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暑疫全書》~ 卷二·熱病方論 (3)
卷二·熱病方論 (3)
1. 附濕溫
活人書云。先傷於濕。又中於暑。名曰濕溫。許學士云。先受暑。後受濕。所言先後感受不同。然濕病則緩。暑中則速。由斯以推。先濕後暑者為確也。其證兩脛逆冷。胸滿頸目痛。妄言多汗。蓋濕得暑邪。遏抑陽氣。故脛冷而腹滿。暑挾濕邪。鬱蒸為熱。故頭痛妄言多汗。
其脈陽濡而弱。陰小而急。許學士以關前為陽。關後為陰。紀氏以浮為陽。沉為陰。羅謙甫云。濡弱見於陽部。濕摶暑也。小急見於陰部。暑摶濕也。然濕傷血。則必小急。暑傷氣。則必濡弱。於此加浮為陽。沉為陰者當矣。切不可發汗。汗之名重暍死。治宜白虎加蒼朮湯。
白話文:
活人書記載:
一開始受到濕邪侵襲,之後又中暑,稱為濕溫病。許學士說,一開始中暑,之後再受濕邪,兩者先後感受不同。然而,濕邪致病緩慢,暑邪致病迅速。由此推斷,先受濕邪後中暑是正確的。
症狀表現:
患者雙腿逆冷,胸部滿悶,頸部和眼睛疼痛,胡言亂語,出汗多。這是因為濕邪受到暑邪的阻礙,抑制了陽氣,所以腿部冰冷,腹部脹滿。暑邪夾雜著濕邪,鬱積成熱,因此頭痛、胡言亂語、出汗多。
脈象分析:
脈象表現為陽脈濡弱,陰脈小而急。許學士認為關脈前為陽,關脈後為陰。紀氏則認為浮脈為陽,沉脈為陰。羅謙甫說,濡弱見於陽脈,是因為濕邪與暑邪相結合;小而急見於陰脈,是因為暑邪與濕邪相結合。
然而,濕邪傷血,所以陰脈必小而急;暑邪傷氣,所以陽脈必濡弱。因此,再加上浮脈為陽、沉脈為陰,就更加確切了。
治療方法:
切不可發汗,因為發汗會導致重度中暑而死。應該使用白虎加蒼朮湯進行治療。
如有寒熱外邪。加辛涼表藥一二味。
若濕氣勝。一身盡痛。小便不利。大便反快者。加茵陳、香薷。若有寒物停滯。及中寒宜溫。必小便清白。然後可。如赤澀而少。斷不可用。通宜十味香薷飲。清暑益氣。合天水散。
王宇泰云。昔人治濕溫。通身皆潤。足冷至膝下。腹滿不省人事。六脈皆小弱而急。問所服藥。皆陰病藥也。此非受病重。藥能重病耳。以五苓合白虎十餘劑少蘇。
更與清燥湯調理而安。凡陰病厥冷。兩臂皆冷。今脛冷臂不冷。則非下厥上行。故知非陽微寒厥。而合用祛熱藥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寒熱外邪,可以加入辛涼表藥一兩味。
如果濕氣過盛,全身疼痛,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很快,可以加入茵陳、香薷。如果體內有寒物停滯或中寒,應該溫熱治療,一定要小便清白後才能使用。如果小便赤澀而量少,絕對不能使用。可以用十味香薷飲通利,清暑益氣,配合天水散。
王宇泰說,以前的人治療濕溫,全身都濕潤,腳冷到膝蓋以下,腹部脹滿神志不清,六脈皆細弱而急促。詢問他們服用的藥物,都是陰病藥。這不是因為病情嚴重,而是因為藥物能治療重病。用五苓散配合白虎湯十幾劑後,再加少許蘇葉。
再用清燥湯調理,就能痊癒。凡是陰病厥冷,兩臂皆冷,現在只有小腿冷而手臂不冷,就不是下厥上行,所以知道這不是陽微寒厥,可以配合使用祛熱藥物。
2. 附陽毒發斑
陽邪亢極。遂成陽毒。亦有誤以辛熱與之而成者。金匱云。陽毒為病。面赤斑斑如錦紋。咽喉痛。唾膿血。五日可治。七日不可治。升麻鱉甲湯主之。
虛熱熾甚。毒不化者。陽毒升麻湯。大便結。去射干。加酒大黃。熱甚去人參。加大青。或吐下未當。陷邪內甚。其證壯熱。頭項強痛。躁悶不安。或狂言罵詈。妄見妄言。或面生斑紋。口吐膿血。或舌卷焦黑。鼻如煙煤。或下利黃赤。六脈洪大而數。犀角黑參湯。黃連解毒湯。慎不可用下藥也。勢甚者。以青布漬冷水。搭病人胸膛必喜。熱即易之。須臾得睡。
