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4)

1. 水穀痢

水穀痢者,糟粕膿血雜下,腹中微痛,登圊頻頻,飲食少餐,四肢困倦,脈來細緩無力,或關部兼弦,此因脾胃虛寒,虛則不能健運,寒則不能消化也,當用暖培卑監法治之。亦有因風木剋土,土虛不運者,宜本法內加白芍、防風;有因勞役過度,脾陽困頓者,加黃耆、荷葉;有因下焦無火,不能熟腐者,加故紙、吳萸;有因痢後中虛,飲食停積者,加陳皮、楂肉。然痢疾總不離乎脾胃為病,或木勝,或火衰,當按法加減治之,自然應手耳。

白話文:

水穀痢的情況,指的是食物殘渣、膿和血混在一起排出,腹部輕微疼痛,經常需要上廁所,食量減少,進食少量,四肢感到疲憊無力,脈搏跳動細微、緩慢且缺乏力道,或者在把脈時關部同時出現弦狀,這些症狀是因為脾胃虛弱且寒涼所導致。虛弱使得脾胃無法正常運作,寒氣則妨礙了消化功能。治療上應該採用溫補脾胃的原則。

另外,有的病例可能因為肝木過旺克制脾胃土氣,造成脾胃更加虛弱無法運轉,這種情況下治療方案中應加入白芍和防風;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導致脾陽機能減退,可以添加黃耆和荷葉;假設是下焦缺少足夠的火力,無法有效消化食物,則應加入故紙(五倍子)和吳茱萸;對於痢疾之後身體虛弱,飲食不易消化積存在體內的患者,則需加上陳皮和山楂肉來幫助。

總的來說,痢疾病變的核心通常與脾胃功能異常有關,可能是肝木過旺影響,或是脾胃火氣不足。治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方,這樣才能有效對症治療,迅速見效。

2. 休息痢

下痢屢發屢止,久而不愈,面色痿黃,脈形濡滑者,為休息痢也。多因止澀太早,積熱未盡,或不能節飲食,戒嗜好,所以時作時止也。亦有過服寒涼而致者,肝脾內傷而致者,元氣下陷而致者,腎虛不固而致者,皆當審其因而分治之。擬用調中暢氣法,俾其氣機得暢,則積熱自清,中州得調,則脾胃自復。

倘或腹中隱痛,宜加吳萸、薑炭,以化中焦之寒;赤痢纏綿,當佐秦皮、白芍,以清肝脾之血;肛門重墜,更加升麻、桔梗,以升下陷之元;虛滑不禁,再入骨脂、龍骨,以固下焦之脫。凡一切之藥,不應手者,當細辨其脈象,若脈沉實,雖日遠仍當攻下,切宜辨確,勿可誤也。

白話文:

腹瀉時常發生又時常停止,長時間未能痊癒,面色萎黃無力,脈搏摸起來柔軟且滑,這是所謂的「休息痢」。大多因為過早使用收斂止瀉的藥物,導致積熱未完全清除,或是病人未能節制飲食、戒除不良習性,因此症狀時好時壞。也有可能是過度服用寒涼性質的藥物所引起,或是肝脾受損、元氣下陷、腎氣虧虛所導致,都應該根據具體原因來分別治療。計劃使用調和中焦、暢通氣機的方法,使氣機流通順暢,那麼積熱自然能夠消散,中焦調和後,脾胃功能自然能恢復。

如果腹部隱隱作痛,可以加入吳茱萸、炮姜炭來化解中焦的寒氣;對於持續的赤色痢疾,應輔以秦皮、白芍來清潔肝脾中的瘀血;如果感到肛門有沉重下墜感,可再添加升麻、桔梗來提升下陷的元氣;若是有虛弱無力、瀉瀆不止的情況,則進一步使用肉蓯蓉、龍骨來固守下焦以防脫瀉。所有使用的藥物,如若效果不佳,應仔細觀察脈象,如果脈象沉實,即使病程已久,仍需考慮使用攻下的方法,必須精確辨證,千萬不可誤診。

3. 五色痢

《金鑑》云:五色痢者,五色膿血相雜而下也,若有臟腑屍臭之氣則凶。因於用止澀太早,或因滯熱下之未盡,蘊於腸胃,傷臟氣也。用一切補養之藥不應,則可知初病非澀之太早,即下之未盡也。診其脈若有力,雖日久仍當攻也。

