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8)
卷之一 (8)
1. 備用成方
草窗痛瀉方,:治腹痛便瀉不止。
白朮,白芍,陳皮,防風
水煎服。久瀉加升麻。
胃苓湯(一名對金飲子):治中暑傷濕,腹痛泄瀉。
豬苓,茯苓,白朮,澤瀉,肉桂,厚朴,蒼朮,陳皮,甘草
水煎服。如夾食者可加楂肉。
四神丸,:治脾腎兩虛久瀉。
肉果霜,破故紙,五味子,吳萸
用生薑煮棗,取棗肉搗丸。
胃關煎,:治脾腎虛寒作瀉,甚至久瀉,腹痛不止,冷痢等證。
大熟地,懷山藥,淡乾薑,吳萸,白扁豆,白朮,炙甘草
水煎,食遠服。
豐按:草窗痛瀉方,主治木乘土位之瀉;胃苓湯,主治濕氣侵脾之瀉;四神丸,胃關煎,主治脾腎虛寒之瀉。如兩關不調者,或弦有力者,是為土被木乘之象;濡緩而怠者,是為脾受濕侵之象;細小無力者,或兩尺沉遲者,是為脾腎虛寒之象,總須辨脈審證而分治之。
薑茶飲,:治寒熱瘧及赤白痢。
生薑,細茶葉
每味約三錢,濃煎服之。
豐按:此方乃東坡居士所制,雖平淡無奇,然用意頗妙。生薑味辛而溫,能解表也:茶葉甘苦微寒,能清裡也。二味合用,喜無寒熱之偏,功在和解,故能治瘧耳。諺云:無痰不作瘧,無食不成痢。考薑、茶之功,並能消痰消食,所以治瘧猶兼治痢也。
香連丸,:治下痢赤白,膿血相雜,裡急後重。
木香,黃連
醋糊丸,米飲下。
芍藥湯,:治下痢膿血稠黏,腹痛後重。
芍藥,歸尾,黃芩,黃連,木香,檳榔,大黃,甘草,肉桂
水煎服。如痢不減,大黃可以加重。
豐按:此二方,可治初起之痢,而無外感最宜。若有寒熱外感之見證者,便推人參敗毒散為第一,歷嘗試之,屢治屢驗,嘉言先生取名逆流挽舟之法,洵不謬也。
蒼朮地榆湯,:治脾經受濕,痢疾下血。
蒼朮(泔浸炒),地榆(炒黑)
照常煎服。
人參樗皮散,:治臟毒挾熱下血,久痢膿血不止。
人參,樗根白皮(東引者,去粗皮,醋炙)
等分為末,米飲或酒調下。
豐按:地榆樗皮,皆澀劑也,觀其主治之證,並無裡急後重之字樣,其治久痢久虛者可知,但有一、二實證所彰,澀藥便難孟浪。思古人立法,至精至妥,奈今人不察,隨手用之,未有不殺人者也。
補中益氣湯,:治煩勞內傷,陽虛自汗,氣虛不能攝血,久痢久瘧。
人參,黃耆,白朮,炙草,歸身,陳皮,柴胡,升麻
加薑、棗,煎服。
真人養臟湯,:治瀉痢日久,虛寒脫肛。
人參,白朮,當歸,白芍,罌粟殼(蜜炙),訶子(麵裹煨),肉豆蔻(麵裹煨),木香,炙甘草,肉桂
煎服。臟寒甚加附子,一方無當歸。
肉蓯蓉湯,:治噤口痢,日久不愈,下焦累虛。
肉蓯蓉(泡淡),附子,人參,薑炭,當歸,白芍(肉桂湯浸炒)
水煎,緩緩服,胃稍開再服。
豐按:此三方,惟東垣補中益氣獨超,每遇脾氣虛陷而作痢者,用之屢效。謙甫真人養臟,治氣血兩傷之久痢。鞠通肉蓯蓉湯,治肝腎兩虛之久痢,用之偶亦並效。但餘氣未清,正氣未虛,皆不宜輕試。
白話文:
[預備常用藥方]
-
草窗止瀉方:用於治療腹部劇烈疼痛且持續性腹瀉。
-
成份包括:白朮、白芍、陳皮、防風。用水煎煮服用。如果腹瀉時間過長,可以加入升麻。
-
