施之方,蕩其邪而不傷正,補其正而不礙邪,誠穩妥之良方,今醫畏用何哉?
白話文:
豐註:此處所論之方藥效強烈,若體質非強健者,或病情非属实火型,切勿輕易濫用。我曾見今日有些醫師,但凡遇到病人意識模糊、胡言亂語之症狀,不加區分虛實,便斷定為邪氣侵心包,隨即便投以此方,毫無顧忌。假使病人囈語連連,實際上是由於心神虧虛所致,一旦錯誤使用此方,後果將立即降臨,禍害難免。因此,在診療過程中,必須辨明虛實後再施治,方可避免誤差。
【黃龍湯】,功效:適用於已經無法自行排便,且呈現身體虛弱而熱象旺盛的病症,若不使用瀉下治療,則可能危及生命。
組成為: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、熟地、當歸、人參。
煎煮服用方法遵循常規。
豐註:此方針對的是熱病已經發展到需要使用瀉下方能治療的情況。醫生因為考慮到病人體質虛弱,應該瀉下卻未及時處理,導致出現手抓空氣、撫摸衣服與床沿等症狀,因此採用既可攻邪又可補正的方劑,既能清除邪氣又不損傷正氣,同時補益正氣也不會助長邪勢,實在是一個既稳妥又優良的方劑。然而,現在的醫師為何卻畏懼使用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