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疫疹一得》~ 卷下 (3)
卷下 (3)
1. 疫疹之形
2. 鬆浮
松而且浮,灑於皮面,或紅,或紫,或赤,或黑,此毒之外現者,即照本方治之,雖有惡症,百無一失。
白話文:
[鬆浮] 症狀鬆散且浮在表面,出現在皮膚上,可能呈現紅色、紫色、赤色或黑色,這是毒素從體內向外顯現的徵兆。只要依照這個處方進行治療,即使病情嚴重,也能確保百分之九十九的成功率,幾乎不會失手。
不過,請注意,以上內容是根據古文中醫理論的描述,實際醫療情況應由專業醫生判斷和處理。
3. 緊束有根
疹出緊束有根,如從肉裡鑽出,其色青紫,宛如浮萍之背,多見於胸背。此胃熱將爛之色,即宜大清胃熱,兼涼其血,務使松活色退,方可挽回。稍存疑懼,即不能救。
白話文:
如果疹子冒出皮膚時呈現緊繃且有根部深埋的狀態,就像是從肉裡鑽出來一樣,顏色為青紫色,看起來像浮萍的背面,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胸部和背部。這通常是胃部過熱即將導致組織受損的徵兆,應立即大幅度地清除胃部的熱氣,同時冷卻血液,務必讓疹子變得鬆弛,顏色消退,這樣才能挽回病情。一旦心存懷疑或恐懼,救治就可能無法成功。
4. 疫疹之色
5. 紅活
血之體本紅,血得其暢,則紅而活,榮而潤,敷布洋溢,是疹之佳境也。
白話文:
血液本來的顏色就是紅色,當血液流動順暢時,就會呈現出鮮活的紅色,並且光澤潤澤,這樣的狀態就像是血液充分地散佈全身,這正是皮疹最佳的情況。
不過這裡提到的"疹之佳境",可能是中醫理論上的一種理想狀態,指的是身體健康、血液循環良好的情況下,皮膚上出現的紅疹會有鮮明的紅色和光澤,並非指實際生病時的疹子。
6. 淡紅
淡紅有美有疵。色淡而潤,此色之上者也;若淡而不榮,或有嬌而豔、干而滯,血之最熱者。
白話文:
【淡紅色】
淡紅色的膚色有其美好的一面,也有不完美的地方。如果膚色呈現淡淡的紅潤,這是很好的膚色狀態;但若是膚色雖淡卻沒有光澤,或者顯得過於嬌豔、乾澀且呆滯,這就是血液處在極度燥熱的狀態了。
7. 深紅
深紅者,較淡紅而稍重,亦血熱之象。一涼血即轉淡紅。
白話文:
【深紅】的部分內容在現代白話文中可以解釋為:「顏色偏深的紅色,比普通的紅色稍微深一些,這代表了血液過熱的現象。一旦血液冷卻,顏色就會轉變成較淺的紅色。」
8. 豔紅
色豔如胭脂,此血熱極之象,較深紅而愈惡。必大用涼血始轉深紅,再涼之而淡紅矣。
白話文:
這顏色像胭脂一樣鮮豔紅麗,是血液過熱到極點的徵兆,比深紅色更為不妙。必須大量使用能冷卻血液的藥物才能讓血色轉變為深紅,再持續冷卻後,血色就會變成淡紅了。
9. 紫赤
紫赤類雞冠花而更豔,較豔紅而火更盛。不即涼之,必至變黑。
白話文:
這種顏色紫赤,就像雞冠花那樣鮮艷,但比雞冠花更加鮮艷,比火紅還要更加熱烈。如果不立即冷卻下來,必定會轉變成黑色。換句話說,這種情況就像東西過於燥熱,若不及時降溫,最終會導致顏色變黑。
10. 紅白砂
細碎宛如粟米,紅者謂之紅砂,白者謂之白砂。疹後多有此症,乃餘毒盡透,最美之境,愈後脫皮。若初病未認是疫,後十日、半月而出者,煩躁作渴,大熱不退,毒發於頷者,死不可救。
白話文:
[疹子的細小斑點就像粟米一樣,紅色的被稱為紅砂,白色的則被稱為白砂。在出疹後常會出現這種症狀,這是身體剩餘的毒素完全排出的現象,是恢復最好的狀態,之後皮膚會開始脫皮。如果一開始不知道是傳染病,十多天或半個月後纔出現這些症狀,伴有煩躁、口渴、高燒不退,毒素如果擴散到頸部的話,那就是非常危險的情況,很可能無法救治。]
11. 疫疹不治之症
疫疹初起,六脈細數沉伏,面顏青慘,昏憒如迷,四肢逆冷,頭汗如雨,其痛如劈,腹內擾腸,欲吐不吐,欲泄不泄,男則仰臥,女則覆臥,搖頭鼓頷,百般不足。此為悶疫,斃不終朝矣。如欲挽回於萬一,非大劑清瘟不可,醫家即或敢用,病家決不敢服,與其束手待斃,不如含藥而亡。雖然,難矣哉!
