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)

1. 夏傷於暑大意

夏傷於暑者,謂季夏、小暑、大暑之令,傷於暑也。其時天暑地熱,人在其中,感之皆稱暑病。夫暑邪襲人,有傷暑、冒暑、中暑之分,且有暑風、暑溫、暑咳、暑瘵之異。傷暑者,靜而得之為傷陰暑,動而得之為傷陽暑。冒暑者,較傷暑為輕,不過邪冒肌表而已。中暑者,即中暍也,忽然卒倒,如中風狀。

暑風者,須臾昏倒,手足遂抽。暑溫者,較陽暑略為輕可。暑咳者,暑熱襲肺而咳逆。暑瘵者,暑熱劫絡而吐血。又有霍亂之證,因暑氣夾風、寒、濕、食擾亂於中。痧氣之證,因南方體弱,偶犯沙穢之氣。穢濁之證,因暑氣夾穢而襲人,即俗稱為齷齪也。此皆季夏由暑氣所傷之證也。

白話文:

在夏天遭受暑熱所傷的情況下,這是指在季夏、小暑、大暑這些節氣期間,因高溫而出現的受暑狀況。當時天空炎熱,地面高溫,人們處於這樣的環境中,感受到的病狀都稱作暑病。暑熱之邪侵犯人體時,可分為傷暑、冒暑、中暑等不同情況,並且還有可能出現暑風、暑溫、暑咳、暑瘵等各種不同的病症。

所謂傷暑,如果是在靜態下得到的稱為傷陰暑,動態下得到的則稱為傷陽暑。冒暑相比傷暑來說較輕,通常只是暑邪侵及身體表面而已。中暑,也就是中暍,特徵是突然間倒下,類似中風的症狀。

暑風的特點是病人很快昏迷,手腳隨之抽搐。暑溫則比陽暑稍微輕一些。暑咳是因為暑熱侵犯肺部而引起的咳嗽不止。暑瘵則是指暑熱猛烈攻擊血脉,導致吐血的情況。此外,還有霍亂的症狀,這是因為暑氣夾雜風、寒、濕以及飲食不當,在體內造成混亂所引起。至於痧氣,通常是南方體質較弱的人,偶然接觸到污濁的空氣所致。穢濁之證,是因為暑熱夾帶污穢之氣侵襲人體,也就是常說的不潔環境影響。以上都是在季夏期間,由於暑熱之氣所造成的各種病症。

更有春末夏初之疰夏,孟夏之熱病,仲夏之黴濕,亦當論治。蓋疰夏者,因時令之火為病。熱病者,因冬時之伏氣為病。黴濕者,入黴之後,梅雨淫淋,感其雨濕之氣為病。斯三者,附論於茲,則夏令之病,皆全備矣。

白話文:

還有春季末期夏季初期的疰夏、四月的熱病和五月的黴溼病也應該討論治療方法。疰夏是因為當時的暑熱而引發疾病;熱病是因為冬季潛藏在身體中的邪氣而在夏天引起疾病的;黴溼病是在進入黴季後,由於連綿不斷的梅雨天氣所引起的雨水溼氣導致的疾病。這三個方面,在這裡作為附加討論,那麼夏季常見的病症就都包括進去了。

2. 傷暑

長夏傷暑,有陰陽之別焉。夫陰暑之為病,因於天氣炎蒸,納涼於深堂大廈,大扇風車得之者,是靜而得之之陰證也。其脈浮弦有力,或浮緊,頭痛惡寒,身形拘急,肢節疼痛而心煩,肌膚大熱而無汗。此為陰寒所逼,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,宜用辛溫解表法減去防風,益以香薷、藿香治之。

嘔逆加茯苓、半夏,便瀉加厚朴、木香。又有陽暑之病,緣於行旅長途,務農田野,烈日下逼得之者,是動而得之之陽證也。其脈浮洪有力,或洪數,面垢喘咳,壯熱心煩,口渴欲飲,蒸蒸自汗。此為炎熱所蒸,使周身中外皆熱,宜以清涼滌暑法去扁豆、通草,加石膏、洋參治之。

白話文:

在長夏時節受暑熱所傷,其病症有陰陽兩種區別。所謂陰暑成病,是因為天氣炎熱潮濕,人們在幽深的房間裡使用大扇子或風扇乘涼而得,這是靜態下獲得的陰性症狀。其脈象呈現浮弦且有力,或是浮緊,伴有頭痛、畏寒,身體緊繃,四肢關節疼痛且心煩意亂,皮膚表面高熱卻不出汗。這是因為陰寒之氣迫使全身的陽氣無法正常散布,治療上應該採用辛溫解表的方法,去掉防風,增加香薷和藿香來治療。

