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8)
卷之一 (8)
1. 臨證治案
服二劑,胸次略寬,咳亦暢快,氣分似獲稍開,復診其脈稍緩,但沉分依然,舌苔化燥而灰,身熱如火,口渴不寐,此溫邪之勢未衰,津液被其所劫也。姑守舊法,減去薄荷,加入石膏、知母。服至第三劑,則肌膚微微汗潤,體熱退清,舌上津回,脈轉緩怠,繼以調補,日漸而安。
風溫誤補致死
里人範某,患風溫時病,藥石雜投,久延未愈。請豐診視,視其形容憔悴,舌苔尖白根黃,脈來左弱右強,發熱纏綿不已,咳嗽勤甚,痰中偶有鮮血,此乃賦稟素虧,風溫時氣未罄,久化為火,刑金劫絡,理當先治其標,緩治其本,遂以銀翹散,去荊芥、桔、豉,加川貝、兜、蟬,此雖治標,實不礙本,倘見血治血,難免不入虛途。病者信補不服,復請原醫,仍用滋陰涼血補肺之方,另服人參、燕窩。
不知溫邪得補,益不能解,日累日深,竟成不起。嗚呼!醫不明標本緩急,誤人性命,固所不免矣。
風溫夾濕
南鄉梅某,望七之年,素來康健,微熱咳嗽,患有數朝,時逢農事方興,猶是勤耕綠野,加冒春雨,則發熱忽熾,咳嗽頻頻,口渴不甚引飲,身痛便瀉。有謂春溫時感,有言漏底傷寒,所進之方,僉未應手。
延豐診治,按其脈,濡數之形,舌苔黃而且膩,前恙未除,尤加胸悶溺赤,此係風溫夾濕之證,上宜清暢其肺,中宜溫化其脾,以辛涼解表法,去蔞殼,加葛根、蒼朮、神麯、陳皮治之。服二劑,身痛已除,便瀉亦止,惟發熱咳嗽,口渴喜涼,似乎客濕已解,溫熱未清,當步原章,除去蒼朮、神麯,加入紹貝、蔞根、蘆根、甘草。迭進三劑,則咳嗽漸疏,身熱退淨。
復診數次,諸恙若失矣。
胃虛溫病
海昌張某,於暮春之初,突然壯熱而渴,曾延醫治,胥未中機。邀豐診之,脈駛而躁,舌黑而焦,述服柴葛解肌及銀翹散,毫無應驗。推其脈證,溫病顯然,刻今熱勢炎炎,津液被劫,神識模糊,似有逆傳之局,急用石膏、知母,以祛其熱;麥冬、鮮斛,以保其津;連翹、竹葉,以清其心;甘草、粳米,以調其中。
服之雖有微汗,然其體熱未衰,神識略清,舌苔稍潤,無如又加呃逆,脈轉來盛去衰,斯溫邪未清,胃氣又虛竭矣。照前方增入東洋參、刀豆殼,服下似不齟齬,遍體微微有汗,熱勢漸輕,呃逆亦疏,脈形稍緩。繼以原法,服一煎諸恙遂退,後用金匱麥門冬湯為主,調理匝月而安。
胃實溫病
山陰沈某,發熱經旬,口渴喜冷,脈來洪大之象,舌苔黃燥而焦。豐曰:此溫病也。由伏氣自內而出,宜用清涼透邪法,去淡豉、竹葉、綠豆衣,加杏仁、蔞殼、花粉、甘草治之。服一劑,未中肯綮,更加譫語神昏,脈轉實大有力,此溫邪熾盛,胃有燥屎昭然,改用潤下救津法,加杏霜、枳殼治之。
白話文:
臨證治案
第一個病例:病人服藥兩劑後,胸悶稍減,咳嗽也舒暢,氣分似乎有所好轉。再次診脈,脈象稍緩,但沉緊的脈象仍然存在,舌苔乾燥而呈灰白色,身體發熱如同火燒,口渴睡不著,說明溫邪的勢頭尚未減退,體液已被消耗。於是繼續用之前的方子,只是減少薄荷的用量,加入石膏、知母。服用第三劑後,皮膚微微出汗,體溫下降,舌苔上出現津液,脈象轉為緩慢,接著用調理補益的方子,病人逐漸康復。
第二個病例:里人範某患風溫病,亂投藥物,久治不愈。經豐醫生診治,發現病人形容憔悴,舌苔尖部白,根部黃,脈象左側弱,右側強,持續發熱,咳嗽頻繁,痰中偶爾帶血,這是因為病人體質虛弱,風溫邪氣未盡,久而化火,損傷津液,阻塞經絡。應當先治標,再治本。於是用銀翹散,去除荊芥、桔梗、川芎,加入川貝母、射干、蟬蛻。雖然是治標之法,但也不妨礙治本。如果見到血就治血,很容易陷入虛弱的境地。病人不相信補益的方法,再次找原來的醫生,又用滋陰涼血補肺的方子,還服用人參、燕窩。
溫邪疾病不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治療,病情反而會加重,結果病人病情加重,最終不治身亡。唉!醫生不明白標本緩急的道理,誤人性命,實在是難以避免的錯誤。
第三個病例:南鄉梅某,將近七十歲,平時身體健康,輕微發熱咳嗽,持續幾天。正值農忙季節,依然辛勤勞作,又淋了春雨,於是高燒,咳嗽頻繁,口渴但不怎麼想喝水,身體疼痛,大便溏瀉。有人說是春溫外感,有人說是傷寒。之前的方子都無效。
豐醫生診治後,按其脈象,脈濡數,舌苔黃厚膩,之前的病症未除,又出現胸悶、小便赤澀,這是風溫夾濕的證候,上焦應當清利肺氣,中焦應當溫化脾氣,於是用辛涼解表的方法,去掉蔞殼,加入葛根、蒼朮、神麴、陳皮治療。服用兩劑後,身體疼痛消失,大便溏瀉也停止,但是發熱咳嗽,口渴喜涼,似乎濕邪已解,溫邪未清,於是沿用之前的方子,去掉蒼朮、神麴,加入貝母、蔞根、蘆根、甘草。連續服用三劑,咳嗽逐漸減輕,發熱消失。
再次診察幾次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。
第四個病例:海昌張某,在暮春之初,突然高燒口渴,曾請醫生治療,都沒有效果。邀請豐醫生診治,脈象快速而躁動,舌頭黑而焦,病人說服過柴葛解肌湯和銀翹散,都沒有效果。判斷是溫病,現在高燒,津液被消耗,神志模糊,似有邪氣逆傳的跡象,於是急用石膏、知母清熱;麥冬、石斛保津;連翹、竹葉清心;甘草、粳米調和脾胃。
服藥後雖然微微出汗,但是體溫沒有下降,神志稍清,舌苔略潤,但是又出現呃逆,脈象由盛轉衰,說明溫邪未清,胃氣又虛弱了。在原方基礎上增加黨參、刀豆殼,服藥後似乎沒有不適,全身微微出汗,熱勢減輕,呃逆也減少,脈象稍緩。繼續用原方,服用一劑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,後來用金匱麥門冬湯調理一個月後痊癒。
第五個病例:山陰沈某,發熱十多天,口渴喜涼,脈象洪大,舌苔黃燥而焦。豐醫生說這是溫病,伏氣由內而外,應該用清熱解毒的方法,去掉淡豆豉、竹葉、綠豆衣,加入杏仁、蔞殼、花粉、甘草治療。服用一劑後,沒有效果,反而出現神志不清,脈象更加實大有力,說明溫邪熾盛,胃中有燥屎,於是改用潤下救津的方法,加入杏霜、枳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