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豐

《時病論》~ 卷之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7)

1. 臨證治案

春溫過汗變症

城東章某,得春溫時病,前醫不識,遂謂傷寒,輒用荊、防、羌獨等藥,一劑得汗,身熱退清,次劑罔靈,復熱如火,大渴飲冷,其勢如狂。更醫治之,謂為火證,竟以三黃解毒為君,不但熱勢不平,更變神昏瘛瘲。急來商治於豐,診其脈,弦滑有力,視其舌,黃燥無津。豐曰:此春溫病也。

初起本宜發汗,解其在表之寒,所以熱從汗解,惜乎繼服原方,過汗遂化為燥,又如苦寒遏其邪熱,以致諸變叢生,當從邪入心包、肝風內動治之。急以祛熱宣竅法,加羚羊、鉤藤。服一劑,瘛瘲稍定,神識亦清,惟津液未回,唇舌尚燥,守舊法,除去至寶、菖蒲,加入沙參、鮮地,連嘗三劑,諸恙咸安。

春溫甫解幾乎誤補

三湘劉某之子,忽患春溫,熱渴不解,計有二十朝來,始延豐診,脈象洪大鼓指,舌苔灰燥而干,既以涼解裡熱法治之。次日黎明,復來邀診,詣其處,見幾上先有藥方二紙,一補正回陽,一保元斂汗。劉曰:昨宵變證,故延二醫酌治,未識那方中肯?即請示之。豐曰:先診其脈再議。

劉某伴至寢所,見病者覆被而臥,神氣尚清,汗出淋漓,身涼如水,六脈安靜,呼吸調勻。豐曰:公弗懼,非脫汗也,乃解汗也。曰:何以知之?曰:脈靜身涼,故知之也。倘今見汗防脫,投以溫補,必阻其既解之邪,變證再加,遂難治矣。喬梓仍信豐言,遂請疏方。

思邪方解之秋,最難用藥,補散溫涼,概不可施,姑以蔞皮暢其氣分,俾其餘邪達表;穭豆衣以皮行皮,使其盡透肌膚;蓋汗為心之液,過多必損乎心,再以柏子、茯神養其心也;加沙參以保其津,細地以滋其液,米仁甘草,調養中州;更以浮小麥養心斂汗。連服二劑,肢體回溫,汗亦收住。

調治半月,起居如昔矣。

或問曰:先生嘗謂凡學時病,必先讀仲景之書。曾見《傷寒論》中,漏汗不止,而用附子。今見大汗身涼,而用沙參細地,能不令人駭然?請詳其理。答曰,用附子者,其原必寒,其陽必虛。今用沙、地者,其原乃溫,其陰乃傷。一寒一溫,當明辨之。又問:春溫之病,因寒觸動,豈無寒乎?曰:子何迂也!須知溫在內,寒在外。

今大汗淋漓,即有在外之寒,亦當透解,故不用附子以固其陽,而截其既解溫邪之路,用沙、地以滋津液,而保其既傷肺腎之陰。若執固陽之法,必使既散之邪復聚,子知是理乎?

風溫入肺胃誤作陰虛膩補增劇

云岫孫某,平素清癯,吸菸弱質,患咳嗽熱渴,計半月矣。前醫皆以為陰虛肺損,所服之藥,非地、味、阿膠,即沙參、款、麥,愈治愈劇,始來求治於豐,按其脈,搏大有力,重取滑數,舌絳苔黃,熱渴咳嗽,此明是風溫之邪,盤踞肺胃。前方盡是滋膩,益使氣機閉塞,致邪不能達解,當暢其肺,清其胃,用辛涼解表法,加蘆根、花粉治之。

白話文:

臨證治案

春溫過汗變症

城東的章某,患了春溫,之前的醫生沒有診斷出來,誤以為是傷寒,便用荊芥、防風、羌活等藥物發汗。服藥一劑後,發汗,身熱退卻,但第二劑卻無效,體熱反而像火一樣,非常口渴想喝冷水,病情危急。又換了醫生治療,認為是火證,用三黃解毒湯為主藥,但不僅熱勢未退,反而神志昏迷,抽搐。於是急著來找豐醫生求治。豐醫生診其脈象弦滑有力,舌頭黃燥無津液,診斷為春溫。

