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熱暑疫全書》~ 卷二·熱病方論 (2)
卷二·熱病方論 (2)
1. 夏熱集補證治並方
交夏至後。炎暑司令。相火用事。人有發熱身疼不惡寒。但大熱而大渴者為熱病。仲景以白虎湯為主治。今人以此湯治傷寒者誤也。熱病下發上。內發外。必經陽明。故無論三陽。總以石膏之辛涼。乘勢升散。知母之苦寒。靖少陰伏邪之源。甘草、粳米。維持中氣。一了百當。
至傷寒既非其時。復非其病。邪自外來。未入者解表。已入者下奪。石膏本非表藥。又非下藥。即欲解熱。熱何從解。況有知母。引入少陰。為害不淺。理自如此。達者自會。愚不敢好與今人辯也。故除以上見證正方外。補集方治。
一法。熱病之脈本洪大。若見浮緊。是又感夏時暴寒。謂輕舉見緊。略按則仍洪盛。以內伏已發也。治宜通解散。去麻黃、蒼朮。或加蔥白、香豉。或先以連須蔥白香豉湯。減生薑撒其外。後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一法。熱病凡客邪所感。不論脈浮緊。惡風惡寒。宜解不宜下者。通用雙解散去硝黃。於中加減。如去白朮、芍藥、桔梗二三味。加知母蔥豉最妥。
一法。凡溫病之發。因暴寒者居多。熱病之發。兼暑暍者為盛。若始病見譫語面垢遺溺。背微惡寒者。白虎加人參湯。
一法。若本病兼衄。於本湯中加生地黃、牡丹皮。喘加栝蔞根、厚朴、杏子仁。
一法。若惡熱煩渴腹滿。舌黃燥或黑干。五六日不大便。涼膈散或三一承氣湯。
一法。若本病兼暑濕者。或涼膈合天水散。若小便不利者。竹葉石膏湯倍石膏。
一法。若兼風痰者。用雙解散。煎一大豌。先飲半作探吐。法以引痰出外。再盡劑。微以被覆。令汗出解。蓋用涼藥熱飲。發汗百無一損也。河間制雙解散。子和演為吐法甚妙。
一法。誤用辛溫藥。致發斑譫語。喘滿昏亂者。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一法。屢下後熱勢猶盛。不便再下。或諸濕內盛。小便黃澀。大便溏。小腹痛者。欲作利也。宜黃連解毒湯。
白話文:
進入夏季,尤其是夏至之後,天氣酷熱,炎熱成為主導的氣候,此時,人體可能出現發熱、身體疼痛但不畏寒,只感到極度高溫及口渴的情況,這就是所謂的熱病。張仲景將白虎湯作為治療此症的主要藥方。然而,現在有些人將此湯用於治療感冒,這是錯誤的。熱病的特徵是由下至上,由內至外的發病過程,必然會經過陽明經,所以,無論是太陽、陽明還是少陽,總是以石膏的辛涼性質,順應這種趨勢來散發熱氣,知母的苦寒性質,能清除潛藏在少陰的邪氣根源,甘草和粳米則可以維持中氣,這樣就能一次解決所有問題。
然而,對於感冒來說,由於它並不是在夏季發病,也不是熱病,邪氣從外部侵入,未深入體內時,應透過解表來治療;如果已經深入,則需使用攻下法。石膏並非解表藥,也不是攻下藥,即使想要降溫,但熱氣從何處降呢?況且還有知母,會將熱氣引入到少陰,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不小。道理就是這樣,聰明的人自然明白,我也不敢說服現代人接受這個觀點。因此,除了上述提到的確診證狀和正確的治療方法之外,我還補充了一些其他的治療方案。
一種情況,熱病的脈象通常為洪大,但如果出現浮緊的脈象,這可能是因為夏季突然遭遇寒冷。輕輕一按,脈象顯得緊實,稍微用力一按,脈象又恢復洪大,這是因為體內的熱氣已經發動。治療時,應使用通解散,去掉麻黃和蒼朮,或者加入蔥白和香豆,或者先用連須蔥白香豆湯,減少生薑的用量,然後再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另一種情況,熱病由外界邪氣引起的,無論脈象是否浮緊,或者是否有惡風、惡寒的症狀,都應選擇解表法,而不是攻下法。可以使用雙解散去掉硝黃,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,比如去掉白朮、芍藥、桔梗中的兩三味,加入知母和香豆,這樣效果最好。
