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暑溫

考暑溫之證,較陽暑略為輕可。吳淮陰曰:溫者熱之漸,熱乃溫之極也。其名暑溫,比暑熱為輕者,不待言矣。在醫者務宜留心慎藥,弗使溫盛成熱耳。夫暑溫之初病也,右脈勝於左部,或洪或數,舌苔微白,或黃而潤,身熱有汗,或口渴,或咳嗽,此邪在上焦氣分,當用清涼滌暑法加杏仁、蔞殼治之。

倘汗少而有微寒,或有頭痛者,宜透肌膚之冒,於本法內去扁豆、瓜翠,加藿香、香薷治之。如口不渴者,乃兼濕也,加米仁、半夏治之。如舌苔黃燥,渴欲喜飲,宜清胃家之熱,用涼解裡熱法治之。如舌苔光絳,傷於陰也,宜用清熱保津法加西洋參、北沙參、元參治之。總當細究其因,或夾冒,或夾濕,或胃熱,或陰傷,按證而分治之,未有不向愈者。

白話文:

考察暑温的症状,相较于阳暑来说较为轻微。吴淮阴曾说:温是热的逐渐发展,而热则是温的极致状态。称为暑温,相比暑热来说轻一些,这是不言而喻的。对于医者而言,务必细心谨慎用药,避免温邪发展成为热邪。

暑温在初发阶段,右侧脉象通常比左侧更显强劲,可能呈现洪大或快速的脉象,舌苔微微泛白,或者黄而湿润,身体发热并伴有出汗,或者感到口渴,或有咳嗽现象,这表明邪气停留在上焦的气分,应当采用清凉祛暑的方法,并加入杏仁、桔梗进行治疗。

如果出汗较少且伴有轻微寒战,或是有头痛症状,适宜通过药物促进肌肤排汗,于基础方中去掉扁豆、瓜翠,增添藿香、香薷进行治疗。如果患者口不渴,这可能是兼有湿邪,应增加薏苡仁、半夏进行调理。若舌苔呈现黄色且干燥,口渴想大量饮水,应该清除胃中的热邪,采用凉解里热的方法处理。若舌苔光红,这是损伤了体内阴液的表现,宜采用清热并保护体内津液的疗法,并加入西洋参、北沙参、玄参进行治疗。总的来说,应当仔细探究病因,无论是夹杂着外感、湿邪,还是胃热,或是阴液损伤,都应根据具体症状分别施治,这样就没有不能好转的情况了。

2. 暑咳

暑咳之為病,獨在暑月也。良由暑熱下逼,先傷乎上,夫五臟之位,惟肺最高,為諸臟之華蓋,暑熱襲之,肺經先病者,固無論矣。且暑中有火,肺體屬金,火未有不剋金者也。其脈濡滑而數,兩寸有力而強,咳逆乏痰,即有亦少,或身熱口渴,或胸悶脅痛,此皆暑熱入肺之脈證也,宜用清宣金臟法加滑石、甘草治之。如痰多者,不因暑而因濕,不名咳而名嗽,不在肺而在脾,不用清而用溫。

果因痰而致嗽者,宜用加味二陳法治之。倘不細辨,以暑為濕,誤用溫藥,擾動其絡,絡中血沸,而成吐血之疴,然則宜用卻暑調元法去東參、半夏,加杏仁、花粉、旱蓮、生地治之。大概總宜清暑保金,庶不至蔓延虛損耳。

白話文:

暑季時的咳嗽病症,特點是在炎熱的夏季發生。這是因為暑熱從外部迫近,首先影響到身體的上部。在人體五臟的位置中,肺位居最上,如同其他臟器的保護傘,因此當暑熱來襲時,肺經往往是最早受到影響的,這無需贅述。再者,暑熱之中夾帶火氣,而肺在五行中屬於金,根據五行相克原理,火總是會克制金。這種情況下的脈象通常表現為濡滑而速,尤其是在雙寸脈處呈現出有力且強的特徵,病人會有乾咳無痰或痰量極少的症狀,可能還伴有身體發熱、口渴、胸口鬱悶或肋部疼痛,這些都是暑熱侵襲肺部的脈象和症狀表現,適合使用清宣肺金的方法治療,並加入滑石和甘草。

如果痰多的情況出現,那問題的根源可能不在於暑熱而在於濕氣,此時不稱之為咳而應稱為嗽,並且問題的關鍵不在肺而在脾,治療上不應用清熱法而需採用溫煦法。

確實是因為痰多導致的咳嗽,應該使用加味二陳湯來治療。倘若未能仔細辨別病情,誤將暑熱當作濕氣處理,錯誤地使用溫性藥物,這樣可能會擾亂身體的络脉,使得络脉中的血液沸騰,進而引發吐血的病症。這種情況下,就應當使用卻暑調理元氣的方劑,去掉人參和半夏,加入杏仁、天花粉、旱蓮草、生地來治療。總的原則是清暑熱以保護肺金,這樣才能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,導致身體虛弱損耗。