白話文:
"陽邪過度,會形成陽毒。有時候也可能因為誤用辛熱的藥物而導致。金匱經上說,陽毒的症狀包括臉色紅潤,像錦繡般的斑點,咽喉疼痛,吐出帶血的唾液,如果在五天內治療,還可以痊癒;若超過七天,就難以治療了。使用升麻鱉甲湯可以治療。
如果虛熱非常嚴重,毒素沒有轉化的時候,就要用陽毒升麻湯。如果有大便乾結的情況,可以去掉射乾,並加上酒大黃;如果熱度很高,可以去掉人參,加入大青。或者如果治療方式不當,毒素反而更深入體內,可能會出現強烈的發熱、頭項僵硬疼痛、情緒煩躁不安、或是狂妄地罵人、看到或說出無端的事情。或者臉上會出現斑紋,口吐帶血的唾液,或者舌頭捲曲焦黑,鼻子像煙煤一樣,或者拉出黃色或紅色的糞便。脈搏洪大且快速。這種情況下,可以使用犀角黑參湯或黃連解毒湯,但必須謹慎,不要使用瀉藥。如果情況非常嚴重,可以用青布浸泡冷水敷在病人的胸口,他們通常會感到舒服。一旦熱度消退,他們就會入睡。"
3. 附陰毒發斑
有陰熱亢極而成陰毒者。金匱云。陰毒之為病。面目青。身痛如被杖。咽喉痛。五日可治。七日不可治。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主之。活人用本方加桂枝。名陰毒甘草湯。
復有陰寒極盛而成陰毒者。自是兩種。不可混也。惟陰寒至極。反大熱躁渴。四肢厥逆。脈沉細而疾。或尺部短而寸口大。額上手背冷。汗不止。或因入房而後著寒。或內傷生冷而犯房室。內既伏陰。復加外寒。積寒伏於下。微陽消於上。遂成陰盛格陽。陽氣上脫之候。後五六日。
白話文:
當陰熱過度而導致陰毒時,金匱要略記載:陰毒的症狀是面色青黑,全身疼痛如同被杖打,咽喉疼痛,五日內可治癒,七日後則難治。用升麻、鱉甲去雄黃、蜀椒治療。若要救治病人,可在上述藥方中加入桂枝,名為陰毒甘草湯。
此外,還有因陰寒極盛而導致陰毒的情況,這與上述陰熱導致的陰毒不同,不可混淆。當陰寒極盛時,反倒會出現發熱、口渴、四肢厥逆的現象,脈象沉細而疾,或寸口脈大而尺脈微弱,額頭、手背冰冷,汗出不止。這可能是因為房事後受寒,或因內傷生冷食物後進行房事,導致內伏陰寒,再加上外寒入侵,積寒伏於下焦,陽氣消散於上焦,形成陰盛格陽,陽氣上脫的徵兆。這種情況在五六日後會出現。
胸前發出紅斑。其色淡。其點小。是為陰斑。雖盛夏宜附子理中湯。甚至身重眼睛疼。額冷汗出。嘔噦呃逆。或爪甲青。或腹絞痛。或面赤足冷厥逆。躁渴不欲飲。身發青黑色斑。目鼻灰色。舌黑而卷。莖與囊俱縮。脈沉細而遲。或伏而不出。或疾至七八至而不可數者。急用蔥餅於臍上熨之。
隨用附子散。或人參三白湯。合四逆湯。熨後服湯已。手足不和暖者不治。
劉守真曰。世俗所言陰毒。皆陽熱亢極。蓄熱深於內。身表似有陰寒。此特指仲景升麻鱉甲湯去雄黃、蜀椒陰熱亢極之證。若後世所言陰寒極盛之陰毒。非用回陽退陰之藥。內溫正氣。逼邪外出。烏能起死回生耶。
白話文:
胸前出現紅色斑點,色澤淡薄,點狀細小,這是陰斑。即使在盛夏也應該服用附子理中湯。患者可能伴隨身體沉重、眼睛疼痛、額頭冷汗、嘔吐呃逆、指甲發青、腹絞痛、面紅足冷厥逆、口渴但不想喝水、身體出現青黑色斑點、眼鼻發灰、舌頭發黑且卷縮、陰莖與陰囊都縮小、脈象沉細而遲緩,或沉沒而不顯,或脈搏跳動很快,每分鐘七八十次以上,無法計數。此時應立即將蔥餅放在肚臍上熨熱。
隨後服用附子散或人參三白湯,配合四逆湯。熨熱之後服用湯藥。如果手腳仍然沒有暖和起來,則無法治療。
劉守真說,世俗所說的陰毒,都是陽熱過盛,熱氣積聚在體內,表面看起來像是陰寒。這指的是仲景的升麻鱉甲湯去除雄黃、蜀椒後,治療陽熱亢盛的症狀。如果後世所說的陰毒是陰寒極盛,就必須使用回陽退陰的藥物,溫暖正氣,逼迫邪氣外出。否則,怎麼能起死回生呢?
