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暑疫全書》~ 卷一·溫病方論 (5)
卷一·溫病方論 (5)
1. 附溫毒發斑
(熱病發斑同此)。
發斑因失於汗下,熱毒內攻,不得散,蘊於胃腑,而發出肌表;或汗下不解,足冷耳聾,胸中煩悶,咳嗽嘔逆,躁熱,起臥不安者,便是發斑之候。春至溫病之人,更遇時熱,為未至而至之異氣,變為溫毒。王叔和云:「陽脈洪數,陰脈實大,更感溫濕,變為溫毒,伏溫與時熱交併,表裡俱熱,溫熱為病最重也。」其脈浮沉俱盛,其證心煩悶,嘔逆喘咳,甚則面赤,身體俱赤色,狂亂躁渴,咽腫痛,狂言下利而發斑,最為危候。
斑如錦紋,身熱煩躁,大便燥結者,黃連解毒湯。
若躁悶狂妄而無汗者,三黃石膏湯。
自汗煩渴而發斑,為胃熱,人參化斑湯。
煩熱錯語不眠,白虎合黃連解毒湯。
斑不透,犀角大青湯;已透熱不退,本湯去升麻、黃芩,加人參、生地黃、柴胡。凡斑色紫者為危候,黃連解毒合犀角、地黃。然須與病家言過而用,以此證雖藥,十中僅救二三。若黑色而下陷者,必死也。
發斑雖禁下,若大便秘,躁渴色紫者,可微下之。
若發斑已盡,外勢已退,內實不大便譫語,小劑涼膈散,或大柴胡微下之。
凡發斑紅赤者為胃熱,紫為胃傷,黑為胃爛也。大抵鮮紅起發者吉,雖大不妨;稠密成片紫色者,半死半生;雜色青紫者,十死不一生矣。凡斑既出,須得脈洪數有力,身溫足暖者易治;若脈小足冷,元氣虛弱者難治。狂言發斑,大便自利,或短氣燥結不通,而黑斑如果實黶者,皆不治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「溫毒發斑」的病情描述及治療建議,內容如下:
「溫毒發斑」是因為初期治療時未能適當發汗或瀉下,導致熱毒在體內積聚,無法散出,於是聚集在胃腸部位,並從肌膚表面顯現出來。有些患者即便已經發汗或瀉下,但仍然有足部冰冷、聽力減退、胸口煩悶、咳嗽、嘔吐、躁動、睡不安穩等症狀,這就是「發斑」的徵兆。春天來臨,原本就有「溫病」的人,再加上季節性的高溫,就會受到一種異常的氣候影響,轉變成「溫毒」。醫學家王叔和認為,當脈象呈現洪大快速的陽性特徵,或是堅實粗大的陰性特徵,再受到溫濕氣候的影響,就可能轉變為「溫毒」。當「伏溫」與季節性高溫同時存在時,體內外都處於高溫狀態,這種情況下,「溫熱」的疾病會特別嚴重。
這種疾病的主要特徵是:脈象呈現浮動與下沉都很強烈的型態;症狀包括心情煩悶、嘔吐、呼吸困難、咳嗽,甚至臉部和全身皮膚出現紅色,精神混亂、口渴、咽喉腫痛、胡言亂語、腹瀉,並且皮膚上出現斑點。
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病情。斑點形狀像繡花圖案,身體高溫、煩躁,且大便乾燥結塊的,應該使用「黃連解毒湯」治療。如果患者表現出狂躁、煩悶、妄想,但又不出汗的,可以考慮使用「三黃石膏湯」。若是自己出汗、煩悶口渴且皮膚上出現斑點的,這表示胃部有熱,應該使用「人參化斑湯」。如果感到煩熱、胡言亂語且失眠的,可以使用「白虎湯」搭配「黃連解毒湯」。如果斑點無法透出,應該使用「犀角大青湯」。如果斑點已經透出,但熱度仍未消退,則應使用「犀角大青湯」去掉升麻、黃芩,加上人參、生地黃、柴胡。斑點顏色呈紫色的,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病情,應該使用「黃連解毒湯」搭配「犀角」、「地黃」。然而,在使用這些藥物前,必須先跟患者或家屬說明風險,因為這種病情即便使用藥物,十個當中只能救活二到三個。如果斑點顏色為黑色,且向下凹陷,那幾乎是無法救治了。
雖然「發斑」的病人通常被禁止瀉下,但如果大便乾燥、躁動、口渴且斑點顏色為紫色的,可以稍微進行瀉下。如果斑點已經完全出現,外表的病徵已經消失,但仍然大便不通暢,伴有胡言亂語的,可以使用少量的「涼膈散」,或者「大柴胡湯」稍微進行瀉下。
通常來說,斑點顏色為紅色的,表示胃部有熱;紫色的,表示胃部受損;黑色的,表示胃部組織已經壞死。一般而言,斑點顏色鮮紅、且從皮膚上凸起的,病情較輕,就算出現大量斑點也不必過分擔心。但是,如果斑點密集、成片、顏色為紫色的,存活率只有五成。如果斑點顏色為青色、紫色,且混有其他顏色的,幾乎沒有存活機會。當斑點出現後,如果脈象呈現洪大快速、有力,且身體溫暖、腳部也保持溫暖的,病情較容易治療。相反的,如果脈象微弱、腳部冰冷,表示體質虛弱,病情較難治療。如果患者出現胡言亂語、斑點,且大便不成形,或者呼吸短促、大便乾燥、不通暢,斑點顏色為黑色,形狀像果實一樣凹陷的,基本上是無法救治的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