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揚俊

《溫熱暑疫全書》~ 卷二·熱病方論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·熱病方論 (4)

1. 夏熱病論

周禹載曰。冬傷於寒。夏必病熱。則是熱病與春溫對峙。而非夏時所感之熱也。乃嘉言尚論天之六氣。春秋冬各主一氣。獨夏月兼主三氣。謂為痙濕暍者。此仍是氣感之證。而非伏藏之寒。至夏始發之熱也。故人素有伏氣將發。復感濕暍者言之。若但病痙濕暍。不得即謂之熱病也。

故熱病自內發出。不論兼見何經。必由陽明。並無表證。其有表者。必外受風邪。不得遽投白虎。亦必先撤外邪。而後本湯可用。此亦先表后里之法也。

又曰。熱病即伏寒也。彼冬傷於寒。發於春為溫病。發於夏為熱病。何彼發於春。此發於夏耶。蓋感之輕重不同。人之強弱亦異。而觸發亦異。有因飢飽力役者。有因房室勞傷者。故春時雖行風木之令。使氣血不致大虧。感觸亦有先後。不即發也。

至夏則陽氣盡泄。火令大行。正屬濕土寄旺。爾時邪烏肯伏。故其發源。皆自少陰。熱病由出之途自陽明。溫病由出之途自少陽。雖所合之經不一。要不離乎陽明少陽者。各因時令之氣也。但為日既遲。為熱愈熾。此仲景所以用石膏升涼胃熱。以知母盪滌腎伏。用甘草、粳米維持中氣也。

名湯曰白虎者。白屬金屬涼。風從虎且猛。人逢悶熱煩躁。無可奈何之際。忽然狂風薦至。偃草揚波。火輪火樹。不頓成清涼世界而稱快乎。

白話文:

周禹載說,冬天如果受到寒冷的侵襲,在夏天必定會發爲熱病。這說明熱病與春季的溫病是相對的,並不是夏天時直接感受的熱導致的疾病。這是嘉言在討論自然界的六氣,即春、秋、冬各季節分別主掌一種氣,而夏季則同時主掌三種氣,即痙、溼、暍。這些仍是由氣感引發的症狀,而不是冬天潛伏的寒氣,到夏天才爆發出來的熱病。因此,對於那些體內潛伏着病氣將要發作,再被溼或暍所影響的人,我們才能這麼說。但如果只是患了痙、溼、暍,就不能直接稱之爲熱病。

熱病是由內而發,不論它涉及哪條經絡,一定通過陽明經,而且沒有表面症狀。如果有表面症狀,那一定是受到外部風邪的影響,不能立即使用白虎湯,必須先排除外部的邪氣,然後才能使用本湯,這也是先處理表面後處理內部的方法。

他又說,熱病其實就是潛伏的寒氣。冬天受寒,春天發爲溫病,夏天發爲熱病。爲什麼有的在春天發作,有的卻在夏天呢?這是因爲感染的程度不同,人的體質強弱也有差異,而觸發的因素也不同。有的人是因爲飢餓、飽食或是過度勞累,有的人是因爲房事過度或勞損。因此,雖然春天時,風木之氣盛行,使得氣血不至於大量虧損,但是感染和觸發因素有先後,所以不會立即發作。

到了夏天,陽氣完全釋放,火氣盛行,正是溼土旺盛的時候,這時邪氣怎肯潛伏。因此,熱病的起源都是從少陰經開始,熱病的出口是陽明經,溫病的出口是少陽經。雖然它們涉及的經絡不同,但都離不開陽明和少陽,這是因爲它們各自受到當時氣候的影響。但是因爲時間拖延得越久,熱度就越高,這就是張仲景使用石膏來提升涼性,清除胃部的熱氣,使用知母來清理腎臟潛伏的熱氣,使用甘草和粳米來維持中氣的原因。

白虎湯之所以叫這個名字,是因爲白色屬於金,金屬性涼,風隨虎而來且猛烈。人在悶熱煩躁,無可奈何的時候,突然一陣狂風吹來,吹倒草木,吹散火焰,不會立刻變成清涼的世界,讓人感到暢快嗎?