胃苓湯(又稱對金飲子):用於治療因中暑或濕氣過重導致的腹痛和腹瀉。
-
成份包括:豬苓、茯苓、白朮、澤瀉、肉桂、厚朴、蒼朮、陳皮、甘草。用水煎煮服用。若伴有消化不良,可添加楂肉。
-
四神丸:適用於治療脾腎兩虛引起的長期腹瀉。
-
成份包括:肉果霜、破故紙、五味子、吳萸。使用生薑和棗煮,取棗肉製成丸狀服用。
-
胃關煎:適用於治療脾腎虛寒所致的腹瀉,尤其是長期腹瀉、腹痛不止,以及冷痢。
-
成份包括:大熟地、懷山藥、淡乾薑、吳萸、白扁豆、白朮、炙甘草。用水煎煮,在飯後服用。
-
薑茶飲:用於治療寒熱交錯的瘧疾以及赤白痢疾。
-
成份包括:生薑、細茶葉。每種材料約三錢,濃煎後服用。
-
香連丸:適用於治療下痢帶有赤白,膿血混雜,裡急後重。
-
成份包括:木香、黃連。製成醋糊丸,用米湯送服。
-
芍藥湯:用於治療下痢膿血稠黏,腹痛後重。
-
成份包括:芍藥、歸尾、黃芩、黃連、木香、檳榔、大黃、甘草、肉桂。用水煎煮服用。如果下痢情況沒有改善,可以增加大黃的份量。
-
蒼朮地榆湯:適用於治療脾臟受濕影響,下痢出血。
-
成份包括:蒼朮、地榆。按照常規方法煎煮服用。
-
人參樗皮散:適用於治療臟腑毒素伴隨熱度的下血,以及長期下痢膿血不止。
-
成份包括:人參、樗根白皮。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米湯或酒調和後服用。
-
補中益氣湯:用於治療煩勞內傷,陽虛自汗,氣虛不能固攝血液,長期下痢或瘧疾。
-
成份包括: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草、歸身、陳皮、柴胡、升麻。加入薑和棗,煎煮後服用。
-
真人養臟湯:適用於治療長期腹瀉,虛寒導致的直腸脫垂。
-
成份包括: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白芍、罌粟殼、訶子、肉豆蔻、木香、炙甘草、肉桂。煎煮後服用。如果臟腑寒氣過重,可加入附子,另一個配方中不包含當歸。
-
肉蓯蓉湯:適用於治療噤口痢,日久不愈,下焦虛弱。
-
成份包括:肉蓯蓉、附子、人參、薑炭、當歸、白芍。用水煎煮,慢慢服用,待胃口稍微恢復後再次服用。
2. 臨證治案
飧泄誤為食瀉
城南程某,平素略知醫理,於立夏後一日,腹痛而瀉,完穀不化,自疑日昨因餅所傷,又執治瀉利小便之說,輒用五苓加消食之品,未效。來邀豐診,診得兩關,一強一弱,氣口之脈不緊。乃曰:非傷食也,是飧泄也,此因伏氣致病,即《內經》所謂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之候。
消食利濕,益使中虛,理當扶土瀉木。即用理中湯加黃芩、白芍、煨葛、防風,連服三煎遂愈。
飧泄之病熱補得瘳
羊城雷某,患瀉無度,肌肉忽脫,脈象兩關並弦。豐曰:未瀉之先,腹必鳴痛,痛必便瀉,瀉必完穀。曰:然也。不知病在何經?曰:此肝風傳脾,脾受其制,不能變化,《內經》名為飧泄,後賢稱為胃風。見豐論證確切,即請撰方,乃用劉草窗痛瀉要方,加吳萸、益智、煨葛、木香、荷葉為引。