《醫通》曰:患五色痢者,良由臟腑之氣化並傷,是以五色兼見。然古人皆言腎病,以腎藏精之室,所居之位,最下最深,深者既病,其淺而上者,安有不病之理,精室既傷,安能任蟄藏之令乎?仲景以五液注下,臍築痛,命將難全也。夫以精室受傷,五液不守之患,須知益火消陰,實脾堤水,兼分理其氣,使失於氣化之積,隨之而下,未失氣化之精,統之而安,誠不出乎此法。

白話文:

《金鑑》提到:所謂五色痢,是指排泄物中混雜了五種不同顏色的膿和血。如果伴有內臟腐敗的惡臭味道,那情況就非常危險。這通常是因為過早使用止瀉藥物,或是因為濕熱毒素沒有完全排出,而積聚在腸胃中,進而損害了臟腑機能。假如使用各種滋補養生的藥物都未見效果,就可以推知病發初期不是因為過早使用了收斂止瀞的藥物,就是濕熱毒素未能清除乾淨。診察患者的脈象如果仍然有力,即便病程已久,也應當繼續採用攻下的治療方法。

《醫通》則說:患有五色痢的病人,主要是因為身體各臟腑的氣化功能都受到了傷害,因此才會出現五種顏色同時存在的症狀。然而,古人多認為這是腎臟的問題,因為腎是儲藏精華的器官,位於人體最下方且位置深邃。深處的器官一旦生病,淺層及上方的器官自然難以倖免。精華之庫受到損傷,自然無法正常發揮其潛藏與調節的功能。張仲景指出,當五種體液混亂外泄,伴有肚脐周圍劇烈疼痛時,生命可能會有危險。對於因精室受損導致體液失調的問題,治療上必須增強體內的陽氣以消除陰寒之氣,固實脾胃以控制水濕,並且調整氣機,使已經失調而積累的廢物能夠隨之排出,而尚未失調的精微物質能夠得到調理並安定下來,的確沒有超出這樣的治療原則。

豐按:二論誠痢門之要旨。前言止澀太早,滯熱未盡;後言臟腑之氣化並傷,歸於腎病。合而論之,斯疾有虛有實,分別治之,庶乎穩妥。如初起者為實,日久者為虛,裡急後重者為實,頻頻虛坐者為虛,脈實有力者為實,脈虛無力者為虛。虛則宜補,以補火生土法治之;實則宜瀉,以清痢蕩積法治之。

白話文:

豐氏註解:這兩段論述確實點出了痢疾治療上的關鍵要點。前面提到,如果過早使用收斂止瀉的方法,可能導致熱毒未能完全排除;後面則講到臟腑的功能失調並損及腎臟。綜合來看,這種疾病的情況可區分為虛證和實證,根據具體情況加以治療,方能確保安全有效。一般來說,病初發時多見於實證,隨著時間拖延轉為虛證;腹痛急迫且排便後仍有沉重感的屬於實證,經常感到虛弱無力需要坐著休息的屬於虛證;脈象堅實有力顯示為實證,脈象細弱無力則為虛證。對於虛證,應該採用補益的方法,遵從「補火生土」的原則來治療;至於實證,則適合使用清熱瀉下、消除積滯的療法。

4. 擬用諸法

培中瀉木法,:治伏氣飧泄洞泄及風痢。

白朮(二錢,土炒),白芍(一錢,土炒),陳廣皮(一錢),軟防風(一錢),白茯苓(三錢),粉甘草(五分),炮薑炭(八分),吳萸(八分,泡)

加新荷葉一錢,煎服。

朮、芍、陳、防四味,即劉草窗先生治痛瀉之要方,用之為君,以其瀉木而益土也。佐苓、甘培中有力,薑炭暖土多功,更佐吳萸疏其木而止其痛,荷葉升其清而助其脾。

白話文:

"培中瀉木法",此療法用於治療潛伏之氣導致的飧泄(嚴重腹瀉)、洞泄(持續不停的腹瀉)以及風寒引起的痢疾。

處方包括:白朮(二錢,經過土炒處理),白芍(一錢,土炒),陳皮(一錢),軟防風(一錢),白茯苓(三錢),粉甘草(五分),炮薑炭(八分),吳茱萸(八分,需先浸泡)。