豐醫生說:這病一開始應該發汗,去除表面的寒邪,所以熱能隨著汗排出。可惜的是,繼續服用之前的方劑,過度發汗導致陰液乾燥,而且苦寒的藥物抑制了邪熱,導致各種併發症出現,應該從邪氣入侵心包、肝風內動的角度治療。於是用祛熱宣竅的方法,加用羚羊角、鉤藤。服用一劑後,抽搐略微減輕,神志也清醒了些,只是津液未恢復,嘴唇舌頭還乾燥,於是沿用之前的治療方法,去掉硃砂、菖蒲,加入沙參、生地黃,連續服用三劑,所有症狀都好了。

春溫甫解幾乎誤補

湖南的劉某之子患了春溫,發熱口渴不止,已經二十多天了,才請豐醫生診治。脈象洪大有力,舌苔灰燥。豐醫生用涼解裡熱的方法治療。第二天清晨,劉某又來請豐醫生診治,豐醫生到家裡後,看到桌上放著兩張藥方,一張是補正回陽的,一張是保元斂汗的。劉某說:昨晚病情變化,所以請了兩個醫生開了藥,不知道哪個藥方對症?請豐醫生指點。豐醫生說:先診脈再說。

劉某帶著豐醫生到病人臥室,看見病人蓋著被子睡覺,精神尚可,汗出淋漓,身體冰冷,脈象平和,呼吸勻稱。豐醫生說:您不要害怕,這不是脫汗,而是解汗。劉某問:怎麼知道?豐醫生說:脈象平和,身體涼爽,就知道是解汗。如果現在看到出汗就擔心脫水,用溫補的藥物,必定阻礙邪氣的排出,病情會加重,很難治療。劉某父子相信豐醫生,於是請豐醫生開方。

邪氣快要解除的時候,用藥最難,補瀉溫涼都不宜使用。於是用蔞仁皮疏通氣分,使餘邪達於體表;用綠豆衣讓邪氣從皮膚排出;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津液,過多會損傷心臟,所以再用柏子仁、茯神養心;加沙參保護津液,生地黃滋養陰液;用米仁、甘草調和脾胃;再用浮小麥養心斂汗。連續服用兩劑,肢體回溫,汗也止住了。

調治半個月,身體恢復如初。

有人問:先生曾經說過,學習時病,必須先讀仲景的書。曾見《傷寒論》中,汗出不止,而用附子。現在看到大汗身涼,而用沙參生地黃,是不是讓人驚訝?請詳細說明原因。豐醫生回答說:用附子,是因為本質上是寒,陽氣虛弱。現在用沙參生地黃,是因為本質上是熱,陰液受損。一個寒一個熱,要區分清楚。又問:春溫之病,因為寒邪觸動,豈不是也有寒邪?豐醫生說:你太迂腐了!要知道溫邪在內,寒邪在外。

現在大汗淋漓,即使有外在的寒邪,也應該透解出去,所以不用附子溫陽,而是截斷已經排出溫邪的路徑,用沙參生地黃滋養津液,保護已經受損的肺腎陰液。如果堅持溫陽的方法,必定使已經散去的邪氣重新聚集,你明白這個道理嗎?

風溫入肺胃誤作陰虛膩補增劇

雲岫的孫某,平素體質清瘦,抽菸,體質虛弱,咳嗽,口渴,已經半個月了。之前的醫生都認為是陰虛肺損,所服藥物,不是生地黃、麥冬、阿膠,就是沙參、玉竹、麥冬,病反而越來越重,才來找豐醫生求治。豐醫生診其脈搏大有力,滑數,舌頭紅絳,苔黃,口渴咳嗽,這明顯是風溫邪氣盤踞肺胃。之前的藥物都是滋膩的,更使得氣機閉塞,邪氣不能排出,應該疏通肺氣,清利胃火,用辛涼解表的方法,加用蘆根、花粉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