3. 暑瘵

暑瘵者,驟然吐血衄血,頭目不清,煩熱口渴,咳嗽氣喘,脈象浮取則洪,中取則空,沉取復有。此因盛夏之月,相火用事,火爍肺金,復燃陽絡,絡血上溢所致。昧者以為癆瘵,殊不知火載血上,非真陰虧損而為虛癆者比也。當清暑熱以保肺,清絡熱以止血。如初起體實者,宜以清宣金臟法加枯芩、黑梔治之。

體弱者,宜以卻暑調元法去石膏、半夏、粳米,加鮮地、鮮斛、鮮藕節治之。如未止,再加丹皮、旱蓮草可也。雖非癆瘵之病,但失血後有潮熱咳嗽之證,小數之脈,其陰分不虧亦虧,又當以甘鹹養陰法治之,倘蹉跎失治,傷及真陰,遂難療矣。

白話文:

暑瘵這種病症,特徵是突然之間咳血或鼻出血,頭腦感到昏沉不清,身體感到燥熱且口渴,伴隨著咳嗽和氣喘。脈搏跳動時,輕按感覺強烈且洪大,中度按壓則感覺空虛,深按時脈象又重新出現。這是因為在炎熱的夏季,人體中的相火旺盛,影響到肺部(金),就如同火烤金屬般,進而引燃陽絡,使得络脉中的血向上溢出所導致的。有人誤以為這是癆病(肺結核),但實際上,這是火勢帶動血液上行的現象,與真正因陰液虧損而形成的虛弱型癆病不同。

治療上,應該要清除暑熱以保護肺部,並冷靜络脉中的熱以制止出血。如果患者起初體質較壯實,適合使用清宣肺臟的療法,並且加入黃芩和焦山桅子進行治療。對於體質較弱的人,則應採用祛暑調理元氣的方法,去掉石膏、半夏和粳米,改而加入鮮生地、鮮石斛和鮮藕節來治療。如果這樣還不能止血,可以進一步添加牡丹皮和旱蓮草。雖然這不是典型的癆病,但如果在出血之後出現了潮熱和咳嗽的症狀,且脈搏呈現快速跳動的跡象,即使原本陰分不見得不足,也可能因這些症狀而變得虛弱,這時就應使用甘味和鹹味的藥物來滋養陰液。如果治療不及時,傷害到根本的陰液,病情就會變得更難以治愈了。

4. 霍亂

霍亂之證,在夏秋為多,得之於風、寒、暑、熱,飲食生冷之邪,雜糅交病於中,正不能堪,一任邪之揮霍擾亂,故令三焦混淆,清濁相干,亂於腸胃也。其證嘔吐瀉利,腹中大痛,脈多微澀,或沉而伏,或大而虛。其風甚者,則頭痛寒熱。寒甚者,則轉筋厥冷。暑甚者,則大渴引飲。

邪在上焦則吐多,下焦則瀉多,中焦則吐瀉俱甚。總宜治亂保安法加減主之,風甚加蘇葉、橘紅,寒甚加草蔻、木瓜,暑甚加蘆根、竹茹,吐多加黃連、乾薑,瀉多加葛根、荷葉。倘吐瀉不已,損傷中焦之氣,以致陰陽間隔,手足厥冷,脈微欲絕,不多飲水者,無分風、寒、暑、熱,急以挽正回陽法救之。

白話文:

霍亂這種病症,多發生在夏季和秋季,病因多源於風、寒、暑、熱等外邪,以及食用了未經妥善處理的冰冷食物,這些不良因素混雜在一起侵襲人體,致使身體正氣無法承受,讓邪氣得以肆意騷擾干擾,導致三焦機能混亂,使得本應分開的清氣與濁氣相互混雜,進而在腸胃中引起嚴重紊亂。其主要症狀包括嘔吐、腹瀉、腹部劇烈疼痛,脈象通常細弱且不流暢,或是沉伏難尋,又或是雖大卻虛弱無力。若風邪偏重,則會伴隨頭痛和寒熱交替;寒邪偏重,則可能出現肌肉痙攣和四肢冰冷;暑邪過盛,則會感到極度口渴並頻頻想喝水。

當邪氣停留於上焦(胸膈心肺部位),則嘔吐較為嚴重;在下焦(腹部及以下)則腹瀉更甚;若中焦(脾胃區)受影響,則嘔吐和腹瀉都十分猛烈。治療上總的原則是調理混亂,保護人體正氣,並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:風邪偏重可加入蘇葉和橘紅,寒邪偏重可增加草蔻和木瓜,暑邪偏重則使用蘆根和竹茹,嘔吐嚴重時可加黃連和乾薑,腹瀉不止則加入葛根和荷葉。

如果嘔吐和腹瀉持續不止,導致中焦氣機嚴重受損,進而引起陰陽失衡,出現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近乎消失,並且不願多飲水的情況,無論是風、寒、暑、熱哪種外邪所致,都應立即採取挽救正氣、回復陽氣的治療方法進行急救。

