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疫疹一得》~ 卷上 (3)
卷上 (3)
1. 藥之主宰
太陰濕土司天,太陽寒水在泉。
太谿絕,死不治。太谿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,應乎腎之氣也。土邪勝水,腎氣內絕也。歲氣溫化之候。太陰濕土者,足太陰脾經也。脾屬中央戊己土,每季寄旺一十八日,分為七十二日,以應一歲六六三百六十日之成數也。
初之氣:厥陰風木用事,主旺客衰,瀉酸補脾。
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起,至二月驚蟄終止。
天時,大風發榮,雨生毛蟲。
民病,血溢,經絡拘強,關節不利,身重筋痛。
二之氣:少陰君火用事,以下生上,瀉甘補咸。
自二月春分節氣起,至四月立夏終止。
天時,大火至,疫癘,濕蒸相搏,暴雨時降。
民病,瘟疫盛行,遠近咸若。
三之氣:少陽相火用事,土旺剋水,補腎瀉脾。
自四月小滿節起,至六月小暑終止。
天時。雷雨電雹,地氣騰,濕氣降。
民病,身重跗腫,胸腹滿,感冒濕氣。
四之氣:太陰濕土用事,甘旺咸衰,補腎益膀胱。
自六月大暑節起,至八月白露終止。
天時,炎然沸騰,地氣升,濕化不流。
民病,腠理熱,血暴溢,寒瘧,心腹脹,浮腫。
五之氣:陽明燥金用事,土能生金,益肝瀉肺。
自八月秋分節起,至十月立冬終止。
天時,大涼霧露降。
民病,皮膚寒熱甚行。
六之氣:太陽寒水用事,以上克下,瀉肝補腎。
自十月小雪節起,至十一月小寒終止。
天時,大寒凝冽。
民病,關節禁固,腰腳拘疼。
寅申歲
丙寅水運,北政,右寸不應,黃柏為君。
壬申木運,北政,右寸不應,梔子為君。
戊寅火運,北政,右寸不應,黃連為君。
甲申土運,南政,右尺不應,甘草為君。
庚寅金運,北政,右寸不應,黃芩為君。
丙申水運,北政,右寸不應,黃柏為君。
壬寅木運,北政,右寸不應,梔子為君。
戊申火運,北政,右寸不應,黃連為君。
甲寅土運,南政,右尺不應,甘草為君。
庚申金運,北政,右寸不應,黃芩為君。
少陽相火司天,厥陰風木在泉。
天府絕,不治。天府在肘後,披側上披下同身寸之三寸動脈,肺之氣也,火勝金故絕。歲氣火代之候。少陽相火者,三焦浮流之火,火邪炎上,上克肺金,金受克,腎水失母,則上盛下虛,虛陽上攻,便生諸疾,至傷元陽。
初之氣:
自年前十二月大寒節起,至二月驚蟄終止。
天時,熱風傷人,時氣流行。
民病,寒熱交作,咳逆頭痛,血氣不調,心腹不快。
二之氣:少陰君火用事,肺衰心盛,制苦益辛。
自二月春分節起,至四月立夏終止。
天時,暴風疾雨,溫濕相蒸。
民病,上熱咳逆,胸膈不利,頭痛寒熱。
三之氣:少陽相火用事,夏旺火熾,補肺益大腸。
自四月小滿節起,至六月小暑終止。
天時,炎暑亢旱,草萎河輸。
民病,煩熱,目赤,喉閉,失血,熱渴,風邪,人多暴死。
白話文:
藥之主宰
這段文字描述了不同季節的氣候、人體臟腑的運作以及相應的疾病和治療原則。它將一年劃分為六個時期,每個時期對應不同的五行運作和臟腑主氣,並說明了相應的氣候特徵和常見疾病。
第一部分描述了以脾土為主的太陰季節的運作規律。它指出腎氣衰竭(太谿脈絕)是危及生命的。文中詳細闡述了每個季節(大寒至小寒)的氣候變化、致病因素以及常見病症(例如血溢、關節不利、瘟疫、浮腫、皮膚寒熱等),並提出相應的治療原則(例如瀉酸補脾、瀉甘補咸、補腎瀉脾等)。
第二部分描述了以肺金受損為主的少陽季節的運作規律。它指出肺氣衰竭(天府脈絕)是危及生命的。同樣,這部分也詳細闡述了每個季節(大寒至小暑)的氣候變化、致病因素以及常見病症(例如寒熱交作、咳逆頭痛、煩熱、目赤等),並提出相應的治療原則(例如制苦益辛、補肺益大腸等)。
最後,還列出了不同年份(寅申歲,即丙寅、壬申、戊寅、甲申、庚寅、丙申、壬寅、戊申、甲寅、庚申年)的治病原則,並根據不同的年份和季節選取不同的主藥(黃柏、梔子、黃連、甘草、黃芩)。 這些主藥的使用與當時的政治方位(北政、南政)以及脈象(右寸、右尺)也有關聯。 這部分內容顯示出古代中醫對於時間、空間以及個體差異的綜合考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