服一劑,未臻大效,再加參、耆、薑、附,方服一劑,遂得小效,繼服忽全瘥矣。
洞泄之疴虛實兼治得效
若耶倪某,患瀉不瘳,來延豐治。閱前方,乃批: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,用芩、連、蘆、葛等藥,未獲中機。脈之,神門小弱,余皆弦緩,舌色少榮,苔白而薄,直傾無度,腹痛溺黃。就二便而論,似屬火瀉;就脈舌而論,大為不然。思《內經》謂腎脈小甚為洞泄,明是先天素弱,伏氣深陷之徵;餘部弦緩,腹痛頻頻,木乘土位之候;溺黃者,夾濕也。此證虛中兼實,當補先後二天,兼以平肝滲濕。
病者素諳醫理,聞言歎服。遂用於朮、黨參、菟絲、故紙、防風、白芍、澤瀉、雲苓、煨葛、木香,荷葉為引,一日一劑,連服五朝,痛瀉並愈。
便瀉剛逢經轉
云岫葉某之女,於長夏之令,忽發熱便瀉。前醫用五苓散,略見中機,月事行來,加之歸、芍,詎知其瀉復甚,益加腹痛難禁,脈象右勝於左。此暑濕之邪,在乎氣分,氣機閉塞,不但邪不透化,抑且經被其阻。即以溫化濕邪法加木香、香附、蘇梗、延胡,連進三煎,經行瀉止,身熱亦退矣。
程曦曰:濕在氣分,本當暢氣以透濕,經事當期,最宜順氣以行經,理氣之方,一舉兩得矣。
傷食作瀉
槜李張某,年逾五旬,素來痰體,一日赴宴而歸,腹痛而瀉。邀豐診之,右關獨見弦緊,噯氣頻作。乃曰:此屬䅽飥之邪,團結於中,脾氣當升不升而瀉作,胃氣宜降失降而噯頻,當遵薛立齋治劉進士用六君加木香之法,更佐山楂、枳椇子。服二劑,腹痛已止,但瀉未住。復診,更加蒼朮、厚朴,再服二劑,方得全瘥。
小產之後偶沾風痢
豫章鄧某之室,小產後計有一旬,偶沾風痢之疾,前醫未曾細辨,以腹痛為瘀滯,以赤痢為腸紅,乃用生化湯,加槐米、地榆、艾葉、黃芩等藥,服下未效。來迎豐診,脈之,兩關俱弦,詰之,胎未墮之先,先有便瀉,瀉愈便血,腹內時疼,肛門作墜。豐曰:此風痢也,良由伏氣而發。
亦用生化湯除去桃仁,加芥炭、防風、木香、焦芍,敗醬草為引,服二帖赤痢已瘳,依然轉瀉。思以立有云:痢是閉塞之象,瀉是疏通之象。今痢轉為泄瀉,是閉塞轉為疏通,系愈機也。照舊方除去防風、敗醬,益以大腹、陳皮,繼服二帖,諸恙屏去矣。
風痢病一誤再誤
城東孔某之子,放學歸來,腹中作痛,下利清血,其父母疑為傷損,遂服草藥,應效全無,始迎豐診。脈象緩怠而小,右關獨見弦強。豐曰:非傷損也,是屬春傷於風,夏生腸澼之候也。腸澼雖古痢之名,然與秋痢治法有別,痢門成方,弗宜膠守。即用培中瀉木法去炮姜,加黃連治之,服下未有進退。
更醫調治,便云血痢,所用皆是止澀之藥,血雖減少,而腹痛尤增,甚則四肢厥冷。仍來商治於豐,診其脈,往來遲滯,右關依舊弦強,此中土虛寒,被木所凌之象,總宜溫補其脾,清平其肝,用暖培卑監法加黃連、川楝,服之腹痛頓止,手足漸溫,惟下紅未愈。照前法除去炮薑、智、棟,加芥炭、木香、枯芩、艾葉,令嘗五劑,喜中病機,復用補中益氣,方獲全安。
赤痢亦有屬寒溫補得愈