另外添加新鮮荷葉一錢,一起煎煮後服用。

其中,白朮、白芍、陳皮、防風這四味藥,是劉草窗先生治療腹痛腹瀉的重要配方,作為主藥使用,因為它們能夠調節肝木(這裡的"瀉木"意指抑制過旺的肝氣),同時增強脾胃("益土"即增強屬土的脾胃功能)。茯苓與甘草配合,能有效滋養中氣("培中"),炮製的薑炭則有溫暖脾胃、增進療效的作用。吳茱萸有助於疏導肝木之氣並緩解疼痛,而荷葉則可提升體內清氣,輔助脾胃運作。這個方劑綜合調理,既能抑制過旺的肝氣,又能強健脾胃功能,適應上述病證的治療需要。

補火生土法,:治飧泄洞泄,命門無火,久瀉虛痢。

淡附片(八分),肉桂(六分,細銼分沖),菟絲子(一錢),破故紙(一錢),吳茱萸(八分,泡),益智仁(一錢),蘇芡實(二錢)

加蓮子肉十粒入煎。

下焦無火,不能熏蒸腐化,致瀉完穀,故以桂、附辛甘大熱,補命門之火以生脾土;菟絲、故紙,溫補其下;吳萸、益智,暖其下復暖其中;中下得其溫暖,則火土自得相生,而完穀自能消化;更佐芡實、蓮子,補其脾且固其腎;蓋火土生,脾腎固,而飧泄洞泄無不向愈矣。

白話文:

"補火生土法",此法用於治療严重的腹瀉和慢性腹瀉不止,當患者的命門之火衰弱時,長期的腹瀉與虛弱型的痢疾便會發生。

處方如下:

  • 淡附片 8分,
  • 肉桂(細碎後沖服)6分,
  • 菟絲子 1錢,
  • 破故紙 1錢,
  • 吳茱萸(浸泡)8分,
  • 益智仁 1錢,
  • 蘇芡實 2錢,

煎煮藥物時,再加入蓮子肉10粒。

下腹部缺乏火力,無法進行適當的蒸化與消化,導致腹瀉時排泄出未完全消化的食物。因此,使用肉桂和附片,這兩者性味辛甘且極熱,能夠補充命門之火,進而滋生脾土;菟絲子和破故紙溫和地增強下焦的功能;吳茱萸和益智仁不僅溫暖下焦,同時也溫暖中焦;當中下焦得到足夠的溫暖後,自然能促進火與土(心與脾)之間的相互滋生,使得難以消化的食物能夠被分解吸收;再加上芡實和蓮子,既補脾又固腎;如此一來,當火土相生機制恢復正常,脾腎功能堅固,那麼严重的腹瀉和慢性腹瀉的症狀都將大大改善。

暖培卑監法,:治脾土虛寒泄瀉,及冷痢水穀痢。

西潞黨(三錢,米炒),白茯苓(三錢),於潛術(二錢,土炒),粉甘草(五分,水炙),炮薑炭(八分),茅蒼朮(六分,土炒),益智仁(一錢),葛根(五分,煨)

加粳米一撮,煎服。

經云:土不及曰卑監。法中以四君合理中,暖培其脾土也。脾喜燥,故佐以蒼朮,喜溫佐以益智,喜升佐以葛根,喜甘佐以粳米。

補中收脫法,:治泄痢不已,氣虛下陷,穀道不合,肛門下脫。

東洋參(三錢),黃耆(二錢,米炒),於潛術(一錢,土炒),粉甘草(五分,炙),罌粟殼(一錢,炙),白芍藥(一錢,土炒),訶黎勒(一錢五分)

白話文:

暖培卑監法,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,以及因寒而致的痢疾,包括水樣痢疾和有未消化食物的痢疾。

使用藥材如下:西潞黨三錢(先以米炒過),白茯苓三錢,於潛白術二錢(土炒處理),粉甘草五分(用水炙烤),炮薑炭八分,茅蒼朮六分(土炒),益智仁一錢,葛根五分(煨製)。另加入少量粳米一同煎煮後服用。

