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霖

《疫疹一得》~ 卷上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5)

1. 咬牙

齒者骨之餘。有以咬牙為血虛,謂雜證則然耳。疫疹咬牙,是肝經熱極。肝為血海,被火煎熬,牙失其養,故頻頻而作。

2. 鼻衄湧泉

雜症鼻衄,迫於肺經浮游之火,而疫乃陽明鬱熱上衝於腦。鼻通於腦,熱血上溢,故從鼻出如泉。

3. 舌上珍珠

舌上白點如珠,乃水化之象,較之紫赤黃黑,古人謂之芒刺者更重。

4. 舌如鐵甲

(此三十六舌未有者)

疫症初起,苔如膩粉,此火極水化。醫者誤認為寒,妄投溫表,其病反劇,其苔愈厚,加以重劑,以致精液愈耗,水不上升,二火煎熬,變白為黑,其堅如鐵,其厚如甲,敲之戛戛有聲,言語不清,非舌卷也。治之得法,其甲整脫。(經驗)

5. 舌疔

(亦三十六舌未有)

發於舌上,或紅或紫,大如馬乳,小如櫻桃,三五不等,流膿出血。重清心火,舌上成坑,愈後自平。(經驗)

6. 舌長

熱病愈後,舌出寸余,累日不收,名曰陽強。因犯房勞而得。長數寸者不救。

7. 舌衄

肝熱太盛,血無所藏,上溢心苗而出。

8. 齒衄

牙床屬胃,齒統十二經。此陽明熱傳少陰,二經相併,故血出牙縫。

9. 譫語

心主神,心靜則神爽,心為烈火所燔,神自不清,譫語所由來矣。

10. 呃逆

人之陰氣,賴胃以養。胃火上衝,肝膽之火亦相隨助之,肺金之氣不能下降,由清道而上衝喉嚨,故呃而有聲。

11. 嘔吐

邪入於胃則吐,毒猶因吐而得發越,至於乾嘔則重矣。總因內有伏毒,清胃自不容緩。

12. 似痢非痢

瘟毒移於大腸,裡急後重,赤白相兼,或下惡垢,或下紫血。其人必惡寒發熱,小水短縮。此熱滯大腸,只宜清熱利水,其痢自止。誤用通利止澀之劑不救。

13. 熱注大腸

毒火注於大腸,有下惡垢者,有利清水者,有傾腸直注者,有完穀不化者。此邪熱不殺穀,非脾虛也,較之似痢者稍輕。考其症,身必大熱,氣必雄壯,小水必短,唇必焦紫,大渴喜冷,四肢時而厥逆,腹痛不已。此熱注大腸,因其勢而清利之,泄自止矣。

14. 大便不通

大腸為傳送之官,欲通則易,欲實則難。雜症見此,有補有下,而疫症閉結,因毒火煎熬,大腸枯燥不能潤下,誤用通利,速其死也。

15. 大便下血

邪犯五臟,則三陰脈絡不和,血自停滯,滲入大腸,故血從便出。

16. 小便短縮如油

小便澀赤,亦屬膀胱熱極,況短而且縮,其色如油乎!蓋因熱毒下注,結於膀胱。

17. 小便溺血

小便出血,小腹必脹而痛。至於血出不痛,乃心移熱於小腸,故血從精竅中來也。

18. 發狂

猖狂剛暴,罵詈不避親疏,甚至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,逾垣上屋,非尋常力所能及,語生平未有之事、未見之人,如有邪附者。此陽明邪熱擾亂神明,病人亦不自知。多有看香、送祟、服符以驅邪者,可發一笑。

19. 痰中帶血

火極生痰,肺熱之徵。至於帶血,熱極之象也。

20. 遺尿

疫症小便自遺,非腎虛不約,乃熱毒流於膀胱。其人必昏沉譫語,遺不自知。

21. 喘嗽

諸病喘滿,皆屬於熱。五臟生成篇曰:上氣喘嗽,厥在胸中,遏在手陽明、太陰。胸中者,太陰肺之分也,手陽明大腸為肺之表,二經之邪熱逆於胸中,則為喘嗽也。

22. 發黃

黃者中央戊己之色,屬太陰脾經。脾經挾熱,不能下輸膀胱,小水不利,經氣鬱滯,其傳為疸。周身如金矣。

23. 循衣摸床

(撮空同)

在傷寒列於不治,疫疹有此,肝經淫熱也。肝屬木,四肢屬土,肝有邪熱,淫於脾經,此木來剋土,木動風搖,土自不安。

24. 狐惑

狐惑之狀,其人默默欲眠,起臥不安,目牽不閉。蟲蝕其肛為狐,蝕於喉為惑。大抵病人內熱食少,腸胃空虛,三蟲求食不得,蝕人五臟。當驗其上、下唇,上唇有瘡,蟲蝕其喉,下唇有瘡,蟲蝕其肛。

25. 戰汗

先寒後戰,寒極而戰,雜症則謂元陽將脫之象,而疫則熱毒盤踞於內,外則遍體炎炎。熱極之症,是必投以寒涼,火被水克,其焰必伏。火伏於內,必生外寒,陰陽相搏則戰,一戰而經氣輸泄,大汗而解矣。

以上五十二症,疫症惡候,變態無常。以下二十症,有因失治於前者,有因不謹於後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