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暑疫全書》~ 卷二·熱病方論 (4)
卷二·熱病方論 (4)
1. 夏熱病論
周禹載曰。冬傷於寒。夏必病熱。則是熱病與春溫對峙。而非夏時所感之熱也。乃嘉言尚論天之六氣。春秋冬各主一氣。獨夏月兼主三氣。謂為痙濕暍者。此仍是氣感之證。而非伏藏之寒。至夏始發之熱也。故人素有伏氣將發。復感濕暍者言之。若但病痙濕暍。不得即謂之熱病也。
故熱病自內發出。不論兼見何經。必由陽明。並無表證。其有表者。必外受風邪。不得遽投白虎。亦必先撤外邪。而後本湯可用。此亦先表后里之法也。
又曰。熱病即伏寒也。彼冬傷於寒。發於春為溫病。發於夏為熱病。何彼發於春。此發於夏耶。蓋感之輕重不同。人之強弱亦異。而觸發亦異。有因飢飽力役者。有因房室勞傷者。故春時雖行風木之令。使氣血不致大虧。感觸亦有先後。不即發也。
白話文:
周禹載說:冬天受寒,夏天就必然會生病發熱。這是因為熱病與春季溫病相互對峙,並不是夏天感受的熱。
嘉言尚論天之六氣,春秋冬各主一氣,只有夏季兼主三氣,稱為痙、濕、暍。這些仍然是氣感之症,並不是冬天伏藏的寒氣到夏天才發出來的熱。
因此,如果有人本來就有伏氣將要發作,又感受了濕熱,才說得上話。如果只是單純患了痙、濕、暍,就不能直接稱之為熱病。
所以熱病是從內部發作出來的,不論兼見哪條經脈,都必然由陽明經引起,並且沒有表證。如果出現表證,一定是外受風邪,不能急著使用白虎湯,必須先去除外邪,才能使用本湯。這也是先治表後治裡的方法。
又說:熱病就是伏寒。冬天受寒,春天發作就叫溫病,夏天發作就叫熱病。為什麼有些人春天發病,有些人夏天發病呢?這是因為感受寒氣的輕重不同,人的體質強弱也有差異,觸發的原因也不同。有些人是因為飢飽、勞役,有些人是因為房事勞傷,所以春天雖然是風木之令,使氣血不至於大虧,但感受寒氣也有先後,不一定馬上發病。
至夏則陽氣盡泄。火令大行。正屬濕土寄旺。爾時邪烏肯伏。故其發源。皆自少陰。熱病由出之途自陽明。溫病由出之途自少陽。雖所合之經不一。要不離乎陽明少陽者。各因時令之氣也。但為日既遲。為熱愈熾。此仲景所以用石膏升涼胃熱。以知母盪滌腎伏。用甘草、粳米維持中氣也。
名湯曰白虎者。白屬金屬涼。風從虎且猛。人逢悶熱煩躁。無可奈何之際。忽然狂風薦至。偃草揚波。火輪火樹。不頓成清涼世界而稱快乎。
白話文:
到了夏天,陽氣完全散發出去,火氣盛行,正好是濕土旺盛的季節。此時邪氣無法潛伏,所以疾病的根源都來自少陰經。熱病的發病途徑來自陽明經,溫病的發病途徑來自少陽經。雖然它們所合的經絡不同,但基本上都脫離不了陽明、少陽經,這都是因為季節氣候的影響。但隨著時間推移,天氣越來越炎熱,所以張仲景用石膏來升清胃熱,用知母來清熱除煩,用甘草和粳米來維持中氣。
有名的湯藥叫做白虎湯,白屬金,性質涼爽,風像老虎一樣猛烈。當人們遇到悶熱煩躁,無可奈何的時候,突然狂風襲來,草木搖擺,波浪翻滾,火焰和樹木瞬間變成清涼的世界,讓人感到舒暢。
2. 熱病方四道
白虎湯,白虎加人參湯,梔子豉湯,豬苓湯(方俱見前)
白話文:
白虎湯:由石膏、甘草、粳米、桂枝組成,主治傷寒病後發熱不退或身大痛、無汗等症。 白虎加人參湯:在白虎湯基礎上加入人參,主治傷寒病後高燒不退且口渴喜飲水、氣虛乏力等症。 梔子豉湯:由梔子和香豉組成,主治心煩懊憊、胸悶噁心、嘔吐腹脅疼痛等症。 豬苓湯:由豬苓、茯苓、滑石、阿膠、芒硝五味藥物組成,主治小便不利、四肢浮腫、腰膝痠軟、頭暈目眩等病症。
3. 附集方一十八道
通解散
麻黃(去節酒洗),石膏(碎),滑石,黃芩(各二兩),蒼朮(四兩去皮泔水浸炒),甘草(一兩五錢炙)
上為末。每服半兩。加姜三片。水煎。溫服取汗。陶節庵方加羌活、川芎、蔥白、香豉。
蔥白香豉湯
白話文:
將麻黃去節洗淨,石膏、滑石、黃芩各取二兩,蒼朮去皮浸泡在泔水中炒至四兩,甘草炙至一兩五錢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半兩,加入三片生薑,用水煎服,溫溫喝下,直到微微出汗。陶節庵方還加入了羌活、川芎、蔥白、香豉。
蔥白(七莖連須),香豉(一合勿炒),生薑(一片)
上三味。水煎。日三服。覆取微似汗。不汗加蘇葉。
雙解散,承氣湯,涼膈散,天水散(即益元散。四方俱見前)
竹葉石膏湯