古籍中有言:當土(即脾)的運行不足時,稱為「卑監」。此法通過結合四君子湯與理中湯的原理,來溫暖並培育脾胃之氣。因為脾臟偏好燥性,故輔以蒼朮增強其燥性;喜溫暖,故添加益智仁以助其溫煦;喜上升之性,故用葛根來促進提升作用;喜甜味,故配合粳米以滋養。

補中收脫法,適用於腹瀉不止、氣虛導致內臟下垂、肛門失禁的情況。

處方包含:東洋參三錢,黃耆二錢(米炒),於潛白術一錢(土炒),粉甘草五分(炙烤),罌粟殼一錢(炙烤),白芍藥一錢(土炒),以及訶黎勒一錢五分。這些藥物共同作用,以補益中氣、固脫止瀉。

加石榴皮一錢同煎。

此治瀉痢日久,氣虛脫肛之法也。以參、耆、朮、草之甘溫,補中州以提其陷;罌、芍、訶黎之酸澀,止瀉痢且斂其肛;用榴皮為引者,亦取其酸以收脫,澀以住痢也。

通利州都法,:治火瀉、濕瀉,濕熱痢疾。

白茯苓(三錢),澤瀉(一錢五分),蒼朮(八分,土炒),車前子(二錢),通草(一錢),滑石(三錢,飛),苦桔梗(一錢)

白話文:

加入石榴皮一錢一同煎煮。

這是治療長期腹瀉、痢疾,導致氣虛而脫肛的方法。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這些甘溫性的藥材,來補充中氣並提升下陷的臟器;大黃、白芍、诃子這類酸澀的藥物,既能止瀉痢也能收斂肛門;選用石榴皮作為引導藥的原因,在於它本身的酸性能收斂脫垂的部位,其澀性則能止住痢疾。

疏通州都府的療法:適用於治療火性腹瀉、濕性腹瀉及濕熱型痢疾。

藥方包括:白茯苓三錢、澤瀉一錢五分、炒過的苍朮八分、車前子二錢、通草一錢、研磨成細粉的滑石三錢,以及苦桔梗一錢。

河水煎服。

斯仿舒馳遠先生加減五苓之意。州都者,膀胱之官名也。首用茯苓甘淡平和,而通州都為君;澤瀉鹹寒下達,而走膀胱為臣;佐蒼朮之苦溫,以化其濕;車前、通、滑之甘淡,以滲其濕;使桔梗之開提,能通天氣於地道也。

清涼滌暑法,:治暑溫暑熱,暑瀉秋暑。

滑石(三錢,水飛),生甘草(八分),青蒿(一錢五分),白扁豆(一錢),連翹(三錢,去心),白茯苓(三錢),通草(一錢)

加西瓜翠衣一片入煎。

白話文:

將河水煮沸後服用。

此方仿照舒馳遠先生調整五苓散的意圖。所謂「州都」,即是膀胱的別稱。方中首先使用茯苓,因其味甘性淡且性質平和,能夠疏通膀胱而被視作主藥(君藥);澤瀉味咸性寒,向下運行,直接作用於膀胱,擔任輔助藥物(臣藥)的角色;再以苦溫的蒼朮作為輔佐,幫助化解體內濕氣;並且配以車前子、木通和滑石這三味味甘性淡的藥材,促進濕氣的排出;最後使用桔梗,其上升提氣的作用,能夠調節天地之氣在人體內的流通。

清涼滌暑法,適用於治療各種暑熱病症,包括暑溫、暑熱引起的腹瀉以及秋季仍持續的暑氣。

處方如下:滑石三錢(需先用水飛處理),生甘草八分,青蒿一錢五分,白扁豆一錢,連翹三錢(去除心部),白茯苓三錢,通草一錢。

煎藥時,可加入西瓜翠衣一片同煎。

滑石、甘草,即河間之天水散,以滌其暑熱也。恐其力之不及,故加蒿、扁、瓜衣以清暑;又恐其干犯乎心,更佐連翹以清心。夫小暑之節,在乎相火之後,大暑之令,在乎濕土之先,故先賢所謂暑不離濕也,兼用通、苓,意在滲濕耳。

化痰順氣法,:治痰氣閉塞,痰瘧、痰瀉。

白茯苓(四錢),製半夏(二錢),陳皮(一錢五分),粉甘草(八分),廣木香(五分,煨),厚朴(一錢,薑製)