王安道曰。陰陽二毒。與陰陽二證迥異。仲景書雖有陰毒之名。其所敘證。不過面目青。身如被杖。咽喉痛而已。並不言陰寒極盛之證也。沉所治之方。不過升麻、甘草、當歸、鱉甲而已。並不用大溫大熱之藥。故知仲景所謂陰毒。非陰寒之病。乃是感天地惡毒之氣。入於陰經。故名陰毒。而非純陰冱寒。可用熱藥之比也。
趙以德曰。按古方書謂陽毒者。陽氣獨盛。陰氣暴衰。內外皆陽。故成陽毒。陰毒者。陰氣獨盛。陽氣大衰。內外皆陰。故成陰毒。二者或傷寒初得。便有是證。或服藥後變而成者。陽毒治以寒涼。陰毒治以溫熱。藥劑如冰炭之異。何仲景以一方治之乎。且治陰毒去雄黃、蜀椒。
白話文:
王安道說:「陰陽二毒與陰陽二證截然不同。仲景書雖然有陰毒之名,但其所描述的症狀,不過是面部青黑,身體像是被杖打一樣,咽喉疼痛而已,並沒有提到陰寒極盛的症狀。他所使用的藥方,不過是升麻、甘草、當歸、鱉甲而已,並沒有使用大溫大熱的藥物。因此可知仲景所說的陰毒,並不是陰寒的病症,而是感受天地間的惡毒之氣,侵入陰經,所以稱為陰毒,並不是純粹的陰寒,可以用熱藥來治療。」
趙以德說:「按照古方書所說,陽毒是指陽氣獨盛,陰氣驟然衰弱,內外皆陽,所以形成陽毒。陰毒是指陰氣獨盛,陽氣嚴重衰弱,內外皆陰,所以形成陰毒。這兩種情況,可能是傷寒剛開始感染就出現這些症狀,也可能是服用藥物後轉變而成的。陽毒用寒涼藥治療,陰毒用溫熱藥治療,藥劑如同冰炭之別,為何仲景用一個方子來治療呢?而且治療陰毒還要去除雄黃、蜀椒。」
則反去其溫熱者矣。豈非一皆熱毒傷於陰陽二經乎。在陽經絡。則面赤如錦紋。唾膿血。在陰經絡。則面青身如被杖。此皆陰陽水火動靜之本象也。其曰七日不可治者。陰陽之津氣血液。皆消減矣。傷寒七日。經氣已盡。而此加之以毒。至七日不惟消滅其陰。且火抑亦自減矣。
白話文:
所以就要去除溫熱之物。這難道不是因為熱毒傷了陰陽二經嗎?如果在陽經絡,就會面紅如錦紋,吐膿血;如果在陰經絡,就會面色青白,身體像被打了一樣。這些都是陰陽水火動靜的本象。所謂七日不可治者,是因為陰陽的津氣、血液都消減了。傷寒七日,經氣已盡,而再加上毒素,到第七日不僅消滅了陰氣,而且火氣也自然減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