白話文:
【疫情疹病症無法治癒】
疫情疹剛開始時,脈搏細微、頻率快且深藏,臉色呈現青色且顯得悲慘,精神渾渾噩噩像迷失一樣,四肢冰冷,頭上汗水如雨,頭痛如被劈開,腹部腸胃極度不適,想嘔吐卻又吐不出來,想拉肚子又拉不出來,男性患者會仰躺,女性患者則會俯臥,不停搖頭,下顎緊繃,各種症狀接踵而至。這種情況被稱為悶疫,患者往往活不過一天。
若想在萬分之一的機率下挽回生命,非得使用大量清瘟藥物不可。醫生即使有勇氣開出,患者及家屬也絕對不敢服用。與其坐以待斃,不如冒險試藥,但即便如此,這也是極為困難的啊!
以上是翻譯內容。
12. 疫疹諸方
敗毒散(《活人》),治時行疫癘頭痛,憎寒壯熱,項強睛暗,鼻塞聲重,咳嗽痰喘,眼赤口瘡,熱毒流注,腳腫腮腫,諸瘡斑疹,喉痹吐泄。
羌活,獨活,柴胡,前胡,川芎,枳殼,桔梗,茯苓,薄荷,甘草
疫症初起,服此先去其爪牙,使邪不盤踞經絡,有斑即透,較升、葛、荊、防發表多多矣。如口乾舌燥加黃芩,喉痛加豆根,倍加桔梗、甘草。古方引用生薑,姜乃暖胃之品,疫乃胃熱之症,似不宜用,以蔥易之。
此足太陽、少陽、陽明藥也。羌活入太陽而理遊風;獨活入太陰而理伏邪,兼能除痛;柴胡散熱升清,協川芎和血平肝,以治頭痛目昏;前胡、枳殼降氣行痰,協桔梗、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;甘草和里;而發表更以薄荷為君,取其辛涼,氣味俱薄,疏導經絡,表散能除高巔邪熱。古人名曰敗毒,良有以也。
涼膈散(《局方》)治心火上盛,中焦燥實,煩躁口渴,目赤頭眩,口瘡唇裂;吐血衄血,諸風瘛瘲,胃熱發斑,發狂,驚急抽風。
連翹,生梔子,黃芩,薄荷,桔梗,甘草,生石膏,竹葉
此上、中二焦瀉火藥也。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佐以苦甘,故以連翹、黃芩、竹葉、薄荷升散於上,古方用大黃、芒硝推蕩其中,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。予憶疫疹乃無形之毒,投以硝、黃之猛烈,必致內潰。予以石膏易去硝、黃,使熱降清升而疹自透,亦上升下行之意也。
清瘟敗毒飲(《一得》)治一切火熱,表裡俱盛,狂躁煩心。口乾咽痛,大熱乾嘔,錯語不眠,吐血衄血,熱盛發斑。不論始終,以此為主。後附加減。
生石膏(大劑六兩至八兩,中劑二兩至四兩,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),小生地(大劑六錢至一兩,中劑三錢至五錢,小劑二錢至四錢),烏犀角(大劑六錢至八錢,中劑三錢至四錢,小劑二錢至四錢),真川連(大劑六錢至四錢,中劑二錢至四錢,小劑一錢至一錢半),生梔子,桔梗,黃芩,知母,赤芍,玄參,連翹,竹葉,甘草,丹皮
疫證初起,惡寒發熱,頭痛如劈,煩躁譫妄,身熱肢冷,舌刺唇焦,上嘔下泄,六脈沉細而數,即用大劑;沉而數者,用中劑;浮大而數者,用小劑。如斑一出,即用大青葉,量加升麻四、五分引毒外透。此內化外解、濁降清升之法,治一得一,治十得十。以視升提發表而愈劇者,何不俯取芻蕘之一得也。
此十二經泄火之藥也。斑疹雖出於胃,亦諸經之火有以助之。重用石膏直入胃經,使其敷布於十二經,退其淫熱;佐以黃連、犀角、黃芩泄心、肺火於上焦,丹皮、梔子、赤芍泄肝經之火,連翹、玄參解散浮游之火,生地、知母抑陽扶陰,泄其亢甚之火,而救欲絕之水,桔梗、竹葉載藥上行;使以甘草和胃也。此皆大寒解毒之劑,故重用石膏,先平甚者,而諸經之火自無不安矣。