白話文:

滑石與甘草組成的藥方,就是河間學派所稱的天水散,用來清除夏季的暑熱。為了確保藥效充足,特別添加了青蒿、扁豆花和冬瓜皮來增強清熱解暑的效果;同時,因為擔心暑熱可能影響到心臟,故而輔以連翹來清心火。小暑這個節氣,位於相火旺盛之後,而大暑則處在濕土之氣當令之前,因此古時候的醫學前輩有言,談到暑熱就不能不考慮到濕氣的影響,所以在方中還加入了茯苓和通草,目的就在於利濕。

至於化痰順氣法,適用於痰氣阻塞造成的病症,如痰癇、痰泄等症狀。

處方如下:

  • 白茯苓:四錢
  • 制半夏:二錢
  • 陳皮:一錢五分
  • 粉甘草:八分
  • 煨廣木香:五分
  • 姜製厚朴:一錢

此方用白茯苓、制半夏、陳皮及粉甘草來協同作用,以化解痰濕並調暢氣機;再配以煨製的廣木香和姜製厚朴,增強疏肝理氣、燥濕化痰的功效。

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
法中苓、夏、陳、甘,即局方二陳湯化痰之妥方也。加木香、厚朴,以行其氣,氣得流行,則順而不滯,故古人謂化痰須順氣,氣行痰自消,且木香、厚朴,均能治瀉,以此法治其痰瀉,不亦宜乎!

楂曲平胃法,:治因食作瀉,兼治食瘧。

楂肉(三錢,炒),神麯(三錢,炒),蒼朮(一錢,土炒),厚朴(一錢,薑製),陳廣皮(一錢),甘草(八分)

加䏶胵二枚為引。

法內蒼、陳、樸、草,系局方之平胃散,為消導之要劑。佐山楂健脾磨積,神麯消食住瀉,䏶胵乃雞之脾也,不但能消水穀,而且能治瀉利。食瀉投之,必然中鵠。

白話文:

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這裡提到的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,就是局方中的「二陳湯」,是化痰的良方。再加上木香和厚朴,可以促進氣機運行,氣能夠流暢,就會順暢而不阻滯,因此古人說要化痰就得先順氣,氣流通了,痰自然就會消失。而且,木香和厚朴都能治療腹瀉,用這個方法來治療痰濕引起的腹瀉,不是很恰當嗎!

至於「楂曲平胃法」,用於治療因飲食所引起的腹瀉,同時也能輔助治療食癇。

處方包括:炒山楂肉三錢、炒神曲三錢、土炒蒼朮一錢、薑製厚朴一錢、陳皮一錢,以及甘草八分。

另外,添加雞胗兩枚作為藥引。

方中的蒼朮、陳皮、厚朴、甘草,正是局方中的「平胃散」,是消導積滯的重要藥方。配合使用山楂以健脾胃、消積食,神曲帮助消化並止瀉,而雞胗不僅能幫助消化水穀,還能治療腹瀉。對於由飲食引起的腹瀉,使用此方無疑是對症下藥。

增損胃苓法,:(見後)

清痢蕩積法,:治熱痢夾食,脈滑數,煩渴溺赤。

廣木香(六分,煨),黃連(六分,吳萸炒),生軍(三錢,酒浸),枳殼(一錢五分,麩炒),黃芩(一錢,酒炒),白芍(一錢五分,酒炒),粉甘草(五分),葛根(五分,煨)

加鮮荷葉三錢,煎服。

此法首用香、連治痢為主,加軍、枳以蕩其積,芩、芍以清其血,甘草解毒,荷、葛升提,施於實熱之痢,每多奏效耳。

溫化濕邪法,:治寒濕釀痢,胸痞溺白。

白話文:

增損胃苓法,(詳見後續內容)

清痢蕩積法,:用於治療熱性痢疾伴有食物積滯,脈象滑數,病人感到煩躁口渴,以及小便色紅的情況。

藥方包含:廣木香(六分,需先煨烤),黃連(六分,與吳茱萸同炒),生軍(三錢,用酒浸泡),枳殼(一錢五分,以麥麸炒過),黃芩(一錢,酒炒處理),白芍(一錢五分,酒炒),粉甘草(五分),以及煨過的葛根(五分)。另外,還需加入新鮮荷葉三錢,一同煎煮服用。