若欲吐不吐,欲瀉不瀉,名曰乾霍亂也,又名絞腸痧也,急用古方炒鹽調童便,服之探吐則愈。若舌卷筋縮,卵陰入腹為難治。大率霍亂之脈,洪大而滑者生,微澀漸遲者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想吐卻吐不出來,想拉肚子卻拉不出來,這叫做乾霍亂,也被稱作絞腸痧。要趕快使用古方中的方法:把鹽炒熱後加入童子尿攪拌,服用之後引發嘔吐就能康復。如果舌頭捲起、筋肉收縮,睪丸收回腹部就比較難治療了。大致上來說,霍亂的脈搏強勁且流利的是有救的,微弱且緩慢的就是危險的。

5. 痧氣

南方之人,體氣不實,偶觸糞土沙穢之氣,即腹痛悶亂,名之曰痧,即沙字之訛也。蓋痧在皮膚氣分者,宜刮之,在肌肉血分者,宜刺之,此輕而淺者言也。若深重者脹塞腸胃,壅阻經絡,直犯乎心,斯須莫救,刮刺無功,非藥劑不能救也。須知痧無定脈,凡脈與證不應者,即為痧脈也。

其見證不可不分:如風痧者,頭疼自汗,腹痛肢麻。暑痧者,頭暈汗多,吐瀉腹痛。陰痧者,腹痛肢冷,即涼痧也。陽痧者,腹痛肢暖,即熱痧也。又有膚隱紅點,一如瘄疹,此痧在肌表,為紅痧也。滿身脹痛,且有黑斑,此痧毒在乎臟腑,為烏痧也。欲吐不吐,欲瀉不瀉,心腹大痛,為絞腸痧也。

白話文:

南方地區的人們,體質較虛弱,偶爾接觸到污穢的空氣或環境,如糞土沙塵之類,便會引發腹痛、胸悶混亂的情況,這就稱之為痧,实际上是「沙」字的誤用。一般來說,如果痧出現在皮膚表層及氣分的,適合用刮痧的方式處理;而在肌肉深層及血分的,則宜用針刺治療,這些都是針對病情較輕且表淺的情況而言。但若痧毒深入,導致腸胃脹滿堵塞,經絡不通,甚至直接影響心臟,這種情況下病勢兇猛,刻不容緩,單靠刮痧或針刺往往難以奏效,必須依靠藥物治療才能挽救生命。需要注意的是,痧病並無固定的脈象特徵,凡是脈象與病狀不符合的情況,都可以視為痧病的脈象。

其具體表現形式多樣,需加以區分:例如風痧,特徵是頭痛伴有自發性出汗,腹部疼痛及四肢麻木。暑痧,則表現為頭暈、多汗、嘔吐、腹瀉及腹部疼痛。陰痧,特點是腹部疼痛且四肢發冷,這實際上就是所谓的凉痧。陽痧,則是腹部疼痛但四肢溫暖,這是熱痧的表現。還有的情況下,皮膚表面出現隱約的紅色斑點,形似瘡疹,這是痧毒停留在皮膚表面的狀況,稱為紅痧。若全身感到脹痛,且出現黑色斑點,則表示痧毒已滲入臟腑深處,這被稱為烏痧。至於那些想吐又吐不出,想瀉又瀉不下,伴隨著嚴重的心腹疼痛,這種情形被稱為絞腸痧。

痧之為病,不盡六氣所觸,或因飢飽勞役,或因穢濁所犯,皆可成痧,總宜芳香化濁法治之。法內有半夏、藿香,慎勿信俗醫為痧病中之禁藥也。風痧加荊芥、防風,暑痧加滑石、木瓜,陰痧加豆蔻、砂仁,陽痧加連翹、梔子,紅痧加牛蒡、薄荷,烏痧加檳榔、枳殼,悶痧加細辛、桔梗,絞腸痧加檀香、烏藥,倘其勢急不及進湯藥者,先以痧疫回春丹治之。

白話文:

痧這種病,不僅是由於自然界的六種致病因素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接觸所引起,有時也可能因為飲食過飽或不足、勞累工作,或是接觸到污濁環境而形成,對於這些情況,總的治療原則應該是使用具有芳香特性的藥物來化解污濁。在治療方法中,包含使用半夏和藿香,千萬不要相信流俗醫生宣稱這兩味藥是痧病中的禁忌藥。

針對不同類型的痧,治療上應有所加減:

  • 若是風痧,需加入荊芥和防風;
  • 暑痧則應添加滑石和木瓜;
  • 屬於陰痧的,治療時加上豆蔻和砂仁;
  • 屬陽痧的,則使用連翹和梔子;
  • 紅痧的情況下,加入牛蒡和薄荷;
  • 烏痧則需加入檳榔和枳殼;
  • 當患者感到胸悶不舒時,治療中要加入細辛和桔梗;
  • 若是絞痛難忍的絞腸痧,則需用檀香和烏藥來緩解。

如果病情來勢兇猛,来不及服用煎煮的藥湯,可以先以痧疫回春丹作為急救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