第三種情況,溫病的發病,大多數是由於突然遭遇寒冷。熱病的發病,則多由暑熱引起。如果一開始就出現譫語、面色污垢、尿失禁以及背部微微感覺寒冷的症狀,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第四種情況,如果熱病伴有鼻血,可以在原湯中加入生地黃和牡丹皮,如果有呼吸困難的症狀,可以加入栝樓根、厚朴和杏仁。
第五種情況,如果患者極度怕熱、煩躁口渴、腹部脹滿、舌頭呈黃色或黑色且乾燥,連續五六天沒有大便,可以使用涼膈散或三一承氣湯。
第六種情況,如果熱病伴有暑濕,可以使用涼膈散合天水散,如果小便不暢,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,並將石膏的用量加倍。
第七種情況,如果伴有風痰,可以使用雙解散,煎煮一大碗,先喝一半以催吐,目的是將痰液排出體外,然後再喝剩下的藥汁,稍微蓋上被子,讓患者出汗,這樣治療,即使是用涼藥熱飲的方式發汗,也不會有任何損害。劉完素創立的雙解散,張從正將其發展為催吐法,非常巧妙。
第八種情況,如果錯誤使用辛溫藥物,導致皮膚出現紅斑、譫語、呼吸困難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,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增減。
第九種情況,如果多次使用攻下法後,熱勢仍然很強,不適合再使用攻下法,或者體內濕氣過重,小便黃澀,大便稀軟,小腹疼痛,想要排便,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。
2. 總論溫熱死脈死證
周禹載曰。內經刺熱云。太陽之脈色榮顴骨。營未交。曰今且得汗。待時而已。與厥陰爭見者。死期不過三日。其熱病內連腎。少陽之脈色榮頰前。熱病也。營未交。曰今且得汗。待時而已。與少陰脈爭見者死。太陽之脈色屬赤。初起時其色止榮顴骨一處。不交他處。純是赤色。
曰今且得汗者。謂邪勢漸從外解。即餘證未靖。少待而自解。言無害也。至於厥陰爭見者。死不外三日。是為交已。熱病大熱煩渴汗出。反見厥陰肝經之脈色。爭見赤紫晦滯。已為主死。況爭見青黑之色耶。何者。少陽青色。少陰黑色也。爭見者。命期甚促矣。又評熱病論云。
帝問曰。有病溫者。汗出輒復熱。而脈躁疾。不為汗衰。狂言不能食。病名為何。夫帝既曰病溫矣。復曰病名為何者。正欲知病之本於陰陽也。岐伯曰。名陰陽交。交者死。何也。交則不解也。謂人所以汗出者。生於精氣也。精氣者穀氣也。邪正交爭而得汗者。是邪退而精氣勝也。
精氣勝則能食而不復熱。復熱者邪勝。則是汗出不為汗衰也。不能食者。精無俾也。病而留。其壽可立而傾也。故熱病曰。汗出脈尚躁盛者死。脈既不與汗應。此不勝病矣。其死必矣。狂言者是失志。失志者死。今見三死。不見一生。雖愈必死也。此段論溫。獨創穀氣之旨。
穀氣為精。精氣為汗。故藏精者不病溫。其病溫者。咸不藏精之人也。而有生有死者。不藏精甚與不甚之分也。
二陽搏。病溫者。死不治。雖未入陰。不過十日死。二陽者。手足陽明也。
溫病發於三陰。脈微足冷者難治。
溫病大熱。脈反細小。手足逆冷者死。
溫病初起大熱。目昏譫語。脈小足冷。五六日而脈反躁急。嘔吐昏沉。失血痙搐。舌本焦黑。脈促結代沉小者皆死。
溫病汗後反熱。脈反盛者死。
溫病誤發汗。狂言不能食。脈躁盛者皆不治。(以上春溫死證)
熱病七八日。脈微小。溲血。口中乾。一日半而死。脈代者。一日死。
熱病七八日。脈不躁或躁不散數。後三日中有汗。三日不汗。四日死。
熱病已得汗。脈尚躁。喘且復熱。喘甚者死。
熱病不知痛處。耳聾不能自收持。口乾陽熱甚。陰頗有寒者。熱在髓。死不治。
熱病汗不出。大顴發赤。噦者死。
熱病泄甚。而腹愈滿者死。
熱病目不明。熱不已者死。
熱病汗不出。嘔吐下血者死。
熱病舌本爛。熱不止者死。
熱病咳而衄。汗出不至足者死。
熱病熱而痙者死。腰折瘛瘲齒噤齘也。(以上夏熱死證)
白話文:
[總論溫熱病症死亡徵兆]
