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)

1. 風寒

經云:風為百病之長也,以其能統諸氣耳。夫春令之風,多兼溫氣;夏令之風,多兼暑氣;秋令之風,多兼濕氣;冬令之風,多兼寒氣。今風寒之病,不論於冬,而論於春令者,蓋以風為重也,如冬令之風寒,以寒為重可知,若此別之,在春令辛溫不宜過劑,在冬令辛熱亦可施之,所以前人用藥宜分四時,洵非謬也。

是論風寒者,緣於初春尚有餘寒,所至之風,風中夾寒,人感之者,即寒熱頭痛,汗出不多,或咳嗽,或體痠,脈來浮大,或兼弦緊是也,宜以辛溫解表法治之。然此病較當春之寒疫稍輕,較冬令之傷寒則更輕矣,治之得法,不難一、二劑而瘳,但當審其兼證為要,如兼痰者,益以苓、夏,兼食者,加入神、楂,隨證減增,庶幾有效。

白話文:

根據古籍記載,風邪可以誘發各種疾病,因為它可以結合其他各種病氣。春季的風,常帶有溫暖的特性;夏季的風,常夾雜著暑熱;秋季的風,通常會帶著濕氣;冬季的風,則多半含有寒氣。而風寒這類病症,我們不單只在冬天討論,而是在春天就開始談論,這是因為風邪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。例如冬天的風寒,則是以寒氣為主。我們應區別看待,對於春天的風寒,使用辛溫的藥物時不宜過量,而在冬天,辛熱的藥物則可以使用。由此可見,前人用藥需考慮四季變化的觀點,確實有其道理。

我們在討論風寒時,主要是因為初春時節仍有殘留的寒意,此時的風,往往夾雜著寒氣。人一旦受到影響,就會出現寒熱交錯、頭痛、出汗不多、咳嗽、身體痠痛等症狀,脈搏可能呈現浮大或帶有弦緊的特徵,這種情況下,適合採用辛溫的解表法來治療。然而,這種病相較於春天的寒疫要輕微一些,比起冬天的傷寒更是輕微。只要治療得法,通常一到兩劑就能見效。但重要的是,必須細心辨識病人是否同時有其他併發症,例如有痰,可以在藥方中加入茯苓和半夏;若是消化不良,則可以加入山楂和神曲,根據病情調整藥物,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療效。

2. 風熱

春應溫而過熱,是為非時之氣,所感之風,風中必夾熱氣,故名風熱病耳。此不但與風溫為兩途,抑且與熱病為各異。蓋風溫、熱病,皆伏氣也;風熱之邪,是新感也。其初起寒微熱甚,頭痛而昏,或汗多,或咳嗽,或目赤,或涕黃,舌起黃苔,脈來浮數是也,當用辛涼解表法為先;倘惡寒頭痛得瘥,轉為口渴喜飲,苔色黃焦,此風熱之邪,已化為火,宜改清熱保津法治之;倘或舌燥昏狂,或發斑發疹,當仿熱病門中之法治之。

或問曰:嘗見昔賢所謂春應溫而反寒,是為非時之氣;今先生謂春應溫而過熱,亦為非時之氣。昔今之論,何其相反?請詳悉之。答曰:昔賢之論,固非有謬;豐之鄙論,亦有所本。今謂春應溫而過熱,即《金匱》所謂至而太過,《禮記》所謂春行夏令也;昔賢謂春應溫而反寒,即《金匱》所謂至而不去,《禮記》所謂春行秋令也。

白話文:

[風熱]

春天本應溫暖,但如果過於炎熱,這就屬於不合時宜的氣候現象,所感受到的風中必然夾帶著熱氣,因此被稱作風熱病。這種病症不僅和風溫病不同,而且也與一般的熱病有所區別。風溫、熱病都是由潛伏的病毒引起的;而風熱則是由新近感染的病毒導致的。初期症狀可能輕微發冷但高燒,伴有頭痛、頭暈,可能會大量出汗,也可能會咳嗽、眼睛紅、鼻涕黃,舌頭上有黃色舌苔,脈搏呈現浮數的特徵,應當首先採用辛涼解表的方法治療;如果惡寒頭痛的情況得到改善,轉而出現口渴想喝水,舌苔呈黃色乾燥,這表示風熱病毒已經轉變為火熱,應該改用清熱保津的治療方法;如果出現舌頭乾燥、神志不清、或者皮膚出現斑點、疹子,應當參考熱病的治療方式。