竹葉(二把),石膏(一斤),麥門冬(一升去心),人參(三兩),半夏(半升洗),甘草(二兩炙),粳米(半升)
白話文:
取蔥白七莖連須,香豉一合不炒,生薑一片,用水煎煮,一天喝三次,喝到微微出汗即可。如果不出汗,就再加點蘇葉。另外,雙解散、承氣湯、涼膈散、天水散(即益元散,這四個方子都曾在前面提到過),以及竹葉石膏湯,也都是常用方劑。竹葉石膏湯要用竹葉兩把、石膏一斤、麥門冬一升去心、人參三兩、半夏半升洗淨、甘草二兩炙過,再加上粳米半升。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六升。去滓內粳米。煮米熟湯成。去米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黃連解毒湯(方見前),白虎加蒼朮湯(即前白虎湯加蒼朮二兩)
十味香薷飲,清暑益氣湯(二方見後暑病)
金匱升麻鱉甲湯
升麻(二兩),鱉甲(手指大一片炙),當歸(一兩),甘草(二兩),雄黃(半兩研),蜀椒(一兩炒去汗)
白話文:
上七味湯
取水一斗,煮沸至六升,去渣,加入粳米煮至米熟湯成。將米濾出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黃連解毒湯
(方劑見前),白虎加蒼朮湯(即前白虎湯加蒼朮二兩)。
十味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
(二方見後暑病章節)。
金匱升麻鱉甲湯
升麻二兩,鱉甲(手指大一片,炙烤),當歸一兩,甘草二兩,雄黃半兩(研磨),蜀椒一兩(炒去汗水)。
上六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一升。頓服之。老小再服取汗。陰毒去雄黃、蜀椒。
陽毒升麻湯
升麻,犀角(各一錢半),射干,黃芩,人參,甘草(各一錢)
上水煎溫服。溫覆手足。汗出則解。不解再作。
陰毒甘草湯(即前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加桂枝),犀角黑參湯(方見前)
附子理中湯
白話文:
-
陽毒升麻湯:此方由升麻、犀角(各1.5錢)、射乾、黃芩、人參、甘草(各1錢)組成。使用水四升,煮至剩一升,一次服用。老人和小孩需分兩次服用,直至出汗,以去除陰毒。但若不見汗出,可再次服用。
-
陰毒甘草湯(即前升麻鱉甲湯去雄黃、蜀椒加桂枝):此方是將前一方法的雄黃和蜀椒去掉,加入桂枝,並以甘草爲主藥。使用水煎後溫服,覆蓋手腳,待出汗則病解。若未解,可再次服用。
-
犀角黑參湯(方見前):此方的配方與用法見於前文。
-
附子理中湯:此方由附子、理中湯(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組成。使用水煎後溫服,以幫助調理身體。
請注意,這些都是古老的藥方,使用時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,並考慮到個體差異和現代醫學知識。
人參,白朮,甘草(炙),乾薑(各三兩),附子(一枚炮)
上五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附子散
附子(七錢五分炮),桂心,當歸,白朮(各五錢),乾薑(炮),半夏(各二錢五分洗)
上為散。每服三錢。加生薑三片。水煎溫服。暖覆取汗。不汗再服。
人參三白合四逆湯
人參(二錢五分),白朮(蒸炒),白茯苓,白芍藥(各一錢五分),生薑(三片),大棗(三枚去核),乾薑,附子(炮),甘草(各一錢炙)
上九味。水煎冷服。
白話文:
人參、白朮、甘草(炙)、乾薑(各三兩)、附子(一枚炮),以上五味,用八升水煮成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
附子(七錢五分炮)、桂心、當歸、白朮(各五錢)、乾薑(炮)、半夏(各二錢五分洗),以上為散劑,每次服用三錢,加生薑三片,水煎溫服,蓋被取汗,不汗再服。
人參(二錢五分)、白朮(蒸炒)、茯苓、白芍藥(各一錢五分)、生薑(三片)、大棗(三枚去核)、乾薑、附子(炮)、甘草(各一錢炙),以上九味,水煎冷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