白話文:
疫疹諸方
敗毒散(出自《活人》):治療流行性疫病引起的頭痛、畏寒發熱、頸項僵硬、眼睛昏暗、鼻塞聲音嘶啞、咳嗽痰喘、眼睛紅腫、口瘡、熱毒外溢導致腳腫腮腫、各種瘡瘍斑疹、喉嚨阻塞、嘔吐腹瀉等症狀。
方劑組成: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前胡、川芎、枳殼、桔梗、茯苓、薄荷、甘草。
疫病初期服用此方,能先清除邪氣,防止邪氣盤踞經絡,使斑疹透發,其發表功效比升麻、葛根、荊芥、防風更強。如果口乾舌燥,加黃芩;喉嚨疼痛,加豆根;並增加桔梗、甘草的用量。古方使用生薑,但薑性溫熱,疫病多屬胃熱,故不宜使用,建議用蔥代替。
此方藥物作用於足太陽經、少陽經、陽明經。羌活入太陽經疏散遊走之風邪;獨活入太陰經祛除伏藏之邪,並能止痛;柴胡散熱升清,與川芎協同作用和血平肝,治療頭痛目眩;前胡、枳殼降氣行痰,與桔梗、茯苓協同作用以泄肺熱除濕消腫;甘草調和藥性;而發表則以薄荷為主藥,因其辛涼,氣味平和,能疏導經絡,表散邪熱。古人稱之為敗毒散,確有其道理。
涼膈散(出自《局方》):治療心火亢盛,中焦燥熱,煩躁口渴,眼睛紅腫頭暈目眩,口瘡唇裂;吐血鼻出血,各種風癇病症,胃熱引起的斑疹,發狂,驚恐抽搐等症狀。
方劑組成:連翹、生梔子、黃芩、薄荷、桔梗、甘草、生石膏、竹葉。
此方藥物作用於上焦和中焦,瀉除火邪。體內熱邪過盛,治療應採用寒涼之品,輔以苦甘之味,故用連翹、黃芩、竹葉、薄荷疏散上焦之熱,古方用大黃、芒硝以蕩滌中焦,使邪氣上下通利,膈間自然清淨。我認為疫疹是無形的毒邪,若使用硝石、大黃等猛烈藥物,必然導致內臟潰瘍。我用石膏代替硝石、大黃,使熱邪下降,清氣上升,斑疹自然透發,同樣達到了邪氣上下通利之效。
清瘟敗毒飲(出自《一得》):治療一切火熱邪氣,表裡俱盛,狂躁煩悶,口乾咽痛,大熱乾嘔,語無倫次,睡眠不安,吐血鼻出血,熱盛發斑等症狀。無論病程的早晚,均以此方為主,再根據情況加減。
方劑組成:生石膏(大劑量六兩至八兩,中等劑量二兩至四兩,小劑量八錢至一兩二錢)、生地黃(大劑量六錢至一兩,中等劑量三錢至五錢,小劑量二錢至四錢)、犀角(大劑量六錢至八錢,中等劑量三錢至四錢,小劑量二錢至四錢)、川連(大劑量六錢至四錢,中等劑量二錢至四錢,小劑量一錢至一錢半)、生梔子、桔梗、黃芩、知母、赤芍、玄參、連翹、竹葉、甘草、丹皮。
疫病初期,出現惡寒發熱、頭痛劇烈、煩躁譫語、身體發熱肢體冰冷、舌尖紅腫嘴唇乾燥、嘔吐腹瀉、脈象沉細而數,則用大劑量;脈象沉而數,則用中等劑量;脈象浮大而數,則用小劑量。如果斑疹已經出現,則加用大青葉,並適當增加升麻(四、五分)以引導毒邪外透。此方內化外解,濁氣下降清氣上升,療效顯著。與那些僅僅升提發表,反而加重病情的方法相比,豈不是更有價值?
此方藥物作用於十二經,瀉除火邪。斑疹雖然源於胃熱,但其他各經的火邪也參與其中。大量使用石膏直達胃經,使其作用於十二經脈,消除其淫邪之熱;輔以黃連、犀角、黃芩瀉除心、肺之火;丹皮、梔子、赤芍瀉除肝經之火;連翹、玄參解散浮游之火;生地黃、知母滋陰降火,以救助陰液將盡之體;桔梗、竹葉載藥上行;甘草調和脾胃。這些都是大寒解毒之藥,因此大量使用石膏,先平息最盛的邪氣,則其他各經的火邪自然不會再擾亂身體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