此療法首先使用廣木香和黃連作為治痢的主要藥物,再加入生軍和枳殼以清除腸胃積滯,黃芩和白芍用來清熱凉血,甘草則用來解毒,荷葉與煨葛根能夠提升身體氣機。此方對於實熱型痢疾,常常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
溫化濕邪法,:適用於治療由寒濕引起的痢疾,症狀包括胸脘痞滿及小便色淡白。

藿香(一錢五分),蔻殼(一錢二分),神麯(三錢,炒),厚朴(一錢,薑製),陳皮(一錢五分),蒼朮(八分,土炒)

加生薑三片為引。

凡濕在表宜宣散,在裡宜滲利,今在氣分,宜溫藥以化之。藿香、蔻殼,宣上下之邪滯;神麯、厚朴,化脾胃之積濕;陳皮理其氣分,蒼朮化其濕邪,更佐生薑溫暖其中,中焦通暢無滯,滯下愈矣。

調中開噤法,:治下痢不食,或嘔不能食,即噤口痢證。

西潞黨(三錢,米炒),黃連(五分,薑汁炒),製半夏(一錢五分),廣藿香(一錢),石蓮肉(三錢)

白話文:

藿香(1.5克),蔻殼(1.2克),神曲(3克,炒過),厚朴(1克,用薑處理過),陳皮(1.5克),蒼朮(0.8克,土炒處理)。

加上生薑三片作為藥引。

一般來說,濕氣在身體表面時適合發散,在臟腑內部則適合疏通排出。現在的情況屬於氣機層面的濕氣,應該使用溫性藥物來化解。這裡,藿香和蔻殼能幫助宣散體內上下部位的病邪滯留;神曲與厚朴則能夠化解脾胃中的積濕;陳皮用來調整氣機運行,而蒼朮則有助於消除濕邪。再配合生薑的溫熱性質來溫暖中焦,使得中焦的氣機流通無阻,這樣就能治療因濕滯所導致的問題。

調中開噤法,此法用於治療下痢且不思飲食,或是嘔吐無法進食,這就是所謂的噤口痢病症。

西潞黨(3克,用米炒過),黃連(0.5克,用薑汁炒過),製半夏(1.5克),廣藿香(1克),石蓮肉(3克)。

加陳廩米一撮,煎服。

痢成噤口,脾胃俱憊矣。故用潞黨補其中州,黃連清其餘痢,半夏和中止嘔,藿香醒胃蘇脾,石蓮肉開其噤,陳廩米養其胃,倘絕不欲食者,除去黃連可也。

調中暢氣法,:治中虛氣滯,休息痢疾,並治脾虧泄瀉。

潞黨參(三錢,米炒),於朮(二錢,土炒),黃耆(二錢,酒炒),炙甘草(四分),陳廣皮(一錢),腹皮(一錢五分,酒洗),廣木香(三分,煨)

加鮮荷葉三錢為引。

參、耆、朮、草,調補中州;陳、腹、木香,宣暢氣分;加荷葉助脾胃而升陽也。

白話文:

加入一小捏陳年粳米,煎煮後服用。

如果痢疾導致無法進食,脾胃功能都已疲弱。因此使用潞黨參來滋補中氣,黃連清除剩餘的痢疾病狀,半夏調和中焦並停止嘔吐,藿香能夠喚醒胃口並恢復脾胃功能,石蓮子可以使緊閉的嘴張開,陳年粳米用以調養胃部。如果完全不想吃東西,可以去掉黃連。

調中暢氣法:用於治療中氣虛弱、氣機阻滯所導致的休息痢疾,以及因脾臟虧損引起的腹瀉。

藥方包含:潞黨參(三錢,與米一同炒過)、於朮(二錢,用土炒)、黃耆(二錢,酒炒)、炙甘草(四分)、陳皮(一錢)、腹皮(一錢五分,用酒洗淨)、廣木香(三分,煨烤)。

另外添加新鮮荷葉三錢作為药引。

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用以調節並補益中氣;陳皮、腹皮、木香則用來疏通氣機;加上荷葉有助於增強脾胃機能並提升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