有人問:曾經聽聞前輩說,春天本應溫暖卻反而寒冷,這是不合時宜的氣候;現在你卻說,春天本應溫暖卻過於炎熱,也是不合時宜的氣候。過去和現在的觀點,為什麼會如此相左呢?請詳細解釋。我回答說:前輩的觀點,固然沒有錯誤;我的淺見,也是有根據的。我認為春天過於炎熱,這就是《金匱要略》所說的“至而太過”,也就是《禮記》所說的“春行夏令”;而前輩認為春天應溫暖卻反而寒冷,這就是《金匱要略》所說的“至而不去”,也就是《禮記》所說的“春行秋令”。

3. 風濕

風濕之病,其證頭痛、發熱,微汗、惡風,骨節煩疼,體重微腫,小便欠利,脈來浮緩是也。羅謙甫云:春夏之交,人病如傷寒,為風濕證也,宜用五苓散自愈。由是觀之,風濕之邪,多傷於太陽者,不待言矣!宜用兩解太陽法疏其膀胱之經,複利其膀胱之腑也。如風勝者,多用羌、防;濕勝者,多加苓、澤;陰虛之體,脈中兼數,宜加黃柏、車前;陽虛之體,脈內兼遲,宜入戟天、附片。醫者總宜分其風勝濕勝,辨其陰虛陽虛,庶無貽誤。

喻嘉言曰:風濕之中人也,風則上先受之,濕則下先受之,俱從太陽膀胱而入。風傷其衛,濕留關節,風邪從陽而親上,濕邪從陰而親下,風邪無形而居外,濕邪有形而居內,上下內外之間,邪相搏擊,故顯汗出、惡風、短氣、發熱、頭痛、骨節煩疼、身重微腫等證,此固宜從汗解。第汗法與常法不同,貴徐不貴驟,驟則風去濕存,徐則風濕俱去也。

豐按:論風濕,惟嘉言先生為白眉,明出上下表里,可謂批卻導竅矣,更妙論汗之法,貴徐不貴驟,此五字誠為治風濕之金針,學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。

白話文:

【風濕】

風濕這種疾病,其症狀包含頭痛、發燒,輕微出汗、畏風,骨頭關節疼痛,身體沉重且有輕微浮腫,小便不通暢,脈象呈現浮緩的特徵。羅謙甫曾說,在春夏交替之際,人們若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,這是風濕的表現,適合服用五苓散,病癥便可自然痊癒。由此可知,風濕這種邪氣,大多影響的是太陽經,這點無需多言!應採用治療太陽經的雙管齊下方法,疏通膀胱經絡,並清理膀胱的機能。如果風邪較強,可以多用羌活、防風;濕邪較強,可以多加茯苓、澤瀉;若是陰虛體質,脈象中夾雜快速的現象,宜加入黃柏、車前子;陽虛體質,脈象中夾雜遲緩的現象,則宜加入戟天、附片。醫生在治療時,應分辨風和濕的主次,判斷陰虛或陽虛的情況,以免造成誤診。

喻嘉言表示:風濕侵襲人體時,風邪首先影響上半身,濕邪則首先影響下半身,都從太陽膀胱進入。風邪損傷體表的防禦系統,濕邪滯留在關節,風邪遵循陽性原理,影響上半身,濕邪遵循陰性原理,影響下半身,風邪無形但影響外部,濕邪有形且影響內部。在上、下、內、外之間,邪氣互相衝擊,因此出現出汗、畏風、呼吸短促、發燒、頭痛、骨頭關節疼痛、身體沉重且輕微浮腫等症狀,這些情況通常適合透過出汗的方式來治療。然而,出汗的治療方式與一般方式不同,貴在緩慢而非急躁,急躁會讓風邪離開但濕邪仍存在,緩慢則能讓風邪和濕邪一同消散。

豐按:討論風濕問題,只有喻嘉言先生的見解最為精闢,他清楚地指出上、下、表、裏的關係,可以說是開創了新的理解角度。更妙的是他對於出汗治療方式的論述,強調緩慢而非急躁的重要性,這五個字確實是治療風濕的關鍵,學者不能因為其看似簡單而忽視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