周禹載表示,在《內經·刺熱》中提到,當太陽脈象顯現在顴骨部位的面色上,若未與其他脈象交錯,預示患者可能即將發汗,只需等待適當時間病情就能緩解。然而,如果出現與厥陰脈象的爭奪現象,預計患者的生命期限不會超過三天。這類熱病影響腎臟,若少陽脈象使頰前方的面色呈現紅潤,同樣地,若未與其他脈象交錯,也預示患者即將發汗,病情會自然緩解。但若與少陰脈象產生爭奪,患者將面臨生命危險。
太陽脈象顏色為紅色,疾病初期,這種顏色僅限於顴骨的一個區域,不會擴散到其他地方,純粹是紅色。
“今且得汗者”是指邪氣逐漸從體外被排出,即使其他症狀尚未完全消失,只要稍作等待,病情就會自行緩解,表示病情並無大礙。然而,若出現與厥陰脈象的爭奪,預計患者的生命期限不會超過三天。這是因為熱病伴隨高熱、煩渴和大量出汗,卻出現了厥陰肝經脈象的面色,顯示出爭奪性的紅紫色或暗淡色澤,已經預示死亡的徵兆。更何況,若是出現了青色或黑色的脈象,那更是死亡的信號。因為少陽脈象顏色為青色,少陰脈象顏色為黑色。出現爭奪脈象,表明生命期限極短。
在《評熱病論》中,黃帝詢問:有些溫病患者,雖然出汗但隨即再次發熱,且脈象快速,病情並未因出汗而減輕,甚至出現胡言亂語和無法進食的症狀,這種病情應該如何定義?黃帝既然已經稱之為溫病,再問病情定義的原因,正是想了解病情是否由陰陽失調所導致。岐伯回答:這種情況被稱為“陰陽交”,而“交”代表死亡。這是因為“交”表示病情無法得到解決。人之所以會出汗,是由於體內的精氣所致。精氣源自穀物的氣息。當正氣與邪氣相互抗爭而導致出汗,這意味著邪氣正在衰退,而精氣正在佔據優勢。
當精氣佔據優勢時,患者可以進食且不會再次發熱。再次發熱表示邪氣佔據優勢,這說明出汗並未能有效降低體溫。無法進食的原因是精氣無法供應身體需求。病情持續存在,患者的壽命將迅速縮短。因此,在熱病中,若出汗後脈象仍然快速強烈,患者將面臨死亡。脈象未與出汗相呼應,表示患者無法戰勝病情,死亡已是必然。胡言亂語代表意識喪失,意識喪失的患者將死亡。目前,患者出現了三個死亡徵兆,而沒有任何生存的跡象,即使病情有所好轉,最終也會死亡。這段論述特別強調了穀物氣息的重要性。
穀物氣息是精氣的來源,精氣是汗水的基礎。因此,那些藏有精氣的人不會罹患溫病。罹患溫病的人,都是那些無法妥善儲存精氣的人。然而,即使是這些人,他們的生存與否取決於無法儲存精氣的程度。
手足陽明脈象搏動過度的溫病患者,即便病情尚未深入陰經,預計十天內將死亡。
溫病發病於三陰經脈,若脈象微弱且腳部冰冷,治療難度大。
溫病伴隨高熱,脈象卻異常細小,手腳逆向冰冷,這種情況將導致死亡。
溫病初期高熱,伴有視力模糊、譫妄和脈象細小,以及腳部冰冷的症狀。在五到六天內,脈象突然變得躁動急促,患者開始嘔吐、昏睡、失去血液、抽搐、舌頭根部焦黑,脈象促結、交替、沉澱或微弱,這些都預示著死亡。
溫病患者出汗後再次發熱,脈象反而變得更強,這種情況將導致死亡。
溫病患者錯誤地被催汗,出現胡言亂語且無法進食,脈象快速且強烈,這些情況均無法治療。(以上為春季溫病的死亡徵兆)
熱病持續七八天,脈象微弱,尿液帶血,口乾,一天半內將死亡。脈象交替者,一天內將死亡。
熱病持續七八天,脈象平穩或雖有躁動但未顯著加速。在接下來的三天中,若出現出汗,則在三天內未出汗的情況下,第四天將死亡。
熱病患者已經出汗,但脈象依然躁動,呼吸急促且再次發熱,尤其是呼吸困難者將死亡。
熱病患者不知道疼痛的位置,耳朵聽力下降,無法自我控制,口乾,陽性熱度極高,偶爾伴有寒意,這表示熱度已經深入骨髓,這種情況無法治療。
熱病患者不出汗,顴骨部位泛紅,嘔吐者將死亡。
熱病患者嚴重腹瀉,但腹部更加脹滿,這種情況將導致死亡。
熱病患者視力模糊,熱度不減,這種情況將導致死亡。
熱病患者不出汗,嘔吐並伴隨出血,這種情況將導致死亡。
熱病患者舌頭根部腐爛,熱度持續不降,這種情況將導致死亡。
熱病患者咳嗽且鼻出血,汗水無法達到腳部,這種情況將導致死亡。
熱病患者伴隨高熱和痙攣,腰部彎曲,牙關緊閉,這種情況將導致死亡。(以上為夏季熱病的死亡徵兆)