如果伴有嘔吐恶心,可加入茯苓和半夏;若出現腹瀉,則加入厚朴和木香。另外,還有所謂的陽暑病症,這通常是旅行長途、田間勞作或直接暴露在烈日下所得,屬於活動中獲得的陽性症狀。其脈象浮大且有力,或是洪大且數,面部髒汙、氣喘咳嗽,高燒、心煩,口渴想喝水,全身出汗如同被熱氣蒸煮。這是因為極端高溫導致全身內外都處於高熱狀態,治療上應使用清涼袪暑的方劑,去掉扁豆和通草,加入石膏和花旗參來治療。

嘔逆加竹茹、黃連,便瀉加葛根、荷葉。更宜審其體實、體虛而藥之,自無不當耳。

張介賓曰:陰暑證,或在於表,或在於里,惟富貴安逸之人多有之,總由恣情任性,不慎風寒所致也。陽暑證,惟辛苦勞役之人多有之,由乎觸冒暑熱,有勢所不容已也。然暑熱逼人者,畏而可避,可避則犯之者少;陰寒襲人者,快而莫知,莫知則犯之者多。故凡有病暑者,陽暑多不見,而陰暑居其八、九。

今之人治暑者,但見發熱頭痛等證,則必曰此中暑也,而所用無非寒涼,其不達也亦甚矣。

白話文:

嘔吐不止加上竹茹、黃連,若腹瀉則加入葛根、荷葉。更應根據患者的體質是實壯還是虛弱來調配藥物,這樣做自然就不會有不適當的治療了。

張介賓說:陰暑的症狀,可能出現在身體表面,也可能在身體內部,通常富貴安逸的人比較容易得到,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放縱情感,不注意防範風寒所導致的。至於陽暑的症狀,大多是辛勞工作的人常見的,這是因為他們直接暴露在暑熱之中,無法避免的情況下產生的。然而,對於那種炎熱迫人的陽暑,因為人們感到畏懼而懂得躲避,能躲避就比較少人會受到影響;至於陰寒之氣侵襲人體,因為讓人感覺舒適而不自知,因此無意間受寒的人較多。所以,大凡患有暑病的人,明顯的陽暑其實不多見,而陰暑反倒佔了八九成。

現今治療暑病的人,一看到發燒、頭痛等症狀,就立刻斷定是中暑了,然後使用的藥物無非是一些寒涼性的,這樣的理解實在是太片面了。

江誠曰:介賓先生謂陰暑多於陽暑,最為確切。今人治暑不別陰陽,一見發燒,遂投涼藥,若此貿貿,則害人匪淺矣。

白話文:

江誠說:介賓先生認為陰暑比陽暑更多,是非常準確的。現在的人治療暑熱不分陰陽,一看有發燒就用涼藥治療,如果這樣盲目行事,那麼對人的危害可不小啊。

3. 冒暑

冒暑者,偶然感冒暑邪,較傷暑之證,稍為輕淺耳。夫暑熱之邪,初冒於肌表者,即有頭暈、寒熱、汗出、咳嗽等證,宜以清涼滌暑法加杏仁、蔞殼治之。其證雖較傷暑為輕,然失治入里,此又不可以不知也。如入於肉分者,則周身煩躁,頭脹體燒,或身如針刺,或有赤腫等證,宜以祛暑解毒法治之。

如入於腸胃者,則有腹痛水瀉,小便短赤,口渴欲飲,嘔逆等證,宜以增損胃苓法佐黃連治之。然冒暑之證,雖謂為輕,亦必須防微杜漸耳。

白話文:

對於遭受暑熱侵襲的人來說,這種情況是偶爾受到暑邪影響,相比真正中暑的症狀,病情相對較輕且淺顯。暑熱之邪氣,最初侵犯到人體皮膚表面時,就會出現頭暈、忽冷忽熱、出汗、咳嗽等症狀,適宜使用清涼解暑的方法,並加入杏仁和蔞殼來治療。雖然這種症狀比真正的中暑要輕,但如果疏於治療讓暑邪進一步滲入體內,這點也不可不察。

一旦暑邪滲入肌肉層,病人會感到全身煩躁不安,頭部脹痛,身體發熱,有時像被針扎一樣疼痛,或者出現紅腫等症狀,這時就應該採用袪暑解毒的療法來處理。

若暑邪影響到腸胃,病人可能會有腹痛、腹瀉、小便短赤、口渴想喝水、噁心嘔吐等症狀,此時應該使用調整過的胃苓湯配合黃連來治療。然而,即使視遭受暑熱為輕微的狀況,也務必從微小處開始預防,杜絕病情進一步惡化。

