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)

1. 寒疫

叔和《序例》曰:從春分以後,至秋分節前,天氣暴寒者,皆為時行寒疫也。考之《金鑑》,又謂:春應溫而反寒,名曰寒疫。據此而論,春有是病,而夏秋無是病也,其實夏令之寒,是為陰暑之病,秋月之寒,是為秋涼燥氣,此分明夏秋不病寒疫,當宗《金鑑》之訓,寒疫在乎春令也。蓋疫者役也,若役使然,大概眾人之病相似者,皆可以疫名之。

此又與瘟疫之疫,相懸霄壤,須知瘟疫乃天地之厲氣,寒疫乃反常之變氣也。其初起頭痛、身疼,寒熱無汗,或作嘔逆,人迎之脈浮緊者,宜用辛溫解表法治之。觀此見證,與冬令傷寒初客太陽無異,因在春令,所以不名傷寒,又因眾人之病相同,所以名為寒疫,然其治法,又與傷寒相去不遠矣。如有變證,可仿傷寒法治之。

或問曰:先生謂夏令之寒,是為陰暑之病,倘未交小暑、大暑之令,而受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之寒,可以名寒疫否?答曰:可也。昔賢謂夏應熱而反涼,是為非時之氣,若果見證與寒疫相合,不妨用寒疫之方,此所謂超乎規矩之外,仍不離乎規矩之中也。

白話文:

叔和在《序例》中提到,自春分後到秋分前,如果天氣突然轉寒,這都可稱為季節性的寒疫。根據《金鑑》的記載,春天本應溫暖卻變得寒冷,這種情況被命名為寒疫。由此推論,這種疾病在春季出現,但夏季和秋季並不會發生。事實上,夏天的寒冷屬於陰暑,秋天的寒意則是由於秋涼和空氣乾燥,因此可以明確地說,夏季和秋季不會發生寒疫,應該遵從《金鑑》的教導,寒疫主要發生在春季。疫,就是役,像役使一樣,大多數人病情相似的情況下,都可以稱之為疫。

然而,這與瘟疫的疫是截然不同的,瘟疫是天地間的惡劣氣候所導致,而寒疫則是氣候反常的結果。患者初期會出現頭痛、身體疼痛,發冷發熱且不出汗,或伴有嘔吐,人迎脈搏跳動緊繃,這種情況下,應該使用辛溫解表的治療方法。觀察這些症狀,與冬天的感冒初期感染太陽經的症狀相似,只是因為發生在春季,所以不叫傷寒,又因為多數人的病徵相同,所以稱之為寒疫。然而,其治療方法與傷寒相差不大。如果出現其他併發症,可以參考傷寒的治療方式。

有人問:先生認為夏季的寒冷是陰暑,但如果在未進入小暑、大暑前,如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時受到寒冷,是否也能稱之為寒疫呢?我的回答是,可以的。古人說,夏天本應熱卻涼,這是不合時節的氣候,如果病情與寒疫相符,不妨使用寒疫的療法。這就是所謂的超出規範,但仍在規範中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