古黔黃某之母,望六之年,忽患痢疾,曾延醫治未應,始來邀豐。閱前醫之方,系潔古芍藥湯加減。詢其痢狀,腹痛即墜,墜則欲便,下痢皆赤。按其脈,右部緩怠而遲,左部細小而澀,舌無榮,苔白薄。豐曰:此脾土虛寒,寒濕竊據,陰絡之血,得寒而凝,凝則氣機不行,清氣不升而陷,所以有腹痛後墜赤痢等證。即進補中益氣加炮薑、附片,令服二帖,遂中病矣。
後用皆參、耆、朮、附為君,約半月而愈。
程曦曰:此案用薑、附、參、耆,以收全效,益信王海藏謂血為寒氣所凝,用熱藥其血自止之訓。今之醫者,一見赤痢,非投涼血之方,即需清濕之藥,嘗見輕淺之病,誤治轉重者,眾矣。
瘧痢兩作
云岫錢某,忽因冒雨,當夜遂發寒熱,頭身並疼。吾衢土俗,怕有齷齪所染,即以揪刮當先,第三朝始延醫治。醫見寒熱交作,遂以小柴胡湯加消食之品,不但未效,更增面浮痛痢,閤家驚駭,來迓豐醫。脈形浮緩兼弦,舌苔白澤,此風濕由表入里,瘧痢兩兼之候也。當用嘉言先生逆流挽舟之法,加木香、荷葉治之。服二劑,寒熱頓除,痛痢並減矣。
痢下純血死證
城中鄭某,赴杭鄉試,未入闈時,忽患痢疾,即歸桑梓,遂延醫療,未獲應手,始來商治於豐。脈之兩尺俱虛,余皆濡數,形體尫羸,舌光如鏡,眠食俱廢,痢下純血,泄出不禁。豐曰:此陰分被濕所傷,斯時利濕,益傷其陰,補陰恐礙乎濕。正躊躇間,其父出前醫之方,閱之,乃補中兼澀。
思其吃大癮之煙,貪非分之色,其真陰未始不耗損者,前醫補澀並用,似不冰炭。豐亦從本調治,勉以乾地、阿膠,養其真陰;丹皮、白芍,清其血分;禹糧、赤石,止痢固脫;銀花、甘草,養血解毒;生苡、茯苓,扶其脾而滲其濕;東參、荷葉,挽其正而升其清。方已寫竣,謂其父曰:書謂下純血者死,速當早訪高明。
後延他醫治之,未及一旬而歿。
實熱痢疾止澀太早用下得瘥
安徽蘇某之侄,由遠方來,途中感受暑熱,即病煩熱口渴,渴欲引飲。醫謂陽暑,用白虎湯為君,服之熱退,腹內轉疼。更醫治之,遂駁用涼之謬,謂涼則凝滯,將來必變為痢也。用平胃散加薑、附、吳萸,腹痛未除,果變為痢。其叔深信如神,復邀診視,詎知乃醫固執不化,詢得病者不思穀食,遂稱為噤口痢也。
守原方益以石蓮、訶子,服後痢雖減少,然腹痛益劇,叫號不已,一家驚惶無策,著人來迓於豐。其叔令閱前方,並述病狀,按其脈,數大而強,舌苔黃燥,腹痛拒按,口渴喜涼。豐曰:令侄氣血方剛之體,患此暑熱夾食之疴,而成燥實之候,非攻下猛劑,不能望瘳。用生軍、枳實、花粉、元明、黃連、荷葉,請服一煎,當夜遂下赤白夾雜,稠黏而臭,又得硬屎數枚,腹痛方定,神氣疲倦,就枕即熟寐矣。次日用調中和劑,服十餘帖而安。
高年噤口痢疾
城北李某,望八高年,素來矍鑠,秋間忽患痢疾,即延醫療,藥石無功。邀豐診之,脈形小緩而怠,痢下赤白,嘔逆頻來,日內全不思食。豐曰:此脾胃虛弱,不能化濕消導,壅滯胃口,而成噤口痢也。即用六君佐以楂肉、藿香、石蓮、倉米,黃土漿煎。服一劑嘔逆已寧,仍不思食,登圊無度,痢不甚多,脈象相符,較昨乏力,明是脾氣虛陷之象,倘見病治病,不顧其本,虛脫必難保也。改用補中益氣去當歸、柴胡,加煨葛、石蓮、穀芽、倉米,令服一帖,中機再服。
幸喜病藥相投,覺思飲食,但發浮腫,舉家驚惶,來邀復診。脈轉遲細而澀,舌淡苔白。豐曰:斯是脾虛發腫,非五皮淡滲等藥所可用也,宜以附子理中湯加酒炒黃耆、生米仁二味。迭進五劑,浮腫漸消,痢疾亦減,仍率舊章,略為增損,調治匝月而愈。