4. 中暑

(即中暍,附:暑厥)

潔古曰:靜而得之為中暑。東垣曰:避暑乘涼得之者,名曰中暑。其實二說皆是陰暑之證,而無中字情形,似不可以中暑名之。考中暑即系中暍,中暍之證,可以不必另分。蓋中暑忽然而發,如矢石之中人也,不似傷暑初則寒熱無汗,或壯熱蒸汗之可比。是病忽然悶倒,昏不知人,軀熱汗微,氣喘不語,牙關微緊,亦或口開,狀若中風,但無口眼喎斜之別,其脈洪濡,或滑而數。緣其人不辭勞苦,赤日中行,酷暑之氣,鼓動其痰,痰阻心包所致,宜清暑開痰法治之。

如果手足厥冷,名曰暑厥,宜蘇合香丸化開灌之,或以來復丹研末白湯灌之,或以蒜水灌之,或剝蒜肉入鼻中,皆取其通竅也。俟其人事稍蘇,繼進卻暑調元法為治。

白話文:

洁古说:在静止状态下遭受热邪侵袭所得的病称为中暑。东垣则说:为了避暑而在凉爽处所得的病,叫做中暑。实际上这两种说法描述的都是阴暑的症状,并没有真正体现“中”字所指的突然受邪情况,因此似乎不宜直接称为中暑。经过考证,所谓中暑其实就是中暍的意思,中暍的症状无需再做其他区分。中暑发病往往很突然,就如同被箭石击中一样,与起初可能表现为寒热无汗,或者高烧伴随大量出汗的普通暑热病不同。此病会使人猛然间晕倒,昏迷不醒,身体发热但汗水不多,呼吸急促且无法言语,牙关稍微紧闭,也可能口部张开,看起来类似中风的症状,只是没有口眼歪斜的区别。此时脉象通常宏大而湿润,或者滑而快速。这是因为患者不顾劳累,在烈日下行走,极热的气候激惹了体内的痰湿,痰湿阻塞了心包所导致的。治疗上应采用清除暑热和化痰开窍的方法。

如果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,就称为暑厥,适宜使用[苏合香丸]加水化开后灌服,或是用[来复丹]研成粉末后用白开水冲服,也可以用蒜水灌服,甚至将蒜瓣剥皮后放入鼻中,这些都是为了开通窍道。等到病人稍微恢复意识后,再继续用调和元气以消除暑热的方法进行后续治疗。

5. 暑風

暑風之病,良由暑熱極盛,金被火刑,木無所畏,則風從內而生,此與外感風邪之治法,相懸霄壤,若誤汗之,變證百出矣。夫木既化乎風,而脾土未嘗不受其所制者,是以卒然昏倒,四肢搐搦,內擾神舍,志識不清,脈多弦勁或洪大,或滑數。總當去時令之火,火去則金自清,而木自平,兼開鬱悶之痰,痰開則神自安,而氣自寧也,擬用清離定巽法佐以鬱金、川貝治之。

倘有角弓反張,牙關緊閉者,宜加犀角、羚羊;痰塞喉間有聲者,宜加膽星、天竺;服藥之後,依然昏憒者,宜加遠志、菖蒲。然而證候至此,亦難治矣。

白話文:

暑風這種疾病,主要是因為暑熱極度旺盛,肺金(指肺及與之相關的秋季屬金的系統)受到心火(指心及與之相關的夏季屬火的系統)的克制,而肝木(指肝及與之相關的春季屬木的系統)失去制衡,於是風從內部生成。這種情況與外感風邪的治療方法有著天壤之别,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,可能會引發各種複雜的病症。

由於肝木已經轉化為風氣,而脾胃(土行)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,因此患者可能會突然昏倒,四肢抽搐,內心騷動,意識不清,脈象多半弦硬、洪大或滑數。治療上總的原則應該是清除季節性的火毒,火勢消退後,肺金自然清涼,肝木也會恢復平衡,同時還需疏通鬱結的痰濕,痰濕一旦化解,神智就會安定,氣機也就平和了。計劃使用清熱離火、平息風木的治療方案,並輔以郁金和川貝來治療。

如果出現身體像拉滿的弓一樣反張、牙關緊閉的情況,應當加入犀角和羚羊角;如果痰阻喉嚨並伴有聲音,則應添加膽南星和天竺黃。服用藥物後,如果依然神志昏沉,可以考慮加入遠志和石菖蒲。然而,當病症發展到這種程度,治療起來已經相當困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