2. 熱病方四道

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梔子豉湯豬苓湯(方俱見前)

白話文:

以下是四種用於治療熱病的藥方:白虎湯、白虎加人參湯、梔子豉湯、豬苓湯(這些藥方的詳細內容請參閱先前的資料)。

3. 附集方一十八道

通解散

麻黃(去節酒洗),石膏(碎),滑石,黃芩(各二兩),蒼朮(四兩去皮泔水浸炒),甘草(一兩五錢炙)

上為末。每服半兩。加姜三片。水煎。溫服取汗。陶節庵方加羌活、川芎、蔥白、香豉。

蔥白香豉湯

蔥白(七莖連須),香豉(一合勿炒),生薑(一片)

上三味。水煎。日三服。覆取微似汗。不汗加蘇葉。

雙解散承氣湯涼膈散天水散(即益元散。四方俱見前)

竹葉石膏湯

竹葉(二把),石膏(一斤),麥門冬(一升去心),人參(三兩),半夏(半升洗),甘草(二兩炙),粳米(半升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內粳米。煮米熟湯成。去米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黃連解毒湯(方見前),白虎加蒼朮湯(即前白虎湯加蒼朮二兩)

十味香薷飲清暑益氣湯(二方見後暑病)

金匱升麻鱉甲湯

升麻(二兩),鱉甲(手指大一片炙),當歸(一兩),甘草(二兩),雄黃(半兩研),蜀椒(一兩炒去汗)

上六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一升。頓服之。老小再服取汗。陰毒去雄黃、蜀椒。

陽毒升麻湯

升麻,犀角(各一錢半),射干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一錢)

上水煎溫服。溫覆手足。汗出則解。不解再作。

陰毒甘草湯(即前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加桂枝),犀角黑參湯(方見前)

附子理中湯

人參,白朮,甘草(炙),乾薑(各三兩),附子(一枚炮)

上五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附子散

附子(七錢五分炮),桂心,當歸,白朮(各五錢),乾薑(炮),半夏(各二錢五分洗)

上為散。每服三錢。加生薑三片。水煎溫服。暖覆取汗。不汗再服。

人參三白合四逆湯

人參(二錢五分),白朮(蒸炒),白茯苓,白芍藥(各一錢五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三枚去核),乾薑,附子(炮),甘草(各一錢炙)

上九味。水煎冷服。

白話文:

【通解散】

所需材料有:麻黃(去除節部,用酒洗過)、石膏(破碎)、滑石、黃芩(以上各二兩)、蒼朮(四兩,去除外皮,用泔水浸泡後炒過)、甘草(一兩五錢,炙過)。以上材料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半兩,加入三片薑,用水煎煮,溫熱時服用,目的是為了發汗。陶節庵的配方會額外添加羌活、川芎、蔥白、香豉。

【蔥白香豉湯】

材料有:蔥白(七根,包括蔥鬚)、香豉(一合,不要炒)、生薑(一片)。以上三種材料用水煎煮,每日三次,覆蓋身體以微微出汗為目標。如果不出汗,可以添加蘇葉。

【雙解散】、【承氣湯】、【涼膈散】、【天水散】(即益元散。這些配方都可參考前面的說明)

【竹葉石膏湯】

所需材料:竹葉(兩把)、石膏(一斤)、麥門冬(一升,去除中心部分)、人參(三兩)、半夏(半升,洗淨)、甘草(二兩,炙過)、粳米(半升)。以上七種材料,先用水一斗煮至剩六升,去掉渣滓後加入粳米,待米煮熟後,再煮至湯汁濃縮,去掉米後溫熱服用,每次一升,每日三次。

【黃連解毒湯】(配方可參考前面的說明)、【白虎加蒼朮湯】(即前面的白虎湯,另加蒼朮二兩)

【十味香薷飲】、【清暑益氣湯】(這兩個配方可參考後面暑病的章節)

【金匱升麻鱉甲湯】

所需材料:升麻(二兩)、鱉甲(手指大小的一片,炙過)、當歸(一兩)、甘草(二兩)、雄黃(半兩,研磨)、蜀椒(一兩,炒過,去汗)。以上六種材料,用水四升煮至剩一升,一次服用完畢。老人和小孩需服用兩次以求發汗。如果是陰毒,則去除雄黃和蜀椒。

【陽毒升麻湯】

所需材料:升麻、犀角(各一錢半)、射干、黃芩、人參、甘草(各一錢)。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,並保暖手腳,直到出汗。如果沒有解決問題,可再次服用。

【陰毒甘草湯】(即前面的升麻鱉甲湯,但去除雄黃和蜀椒,並添加桂枝)、【犀角黑參湯】(配方可參考前面的說明)

【附子理中湯】

所需材料:人參、白朮、甘草(炙過)、乾薑(各三兩)、附子(一枚,炮過)。以上五種材料,用水八升煮至剩三升,去掉渣滓,溫熱服用,每次一升,每日三次。

【附子散】

所需材料:附子(七錢五分,炮過)、桂心、當歸、白朮(各五錢)、乾薑(炮過)、半夏(各二錢五分,洗淨)。以上材料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三片生薑,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,保暖身體以求發汗。如果不出汗,可再次服用。

【人參三白合四逆湯】

所需材料:人參(二錢五分)、白朮(蒸炒過)、白茯苓、白芍藥(各一錢五分)、生薑(三片)、大棗(三枚,去核)、乾薑、附子(炮過)、甘草(各一錢,炙過)。以上九種材料,用水煎煮後冷卻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