痢久脾腎兩虛
城東鄭某之母,患痢兩月來,大勢已衰,但頻頻虛坐,有時糟粕膿血相雜而下。合郡諸醫,延之殆盡,仍邀豐診。脈小而澀,兩尺模糊。豐曰:凡治病有先後緩急,初起之時,邪勢方盛,故用宣散消導之方,今牽延六十餘朝,而脾腎並累虧損者,理當進暖補二天之法,弗謂豐前後之方,相去霄壤。乃用四君、四神加銀花炭、炒陳米治之。
服三劑,痢已減矣,惟兩足加之浮腫,此必因濕從下注,再循舊法,加生薏苡、巴戟天,連嘗五劑,逐漸而痊。
休息痢誤認腸風
豫章羅某,痢後下紅,淹綿數月。比余診之,脈來弦小而澀,肛門虛墜,神倦懶餐,此余濕未罄,肝脾內傷,而成休息痢也。前醫不辨,乃作腸風治之,投以槐角、地榆,焉望入彀。豐以銀花、白芍,育血養肝;潞黨、黃耆,補脾益氣,薏苡滲其餘濕,秦皮清其餘痢,穀芽蘇胃,荷葉升清。連進四五煎,赤痢漸少矣。後循舊法出入,約十餘劑而瘳。
或問曰:曾見《準繩》論腸風,腹中有痛,所下清血純血,與是痢相似,最易魚目混珠,不識何以別之?答曰:極易別也,休息痢,因痢而起也;腸風病,因外風內客,隨感隨見也。
陰虛之體患五色痢
鄂渚佘某之甥,患痢兩月餘矣,憔悴不堪,夜不成寐,渴飲不食,脈數苔無,取觀所下之痢,五色雜見。豐曰:此五色痢也,乃凶症耳。佘某頗諳醫藥,即告之曰:甥體素系陰虧,今痢久纏,真陰益加虛損,先生謂五色痢,究系溫熱未盡耶?抑亦真陰有損耶?豐曰:石頑有云:痢下五色,膿血稠黏,滑泄無度,多屬陰虛。今此證分明久痢傷腎,下焦不攝,即先哲所謂陰虛痢是也。
斯時即有濕證所彰,亦不能投之滲利。當用銀花、生地、白芍、黃芩,四者均炒為炭,阿膠炒珠,山藥炒黃,與陳皮、石蓮,合為一劑,連嘗三四服,遂中肯矣。登圊略減數遭,惟口渴寐少,脈轉小數,欠力欠神,此氣血津液,皆虧損也。照前方除去枯芩,加入東參、炙草、夜交藤,服數劑更為合拍。
後用六味合四君為主,調治月餘,始得痊可。
或問曰:先生謂五色痢,即陰虛痢也。嘗見古書之中,不惟有陰虛痢之名,且有虛滑、食積、氣滯、瘀血、蟯蟲、蟲疰等痢之名,今概而不論,毋乃太簡乎?答曰:實慮其繁,故就其簡,今既問及,姑略言之:蓋虛滑痢,虛而滑脫,法當補澀。食積痢,因食所積,法當消導。
氣滯痢,因氣所滯,法當調氣。瘀血痢,因血所瘀,法當行血。蟯蟲痢,因胃弱腸虛,細蟲從穀道而出,法當殺蟲。蟲疰痢,因服金石湯丸,逼損真陰,痢下黑色,形如豬肝,為難治也。以上等病,聊述其概。其實風、寒、熱、濕、噤口、水穀、休息、五色等痢為多,學者得能細玩,余痢無難治耳。
又問曰:秋痢之證,致死者多,何謂無難?答曰:不犯死證者生也,犯者死也。曰:死證何?曰:下純血者,如塵腐色者,如屋漏水者,厥逆冷汗者,呃逆不止者,身熱不除者,噤口不食,藥不能開者,驟然能食為除中者,皆死證也。又有如赤豆汁者,唇若塗朱者,大孔如竹筒注者,皆不可治也。
又有如魚腦者,如豬肝色者,身熱脈大者,皆半生半死也。用藥得法,間有生者,不可棄而不治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